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平廣記》詞語考釋

《太平廣記》詞語考釋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廣記》是宋初人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專門收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説。筆者近年來曾留心唐宋俗語詞的研究,并對《太平廣記》中的俗語詞作過一鈎稽和考釋的工作,現在選録若干條,以就教於語言學界的同志們。

《太平廣記》詞語考釋

《太平廣記》是宋初人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專門收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説。該書卷帙浩繁,徵引宏富(凡五百卷,引書四百七十餘種)。從漢語史的角度看,由於這部書中保存了數量不少的古代特别是唐宋時代的口頭語詞,它無疑爲我們研究漢語詞彙史和古代俗語詞提供了頗爲豐富的有價值的材料。可惜,這些材料似還没有引起語言學界的足够的重視;迄今爲止,也未見有人對這部書中的口頭語詞進行全面的研究。張相先生的《詩詞曲語辭匯釋》,材料局限於詩詞曲;蔣禮鴻先生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有不少地方徵引《太平廣記》以資佐證,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啓發,但蔣書意在通釋變文字義,故亦無暇對《太平廣記》中的俗語詞進行過細的考覈。筆者近年來曾留心唐宋俗語詞的研究,并對《太平廣記》中的俗語詞作過一alt鈎稽和考釋的工作,現在選録若干條,以就教於語言學界的同志們。

乖角 乖覺

《太平廣記》〔190〕册二,卷五四“韓愈外甥”條(出《仙傳拾遺》):“唐吏部侍郎韓愈外甥,忘其名姓。幼而落拓,不讀書,好飲酒。弱冠,往洛下省骨肉,乃慕雲水不歸,僅二十年,杳絶音信。元和中,忽歸長安,知識闒茸,衣服滓弊,行止乖角。吏部以久不相見,容而恕之。”

又乖角、乖覺又有聰敏機靈或小兒馴順聽話之義。《堅瓠六集》卷四:“俗美聰慧小兒曰乖角。”《菽園雜記》卷一引《水東日記》:“世稱警悟有局幹人曰乖覺。”此二義適與背戾、牴牾之義相反。(《堅瓠集》云:“古與今意正相反,未識何故。”)按:此即古漢語中之所謂相反爲訓,從詞源學的角度看,它們的關係是同源而異流。

藍攙 靦甸

《太平廣記》册六,卷二五二“李任爲賦”條(出《玉堂閒話》):“天成年,盧文進鎮鄧。因出城,賓從偕至,舍人韋至亦被召。年老,無力控馭,既醉,馬逸,東西馳桑林之中,被横枝骨挂巾冠,露秃而奔突,僕夫執從,則已墜矣。舊患肺風,鼻上癮疹而黑,卧於道周,幕客無不笑者。從事令左司郎中李任、祠部員外任瑶,各占一韻而賦之。賦項云:‘當其廳子潛窺,衙官共看。諠呼於麥壠之里,偃仆於桑林之畔。藍攙鼻孔,真同生鐵之椎;靦甸骷髏,宛是熟銅之鑵。’餘不記之,聞之者無不解頤。”

按:藍攙即儖儳之假借。《廣韻》下平聲二十三談韻、《龍龕手鑑》人部並云:“儖儳,形貌惡也。”“藍攙鼻孔”正與上文“鼻上癮疹而黑”及下文“真同生鐵之椎”相應。靦甸疑即酩酊之異文(靦酩、甸酊各以雙聲而通用)。此與上文“既醉,……卧於道周”句正相呼應。又酩酊是疊韻聯綿詞,其書寫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列子》中有“眠娗”一詞,黄生認爲即是“酩酊”(見《義府》卷下“酩酊”條)。這裏的“靦甸”當是又一種寫法。


附記:此文刊出後,得友人裘錫圭君來信見告:



在貽按:又有“郎當”一詞,亦當與上述諸詞同源。又錢鍾書先生《管錐編》册二,頁698“闌殫”條,備列諸例,亦可參。

行 濫

《太平廣記》册三,卷一○九“李氏”條(出《冥祥記》):“唐冀州封丘縣,有老母姓李,年七十,無子孤老。唯有奴婢兩人,家鎮沽酒,添灰少量,分毫經紀。貞觀年中,因病死,經兩日,凶器已具,但以心上少温,及甦説云:初有兩人,並著赤衣,門前召出,云有上符遣追,便即隨去。行至一城,有若州郭,引到側院,見一官人,衣冠大袖,凭案而坐,左右甚多。階下大有著枷鎖人,防守如生。官府者遣問老母:‘何因行濫沽酒,多取他物?……’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

按:文中“行濫”一詞,乃唐人口語,《敦煌掇瑣》三二,王梵志詩:“有德之(一本作人)心下,無才意即高。但看行濫物,若箇是堅牢。”行濫與堅牢相對,可知行濫即濫劣、粗惡之義。上引《太平廣記》文中的行濫,則由濫劣、粗惡之義稍加引申而指酒的質量低劣。唯行濫何以會有濫劣之義,尚須進一步探究。行濫是同義複詞,行也是濫的意思。行字古有濫劣、粗惡之義,《周禮》卷四《地官·司徒下》“司市”條:“害者使亡”,鄭注:“害,害於民,謂物行沽者。”崔寔《政論》“器械行沽”,行沽即粗惡,沽即盬之借字,盬有粗惡、不堅牢之義。(《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器用盬惡”,鄧展曰:“盬,不堅牢也。”又參看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第四》“苦惡”條)《九章算術》以行酒與醇酒對言,醇酒爲醇厚之酒,則行酒當爲澆薄低劣之酒(參看《九章算術》第七及音義),可見行有劣義。行的濫劣之義還存在於近代某些方言中,清人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一○:“越俗以貨之次者爲行貨。”章炳麟《新方言·釋言第二》:“今吴越謂器物楛窳爲行貨。”(楛窳謂粗糙濫劣)又《金瓶梅》中屢有“行貨”一詞,是駡人的話,行即濫劣之意。上引《太平廣記》文云“行濫沽酒”,意思是説造酒時在酒的配料上弄虚作假,然後把質量低劣的酒賣出去。(沽是賣酒的意思,《敦煌掇瑣》一○四《俗務要名林》:“沽,賣酒也。”)此與上文“添灰少量”及下文“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云云,正相呼應。

發 動

《太平廣記》册五,卷二二一“張冏藏”條(出《定命録》):“裴至京,當番已二十一日,屬太宗氣疾發動,良醫名藥,進服皆不效。”又册十,卷四五○“張例”條(出處缺):“唐始豐令張例,疾患魅,時有發動,家人不能制也。”

按:以上引文中的“發動”,很明顯地都是疾病發作的意思,與今義絶然不同。這個詞在南北朝以迄隋唐時期是并不少見的,兹舉三例:《古小説鈎沈》輯《裴子語林》:“王右軍少嘗患癲,一二年輒發動。”《北alt書》卷三三《徐之才傳》:“帝每發動,蹔(引者按:蹔是急猝之義)遣騎追之,針藥所加,應時必效,……”《淳化閣帖》卷九《唐太子率更令長沙歐陽詢書》:“吾自脚氣數發動,竟未聽許,此情何堪,寄藥猶可得也。”

《太平廣記》册五,卷二一○“顧愷之”條(出《名畫記》):“又嘗欲寫殷仲堪真”、“又畫裴楷真”。又同卷“黄花寺壁”條(出《林登博物志》):“形本是畫,畫以象真。”卷二一一“閻立本”條(出《唐畫斷》):“鞍馬僕從,皆寫其真。”卷二一二“吴道玄”條(出《唐畫斷》):“潛畫吴生真於講席。”同卷“陳閎”條(出《畫斷》):“今咸宜觀天尊殿内畫上仙圖及當時供奉道士等真。”卷二一三“周昉”條(出《畫斷》):“又郭令公女婿趙縱侍郎嘗令韓幹寫真,衆皆稱美,後又請昉寫真……”卷二四一“王承休”條(出《王氏聞見記》):“又密令强取民間子弟,使教歌舞伎樂,被獲者,令畫工圖真及録名氏。”

按:以上引文中的真字均可解釋爲像貌,寫真、圖真即是畫像。《顔氏家訓》卷七《雜藝第十九》:“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alt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雲溪友議》卷一:“其妻薛媛,善書畫,妙屬文,知楚材不念糟糠之情,别倚絲蘿之託,對鏡自圖其形,并詩四韻以寄之。楚材得妻真及詩,懷恧,遽有隽不疑之讓,夫婦遂偕老焉。”由文中“對鏡自圖其形”及“楚材得妻真”二句對看,真作圖像解,是灼然無疑的。(參《土風録》卷十四“遺像曰真”條)

真作圖像解,在唐宋人文字中數見不鮮,如《云謡集雜曲子·内家嬌》:“應是降王母仙宫,凡間略觀容真。”〔193〕“容真”乃同義複詞,真即是容。又《景德傳燈録》卷一○:“有僧寫得師真,呈師,師曰:‘且道似我不似我?’”《五燈會元》卷三“北蘭讓禪師”:“承聞師兄畫得先師真,暫請瞻禮。”又宋龐元英《談藪》(《説郛》卷三一引):“希孟與鄉人陳伯益好相調戲,伯益面黑而狹,多髯,希孟入其書室,見寫真挂壁。”新、舊《辭海》竟均未收録此一義項,不能不説是很大的疏漏。

不 調

《太平廣記》册五,卷二三七“同昌公主”條(出《杜陽編》):“可及善囀喉舌,於天子前,弄眼作頭腦,連聲著詞,唱曲。須臾間,變態百數不休,是時京城不調少年相效,謂之拍彈。”册八,卷三九三“徐景先”條(出《廣異記》):“唐徐景先,有弟阿四,頑嚚縱佚,誨辱之。而母加愛念,曲爲申解,因厲聲應答。雲雷奄至,曳景先於雲中。有主者,左右數十人,訶詰。景先答曰:‘緣弟不調,供養有缺,所以詬辱,母命釋之,非當詈母。’”

按:不調蓋有二義:一爲不馴順、難調伏;一爲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第二義實從第一義引申而來。上引第二例中的不調應釋爲不馴順,第一例中的不調則爲游手好閒、不務正業。

不調又有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意思,如上引第一例中“是時京城不調少年相效,謂之拍彈”一句中的不調,即應作此解。這句話在《新唐書》卷一八一《曹確傳》中作“京師媮薄少年争慕之,號爲拍彈”。以媮薄代替不調,而媮薄一詞,也即是不務正業、游手好閒之意。馬令《南唐書·周彬傳》:“杜門讀書,不治産業。其妻讓曰:‘君家兄弟皆力田畝以致豐羡,而獨不調,玩故紙以自困,寧有益耶?’”又孫棨《北里志·海論三曲中事》:“諸女自幼丐育,或傭其下里貧家。常有不調之徒,潛爲漁獵;亦有良家子,爲其家聘之,……”

却 却還 却返 却歸 却迴
却退 却後 還却歸 歸却還

《太平廣記》册七,卷三三三“武德縣田叟”條(出《記聞》):“叟男曰:‘父往汝家,計今適到,而所乘驢乃却來,何謂也?’”册八,卷三七五“崔生妻”條(出《芝田録》):“元和間,有崔生者,前婚蕭氏,育一兒卒。後婚鄭氏。蕭卒十二年,託夢於子曰:‘吾已得却生於陽間。’”又下文云:“老家人叫曰:‘娘子却活也。’”册六,卷二六○“殷安”條(出處缺):“孔子前知無窮,却知無極,拔乎其萃,出乎其類。”又《朱子語類輯略》卷三:“先去其粗,却去其精。”

按:却字本有退却之義(《廣雅·釋言》:“却,退也。”),引申之而有回、返、復、再、後諸義。上文第一例中的却即作回、返講,却來即回來;第二例中的却作再、復講,却生即復生,却活即復活;第三例中的却字與前、先相對應,則却字即是後的意思。

却字又與還、返、歸、回、退、後等字組成同義複詞。

又敦煌文獻中有却、還、歸三字連用之例,如《降魔變文》:“適看布金事已了,是以如今還却歸。”《云謡集雜曲子·破陣子》:“春去春來庭樹老,早晚王師歸却還?”兩例中的“還却歸”、“歸却還”,都是所謂“三字一義”(參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語緩例》)。猶之乎《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的“覽相觀”,樂府詩《孤兒行》“來到還家”的“來到還”,《婦病行》“思復念之”的“思復念”。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和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二書認爲上引敦煌文獻中的却字是“助動詞”或“語助詞”,任書認爲“却還”、“却回”之却應訓爲確;〔194〕蔣書認爲却字亦即《詩詞曲語辭匯釋》裏所説的話搭頭,只有增添音綴的作用。〔195〕我則認爲上述却字是不折不扣的實詞,這從《太平廣記》中却字的使用情況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又張鷟《遊仙窟》:“含嬌窈窕迎前出,忍笑嫈嫇返却迴。”“返却迴”也是三字一義,却字并非語助詞。

《太平廣記》册三,卷一○五“宋參軍”條(出《廣異記》):“婦人便悲泣曰:‘然。’言身是前司士之婦,司士奉使,其弟見逼,拒而不從,因此被殺。以氈裹屍,投於堂西北角溷廁中,不勝穢積。……及明具白,掘地及溷,不獲其屍。宋誦經,婦人又至,問何以不獲,答云:‘西北只校一尺,明當求之,以終惠也。’依言乃獲之。”

又校作差解,有時亦寫做較,如《景德傳燈録》卷一六:“師云:‘饒君直出威音外,猶較韶山半月程。’”校、較、覺三字以同音而通用。


附記:覺與校通用而有差義,清人盧文弨已發之。《鍾山札記》卷三云:“覺有與校音義並同者,《詩·定之方中》,正義引鄭志云:‘今就校人職,相覺甚異。’趙岐注《孟子》“中也養不中”章‘如此賢不肖相覺何能分寸’,又“富歲子弟多賴”章‘聖人亦人也,其相覺者,以心知耳’,《續漢書·律志中》‘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遠,日月宿度相覺浸多’,……《宋書·天文志》‘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覺,四十八度’。凡此,皆以覺爲校也。後人有不得其義而致疑者,更或輒改他字,故詳爲證之。”又,覺,參《文史》第22輯吕友仁《申“覺”》一文。又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頁216覺字條。

昂藏 敖曹

《太平廣記》册四,卷二○○“高昂”條(出《談藪》):“北alt高昂字敖曹,膽力過人,姿彩殊異。其父次同,爲求嚴師教之,昂不遵師訓,專事馳騁。每言男兒當横行天下,自取富貴,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也。其父以其昂藏敖曹,故名字之。”

按:昂藏乃習見之聯綿詞,其義爲氣度軒昂,正與上文“姿彩殊異”相呼應;敖曹則頗罕見,查各大型辭書均不載。《中文大辭典》收有此詞,但僅注明是北alt高昂之字,并未釋其義。今謂敖曹殆即鏖糟,四字並隸《集韻》平聲豪韻,可通假。《集韻》卷三平聲六豪韻“盡死殺人曰鏖糟”,是鏖糟一詞有勇猛無畏之意,此正與上文“膽力過人”、“横行天下”諸語相呼應。《輟耕録》云:“俗語以不潔爲鏖糟,按《霍去病傳》‘鏖糟蘭’下注:‘世俗謂盡死殺人爲鏖糟。’然義雖不同,却有所出。”

解 摘

《太平廣記》册九,卷四四六“狨”條(出《玉堂閒話》):“狨者猿猱之屬,……獵人求佳者不獲,則便射其雌,雌若中箭,則解摘其子。擿去復來,抱其母身。去離不獲,乃母子俱斃。”

按:文中“解摘”一詞,頗奇僻,辭書多不載。今謂“解摘”乃同義複詞,解和摘都有分、離之義。解的分、離之義,乃常訓,無須舉證。摘的分、離之義,似乎不常見,其實在唐宋口語中,却也不乏例證。詩詞曲中有“摘離”一詞,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許政揚《宋元小説戲曲語釋》〔198〕等均曾指出其意義爲“分離”、“脱離”、“離開”。就上引《太平廣記》一段文章而言,“解摘”就是離棄,此正與下文“擿去復來”的擿字相呼應。《莊子·胠篋》“擿玉毁珠”,擿字崔譔注云:“猶投棄之也。”又《玉篇》卷六手部:“擿,投也,棄也。”上文是説:雌狨中箭之後,則將其子離棄,以免同罹於難。而其子不肯,“擿去復來”,於是“去離不獲,乃母子俱斃”。

彭亨 菌蠢

《太平廣記》册二,卷五五“軒轅彌明”條(出《仙傳拾遺》):“彌明啞然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墻坐。謂劉曰:‘吾不解世俗書,子爲吾書之。’因高吟曰:‘龍頭縮菌蠢,豕腹脹彭亨。’”

按:彭亨即膨脝之省借。《廣韻》下平聲十二庚韻:“脝,膨脝,脹也。”《景德傳燈録》卷一一:“只聞肚里飽膨脝,更不東西去持鉢。”寒山詩:“飽食腹膨脝,箇是癡頑物。”〔199〕

菌蠢未詳。考《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李善注:“菌蠢,是芝貌也。”語焉不詳。又皮日休《茶鼎》詩:“龍舒有良匠,鑄此佳樣成。立作菌蠢勢,煎爲潺湲聲。”〔200〕菌蠢大抵是疊韻聯綿詞,就上引《太平廣記》來看,“縮菌蠢”與“脹彭亨”相對成文,彭亨狀脹字,則菌蠢當亦狀縮字。

逗 閃

《太平廣記》册四,卷一九四“僧俠”條(出《唐語林》):“飛飛當堂執一短鞭,韋引彈,意必中。丸已敲落,不覺躍在梁上,循壁虚躡,捷若猱玃。彈丸盡,不復中,韋乃運劍逐之。飛飛倏忽逗閃,去韋身不尺。韋斷其鞭數節,竟不能傷。”

按:逗閃乃同義複詞,閃避之意。閃有躲閃之義,人皆知之。今謂逗字亦有躲避之義,《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於是下恢廷尉,廷尉當恢逗橈,當斬。”應劭曰:“逗,曲行避敵也。”是其證。

《太平廣記》册五,卷二二二“盧alt卿”條(出《定命録》):“盧alt卿有知人之鑒,年六七歲時性慢率,諸叔父每令一奴人隨後。至十五六好夜起,於後園空庭中坐。奴見火炬甚多,侍衛亦衆,有人持繖蓋蓋之。以告叔父,叔父以爲妖精怪媚。”

按:文中媚字當讀爲魅,怪媚即怪魅。媚魅通用,習見於宋元戲曲小説中。王季思先生嘗云:“凡前人文中狐媚字,及唐人小説中言狐鬼媚人,……並當作魔魅解,非謂其嫵媚或諂媚也。”〔201〕其説甚韙。

按:噇即喫喝無度之意。《廣韻》上平聲四江韻:“噇,喫皃。”《集韻》卷一平聲四江韻:“噇,食無廉也。”寒山詩:“背後噇魚肉,人前念佛陁。”“買肉自家噇,抹嘴道我暢。”《景德傳燈録》卷三○“魏府華嚴長老示衆”:“你豈知在業海之中,罪坑之内,喫肉如似餓鬼吞屍,噇酒如餓狗飲水,愛色如渴蠅咂血,不知此身是大禍患。”

《北方論叢》1979年第1期,戴不凡先生《揭開紅樓夢作者之謎》一文有云:“噇字不見於《辭源》等書,據《新華字典》:‘噇’讀爲chuánɡ;釋爲毫無節制的大喫大喝,不知何所據云然!”其實《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有根有據的。

《太平廣記》册四,卷一六五“夏侯處信”條(出《朝野僉載》):“唐夏侯處信爲荆州長史,有賓過之,處信命僕作食,僕附耳語曰:‘溲幾許面?’信曰:‘兩人二升即可矣。’僕入,久不出,賓以事告去。信遽呼僕,僕曰:‘已溲訖。’”

冷 淘

《太平廣記》册一,卷三九“劉晏”條(出《逸史》):“及作刺史,往南中,過衡山縣。時春初,風景和暖,喫冷淘一盤。”

按:《猗覺寮雜記》卷上:“子美《槐葉冷淘》云:‘君王納凉晚,此味亦時須。’事見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出《唐六典》。”又《東京夢華録》卷四“食店”條下,亦有“冷淘”,但僅出此名,而未描述其性狀,故不可詳知。考近人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卷五“冷淘”條下云:“《默記》言歐陽公胥夫人乳媪,年老不睡,善爲冷淘,富鄭公素嗜之,每晨起戒中厨具冷淘,則鄭公必來。冷淘殆即今之凉粉也。”似可備一説。

又有温淘,見於《東坡先生志林》卷八,當與冷淘爲同一種食品,只不過有冷、温之别罷了。

《太平廣記》册三,卷一三一“伍寺之”條(出《述異記》):“南野人伍寺之,見社樹上有猴懷孕,便登樹擺殺之。”

按:《玉篇》卷六手部:“擺,同捭。”《説文》卷十二上,手部:“捭,兩手擊也。”是擺殺之即用兩手擊而殺之。

狡 獪

《太平廣記》册一,卷七“王遠”條(出《神仙傳》):“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等,時經弟婦新産數日,姑見知之,曰:‘噫,且勿立前。’即求少許米來,得米擲之墮地,謂以米祛其穢也,視其米皆成丹砂。遠笑曰:‘姑故年少也,吾老矣,不喜復作如此狡獪變化也。’”(按此段文字亦見册二,卷六○“麻姑”條,字句小有出入)又册八,卷三六○“傅氏女”條(出《列仙傳》):“北地傅尚書小女,嘗拆荻作鼠,以狡獪。放地,荻鼠忽能行,徑入户限土中。”

按:以上引文中的狡獪,都是遊戲的意思,與今義訓爲奸滑者迥乎不同。《廣韻》去聲十四泰韻:“狡獪,小兒戲。”《漢學堂叢書·佚書考》輯服虔《通俗文》:“小兒戲謂之狡獪。”陸游《老學庵續筆記》(《説郛》卷四引):“古謂戲爲狡獪。”《古小説鈎沈》輯《幽明録》:“元嘉初,散騎常侍劉携家在丹陽郡。後嘗閒居,而天大驟雨,見門前有三小兒,皆可六七歲,相牽狡獪,而并不沾濡。”

《太平廣記》册六,卷二七五“却要”條(出《三水小牘》):“湖南觀察史李庾之女奴,名却要。美容止,善辭令。……李四子,……皆年少狂俠,咸欲蒸(引者按:蒸者淫也)却要而不能也。嘗遇清明節,時纖月娟娟,庭花爛發,中堂垂繡幕,皆銀釭,而却要遇大郎於櫻桃花影中,大郎乃持之求偶。……大郎既去,至廊下,又遇二郎調之。……二郎既去,又遇三郎束之。”

按:細繹文意,文中束字乃是糾纏之意。束字本有束縛義,作糾纏解,殆即由束縛之義引申而來。但此義甚少見,字書亦不載,故特爲表出之。

《太平廣記》册五,卷二一四“應天三絶”條(出《野人閒話》):“當時此藝實難有,鎮在寶坊稱不朽。”又册二,卷七五“張辭”條(出《桂苑談叢》):“今日東漸橋下水,一條從此鎮常清。”又册五,卷二一四“貫休”條(出《野人閒話》):“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織蒲團鎮長坐。”

按:以上引文中的鎮字均是長久之義。此詞唐宋詩文中屢見不鮮,《詩詞曲語辭匯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均已述及。(按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頁362,認爲鎮字有加强意,舉“一從征出鎮蹉跎”爲例;其實這個鎮字仍是長久之意,任説不可從)但何以鎮字會有長久之義?明人胡震亨的《唐音癸籤》曾試圖作出解釋,該書卷二四“詁箋九”鎮字條下云:“六朝人詩用鎮字,唐詩尤多。……韻書:鎮,壓也,亦安之也。蓋有常之義。約略用之代常字,令聲俊耳。”此説殊爲牽强。清人段玉裁在《説文解字》卷十三下土部填字的注語中,曾指出填、窴、塵、陳四字音同(同在真部),而又都具有長久的意思(章太炎《新方言·釋言第二》亦有類似説法)。又謂“詩詞内作鎮,亦是此字”。按段説可謂一語破的。又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亦云:“《爾雅·釋詁》:‘塵,久也。’今人謂時之久曰鎮日鎮年,以鎮爲之。”其説亦確。

《太平廣記》册二,卷九○“釋寶志”條(出《高僧傳》):“此寶公與江南者,未委是一人也兩人也。”又册七,卷三四八“李全質”條(出《傳異記》):“洎太和歲初大水,全質已爲天平軍裨將,兼監察。有切務,自中都抵梁郡城,西走百歇橋二十里。水深而冰薄,素不諳委。”又册八,卷三六四“金友章”條(出《集異記》):“友章云:‘娘子既未適人,友章方謀婚媾,既偶夙心,無宜遐棄,未委如何耳。’”又册八,卷三七八“劉憲”條(出《宣室志》):“冥間聞憲至,整巾幘,降階盡禮,已而延坐,謂憲曰:‘吾以子勇烈聞,故遣奉命。’憲曰:‘未委明公見召之旨。’”

按:以上引文中的委字,均當訓爲知。未委即未知,諳委即諳知。委有知義,《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已發之。〔203〕

《太平廣記》册八,卷三七六“李太尉軍士”條(出《定命録》):“長安里巷説,朱泚亂時,李太尉軍中有一卒,爲亂兵所刃,身頸異處。凡七日,忽不知其然而自起,但覺臚骨稱硬,咽喉彊於昔時,而受刃處癢甚,行步無所苦。扶持而歸本家,妻兒異之,訊其事,具説其所體與頸分之時,全不悟其害,亦無心記憶家鄉。忽爲人驅入城門,被引隨兵死數千計。至其東面,有大局署,見録衣長吏憑几,alt籍姓名而過。次呼其人,便云:‘不合來。’乃呵責極切,左右逐出令還。見冥司一人,髡桑木如臂大,其狀若浮漚釘,牽其人頭身斷處,如令勘合。則以桑木釘自腦釘入喉,俄而便覺,再見日月,不甚痛楚。”又册三,卷一○九“徹師”條(出《冥報拾遺》):“唐繹州南孤山隱泉寺沙門徹禪師,曾行,遇癩人在穴中,徹師引出山中,爲鑿穴給食,念誦法華經。素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後稍聰悟,已得五六卷,瘡便覺愈。”

按:覺字在六朝以迄唐宋的口語中有瘥、愈之義,以上引文中的兩個覺字,正是這個意思。前一例中的“俄而便覺”,指的是傷口愈合,後一例中的“瘡便覺愈”,應以覺愈連讀。覺即是愈,覺愈是同義複詞。

覺字有瘥、愈之義,王季思先生、蔣禮鴻師均已言之。〔204〕

著 貪著 戀著 迷著 愛著

《太平廣記》册一,卷四五“賈耽”條(出《逸史》):“何故如此貪着富貴?”册一,卷二三“崔生”條(出《逸史》):“歲餘,嬉遊佚樂無所比,因問曰:‘某血屬要與一訣,非有戀著也。’”册八,卷三七九“李清”條(出《冥祥記》):“汝是我前七生時弟子,已經七世受福,迷著世樂,忘失本業。”册一○,卷四七五“淳于棼”條(出《異聞録》):“雖稽神語怪,事涉非經,而竊位著生,冀將爲戒。”

按:文中著(着)字乃貪嗜、愛戀之義,近人張相先生及蔣禮鴻師對此均已發之。〔205〕以上引文中的四個着(著)字,正作貪嗜、愛戀解,其中第一、二、三例的貪着、戀著、迷著,都是同義複詞,着(著)即是貪,即是戀,即是迷,并不是動詞詞尾(有人這樣看,大是誤解)。第四例的著字與竊字相呼應,作貪戀解是很明顯的。

又考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三○卷引《考聲》云:“耽,翫也,著也。”據此可見著字有耽、翫之義,而耽、翫之義與貪嗜、愛戀之義是相通的。

着(著)作貪嗜、愛戀解,在唐宋人的詩文筆記中并不少見,這裏還可再補充一些例子:張鷟《遊仙窟》:“生前有日但爲樂,死後無春更著人。”《景德傳燈録》卷三○“魏府華嚴長老示衆”:“茫茫劫劫,只是戀物著境,認色是實,不舍恩愛,痴迷財寶。”同卷“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智者無爲,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杜荀鶴《題著禪師》詩:“大道本無幻,常情自有魔。人皆迷著此,師獨悟如何?”〔206〕《敦煌雜録·開元皇帝贊》:“今將結意學無爲,世間萬事休貪著。”《敦煌雜録·悉曇頌》:“第三俗流世界住,戀著妻兒及男女。”

剩(賸)

《太平廣記》册一,卷四二“裴老”條(出《逸史》):“曰:‘員外剩取火至。’”册三,卷一四七“王晙”條(出《定命録》):“鬼云:‘緣王在任,賸取官錢。’”册五,卷二一九“梁新趙鄂”條(出《北夢瑣言》):“時有鄜州馬醫趙鄂者,新到京都,於通衢自牓姓名,云攻醫術。此朝士下馬告之,趙鄂亦言疾危,與梁生之説同。謂曰:‘即有一法,請官人剩喫消梨,不限多少,咀齕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册六,卷二五九“常定宗”條(出《朝野僉載》):“唐國子祭酒辛弘智詩云:‘君爲河邊草,逢春心剩生。妾如臺上鏡,照得始分明。’”册六,卷二六五“許敬宗”條(出處缺;《大唐世説新語》卷十二亦載此條,文字稍異):“帝將立昭儀,大臣切諫。敬宗陰揣帝私,即妄言曰:‘田舍子賸獲十斛麥,尚欲更故婦,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謂之何哉?’帝意遂定。”

按:以上引文中的剩(賸)字,均有多、餘、頗、甚之意。此詞此義,《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賸”字條)、《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六篇“剩”字條)均已言之。

剩作多、餘、頗、甚之意講,在唐宋詩文筆記中是數見不鮮的,兹略舉數例,以見一斑:張鷟《遊仙窟》:“端坐剩心驚,愁來益不平。”剩與益對文,則剩即甚辭。石承進《三朝聖政録》(《説郛》卷三引):“太祖曰:‘大凡居職不可不勤,朕每見殿庭兵卒剩掃一片地,剩汲一瓶水,必記姓名。’”文中剩有多義。朱弁《曲洧舊聞》卷一:“掌梳頭者曰:……官家根底剩有一兩人,則言陰盛,須待減去,……”錢易《南部新書》壬集:“元和之初,薛濤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賸,乃狹小之,蜀中才子既以爲便,後減諸箋亦如是,將名曰薛濤牋。”文中長賸即餘賸之意。長有剩義,《廣韻》去聲四七證韻:“剩,長也。”六朝人言“家無長物”,即家無多餘之物。

與 手

《太平廣記》册九,卷四三八“庾氏”條(出《續搜神記》):“真王便先舉杖打僞者,僞者亦報打之。二人各敕子弟,令與手。王兒乃突前痛打,遂成黄狗。”

按:文中與手猶言交手,即互相糾打之意。又孫楷第先生云“古謂擊人曰與手”,又云“痛擊人曰‘與痛手’,‘與苦手’,……或曰‘與毒手’”,“被人擊曰‘遭毒手’”,“互擊曰‘與交手’”。〔207〕周一良先生謂與手猶言毆打也,舉例甚夥。〔208〕

交 關

《太平廣記》册三,卷一四○“汪鳳”條(出《集異記》):“唐蘇州吴縣甿汪鳳,宅在通津,往往怪異起焉。……邑胥張勵者,家富於財。……路經其門,則遥見二青氣,……勵謂實玉之藏在下,而精氣上騰也。……請以百緡而交關焉。”册八,卷三八四“朱同”條(出《史傳》):“店中悉是大鑊煮人,人熟,乃將出几上,裁割賣之,如是數十按,交關者甚衆。”

按:交關猶言交易、買賣,《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已發之。〔209〕上引第二例中,以“交關”與“裁割賣之”相呼應,足證交關顯即交易之意。

《北史》卷三八《裴佗傅》附裴矩傳:“矩因遣人告胡悉曰:‘天子大出珍物,今在馬邑,欲共蕃内多作交關,若前來者,即得好物。’……”

交關又有結交義。《太平廣記》册二,卷五七“太真夫人”條(出《神仙傳》):“夫人哂爾而笑,良久曰:‘太上道殊,真府遐邈,將非下才可得交關。’”

又敦煌曲:“交關多使七成錢,糴糶無非兩般斗。”任二北先生曰:“交關,義未詳。”〔210〕實則這個交關正是交易的意思。

又“交關”作交易、買賣講,六朝時已然,别詳本書《六朝俗語詞雜釋》一文。

手力 人力 脚力 足力 役力
事力 力人 力 手 急足

《太平廣記》册六,卷二七九“召皎”條(出《廣異記》):“逆呵呼皎云:‘何物小人,敢抗王師!’命左右僕殺,手力始至。”册八,卷三五五“潘襲”條(出《稽神録》):“潘襲爲建安令,遣一手力齎牒下鄉。……手力新受事,……手力以道遠多虎。”册十,卷四五○“嚴諫”條(出《廣異記》):“諫後忽將蒼鷹雙鶻皂雕獵犬等數十事,與他手力百餘人,悉持器械圍繞其宅數重。”

按:以上引文中的手力一詞,習見於六朝以迄唐宋的小説、筆記及史書之中,其義或指奴僕,或指差役,是顯而易見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及孫德宣先生《語詞瑣記》一文〔211〕均曾對這個詞作出確詁,這裏不復贅述。所可補充者,即這個詞還有另外一些書寫形式,似乎未爲研究者所留意,兹據《太平廣記》及其他有關資料補充如下。

手力亦稱人力:《太平廣記》册四,卷一六二“郄法遵”條(出《録異記》):“忽夢玄中法師謂之曰:‘汝無人力,甚見勤勞,今有二童子,所恨年少耳。’”

手力亦稱脚力:《太平廣記》册二,卷八四“張儼”條(出《酉陽雜俎》):“元和末,鹽城脚力張儼送牒入京。”又册四,卷一五一“崔造”條(出《嘉話録》):“衆皆北望人信,至酉時,見一人從北岸入舟,袒而招舟甚急,使人遥問之,乃曰:‘州之脚力。’”

手力亦稱役力:《太平廣記》册四,卷一九五“京西店老人”條(出《酉陽雜俎》):“韋請役力承事,不許。”

手力亦稱事力:《洛陽伽藍記》卷三:“給事力五人,歲一朝以備顧問。”

手力亦稱力人:《宋書》卷四二《王弘傳》:“世子左衛率康樂縣公謝靈運,力人桂興淫其嬖妾,殺興江涘,棄尸洪流,事發京畿,播聞遐邇,宜加重劾,肅正朝風。”

手力亦簡稱力:梁蕭統《陶淵明傳》:“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爲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之子,可善遇之。’”《水經注》卷三九“贛水”條:“力於渚次聚石爲洲,長六十餘丈,洲里可容數十舫。”

手力亦簡稱手:《太平廣記》册八,卷三七六“湯氏子”條(出《廣異記》):“施刑之人,加之以繩,決畢氣絶,牽曳就獄,至夕乃蘇。獄卒白官,官云:‘此手殺人,義無活理。’”按:這裏所謂“手”,即上文“施刑之人”,施刑之人亦差役之一種。

手力亦稱急足:洪邁《夷堅志》甲集卷一“王天常”條:“元豐中,京師有富人王天常,高魯王家壻也。一夕夢二急足追至一處,令閉目露坐,無得竊窺人物,吾檢會文字畢,當復來。……復坐移時,急足至,令同行,趨入公府。”

是勿 甚没 甚麽 拾没 什麽

《太平廣記》册四,卷一六四“黄幡綽”條(出《因話録》):“唐玄宗問黄幡綽:‘是勿兒得憐?’對曰:‘自家兒得人憐。’”

按:是勿即什麽。是、什並隸禪紐,勿、麽並隸明紐,是勿、什麽以聲同而通用。

有時亦作甚没,如《太平廣記》册八,卷四○○“蘇遏”條(出《博異志》):“問曰:‘甚没人?’”

有時亦作甚麽,如《南部新書》辛集:“真定帥王公,一日携諸子入趙州院,坐而問曰:‘大王會麽?’王曰:‘不會,……’‘爲甚麽却下禪床?’師云:‘非汝所知。’”

有時亦作拾没。《集韻》上聲三四果韻:“没,不知而問曰拾没。”

有時亦作什麽,習見於《景德傳燈録》一書,如該書卷四:“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麽?’”

若 爲

《太平廣記》册三,卷一三七“陳仲舉”條(出《幽明録》):“又問曰:‘後當若爲死?’答曰:‘爲人作屋,落地死。’”

按:若爲即怎樣、如何之意。此詞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匯釋》中已釋之〔212〕,然所舉例證,均爲唐宋詩詞,未能探本溯源。今考“若爲”一詞六朝即已出現,如上舉《太平廣記》文出於《幽明録》;《幽明録》爲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即其證也。他如:南朝宋沈約《宋書》卷八五《王景文傳》:“居貴要但問心若爲耳。”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一:“子良因問:‘不審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爲?’”


(本文前8條刊於《中國語文》1980年第1期,其餘各條刊於《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