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讀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

讀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關於漢語詞彙史的研究,魏晉南北朝這一階段向來是最薄弱的環節。近人余嘉錫,今人徐震堮、周一良、徐仁甫諸先生,在魏晉南北朝詞語的考釋方面成就卓著。周一良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一書,有大約一百個條目是專門考釋詞語的,且詳徵博辨,類皆精核。筆者早就聽説江藍生同志有《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一書將要問世,今得獲讀其書,欣快無似。本書指出“在六朝小説中,狼狽作匆遽、慌忙講”。

讀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

關於漢語詞彙史的研究,魏晉南北朝這一階段向來是最薄弱的環節。唐宋以還的歷代筆記中,偶爾涉及到這一時期個别詞語的考辨,但不過是一鱗半爪而已,談不上認真的研究。清人郝懿行算是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他的《晉宋書故》考釋了大約四十來個六朝時期的特殊詞語(《晉宋書故》有五十多條,但有十來條不是考釋詞彙的),他的另一部著作《證俗文》,也考釋了一些魏晉六朝詞語,其中對某些詞的考釋,相當精闢(如釋“寧馨”、“阿堵”等),似已接近今天的研究水平,誠屬難能可貴。但從數量上看,還是很有限的。近人余嘉錫,今人徐震堮、周一良、徐仁甫諸先生,在魏晉南北朝詞語的考釋方面成就卓著。余氏所撰《世説新語箋疏》一書,廣引時賢之説,間下己意,對《世説新語》的若干詞語作了緻密精微的探討,功力湛深。徐震堮先生的《世説新語校箋》一書,着重進行語言方面的校釋工作,書末附《世説新語詞語簡釋》一文,考釋詞語140條,有導夫先路之功。周一良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一書,有大約一百個條目是專門考釋詞語的,且詳徵博辨,類皆精核。徐仁甫先生的《廣釋詞》一書,據書名看是廣《經傳釋詞》之意,似乎是專門研究文言虚詞的,但書中却收有不少的俗語詞,對六朝詞語搜羅尤夥。另外,蔡鏡浩同志近年來發表了若干篇有關六朝詞語的研究文章,成績可喜。以上是我們對過去研究工作的簡略回顧。總的看來,還没有人能够從漢語詞彙史的角度對這一時期的詞彙進行大規模的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筆者早就聽説江藍生同志有《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一書將要問世,今得獲讀其書,欣快無似。總計全書列詞目三百三十多條,加上附論詞目約有四百條,另有“待質詞語”十多條。就魏晉南北朝斷代詞語的研究而言,應該説這是一部空前之作,吕叔湘先生在本書的序言中説:“我覺得她這個工作很有意義,填補了漢語詞彙史上的一個空白。”筆者認爲這個評價是持平的、公允的。

筆者反復研讀此書,覺得書中三百多個詞條,就其内容和質量而論,大體上可以分爲四大類:第一類是能够抉發出某些詞語的過去不爲人所知的新的義項,或指出某些詞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特有的義訓。這一類屬於作者的發明創見,是全書精華所在。第二類是所釋義訓已見於辭書或前賢時人的論著,但作者能補充以較早的書證。這一類雖較第一類爲遜色,但對於詞彙史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價值。第三類是所釋詞語没有什麽難度,不必要訓釋的;或辭書已收,而本書没有提出新的義項的。以筆者之見,這一類完全可以割愛。第四類是釋義明顯有誤,或雖不能確指其誤,但總覺得不够穩妥。據筆者粗略的統計,前二類約占全書的五分之三强。現在,首先讓我們就第一類詞語作一些舉例性的介紹分析,關於後二類,我們留待下文再向作者提一些商榷性的意見。

道人 道士

狼狽

本書指出“在六朝小説中,狼狽作匆遽、慌忙講”。按:“狼狽”在六朝時期的這一特有的義項,一般辭書均未及,本書指出這一alt,可謂一個發明。驗之六朝文獻,作者的結論是可靠的。本書所舉例證均見於六朝小説,現在再補充兩條史書中例子:《南史》卷四九《劉懷珍傳》附劉歊:“奉母兄以孝悌稱,寢食不離左右。母意有所須,口未及言,歊已先知,手自營辦,狼狽供奉。”(中華書局標alt本《南史》册四,頁1225)《晉書》卷七二《葛洪傳》:“洪博聞深洽,江左絶倫。……後忽與嶽疏云:‘當遠行尋師,剋期便發。’嶽得疏,狼狽往别。”(中華書局標alt本《晉書》册六,頁1913。按:以上二書,作者雖爲唐人,但所反映的史實和所採用的原始材料,都是六朝時期的,故筆者認爲可以當作六朝文獻看待)

本書指出“劫本爲動詞奪取義,六朝時用爲名詞,作盜賊講,甚爲普遍”。按:儘管“劫”作名詞用在六朝時甚爲普遍,却没有哪一本辭書能够指出來,可見對魏晉六朝詞語研究薄弱這一alt,在辭書編纂工作中也反映出來。

本書指出“六朝小説中屢見己字用如第三人稱代詞,值得注意”。按:這也是一般辭書所未及的。

本書指出“叛,辭書一般均釋爲背叛,但六朝文獻中有與此義相關而不相同者,作逃跑講”。按:這一發現很有意義,《辭海》、《辭源》均釋“叛亡”一詞爲“背叛而逃亡”,恐皆未確,“叛亡”當爲同義複詞,叛亦亡也。

本書指出“‘言’爲‘以爲’義,與謂同”。此亦辭書所未及。

言功

本書收有“言功”一詞,釋云:“言功指口才。”按:此詞《辭源》、《辭海》均未收。

哭 啼

逍遥

本書指出“逍遥”除常見義訓外,尚有如下三個義項:①從容漫步、散步,②逗留、駐足,③玩味、斟酌。此亦辭書所未及。

仿佛

本書指出“仿佛在六朝時期有一特殊用法,作名詞,義爲踪迹、影像”。此一義訓亦爲各類辭書所不載。


由上十例,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某些詞語的考釋確實下了一番燭幽闡微的功夫,有發明有創見。當然,這樣的條目遠不止十條,舉此十例,藉窺一斑而已。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書討論虚詞的條目,大都寫得認真、踏實,於各個虚詞的語法結構、語法功能論列亟詳,諸如“阿”(頁8)、“都”(頁46)、“獨”(頁49)、“方便”(頁58)、“何等”(頁76)、“見”(頁93)、“將1”(頁95)、“將2”(頁96)、“可3”(頁112)、“略”(頁134)、“目”(頁145)、“那”(頁146)、“頭”(頁198)、“爲”(頁202)、“下”(頁216)、“向2”(頁224)、“許”(頁235)、“以”(頁248)、“正”(頁267)、“著”(頁282)、“子”(頁286)、“目”(頁288),等等。

筆者有一個想法,就是語詞考釋一類的工作,必須具備四個程序,方能稱得上是高層次的研究。這四個程序是:求證、溯源、祛惑、通文。所謂求證,就是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尋求證據。有了確鑿而又充分的證據,詞義的考釋纔能立於不敗之地,没有證據,或證據不足,單靠涵泳文意、玩味章法那一套文學賞析的功夫,所得的結論往往不甚可靠。證據又有本證(或曰内證)、旁證(或曰外證)之分,比如研究《世説新語》的詞彙,《世説新語》本身的材料便是本證,從另外地方所得的材料便是旁證。所謂溯源,就是要從歷時語言學的角度,搞清楚某一詞語的來龍去脉及其所以得義之由(由於種種原因,不可能每個詞都做到這一alt)。所謂祛惑,就是要指出前賢時人(包括各種辭書)的某些謬解誤見,使讀者恍然悟到過去所傳承下來的某一解原來是錯誤的。所謂通文,就是用你考釋所得的結論,去暢通無阻地解釋其他一些作品中的同類詞語,做到如清儒王引之所説的“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如果這四個程序(或曰標準)可以成立,我們不妨用它來驗證語詞考釋一類的著作,看它在這四alt上做得怎麽樣,做得好的或比較好的,就應該承認它是具有高質量或較高質量的著作。我讀江藍生同志的《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一書,覺得它在求證、祛惑、通文三方面都做得比較好,溯源方面,雖較其他三方面略爲遜色,但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現在就求證、祛惑、通文三方面各舉若干例子加以分析,至於溯源方面,擬留待下文講本書缺alt的時候再予討論。

(一)求證

本書在求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學風踏實,基本上能做到信而有徵,不爲無根之談。書末所附“引書目録”凡139種,已能説明一些問題,其實本書所徵引資料尚不止這一些。大抵每條詞目下所引書證,少則五六條,多則十數條,取足説明問題而後止。比如頁73“規 貴”條,引7條書證,頁88“己”條,引8條書證,頁101“劫”條,引6條書證,頁104“徑”條,引9條書證,頁120“狼狽”條,引6條書證,頁159“頗”條,引21條書證,頁178“駛”條,引12條書證,等等。本書中單文孤證的條目不是没有,但極少見,如頁144“莫”條,訓爲“推度副詞,相當於‘莫非’、‘莫不是’”,只引了《幽明録》一條書證,但作者跟着即聲明:“在六朝時期的其他文獻中,尚未發現莫作推度副詞用的例子,因此單憑《幽明録》一例,還不能説六朝莫字已可作推度副詞用。”這一補充説明,足見作者治學態度之審慎。謹按:“莫”作推度副詞用,在六朝文獻中雖不是很多,但也并非僅見。筆者可以補充一例:《世説新語·言語第二》:“謝胡兒語庾道季:‘諸人莫當就卿談,可堅城壘。’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康伯來,濟河焚舟。’”余嘉錫《世説新語箋疏》引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一四云:“莫字揣摩之詞,意與或近。”文氏所謂揣摩之詞,亦即推度之詞。

(二)祛惑

祛惑方面,本書做得比較好,有許多條目下指出前賢或時人之誤,頗具精識玄解。如頁28指出顔師古和李賢將聯綿詞“儲偫”拆開解釋的錯誤。(按:朱起鳳《辭通》收有此詞,并備列其各種書寫變體,其爲聯綿詞無疑)頁32指出辭書將“促裝”之“促”訓爲急速義是錯的,促裝即整裝,并無急速義。頁71指出《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將《古詩焦仲卿妻作》中“鷄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的“故”字訓爲“故意”,是錯的,此“故”字應訓爲“仍、還”。頁73指出注家每每將當作“欲”解的“貴”字訓爲常見義“可貴”;頁37“單急”條、頁111、頁112“可2”條、頁152“叛”條均指出徐震堮先生《世説新語校箋》之錯誤或不確;頁66“襆”條、頁256“欲”條均指出《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之偶疏;頁118“來”條糾正《敦煌變文集》標alt之誤;頁172“容”條指出有的注家因不曉“容”有“可能”義,而將“豈容酬報”釋爲“豈容不酬報”,增字爲釋,顯然錯誤;頁125“梁、梁間”條、頁163“跂”條均指出《古小説鈎沉》標alt之誤;頁276“周旋”條指出《淳化閣帖》標alt之誤,等等。

(三)通文

通文就是要做到“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用這一alt來衡量,本書的釋文大多是確切的,舉例來看:

本書釋爲“打算,想要,與欲相當”。用這一釋義來訓解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下面一段話,便有冰釋理順之妙:“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欣然往”即“欣然欲往”,有不少的注本都釋“規”字爲“計劃”,不甚貼切。

本書謂親字有“分明、真切”之意,其説甚確,這個意思一直沿用到後代。往時讀《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中舉的一段文章:“鄰居内一個人道:‘胡老爹方纔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猪油來。’”總覺得文中的“親切”一詞有alt别扭,今用“分明、真切”一義釋之,便能暢通無礙,這個“親切”并非什麽親熱之意,而是指打得切切實實,毫不含糊,所以纔能洗下半盆猪油來(這當然是誇張的説法)。

並地

本書指出“並地”之“並”爲“屏”之音借,“並地”即“屏地”,亦即屏處,乃背後之意。執此以讀敦煌寫本《燕子賦》中“人前並地”一語,便能豁然通解。

本書謂“守”字有求請之意,執此以讀《遊仙窟》“千思千腸熱,一念一心焦。若爲求守得,暫借可憐腰”,便覺得“求守”一詞并不費解了。

本書釋義云:“經作副詞,義與‘曾’相當。”用這個釋義來訓解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中“經怪此意”一句,便知“經怪”即曾怪、嘗怪之意,唐人李善和宋人王楙均訓此“經”字爲“常”,未妥。(李説見《文選》注,王説見《野客叢書》卷一二“經怪二字”條)

本書釋義云:“來作時態助詞,表示已然。”按:用這個釋義解釋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中“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一句中之“來久”,即已久之意,往時讀此文,於“來”字殊覺費解,蓋即由於不曉得“來”有“已”義之故。

類似的例子還有好多,限於篇幅,不能多所論列。

以上着重談了本書的優alt,下面試就本書的不足之處,談一alt個人的看法。未必有當,聊供作者參考:

(一)本書有個别條目,釋義未確,或舉例不當

如:

手力

釋爲“奴僕、差役”,這是對的。但又謂“手力又可稱獨力”,引《搜神記》“盤瓠將女上南山,草木茂盛,無人行跡。於是女解去衣裳,爲僕竪之結,著獨力之衣,隨盤瓠昇山入谷,止於石室之中”。然後謂“爲僕竪之結,著獨力之衣,言其髮式穿着一依奴僕之裝”。按:上引《搜神記》文也見於《後漢書·南蠻傳》,其中“僕竪”之“竪”,《後漢書》作“鑒”。《搜神記》雖爲晉人作品,但今天所見者已非原書,文字不盡可靠,倒是《後漢書》比較的可以信賴。今疑《搜》文“竪”字有訛,實當爲“鑒”。《後漢書》“僕鑒”、“獨力”二詞,向稱費解,李賢注云:“未詳。”至近人始考定爲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對音,大抵有二説:①張永言先生《訓詁學簡論》(頁39)引劉咸説,謂僕鑒、獨力爲泰語,前者義爲“束髮爲結,辮髮爲髻”,後者義爲“一種羊毛布”。②又有人認爲僕鑒、獨力爲壯語,僕鑒義爲“居於岩洞中之人”,獨力義爲“小兒”(見《文史》第23輯頁126《僕鑒、獨力解》)。要之,僕鑒、獨立爲少數民族語言之對音,單就這兩個詞的字面意義去索解,是不能得其真義的。

方王

釋義云:“方王即方皇、仿皇、傍偟等,一語而異形。”引例爲《世説·雅量》中的下面一段話:“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説,猶去不止。”按:這段話中的“方王”之“王”,義同《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之王,猶言旺也。《釋文》:“王,于況反。”正讀去聲。旺字不見於《説文》,蓋後起字。“太傅神情方王”,殆言其情緒高昂,遊興正濃,故下文云“貌閑意説”。倘釋“方王”爲仿偟,則與原義大相徑庭。也許作者已覺察到這一alt,故又云“方王在這裏應釋爲從容、閑適”,但既然釋“方王”爲“仿偟”,何以“仿偟”又能解釋爲“從容、閑適”,則無從證明。

揭躡

釋爲疊韻聯綿詞,亦即踥蹀、蹀躞等,引例爲:“時積雨大水,懿前望浩然,不知何處爲淺,可得揭躡。”(冥祥,鈎沉594)按:此即《詩·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之意,“揭”即提起衣服涉水,躡者,《説文》云:“蹈也。”本書釋之爲聯綿詞,似求之過深。

本條義項(三):“要與當、須連用,作助動詞。要當、要須義爲須要、應當。”但所舉四條例證中,前二條均與此釋義不符,原因在於“要”字還可作轉折連詞用,前二條例證中的“要”字即均應解爲轉折連詞,猶言“但”、“然而”。據此,“要”字條應該增添一個義項:“作轉折連詞用,相當於但、然而。”(《三國志》卷八《張魯傳》裴注:“臣松之以爲張魯雖有善心,要爲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户,五子皆封侯,過矣。”文中“要”字即是但義,可證“要”作轉折連詞用,已見於魏晉六朝)

存想

釋義云:“存想本爲動詞,義爲存於心,思於懷。”按:觀此釋文,是訓“存”字爲存在之意,似未妥。竊謂“存想”乃同義複詞,存亦想也。此義自古已然。《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非我思存。”三國魏吴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南望邯鄲,想廉藺之風;東接鉅鹿,存李alt之流。”存即思也,想也。(毛傳、鄭箋釋存爲存在之意,未確)

孤露

釋義云:“父母喪亡,失去庇蔭,故稱孤露。”舉例有《北alt書·趙彦深傳》:“及彦深拜太常卿,還,不脱朝服,先入見母,跪陳幼小孤露,蒙訓得至於此。母子相泣久之,然後改服。”按:幼時喪父即稱孤露,不必父母雙亡。上引《北alt書》一例,即只喪父而未喪母者。故孤露又稱偏露、偏孤。偏者,單也,非雙也。

挑達

(二)本書在溯源方面,雖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許多條目下指出其最早或較早的出處,但也有些條目在先秦兩漢的常見書中早已出現,本書却未能指出,不無遺憾

如頁195“挑達”條,見於《詩·鄭風·子袗》。頁178“室家 家室”條,見於《詩·周南·桃夭》。頁207“無可無不可”條,見於《論語·微子》。頁93“間”條,釋義爲“疾病减輕將愈”,此義早已見於先秦。(《論語·子罕》“病間”,注:“少差曰間。”)頁97“交關”條,僅指出交關“在六朝前後的文獻中,多作往來、交往講”,其實“交關”在魏晉六朝時期已有交易、買賣之義(參拙作《六朝俗語詞雜釋》一文)。頁290“自”條義項(五),謂自有雖然、縱然義,舉例爲《顔氏家訓》,實則自字此義漢時已見(見楊樹達《漢書窺管》,又《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自作雖義用例”條)。頁193“儻”條義項(二):“表示行爲或動作不常發生,相當於偶然、偶或。”按此義先秦已見,《荀子·天論》“怪星之alt見”,王念孫謂“alt,古儻字,alt者或然之詞,謂怪星之或見也”(《讀書雜志·荀子第五》)。頁219“嫌”條謂嫌有懷疑義,按此義先秦亦習見之,《墨子·小取》、《荀子·解蔽》、《楚辭·九章·惜往日》均有“嫌疑”一詞,即其證。

(三)本書有些條目,没有什麽難度,無需乎解釋

如頁108“坎”條,釋義爲“洞穴、土坑”,頁114“空”條,釋義爲“只、單、平白”,頁176“時行病”條,釋義爲“時疫,猶今言傳染病”,頁184“數四”條,釋義爲“一般泛言行爲、動作次數較多”,頁207“無可無不可”條,釋義爲“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頁219“下聲”條,釋義爲“小聲”,頁247“伊”條,釋義爲“第三身代詞,相當於他”,頁263“丈夫”條,釋義爲“泛指成年男子”,頁265“診視”條,釋義爲“視、看、察看”,等等,這些詞一望而知其含意,有的在現代口語中還經常使用,似不必立爲專條,加以解釋,筆者意見可以割愛。

(四)本書有些條目,辭書已收,作者所釋又没有提出新的義項,因而也以割愛爲宜

如“睢盱”(頁186)、“屏營”(頁158)、“跳梁”(頁196)、“空”(頁114)、“貸”(頁85)、“急”(頁86)、“扶”(頁67)、“篤老”(頁50)、“伍佰”(頁210)、“諧賈”(頁228)、“嚴”(頁241)、“欽遲”(頁275)、“譸張”(頁276)、“併當”(頁17)、“童蒙”(頁197)、“周旋”(頁275),等等。

歸總一句話,這部書不失爲研究魏晉南北朝斷代詞彙的填補空白之作,雖有某些可商可補之處,但小疵不掩大醇,其優alt和成績是主要的。我們熱烈地期待着學術界有同類優秀的著作問世。

(原載《中國語文》1989年第3期,後收入《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

注释

〔1〕 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4輯。

〔2〕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下皆同。

〔3〕 如清盧文弨《鍾山札記》、蔣禮鴻師《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徐震堮先生《<世説新語>詞語簡釋》等。

〔4〕 見《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4輯,頁113。

〔5〕 頗有稍義,詳《助字辨略》、《古書虚字集釋》等。

〔6〕 見福建教育出版社所出注釋本《世説新語選》頁22

〔7〕 見中州書畫社所出《漢魏六朝小説選》頁136。

〔8〕 差有頗、甚之義,可參看《助字辨略》、《詩詞曲語辭匯釋》

〔9〕 以上所、可通用之例,見徐仁甫先生《廣釋詞》頁493,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 南alt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金陵書畫社影印本。

〔11〕 西秦沙門聖堅譯。

〔12〕 元魏凉州沙門慧覺等譯。

〔13〕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14〕 失譯人名,約當後漢時。

〔15〕 參《廣釋詞》頁545—546。

〔16〕 見《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條。

〔18〕 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190—191,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

〔19〕 見《廣釋詞》頁545。

〔20〕 見《字詁義府合按》頁51,中華書局1984年版。

〔21〕 見《金瓶梅新證·金瓶梅詞語選釋》,alt魯書社1987年版。

〔22〕 見《證俗文》卷六。

〔23〕 上舉數例亦承龍潛盦先生見告。

〔24〕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增訂本。

〔25〕 參看蔣紹愚《祖堂集詞語試釋》,載《中國語文》1985年第2期。

〔26〕 見《王梵志詩校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

〔27〕 參看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狼狽”條,語文出版社1988年版。

〔28〕 參看拙作《唐代白話詩釋詞》。

〔29〕 見《漢書窺管》頁40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0〕 參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某乙”條。

〔31〕 此條寫成後,得讀關德仁君《世説新語詞語釋補》一文,見關君亦有此説,可謂不謀而合者矣。

〔33〕 見該書册三,頁1108,中華書局1979年。

〔34〕 叢書集成本,頁63。

〔35〕 叢書集成本,頁20。

〔36〕 叢書集成本,頁63。

〔37〕 見《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4輯,頁114。

〔38〕 見該書第3版頁17。

〔39〕 見《中文大辭典》册一三,頁393。

〔40〕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新1版頁162。

〔41〕 見該書第3版頁87—88。

〔42〕 按此段文字亦見《法帖釋文》卷二,二書均用叢書集成本。

〔43〕 叢書集成本册四,頁182。

〔44〕 叢書集成本册一,頁22。

〔45〕 叢書集成本册二,頁88—89。

〔46〕 叢書集成本册三,頁167。

〔47〕 見該書頁7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48〕 見該書第3版頁93。

〔49〕 見該書第3版頁94—95。

〔50〕 中華書局標alt本册一,頁255。

〔51〕 《全唐詩》册一○,卷六八一,頁7805,中華書局1960年版,下同。

〔52〕 《全唐詩》册一○,卷六八三,頁7845。

〔53〕 見《中文大辭典》册一四,頁312。

〔54〕 《南開學報》1979年第1期。參《許政揚文存》頁53—55。

〔55〕 參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摘離”條。

〔56〕 許政揚《宋元小説戲曲語釋》引楊萬里詩“更覺梅枝殊摘索”,謂“摘索,猶離索”,甚確。

〔57〕 《全唐詩》册八,卷五三○,頁6062。

〔58〕 《全唐詩》册二,卷七八,頁851。

〔59〕 《全唐詩》册二,卷七七,頁835。

〔60〕 《全唐詩》册九,卷五七一,頁6619。

〔61〕 第3版頁112。

〔62〕 《全唐詩》册六,卷三八一,頁4276。

〔63〕 《全唐詩》册二,卷一三四,頁1363。

〔64〕 《全唐詩》册六,卷三八八,頁4385。

〔65〕 《全唐詩》册九,卷五七○,頁6615。

〔66〕 第3版頁32。

〔67〕 《全唐詩》册二,卷七四,頁815。

〔68〕 《全唐詩》册六,卷四一七,頁4598。

〔69〕 《全唐詩》册七,卷四三八,頁4873。

〔70〕 《全唐詩》册一二,卷八○六,頁9070。

〔71〕 參《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3版頁113。

〔72〕 《全唐詩》册三,卷一九八,頁2047。

〔73〕 《全唐詩》册六,卷三七三,頁4192。

〔74〕 《全唐詩》册二,卷七七,頁836。

〔75〕 《全唐詩》册一○,卷六八一,頁7912。

〔76〕 《全唐詩》册一○,卷六八二,頁7817。

〔77〕 《全唐詩》册八,卷五○二,頁5707。

〔78〕 册一五,頁168。

〔79〕 《世界文庫》册五《王梵志詩》。

〔80〕 叢書集成本册一,頁43。

〔81〕 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大威德陀羅尼經》第十三卷“户”條。

〔82〕 《全唐詩》册七,卷四四一,頁4919。

〔83〕 《全唐詩》册七,卷四五二,頁5099。

〔84〕 《全唐詩》册二,卷一四四,頁1455。

〔85〕 説見《社會科學戰綫》1980年第4期,《當代日本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管窺》一文。

〔86〕 見該書第3版頁72。

〔87〕 《全唐詩》册六,卷三七四,頁4202。

〔88〕 《敦煌曲校録》頁27。

〔89〕 《全唐詩》册一○,卷六六六,頁7627。

〔90〕 見該書卷六“觸處”條。

〔91〕 見該書卷三“都盧”條。

〔92〕 第3版頁164。

〔93〕 第3版頁68。

〔94〕 見該書卷二“漫”字條。

〔95〕 《全梁文》卷一七。

〔96〕 《敦煌變文集》上册,頁185。

〔97〕 《全唐詩》册二,卷七七,頁839。

〔98〕 參看《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故”字條第二個義項。

〔99〕 第三版頁169。

〔100〕 第三版頁70。

〔101〕 四部叢刊本册三,頁478。

〔102〕 四部叢刊本册三,頁491。

〔103〕 第3版頁110。

〔104〕 第3版頁4。

〔105〕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二五。

〔106〕 見新、舊《辭源》、《辭海》“努力”條下釋文。

〔107〕 見《中國語文》1982年第1期。

〔108〕 修訂本《辭源》册一,頁568。

〔109〕 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下册,頁159。

〔110〕 見霍松林先生《白居易詩選譯》頁47、45。

〔111〕 此説由蔣禮鴻先生首發之,見所著《義府續貂》頁6“傷心、腸斷”條及《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上册《杜詩釋詞》一文。

〔112〕 按假如、假使作縱予連詞用,本不限於唐代,詳觀《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一書。本文爲行文方便,只講唐代的。

〔113〕 見《唐音癸籤》卷二四《詁箋九》、《吴下方言考》卷九、《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253頁差字條。

〔114〕 見《增訂碑别字》頁43,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9月第1版。

〔115〕 參看錢鍾書先生《管錐編》册二頁822,及拙作《古漢語詞義札記》(《中國語文》1979年第2期)。

〔116〕 參看拙作《杜詩札記》一文(《文史哲》1981年第2期)。

〔117〕 霍松林先生《白居易詩選譯》頁241,百花文藝出版社1957年9月第1版。

〔118〕 同上書頁239。

〔119〕 馬茂元先生《唐詩選》上册,頁214,注②。

〔120〕 蔣禮鴻先生《咬文嚼字》頁17,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121〕 見《辭海·語詞分册》上册,頁438。

〔122〕 參看蔣禮鴻先生《義府續貂》頁31“便蕃、頻煩”條,中華書局1981年版。

〔123〕 《杜詩詳注》册二,頁737,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

〔124〕 參看許政揚《宋元小説戲曲語釋》(《南開學報》1979年第1期)。

〔125〕 參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摘離”條。

〔126〕 參看浙江語言學會《語言學年刊》(1982年)俞忠鑫同志《釋“波波”》一文。

〔127〕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上册,頁27。

〔128〕 參看《助字辨略》頁224“乍”字條(中華書局版),《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乍可”條,《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頁298“乍可”條,《唐史餘瀋》卷四《雜述》“乍可”條。

〔129〕 《王梵志詩校輯》頁199,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版。

〔130〕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頁218。

〔131〕 參看《文史》十九輯拙作《唐詩異文釋例》。

〔132〕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頁217。

〔133〕 按王鍈《詩詞曲語詞例釋》訓此無賴爲無意、無心,似可商。無賴雖與有情對文,但對文不一定都是反義詞。義山殆謂花alt柳眼、紫蝶黄蜂均爲有情之物也。

〔134〕 見《中國語文》1980年1期。

〔135〕 參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258頁。

〔136〕 《杜甫詩選》頁66,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137〕 參看朱起鳳《辭通》卷二三“落拓”條,錢鍾書《管錐編》册二,頁699“闌彈”條,蔣禮鴻《義府續貂》頁九“獨漉、鹿獨”條。

〔138〕 《古詩源》卷九,頁216,中華書局1963年6月新1版。

〔139〕 《讀書雜志·荀子第五》。

〔140〕 《日知録》卷二七。

〔141〕 《廣雅疏證·序》。

〔142〕 見清人李調元《方言藻》、今人馬茂元《唐詩選》上册,頁366第二首注②等。

〔143〕 《唐宋詩舉要》下册,頁803。

〔144〕 見該書中編册一,頁171。

〔145〕 中華書局1962年版,頁90。

〔146〕 《全唐詩》册七,卷四二九,頁4734,中華書局1960年版,下同。又見《白氏長慶集》卷六。

〔147〕 《全唐詩》册一二,卷八二六,頁9309。

〔148〕 《杜詩詳注》册二,頁920,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下同。

〔149〕 《全唐詩》册五,卷三四四,頁3855。

〔150〕 《全唐詩》册六,卷三八二,頁4283。

〔151〕 《全唐詩》册七,卷四四七,頁5029。

〔152〕 《全唐詩》册五,卷三四一,頁3823。

〔153〕 《杜詩詳注》册二,頁817。

〔154〕 錢引《晉書·王徽之傳》所載“王子猷……”一段,楊引《世説》“韓康伯……”一段。

〔155〕 見該書頁604,中華書局1953年4月版。

〔156〕 訓見《詩詞曲語辭匯釋》頁517。

〔157〕 《讀杜詩説》頁108,中華書局1962年12月第1版。

〔158〕 《全唐詩》册四,卷二二七,頁2451。

〔159〕 此例轉引自錢鍾書先生《管錐編》册二,頁823。

〔160〕 咬字有求懇義,説見蔣禮鴻師《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四篇釋事爲“咬嚙”條。

〔161〕 《全唐詩》册五,卷三四○,頁3820。

〔162〕 中華書局1963年版,頁80。

〔163〕 見《杜詩詳注》册二,頁523;《杜詩鏡銓》上册,頁219,中華書局1962年12月版。

〔164〕 見該書上册,頁264注③、④,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165〕 《讀杜詩説》頁60。

〔166〕 見馮至等《杜甫詩選》頁76注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2月版。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杜甫詩選》頁113注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167〕 《全唐詩》册二,卷八二,頁886。

〔168〕 《全唐詩》册三,卷一四九,頁1538。

〔169〕 《全唐詩》册三,卷一六○,頁1639。

〔170〕 《全唐詩》册四,卷二一九,頁2305。

〔171〕 《唐人選唐詩》上册,《中興間氣集》卷下,頁30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新1版。

〔172〕 《全唐詩》册四,卷二一八,頁2288。

〔173〕 《全唐詩》册九,卷五七八,頁6718。

〔174〕 《全唐詩》册九,卷五八三,頁6754。

〔175〕 《杜臆》頁57。

〔176〕 《杜詩詳注》册一,頁392。

〔177〕 《杜甫詩選》頁55,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2月北京第1版。

〔178〕 《杜詩詳注》册一,頁219。

〔179〕 《全唐詩》册三,卷二一三,頁2216。又《唐人選唐詩》上册,頁80,“萬事”作“百事”。

〔180〕 《全唐詩》册六,卷三六○,頁4069。

〔181〕 參看《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較字條;《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四篇“教、交、較、校”條;王季思《西廂記校注》頁16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新1版;拙作《太平廣記詞語考釋》等。

〔182〕 《杜詩詳注》册一,頁172。

〔183〕 《杜詩詳注》册二,頁770。

〔184〕 《杜詩詳注》册三,頁1019。

〔185〕 《杜詩詳注》册一,頁314。

〔186〕 《杜詩詳注》册三,頁1374。

〔187〕 《杜詩詳注》册一,頁315。

〔188〕 見《全唐詩》册四,卷二三三,頁2572;《杜詩詳注》册五,頁2013。

〔189〕 《廣雅疏證》卷四上,叢書集成本册三,頁442。

〔190〕 中華書局1961年9月新1版,下同。

〔191〕 《全唐詩》册四,卷二四六,頁2763,中華書局1960年版,下同。

〔193〕 《敦煌曲校録》頁27。

〔194〕 見《敦煌曲初探》頁491。

〔195〕 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三版,頁194。

〔196〕 見魯迅輯《古小説鈎沈》頁9,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10月北京重印第1版。

〔197〕 參看《諸子平議·荀子二》。

〔198〕 載《南開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

〔199〕 《全唐詩》册一二,卷八○六,頁9087。

〔200〕 《全唐詩》册九,卷六一一,頁7054。

〔201〕 《西廂記校注》第三本第一折注⑤。

〔202〕 見《全唐詩》册九,卷六一四,頁7080。

〔203〕 見該書3版,頁85。

〔204〕 王説見《西廂記校注》頁162,1978年12月新1版。蔣説見《中國語文》1978年第2期《<敦煌資料>詞釋》一文。

〔205〕 參看《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着”字條第八、九兩個義項,《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三版,頁103“戀着、貪着”條。

〔206〕 《全唐詩》册一○,卷六九一,頁7946。

〔207〕 見《滄州集》下册,卷六,頁552。

〔208〕 見《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頁207。

〔209〕 見該書三版,頁93。

〔210〕 《敦煌曲初探》頁368。

〔211〕 見《中國語文》1979年第2期。

〔212〕 見該書卷一,頁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