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敬畏免祸,谨慎成功

敬畏免祸,谨慎成功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强调敬与慎。敬畏之心起源于人对不可知世界如天命、鬼神等所产生的焦虑感,这在《诗经》用于宗教祭祀的颂诗及大雅祭祖诗中有最为充分的表现。《敬之》大讲敬畏可以成功之道,最具代表性。敬畏、谨慎是这首诗的主题。对于因敬畏而闻名的贤者君子,诗人总是做诗以颂扬之。对那些轻慢忘身的人予以最为严厉的警告。敬畏还意味着一种在言行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即谨言慎行。

二、敬畏免祸,谨慎成功

荀子·劝学》云:“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大戴礼记·劝学》亦云:“言有招祸,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焉。”“是故君子靖居恭学,修身致志。”[5]儒家倡导为学之目的之一,在于免祸。荀子引《诗》来说明免祸之道:以为欲免祸,就必须“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特别强调敬与慎。传达了当时有识之人的共识。《左传·僖公十一年》载:周襄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惠公命。晋惠公受玉而惰。内史过归周,告襄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敬体现了“礼”的实质,所以《诗》的时代无论在什么场合,对待什么事情,态度都特别恭敬持重。

敬畏之心起源于人对不可知世界如天命、鬼神等所产生的焦虑感,这在《诗经》用于宗教祭祀的颂诗及大雅祭祖诗中有最为充分的表现。《周颂·清庙》为庙祭文王之诗,开篇言:“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意谓祭者“既内敬于心,且外和于色”。《维天之命》为太平告祭文王之诗,亦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意谓“文王德既显大,而亦行之不已,与天同功,又以此嘉美之道,以戒慎我子孙,言欲使子孙谨慎行其道”[6]。《敬之》大讲敬畏可以成功之道,最具代表性。诗云: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敬畏、谨慎是这首诗的主题。此外,如《大雅·板》亦云:“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也表现了对天命的敬畏。可以说“肃穆”、“斋敬”、“敬畏”、“慎”、“谨”等表示虔敬意义的语汇在与祭祖有关的《颂》和《大雅》诗篇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

敬畏之心向世俗生活的落实,首先表现在处世态度方面。在《小雅·小旻》一诗中,诗人说:“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在《小雅·小宛》中,另一位诗人也说:“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道出了贤者对天命的敬畏与恐惧警惕之心,寓意深微,可为伦常之戒。

对于因敬畏而闻名的贤者君子,诗人总是做诗以颂扬之。在以诗为教的古代社会,这无疑通过诗篇的传播,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国语·楚语》载左史倚相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敬于国。”卫武公持事恭敬的事见于《卫风·淇奥》、《小雅·宾之初筵》、《大雅·抑》的歌咏。

在上位者宜保持敬畏恭敬的处世态度,在下位者如为人弟、为人子、为人臣等更应如此。《左传·隐公三年》载石碏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国语·齐语》亦载管仲说:“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左传·僖公五年》:“失忠与敬,何以事君?”可见弟之事兄,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必以敬。所以《小雅·雨无正》的作者说:“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对那些轻慢忘身的人予以最为严厉的警告。

敬畏还意味着一种在言行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即谨言慎行。孔子曾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者,意即在此。《大雅·抑》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民劳》的作者也说:“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告诫人们要慎言慎行。

深于《诗》学的孔子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一方面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恐怕也可以说是读《诗》、说《诗》的心得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