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六朝俗語詞雜釋

六朝俗語詞雜釋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又《法帖釋文》卷八王羲之書,有“乏氣忽忽”之語。即此已足以推倒顔説。“無賴”一詞,今之義爲放刁、撒潑,然在六朝人法帖中,則有不堪、不可忍耐之意。新《辭海》語詞分册上册,頁642,訓此“無賴”爲“無奈,無可如何”,近是。“政(正)復”一詞,屢見於六朝人文字,然新、舊《辭海》及《中文大辭典》等大型辭書均失收。借用楊樹達先生《詞詮》的術語,“特”是表態副詞,“縱”是推拓連詞。

六朝俗語詞雜釋

勿 勿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云:“按六朝法帖,有煞費解處。此等太半爲今日所謂‘便條’、‘字條’,當時受者必到眼即了,後世讀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33〕按錢氏此論,可謂知言之選。即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雜帖中屢見之“勿勿”一詞而言,到北alt的顔之推即已不甚了然。《顔氏家訓·勉學》:“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殘缺耳。案《説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斿之形,所以趣民事。故匆遽者稱爲勿勿。’”此説一出,後世竟相承無異辭,查新、舊《辭海》及臺灣編《中文大辭典》,均襲用顔氏之説。此説筆者久已存疑,最近乃將清人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中二王雜帖部分及《法帖釋文》、《淳化閣法帖》、《法書要録》等書認真檢索,摘録、排比出現“勿勿”的句子,據上下文推敲、含咀其意藴,結果發現晉人雜帖中所謂“勿勿”,乃疲頓、困乏、心緒惡劣之意,無一句解作匆遽者。顔氏之説,實屬鑿空。試看以下諸例:

《全晉文》卷二二王羲之雜帖(以下只列卷次):“羲之頓首,向又慘慘自舉哀,乏氣勿勿。”這裏所謂“乏氣勿勿”,即乏氣疲頓之意,勿勿絶不能解作匆遽。又《法帖釋文》卷八王羲之書,有“乏氣忽忽”之語。〔34〕忽忽即意緒惡劣,庾信《枯樹賦》所謂“常忽忽不樂”是也,與疲頓義相成。

又,卷二三:“兄弟上下遠至,此慰不可言。嫂不和,憂懷深,期等殊勿勿燋心。”此勿勿有心緒惡劣之意。

又,卷二三:“十一月五日羲之報:……吾悉不適。弟各佳不?吾至勿勿。”按同卷又一帖云:“十二月一日羲之白:……人甚憂,耿耿,消息比佳耳。吾至乏劣。”兩文相照,可知勿勿即乏劣,乏劣即疲頓、不舒服之意。

又,卷二四:“吾頃胸中惡,不欲食,積日勿勿,五六日來小差,尚甚虚劣。”以上下文相照,知勿勿當與虚劣義近。

又,卷二五:“疾至篤,憂懷甚深。……自慰猶小差,然故勿勿,冀得凉漸利耳。”其中“自慰”以下三句大意是:自慰略有好轉,但仍感到疲頓,希望到天凉時漸漸好起來。按:“然故勿勿”一句,《法帖釋文》卷六,頁38作“然故忽忽”,可見勿勿、忽忽可以通用,顔之推謂爲“妄言”,真乃以不狂爲狂矣。

又,卷二六:“得書知問,腫不差,乏氣勿勿……”又同卷王羲之雜帖:“吾頃胸中惡,不欲食,積日勿勿,五日來小差。”又一帖云:“足下何如?吾劣劣。”兩文相照,可知勿勿也就是劣劣。

《全晉文》卷二七王獻之雜帖:“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之再拜。”這段話常被一些辭書引來作爲勿勿即匆遽義的書證,其實是誤解。這個勿勿仍然是疲頓之意,意思是説:我很疲憊,所以不能多寫。這在晉人帖中似已成爲一種套語。

同卷王獻之雜帖:“薄熱,汝比各可不?吾並故諸惡勞,益勿勿,獻之白疏。”這是説:我身上仍有那些老毛病,而且更感疲頓。

例子太多,不能備舉。即此已足以推倒顔説。又,《法帖釋文》卷三王循書〔35〕:“僕疾患故爾不平復,頓勿,力書不盡”按:頓勿即勿勿,頓亦勿也。頓者疲頓之意,此亦可助證勿勿即疲頓、乏劣。

無 賴

“無賴”一詞,今之義爲放刁、撒潑,然在六朝人法帖中,則有不堪、不可忍耐之意。此一義訓爲各大型辭書所不載,故特表出之。

《全晉文》卷二二王羲之雜帖:“分張何可久,幼小故疾患無賴。”

又,卷二三:“得書,知足下患癤,念卿無賴,思見足下……”又同卷:“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

又,卷二四:“……腹中便復惡,無賴……”

又,卷二五:“弱小疾苦甚無賴。”又同卷:“熱,日更甚,得書,知足下不堪之,同此無賴。”在這段話中,無賴與不堪緊相承接,是無賴解作不堪的佳證。

《法帖釋文》卷八王羲之書:“發瘧比日,疾患欲無賴,未面邑邑。”〔36〕同書卷一○王獻之書:“患濃不能潰,意甚無賴。”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厠,蠆螫其手,呻呼無賴。”

以上各例,無賴均應訓作“不堪”或“難以忍耐”。一些大型辭書如舊《辭海》、《中文大辭典》等在“無賴”詞條下列有“無聊”一個義項,舊《辭海》釋“無聊”爲“不樂也”,并以上文所引《華佗傳》中之語作爲書證,殊欠妥。《華佗傳》中那段話,是説彭城夫人被螫痛極,呻呼叫唤,不堪其苦。“無賴”分明是不堪、不可忍耐之意。新《辭海》語詞分册上册,頁642,訓此“無賴”爲“無奈,無可如何”,近是。

又《全晉文》卷二四王羲之雜帖:“今尚得坐起,神意爲復可耳;直疾不除,晝夜無復聊賴。”此“無復聊賴”四字,是晉人爲“無賴”一詞所下的最好注解,“晝夜無復聊賴”承上文“直疾不除”而言,意謂晝夜不堪其病苦,非今之所謂“無聊”或“百無聊賴”之意也。

政(正)復

“政(正)復”一詞,屢見於六朝人文字,然新、舊《辭海》及《中文大辭典》等大型辭書均失收。其義訓亦不甚可解。今人徐震堮先生在《<世説新語>詞語簡釋》一文中訓爲“即使”,〔37〕就徐先生所舉的兩條例子來看,是説得通的。但據筆者所涉獵的一些資料來看,政復一詞在某些場合還有另一種意思,即相當於現代語的“只不過”、“只是”,文言可用“特”字表示,與“即使”(文言可用“縱”字表示)的意思不盡相同。借用楊樹達先生《詞詮》的術語,“特”是表態副詞,“縱”是推拓連詞。舉例來看:

《金樓子》卷二《戒子篇五》:“任彦昇云:‘人皆有榮進之心,政復有多少耳。然口不及,迹不營,居當爲勝。’”其中“人皆有……”二句的意思是説:榮進(似可譯爲今天的“往上爬”)之心,人人都有的,只不過(或“只是”)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罷了。“政復”一詞在此如作“即使”解,這段話便不通。又《金樓子》卷三《説蕃篇八》:“蕭子響在荆州造仗,長史、司馬皆以啓聞。王知大怒,乃僞請入坐,起既至坐,厲聲色而語曰:‘身父則是天子,政復造五千人仗,此復何嫌?而君遂以上啓。’二人下牀叩頭,拔褥刀自下斬之。”“政復造五千人仗”兩句的意思是:(我)只不過造了五千人的仗,這有什麽嫌隙可向上面打小報告的?

所 由

“所由”這個詞,習見於敦煌變文,蔣禮鴻師《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解釋道:“是吏人的名稱,所做的事情不止一種,名稱也有分别。”〔38〕所釋甚確。但這個詞,我們以前總認爲它是唐宋時代的一個俗語詞。蔣書所舉例證,均爲唐五代至宋時之文獻;又《中文大辭典》也收了這個詞,所引書證亦僅止於《唐書·崔咸傳》及《資治通鑑》注,〔39〕現在看來不然,這個詞及其“吏人名稱”之含意早在六朝時即已出現了。仍以《金樓子》爲例:

《金樓子》卷六《雜記篇十三上》:“巢尚之求官,執事就其求狀。尚之乃狀云:‘尚之始祖父,堯讓天下不受,仍次魯郡,巢尚之年若干。’所由以其無三代,疑於序用,聞之於孝武帝。武帝拊牀賞嘆曰:‘此必不凡,彌宜用之。’”文中所由一詞,與敦煌變文及唐宋史書中的所由,一脉相傳,意義無殊。

覺 覺損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害不了的愁懷,恰才覺些。”王季思先生注云:“《雍熙樂府》作‘恰纔較些’,覺通作較,較,痊可也。”〔40〕按王氏此注,簡明確當。唯較字有痊可之義,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較”字條下已發之,然所舉例證,僅限於唐、宋、金、元人的詩詞、戲曲之類,從時代斷限看,最早只及於中唐(如所引白居易、張籍詩之類)。蔣禮鴻師《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比張書進了一步,指出除了教、交、校、較這些單音詞都有病癒的意思外,還指出“校損”這個複合詞,也有病癒之意,〔41〕唯所引例證,亦僅限於唐以後的文獻。這樣,無形中即給人一種印象,仿佛較(覺)、校損(覺損)這些詞,只是唐以後纔出現的俗語詞,其實不然。據筆者涉獵所及,六朝人文字中即有“覺”、“覺損”兩個詞,含有減損和病癒之義,此即唐宋人文字中的較和校損也。試舉三例: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二四王羲之雜帖:“再昔來,熱如小有覺,然晝故難堪。”

《淳化閣法帖》卷二王導書:“導白:改朔情增傷感,濕蒸自何如?頗小覺損不?”〔42〕以上引文中的“覺”和“覺損”,都是減損之意。

《金樓子》卷一《興王篇一》:“帝素有熱疾,并患金瘡,末年尤劇,坐卧常須冷物,而未能得。後人獻石床,帝見善之,寢其上即覺,極以爲佳。”“寢其上即覺”,即睡在石床上熱疾就減輕的意思,覺字并非感覺之意。如果不懂得覺字的特殊含意,對這句話就很可能産生誤解,甚至錯誤地將它標alt爲“寢其上即覺極以爲佳”。

後 生

“後生”一詞,在六朝人文字中有一較特殊的含意,即是指“後世之人”,或可簡稱爲後人,與通常我們所説的後輩、後代諸義不同。此一義訓,各種大型辭書均不載,故特表出之。例見下:

《顔氏家訓》卷七《雜藝第十九》:“江南閭里間有《書畫賦》,乃陶隱居弟子杜道士所爲,其人未甚識字,輕爲軌則,託名貴師,世俗傳信,後生頗爲所誤也。”〔43〕其中“後生”一詞,翻宋本誤作“後人”,當是由於俗儒不知“後生”本有“後人”之意,而據上下文意輕改所致。

《金樓子》卷四《立言篇九上》:“諸子興於戰國,文集盛於兩漢,至家家有製,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敘情志、敦風俗;其弊者祇以煩簡牘、疲後生。……嗟我後生博達之士,有能品藻異同、删整蕪穢,使卷無瑕玷,覽無遺功,可謂學矣。”以上二“後生”,均爲後世之人,與通常之含意不同。

消 息

錢鍾書先生《管錐編》册三,頁1110,謂“消息”一詞,在晉人雜帖中有將息、安息之義。其説是矣,而尚可補充。今考“消息”一詞,在六朝文獻中尚有節度、克制之義,此義清人盧文弨已經指出。在《顔氏家訓》卷二《風操第六》“益知聞名須有消息”句下,盧文弨補注曰:“消息猶言節度,無使徑情直行也。”〔44〕又同書卷四《文章第九》:“陳孔璋居袁裁書,則呼操爲豺狼;在魏製檄,則目紹爲虵虺。在時君所命,不得自專,然亦文人之巨患也,當務從容消息之。”〔45〕此處之消息亦有節度、克制之義。

由節度、克制之義而引申之,消息又有“小心謹慎”之意,此alt前人均未言及。仍以《顔氏家訓》爲例,該書卷六《書證第十七》:“世間小學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説文》,豈能悉得蒼頡本指哉?亦是隨代損益,互有同異,西晉已往字書,何可全非,但令體例成就,不爲專輒耳。考校是非,特須消息。”〔46〕細味文意,所謂“考校是非,特須消息”者,意謂考校是非,特别要仔細謹慎,不可馬虎粗疏。(王利器先生《顔氏家訓集解》謂漢、魏、六朝人消息都作斟酌義用,其説亦通〔47〕

輕 脱

輕脱一詞,新編《辭海》語詞分册下册,頁1441,釋爲“輕率,不持重;放蕩”。但在六朝人語中,輕脱尚有粗疏、馬虎之意,與“輕率,不持重”之意雖有關聯但究竟不同。《顔氏家訓》卷五《養生第十五》:“吾嘗患alt,摇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alt之法,早朝叩(宋本作建)alt三百下爲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脩也。凡欲餌藥,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録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脱。”這是説用藥必須仔細,不可馬虎粗疏,否則會出毛病。文中“輕脱”,作粗疏解爲宜。(王利器先生《顔氏家訓集解》頁118,訓輕脱爲輕薄佻脱,施於此文似未盡允洽)而此一義訓,各辭書均失收。

交 關

交關一詞,《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解釋:“就是交易,和買賣是同義詞。”〔48〕釋義甚確。但所舉例證,則限於唐宋時文獻,雖然也提到東漢王褒《僮約》“不得辰出夜入,交關侔偶”,但正如蔣先生所説:這個交關“意即結交朋友。這是‘交關’兩字之早見者,到變文和元稹的詩,意義範圍已經縮小,變成買賣了”。〔49〕但據筆者涉獵所及,交關作買賣、交易講,在六朝時即已出現了,并不始於變文和唐人詩。例見下:

《淳化閣法帖》卷八《宋給事中丹陽薄紹之書》:“知弟定欲迴换住止,周旋江參軍,甚須一宅,今旨遣問之,若必未得居宇,多當成交關也。”最後一句是説:這筆交易是可以做成的了。此“交關”分明是“交易”、“買賣”之意。

《三國志》卷八《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裴注引《魏略》:“比年以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50〕這個交關也分明是“交易”、“買賣”的意思。可見交關作“交易”、“買賣”講,六朝時已然。


(文中“勿勿”、“無賴”二條,刊於《中國語文》198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