首页 百科知识 清代桐乡藏书家述略

清代桐乡藏书家述略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块土地上,历代科名蝉联,名家辈出。桐乡,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素称“文物之邦”。据朱文藻《〈知不足斋丛书〉序》称,当时浙江各地藏书家,如仁和赵昱小山房、孙志祖寿松堂、钱塘汪宪振绮堂、吴焯瓶花斋、杭州汪启淑飞鸿堂、慈溪郑性二老阁、桐乡金德舆桐华馆,皆与鲍氏往来密切,参合有无,互为借抄。文瑞楼藏书中,有不少世所罕见的宋元精椠。后于桐乡城内祖居筑桐华馆,累世所藏书法名画和宋元刻本皆收贮其中。

俞尚曦

【摘要】桐乡,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素称“文物之邦”。在这块土地上,历代科名蝉联,名家辈出。其中有不少人,读书藏书,多方罗致典籍,筑楼以贮之,成为一地颇有影响的藏书家。这一文化现象,尤以清代最甚。举其突出者,有鲍廷博的“知不足斋”、金檀的“文瑞楼”、金德舆的“桐华馆”、汪氏昆仲的“裘杼楼”等。此外,清初的吴之振、吕留良,嘉庆、道光时的张千里,其藏书也都十分有名。

【关键词】藏书家 桐乡 藏书楼

桐乡,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素称“文物之邦”。在这块土地上,历代科名蝉联,名家辈出。其中有不少人,读书藏书,多方罗致典籍,筑楼以贮之,成为一地颇有影响的藏书家。这一文化现象,尤以清代最甚。举其突出者,有鲍廷博的“知不足斋”、金檀的“文瑞楼”、金德舆的“桐华馆”、汪氏昆仲的“裘杼楼”等。此外,清初的吴之振、吕留良,嘉庆、道光时的张千里,其藏书也都十分有名。

一、鲍廷博的“知不足斋”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清光绪《嘉兴府志·流寓传》谓其“本歙人,以商籍生员,寄居桐邑青镇之杨树湾”。翁广平《鲍渌饮传》亦谓:“先生世居歙之西乡,父母相继卒于杭,乃卜葬于湖州乌程县某乡。后迁居桐乡县之乌青戍[1]。今为桐乡人也。”鲍氏力学好古,“乃购前人书以为欢,既久而所得书益多且精,遂裒然为大藏书家。”[2]鲍氏藏书楼以《大戴礼记》“学然后知不足”之义而称“知不足斋”。据朱文藻《〈知不足斋丛书〉序》称,当时浙江各地藏书家,如仁和赵昱小山房、孙志祖寿松堂、钱塘汪宪振绮堂、吴焯瓶花斋、杭州汪启淑飞鸿堂、慈溪郑性二老阁、桐乡金德舆桐华馆,皆与鲍氏往来密切,参合有无,互为借抄。

乾隆三十七(1772)诏修《四库全书》,征集天下遗书,鲍廷博遣长子鲍士恭献书六百二十六种,其中不少为宋元以来的孤本、善本。三十九年(1774),“奉旨嘉奖,与浙江范懋柱、汪启淑,两淮马裕并各颁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翌年,给还原进书籍,而《唐阙史》、《宋仁宗武经总要》两书皆蒙御题:“知不足斋莫不足,渴求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阙史》两篇传摭拾,晚唐遗迹见规模。彦休自号参寥子,参得寥天一也无?”

乾隆五次南巡时,旧志载鲍廷博“迎銮献颂,获赏大缎二疋”。嗣后,鲍氏取所藏古今善本,刊刻《知不足斋丛书》,而以曾蒙御题的《唐阙史》冠诸首。《丛书》内容广博,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有所涉,为我国著名大型丛书之一,世称善本。鲍氏治学严谨,所藏典籍,皆遍访善本,手自校勘。朱文藻称他:“一编在手,废寝忘食,丹铅无已时。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征以证之,广询以求之。”《知不足斋丛书》前后共刻印三十集,其中鲍廷博自刻二十七集,后来儿孙又续刻三集。一说鲍廷博自刻二十六集,儿孙续刻四集。民国《乌青镇志》载:“至嘉庆癸西,上垂询浙江巡抚方受畴,《丛书》二十五集之外有无续刻,受畴檄乌程知县彭志杰亲造(杨树浜)其庐,得所刊二十六集奏进。得旨嘉奖,赏给举人,时公年八十六矣。明年疾革,遗命子孙续刻告成,以无负天语褒嘉之至意[3]。故殁后子士恭刊成二十七、八两集,孙正言刊成二十九、三十两集。”

乾隆颁赐的《古今图书集成》,自鲍廷博传其子鲍士恭,孙鲍正言、正宇,曾孙鲍寅,“皆世守寒毡,珍藏勿失”。后虽遇太平军与清军在乌镇一带反复交战,却因为杨树廖(今称杨树浜,属乌镇胡家桥村)地处僻乡,为兵火所不及,虽稍有散佚,却基本得以保全,而当时西湖文澜阁及阁内藏书,则尽为灰烬。“清光绪六年庚辰,谭中丞钟麟筹款建阁,当有杭绅丁丙搜罗图书,十得六七,一并捐价缴呈,独少此书,乃由邑绅严辰商之于(鲍)寅,即将赐书缴呈,请中丞酌给书价千金以恤鲍氏。复由丁丙抄补齐全,重加装订,以完阁书。而资宝守经,中丞奏明有案。”[4]据《中国藏书家考略》载,鲍氏的藏书印有“世守陈编之家”、“老屋三间赐书万卷”、“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印”等多方。

二、金檀的“文瑞楼”和金德舆的“桐华馆”

金士瑜,先世为安徽休宁望族,后徙居桐乡。士瑜孙金檀,字星轺,自幼好学,及长,经史子集,无所不读。由喜读书而好聚书,平时遇善本,不论价之贵贱,必设法购之。一时未能买到手的,则千方百计从别人手里借得,亲自抄录,不漏一字。积数十年搜罗之富,其庋藏已十分可观,前人称是甲于一邑。遂筑文瑞楼,分门别类,专贮典籍。金檀亲自校勘,整理成《文瑞楼书目》12卷。

文瑞楼藏书中,有不少世所罕见的宋元精椠。《爱日精庐藏书志》谓:“《皇元风雅》三十卷,黄丕烈跋曰:‘书友携来,验其装潢,是金星轺家故物,非出自寻常藏书人家。’”《皕宋楼藏书志》亦载:“《汉泉曹文贞公集》宋宾王跋曰:‘桃花坞文瑞楼藏,元板元印,字画端楷,直出松雪。’又《丁鹤年诗集》宋宾王跋曰:‘雍正丁未,得竹坨藏本于吴郡桃花坞文瑞楼。’”

金檀特别留意于桑梓文献的搜集、校刊。《贝清江集》40卷、《程巽隐集》4卷等,都是由他校勘而梓行于世的。

金檀后来离开桐乡,多次迁徙,自太仓、吴县而后定居苏州马医科巷。其侄元功,名弘勋,曾任四川巴县县令,“亦好藏书,传世古籍,往往有‘金元功藏书印’者必佳”。星轺于康熙己亥刻《巽隐程先生全集》,首题“后学星轺编辑,侄弘勋元功校,书口有‘燕翼堂’三字”。[5]檀孙“金心山可采,字甸华,嘉兴籍,吴县诸生,其尊人星轺先生喜刊书,有文瑞楼诸刻。”[6]心山“先世富饶,及身贫窭”,至其病且死时,“书贾以其家书籍求售,方知心山为星轺孙,藏书之家,渊源有自,宜其残编断简,亦多善本矣。”[7]金檀自己存世的著述有《文瑞楼集》、《消暑偶录》等。其藏书印有“金星轺藏书记”朱文方印、“家在黄山白冈之间”白文方印、“文瑞楼主人”朱文方印等。

金檀从孙金德舆(1750—1800),字云庄,号鄂岩,又号鹤年。父金惟诗早丧,德舆为遗腹子,由母亲朱氏抚育成人。他七岁能诗,稍长,嗜读书,考求金石图史,收藏名人翰墨,兼工书画。乾隆庚子年(1780)南巡,曾献呈《太平欢乐图册》和宋刻《礼记》等善本书多种,因赐“文绮”,补刑部奉天司主事。后于桐乡城内祖居筑桐华馆,累世所藏书法名画和宋元刻本皆收贮其中。桐华馆颇擅花木园林之胜,四方名士凡路经桐乡,必于此处盘桓而后去。

当时,方薰、鲍廷博等名流皆与金德舆友善。方薰(1736—1799),字兰士(亦作兰坻、兰如、兰生),一字懒儒,号樗庵,曾受聘金家,为金德舆母抄写佛经,且绘佛像。乾隆南巡时金德舆进献的《太平欢乐图册》即方薰所绘。金德舆本人也癖好书画,曾购得嘉兴项元汴天籁阁中诸多名迹,他请方薰一一摹仿,主宾相契,脱略形迹。后来,金德舆将自己手写的一册诗稿,在乾隆乙卯年(1795)仲春赠给了方薰。著名文献学家王欣夫先生曾言:“云庄为其师李良年校《秋锦山房集》甚精。欣夫于1959年9月得云庄手写诗稿一册,为乾隆乙卯仲春赠方兰士者。”

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寓居乌镇东郊杨树浜时,金德舆曾专程造访。《过渌饮村居》诗云:“豆花棚下结书堂,秋到窗前引兴长。久住渐知耕凿趣,爱闲翻为校雠忙。偶烹野蔌如兼味,每借奇书润薄装。如此村居良不易,劝君何必羡衡湘。”当时鲍廷博有远游楚湘之念,故金氏作此讽劝。

金德舆生性慷慨,千金散尽,家道由此中落。晚年侨寓杭州西湖,已贫甚,不得已经常典质书画,聊以度日。某日,鲍廷博来访,两人共饮,方谈笑间,金德舆突然掷杯于地,人一侧倒下,旁人方欲呼救,德舆却已溘然而逝。鲍廷博有诗悼念淬然去世的老友:

誓向西湖半此生,无端一语我心惊。

老轻书画兼金值,死避穷愁两字名。

诗卷新排宁有意,酒杯笑掷已无声。

电光石火须臾景,除是斜阳写得成。

诗下有注:“方与余晚酌,烛未见跋,把杯一笑而逝。”

金德舆生前,曾亲手校正过《东观汉记》、《后汉书·年表》等八种旧籍,合为一集,取名《史翼》,刊以行世。杨蟠在《〈文瑞楼书目〉序》中读到,他所见到的《文瑞楼书目》就是金德舆桐华馆的订正之本。桐华馆校刻的《九经三传沿革例》诸书,都十分有名。这是金德舆作为一个藏书家的贡献。

金锡鬯,字秬和,号辔庭,金德舆侄。嘉庆辛西(1801)拔贡,戊辰(1808)举人,“以校录《会典》议叙,选授广恩平令”。[8]道光间任澳门同知四年,政绩卓著。他的藏书处曰“玩华居”,内多秘籍,《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屡有所及。他藏的宋版《〈礼记〉要义》跋署“拜五经斋主人锡爵”数字,钤以“辔庭”二字小印。其从曾祖金檀的《文瑞楼书目》,辔庭于嘉庆辛未(1811)跋云:“右《文瑞楼书目》,先曾叔祖星轺所订也。”又云:“此册抄自家叔比部鄂岩先生,为桐华馆订正之本。”

三、汪氏昆仲及其“裘杼楼”

清康熙时桐乡县城有汪文桂、汪森(原名汪文梓)、汪文柏弟兄三人,并负时名,世称“汪氏三子”。汪氏原为安徽休宁县望族,其祖父汪可镇由皖迁来桐乡。

何物满高楼,宋镌与秘录。

青藜最可人,黄奶我所欲。

香清凝座隅,色古悦心目。

焉敢傲百城,拥书聊自足。

《题谢文侯为余写勘书图四首》之二云:

清簟琴尊已绝尘,小胥侍立卷书匀。

谁言亥豕如风叶,倦眼差堪校对频。

从上述诗作,亦可约略看到汪氏藏书之富、校勘之勤。

汪氏昆仲遍访各种典籍,不遗余力。如《〈尚书〉详解》一书之得手,汪森详述于《小方壶文抄》卷四中:“乙卯二月,仲兄鸥亭偕余泛舟濮川[10],见居民以旧继籍鬻于市,尽数购归,中有抄白本,乃《〈尚书〉详解》也。仲兄与余喜甚,复细翻前后,合五十卷,并《发题》一篇。其边幅微有鼠啮。纸虽破裂,不尽坏烂,字画差可辨,遂录而宝藏之。夫以先儒百年经久之述作而仅有存者,复落于里井氓庶之手,使鬻于市。非余兄弟得见之,其为灰烬者几何矣。故书其所自,俾读是编者知所珍重焉。”是书在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开馆时,由汪氏后裔、翰林院编修汪如洋与其他一百三十余种典籍一起进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

清乾嘉间海宁藏书家吴骞、吴寿旸父子的《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倒透出了一点消息:“《隶释》,桐乡汪氏藏书,有‘屐砚斋图书印’、‘休宁汪季青家藏书’二印记,极精美。”又:“《本草衍义》,汪季青家藏,面页题摛藻堂藏。”又:“《苏诗补注》,桐乡汪氏藏本,面页题‘初白翁原稿,拥书楼收藏’,并有‘梧桐乡汪氏拥书楼所藏’图记。”于此似可推知,汪氏裘杼楼万卷藏书,在乾隆后期渐次散失,其中部分图籍,为海宁吴氏拜经楼收藏。另外,《皕宋楼藏书志》亦载:“《玉山名胜集》有‘休宁汪氏裘杼楼藏书印’。”

汪森一生著作等身,任桂林通判时,“以舆志阙略殊甚,考据难次,因取历代诗文有关斯地者,详搜博采,记录成帙。归田后复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11],共成《诗载》二十四卷、《文载》七十五卷、《丛载》三十卷,合称《粤西三载》。“其体例明整,所录碑版题咏,多采诸金石遗刻……其《文载》中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学校》、《书院》、《宫宝》、《桥梁》、《祠庙》、《军功》、《平蛮》诸子目,皆取其有关政体者。故于形势扼塞、控制得失、兴废利弊诸大端,记录尤详。”[12]又与朱彝尊合编《词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是编录唐、宋、金、元词近五百余家,于专集及诸种选本外,“凡稗官野纪中有片词足录者辄为采掇,故多他选未见之作。其词名、句读为他选所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误,皆详考而订正之,其去取亦俱有鉴别”[13]。汪森其他重要著作还有《旅行日记》、《金石录》、《虫天志》、《品藻源流》、《小方壶存稿》、《华及堂诗稿》、《裘杼楼稿》、《浮溪馆吟稿》、《桐溪新咏》、《古诗萃抄》等。

其兄汪文桂的著作有《鸥亭漫稿》、《西湖近咏》、《国朝诗风》等。季弟文柏的著作有《柯庭余习》、《古香斋诗画题跋》、《柯庭文薮》、《柯庭乐府》、《杜韩集韵》、《古香楼吟稿》等。

此外,清代桐乡境内的藏书家,还有吴之振、吕留良、张千里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省桐乡县地名办公室)

注释:

[1]按:此处之”乌青戍“及上引之”桐邑青镇“,皆指今桐乡市乌镇

[2]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五

[3]睿庙上谕有“俾其世衍书香,广刊秘籍”语

[4]清光绪《乡县志》卷首三

[5]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五

[6]蒋宝龄:《墨林今语》卷六

[7]《藏书纪事诗》卷五

[8]清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五

[9]宋慈抱:《两浙著述考》

[10]按:今桐乡市濮院镇

[1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

[12]同上

[13]清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