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级班的小魏

级班的小魏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 74级4班的小魏1974年,24岁的魏文彬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机遇。74 级4班的小魏,给师院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魏文彬的好友、74级3班的梁瑞郴[1]同学回忆说,魏文彬会读书,会思考,不盲从,会行动。命中注定魏文彬要在4年后才能与湖南广电真正结缘。年轻的魏文彬那时缺乏最起码的力量,也就缺乏足够大胆的想象。

1.3 74级4班的小魏

1974年,24岁的魏文彬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机遇。他作为涟邵矿务局的杰出青年获得单位推荐,成了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

中国高等教育自1966年起因“文化大革命”陷入瘫痪,1971年,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高校因此恢复招生,采取推荐制,规定受荐人必须当过3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招生名额由中央政府负责分配,逐级下发,同时本科学制从4年缩短到3年。毛泽东认为,采取推荐制度可以保障工农兵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变以往高等教育资源主要为干部子弟所占有的局面。

可想而知,推荐操作的弹性尺度有多大。当时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适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有些地方达到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一个推荐名额都有成百上千双眼睛盯着。想来涟邵矿务局还是比较干净的一个地方,所以魏文彬这样的杰出青年顺利获得了一圆大学梦的机会。

湖南师范学院紧邻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曾是湖南最重要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中文系全国闻名。魏文彬在这里度过了如鱼得水的3年时光。74 级4班的小魏,给师院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img7

魏文彬的好友、74级3班的梁瑞郴[1]同学回忆说,魏文彬会读书,会思考,不盲从,会行动。无论什么事情,他都喜欢反着想一想。当时满世界“批林批孔”,他就冷眼旁观,嘀嘀咕咕地说些怪话:“批孔老二,批他什么?批他‘克己复礼’。‘克己’是什么?不就是‘斗私’吗?毛主席不是说要斗私批修吗?!”结果,因为参加政治活动不积极,他在大学里没能加入党组织

有一段时间,魏文彬穷究辞理上了瘾,不停地针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字词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很权威的语法老师也刮目相看。有一次他忽然提出来说,“重”字可能原来是表示距离远的,因为它是“千里”两个字组成的,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新鲜。还有一次他坚持“恢复疲劳”搭配不当,应该是“去除疲劳恢复精力”才对。老师们慢慢地都知道了,74级4班有个小魏爱琢磨,爱发问,爱辩论,要打起精神“对付”他才是。

爱发问爱辩论的魏文彬也给一些同学留下了爱出风头的印象。魏文彬对于自己当初的积极发声并不否认,但他认为那与爱出风头是两码事,爱出风头是把吸引注意力当成目的,他的发声则是旺盛的求知欲使然。

魏文彬在师院的发声卓有成效,他进了师院的团委会,活跃在师院的“文坛”上。临近毕业的时候,两件大事使得他成为举院瞩目的焦点,他的名字在师院看不见的注意力排行榜上久居不下。其一是从平江搞完社会调查回来,他代表调查小组面向全院上千名学生作了一个报告;其二是发表了一篇题为《写在冰雪解冻的日子》的散文,《湖南日报》登了满满一大版。

魏文彬作报告的时候,梁瑞郴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他作报告的时候,手势啊,眼神啊,打比方啊,排比句啊,什么都上来了。他不是一般的念稿子,他说的是他自己的话。他的语言你注意过没有,质朴,生动,经常夹杂一些方言俚语,很有表现力、感染力。学生给学生作报告,那么大规模,底下鸦雀无声,今天的大学里应该也不多。”

当时以学生的身份在省内最高级别的报纸上发表满版的大作,当然也不多。那时学校里都设有阅报栏,74级4班小魏同学的大作好几天都留在阅报栏里,跟前天天挤满了闻讯前去读报的同学。

毕业分配的时候,作为这一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魏文彬曾经拥有至少三个留在省城长沙工作的机会。其中一个选择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设想一下,如果1977年魏文彬就进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他和湖南广电共同的辉煌会不会因此提前呢?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命中注定魏文彬要在4年后才能与湖南广电真正结缘。本来属于魏文彬的三个工作机会,一个接一个被他的同学拿走。他在湘江的西岸发奋学习,却对东岸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以为毕业分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事到临头才知道自己天真幼稚得可笑。

省城长沙没有立足之地,他只好背起简单的行囊,依旧回到矿山。

离开长沙的前夜,他独自站在湘江边上,遥望江那边的灯火。那时湘江的夜晚远不像现在这样热闹,河西河东一水之隔,几乎是两个世界,这边是寂静的山麓、穷酸的书生和质朴的渔民,那边是看不见的权力和看得见的繁华。

数十年后,阅尽繁华的魏文彬依旧记得那夜的凄凉。

“江这边黑黢黢的,江那边万家灯火。我一个人站在江边上,远远地望着江对岸的灯火,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现在我们厌倦了都市的灯火,向往山村的宁静,可是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像飞蛾扑火一般追逐着那点都市的繁华。江那边的灯火星星点点,美得像梦,可是它们不属于我,它们离我那么遥远。”

年轻的魏文彬那时缺乏最起码的力量,也就缺乏足够大胆的想象。他只是书生意气地说,长沙这个地方我再也不来了,这个地方不干净。他那时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这个曾经错过他的城市将重新为他敞开大门,他将不只融入江那边的万家灯火,还将亲手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创造出一片璀璨的灯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