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谢朓永明新体诗及其他

谢朓永明新体诗及其他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齐朝立国时间虽短,然而在诗歌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在齐代,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一是“永明体”出现,另一是艳体诗露头。“竟陵八友”中的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也积极参与这种新诗体的创作,从而使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艳体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南朝民歌的模仿。

刘宋统治60年后,到顺帝升明三年(497),政权落入了萧道成手中,建立了齐。南朝齐是一个更短命的朝代,一共才24年。齐朝立国时间虽短,然而在诗歌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但齐朝毕竟立国太短,不少在齐已崭露头角的诗人在齐亡后都入梁。再加上梁代文学延续了齐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因此习惯上“齐梁文学”并称。梁朝立国56年,其中武帝萧衍当政达48年之久,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政权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从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开始,爱好文学,网罗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任昉、范云、陆倕等8人,号称“竟陵八友”。到梁代后,梁武帝萧衍本人就是“竟陵八友”之一,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也都爱好文学,并都有一定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萧统就是主持编选《文选》的昭明太子。《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萧纲就是倡导宫体文学的简文帝。他们的作为激发了文学兴盛,因此梁代成为南朝文风最盛的时期。陈代在公元557年代梁,当时的主要作家大多在梁代就开始了创作,而且与梁代几个重要的文学集团有着各种关系,因此,陈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梁代文学的道路继续发展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把齐、梁、陈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齐代,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一是“永明体”出现,另一是艳体诗露头。永明是齐武帝年号(483—493)。“竟陵八友”中的沈约与竟陵藩邸中的另一文人周颙都是声韵学家,他们把考辨四声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并创四声八病说。“竟陵八友”中的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也积极参与这种新诗体的创作,从而使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后经梁代诗人的努力,大致到了陈代,五言律诗已基本成熟。

艳体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南朝民歌的模仿。南朝民歌在形式上语言华美,色彩浓艳;在内容上多写男女之情。在这些情诗中,有委婉含蓄的,如“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夏歌》);但也有不少相当直露,赤裸裸地描写两情相交,如“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香中拂玉席,共郎登楼寝”(同上)、“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子夜四时歌·秋歌》),实在是绮丽香艳得很。在南朝,儒家礼教早被扬弃,人性得以张扬,个性得以凸显,鲍照已敢于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诗风华艳,再加以受民间风情小调的熏染,因此在他的诗中已有不少艳情成分。至齐代谢朓、沈约等人,有了进一步发展,已完全是艳情诗了,如谢朓的《赠王主簿诗》二首之二:“清吹要碧玉,调弦命绿珠。轻歌急绮带,含笑解罗襦……”真有些左拥右抱寻欢作乐的味道。沈约的《六忆诗》四首之四:“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把男女间的事赤裸裸地写了出来,其性感方面实在超过了后来梁代的大多数宫体诗。梁代宫体诗兴起的原因,除了南朝民歌与谢、沈的艳诗为先导外,还受到当时文学理论的导引。梁简文帝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所谓“放荡”,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人性不受压抑,个性不被拘束,要表达真性情,男欢女爱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因此至梁代,艳体诗发展成为“宫体诗”,风靡了梁、陈、隋、初唐;至晚唐又有所抬头,五代及其后的诗词中仍不断留有痕迹。

一、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均擅长山水诗,因此后人“大小谢”并称。他于永明(483—493)初出仕,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在文学上享有很高声誉,他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后出任荆州随王萧子隆幕僚,很受赏识。这一段时间,他的处境比较好。永明十一年(493),他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逐渐陷入困境。这时武帝逝世,齐政权不稳,由于他的家庭与个人的声誉,篡政夺权者都企图拉拢他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从萧鸾(明帝)专权至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他的官职也不断提升。从宣城太守到尚书吏部郎,但危险也越来越逼近,终因有意泄露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时仅36岁。

在世族门阀制度中,王谢两家的门第最高,作为显赫世族的谢氏,在上层权力之争中,不可能置身于外,由于过多地卷入,就不断有人死于非命,他的前辈诗人谢灵运就是因此被杀的,他的两个伯伯在刘宋时被杀,他的父亲谢纬也差一点牵连进去。因此,他虽出身世族,开始时仕途也颇顺利,但对当时险恶的政治现实却深怀畏惧。他生性软弱谨慎,处事不果断,唯求自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大多表现为迷惘、忧伤,写景也大多清丽悠远,极少有强烈激荡的情绪,也极少有刺目的色彩和跳动不宁的形象。他曾对沈约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这确是他的诗歌特点,概括地说,谢朓的诗秀丽、清新、灵动、轻盈。

在永明前期,他任职于京师,并成为“竟陵八友”之一,主要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活动,所做的诗一为出游,二为侍宴酬唱。写出游的诗中,《游东田》一首一直被人赞赏。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在这首诗中,“远树”以下四句,特别为人激赏。这是写在台榭上俯视四周所见,前两句是说只见远树郁郁葱葱,烟雾缭绕。后两句一是说水中鱼儿嬉戏,使得新生的荷叶不停晃动;下一句说停在花树上的鸟儿四散飞起,使得树上落英缤纷。这全是眼前物、平常景,诗人却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紧紧抓住最具美感的景物构造清丽的意象。永明十一年以后,他出为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太守,在离京赴宣州途中,把一路所见所思写了一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里充满了浓郁的愁绪,这不仅是离乡的伤感,也掺杂着对复杂的政治无可奈何的心情,蕴含着对自己仕途的忧虑。谢朓以写景见长,这首诗写登三山所见,从巍峨的皇宫、浩瀚的长江到洲渚上的禽鸟与花草,一一写来,语言自然流畅,景色清丽多姿,写得鲜明生动。其中“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十分脍炙人口,成千古名句。李白有诗曰:“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在出任宣州太守途中,他还写过一首《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桥》,也很有名: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看来他是乘船去宣州上任的,诗中先写江行所见的景色,再写此时心情,感到远离京城出仕外郡,也未尝不是一件可喜的事。离开这嘈杂污浊的环境(指京城),远隔尘嚣,喜爱的生活将从此时此地开始,诗中含有远害全身的思想。这首诗同样以写景见长,其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也是千古名句。宋代柳永在《八声甘州》中略加改造,写成“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更觉悱恻委婉,情意绵绵。

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他的山水写景诗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吸收了其中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克服了谢灵运诗的情、景、理三者分离之弊,避免了谢灵运晦涩、平板之病,在写作方法上改变了谢灵运一一记述游历过程、寓目成句、随意铺排的做法,而更多地对所见景物进行一番选择、提炼、精心安排,摆脱了以往文人诗中常见的冗长、深芜、文辞繁缛、隐晦曲折的弊病,显得清新优美、简洁明白、自然流畅。他是由晋诗到唐诗的过渡人物,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因此他深受唐人的喜爱,即使高傲如李白,也对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赞扬,在其《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在《新林阻风寄友人》中说:“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在《酬殷明佐》中说:“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真是“一生倾倒谢玄晖”。杜甫也很推崇谢朓,在《寄岑嘉州》中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可见谢朓对后世影响之大,非南朝他人可比。

二、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家世仕宦,其父沈璞于刘宋元嘉年间(424—453)被杀,他潜逃得免,后遇赦,然家道已衰败,孤贫无助,而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善诗文。仕宋、齐、梁三代,在齐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因此萧衍谋篡时,他参与决策大计,为佐命之臣,梁立国后,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天监十二年卒,时72岁。沈约学兼文史,在齐梁为文坛领袖,一直是领风气之先。他倡导声律,并与谢朓等创“新体诗”,称“永明体”,讲究声律对仗,使中国古代的诗歌由较为自由的古体诗,发展成为讲究格律的近体诗(指律诗与绝句),为唐诗的成熟,准备了先决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主张诗歌语言应当浅近易懂,注重雅俗结合,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实践,写了很多模仿民歌的作品。现存诗196首,这些诗正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说:“诸作材力有馀,风神全乏。”指他的诗在辞藻音韵、学识素养各方面都绰绰有馀,但感人的东西不多。因此作为诗人,他并不出色,然而对建立中国古代格律诗,他立了头功。他还著有《四声谱》和《宋书》。当然,沈约的诗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并不是全都缺乏的“风神”,有的诗还是很有真情的,如《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诗情真意切。人在少时,视离别为寻常事;及至衰暮之年,因来日不多,唯恐一别之后,再难相见了。莫小看这区区一樽送别之酒,明日就再也不能这样对饮了。结尾处不说相逢在梦里,而是说梦中也难以相逢,更觉深情无限。他的几首写景诗很有特色,非一般泛泛之作,我们来看看下边这三首诗: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炴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登玄畅楼诗》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高树,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早发定山诗》

第一首一开头就如奇峰突起,扑面而立,于悬崖峭壁外,又有平川险岸,缓促相间,迂徐有节,令人读来不至于太紧张,也不至于太平淡,缓促有序,紧扣心弦。第二首也有上述特点,而景色更觉美妙。第三首意境优美,语言清秀明丽,声韵和谐,属对自然,开唐人排律之先声。再如《登北固楼》: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

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

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

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

这首诗在韵律上已接近五律,比唐人写的拗律还正规不少。五律由此不断改进,渐趋成熟。

三、范云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他也是“竟陵八友”之一,萧衍篡齐时,他也参与决策,梁立国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县侯。他以能诗见称,特色正如钟嵘在《诗品》中指出的那样:“范诗清新宛转,如流风回雪。”例如《之零陵郡次新亭》: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飘去何已。

这首诗是到零陵(今湖南零陵)上任时写的,写零陵景色如绘,用语浅近而不俗,“江”字两次明现一次暗现(沧流也是指江),音节、意象衔接回环,婉转优美。末两句使境界拓阔,悠远潇洒,绵延不绝。又如《送别》: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这首诗用浅语表达深情,以女子的口吻来写,显然是有意学南朝民歌,委婉缠绵,深情无限。再看他的《巫山高》:

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

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

岩悬兽无迹,林暗鸟惊飞。

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

这首诗用的虽然是乐府旧题,咏巫山神女的故事,但在韵律上、写法上已十分接近五律,由此可见古体诗正逐步向近体诗过渡。

四、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父亲做过县令,早逝,因此江淹少孤而家贫。他爱文学,善诗赋,有才名。刘宋时入仕,并不得志,只辗转于诸王幕府。齐立国后,萧道成赏识他的才华,于是逐渐显达,后依附萧衍,在梁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高官厚禄后,养尊处优,缺乏创作激情,也懒于锤炼词句,因此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南史》本传)。这就是“江郎才尽”典故的由来。江淹是以一篇《别赋》出名的,他的诗虽然被称为“幽丽精工”,平心而论其实并不很出色,但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倾向。我们知道在永明以后,诗歌越来越注重韵律,逐步由自由化的古体向格律化的近体过渡,在这股潮流中,江淹却是逆向而行。他的诗主要是模仿前人,其文集中公开标明模拟前人的就有《学魏文帝诗》、《效阮公诗十五首》,还有《杂体诗三十首》。在自序中标明是学习汉魏以来各名家的,其中大多数从内容、篇制、用词等多方面,确能酷肖前人,有的几可乱真,可见他在钻研、体会前人作品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模拟得再像,也无非在被模拟者名下增加几篇相似的作品,没有创新,因而也就没有多少价值。由于性格、教养、经历与审美情趣的不同,一个作家要惟妙惟肖地学习并掌握各种风格,毕竟是十分困难的。仿制的东西,造得再像,也仍然是仿制品。模仿是没有出路的,诗的出路在创新。当然江淹的诗也并非一无可取,他的诗在当时充满绮丽之辞的文坛上弹唱了一曲别调,有的诗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显得苍凉厚重,如少数几首山水诗就是这样,可惜为数不多。我们来看看他的《步桐台》吧:

客子畏霜雪,忧至竟悠哉。

绮帷生网罗,宝刀积尘埃。

思君出汉北,鞍马登楚台。

岁彩合云光,平原秋色来。

寂听积空意,凝望信长怀。

蕙芬自有美,光景讵徘徊。

山中忽缓驾,暮雪将盈阶。

五、何逊

何逊(?—约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8岁能诗,少时即为范云赏识,结为忘年交。20岁左右举为州秀才。曾为梁武帝宠信,但不久即失宠。一生中主要为诸王幕僚,卒于庐陵王萧续记室任上,有《何记室集》,存诗90馀首。诗的内容多羁旅与酬答,又往往二者结合在一起。这些诗工于写景抒情,讲究声律,格调清新,语言精练,文辞浅中见雅,在当时绮艳流荡的诗风中能独标一格。他的诗在格调上常有谢朓风致,但谢诗常常以出语天然取胜,深得李白喜爱;而何诗主要以修辞的简练精当擅长,为杜甫所赞赏。杜甫曾有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之七),又云“能诗何水部”(《北邻》),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他与谢朓一样善于写景,但谢诗中常常把自然景物单纯作为欣赏对象来描绘,而何诗中常把景物与主观情绪融为一体,写景服从抒情的需要,以景传情。从语言、声律、意象选择与抒情的配合等诸方面来看,何诗向唐诗又迈进了一步,更为接近,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步一步向唐诗靠拢。让我们来读几首何逊的诗吧。先看《野夕答孙郎擢》: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用比喻结尾,颇似唐人律诗的写法,当然韵律未协,颇有些唐人拗律的味道。其他如《赠王左丞》、《敬赠王明府》、《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从镇江州与游故别》等等,都有类似情况。特别是《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一诗,中间两联属对工稳,已完全是五律的韵律和格调了:“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再来看他的另一首诗《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露清晓风冷,天曙江晃爽。

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

黯黯连嶂阴,骚骚急沫响。

回楂急碍浪,群飞争戏广。

伊余本羁客,重暌复心赏。

望乡虽一路,怀归成二想。

在昔爱名山,自知欢独往。

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

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荡。

方还让夷路,谁知羡鱼网。

这首诗中的第三、四句,后来杜甫在《宿江边阁》一诗中加以改造翻新成“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虽然只改动了4个字,但显得更为生动。特别是前一句,把“出”字改成“宿”字,虽然只一字之差,但把云人格化了。后一句原来显得较平静,经杜甫一改,显得活泼生动,很有声势。其他如《慈姥矶》: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绕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这也是何逊的一首名作,很接近唐诗的风格,同时,展现了他的诗中屡屡出现的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暮色、夜景、客悲、乡忧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此景此情巧妙结合,相互映衬。他的几首小诗写得也不错,如: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相送》

这是辞别送行者的诗,是他的小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已完全接近唐人的五言古绝了。后两句刻画细腻,对江面上“雨欲来”时的景色写得十分真切。另外,他有五绝形式的《闺怨诗》两首,对唐人影响也很大,唐代不少著名诗人如李白、王昌龄、王维等都写过很有名的闺怨诗。他还有《咏舞妓》、《咏娼妇》等诗,一写舞女的美妙情态,一写娼妇的优美睡态,这种描写女性的美和表现艳情的内容,对后来宫体诗的产生与盛行不能不说是起了先导作用。

六、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寒门,仕途不利,一生沉居下僚,官只至奉朝请,是无职无权的闲散官员。他精于史学,晚年受命撰通史,未成而卒。在梁代,他与何逊齐名,但两人诗歌风格不同。他的五言诗语言较质朴,对仗不务工巧,追求一种雄健豪迈的气势。《南史·吴均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敩之,谓为‘吴均体’。”例如《咏宝剑》:

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

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

这首诗虽有齐梁时组织严密、多用对仗的特点,但句法、语言、格调却接近汉魏古风。在当时绮丽柔美的诗风下,透出一股刚健雄迈的气势,独标一格。这种刚健清拔的风格很适宜于写边塞诗,因此吴均继续走鲍照走过的路,写了不少边塞诗。例如《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乘冻至辽边。

微诚君不爱,终自直如弦。

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梁离北方的陇辽边塞很遥远,因此这首诗里写的也与鲍照一样,全是想象中的事,借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怀,颂扬英雄主义精神。最后两句令人深思,这正是吴均写他自己的品格与遭遇,暗暗流露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梁代还有不少人写边塞诗,但都没有像他的边塞诗那样雄壮。这样雄壮豪迈的边塞诗,上承鲍照,下开唐代高岑的边塞诗派。吴均还有《行路难》五首,前两首通体是七言,后三首前边穿插一两句六言或九言外,基本上也是七言。至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是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一韵到底,而吴均这组《行路难》属于转韵七言体,四句一韵,很整齐。以《行路难五首》中的第一首为例,以见一斑: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曜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剪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彩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载犹未知。

曹丕写了一首七言诗后,直到梁代以前,写五言体已成风气,写七言体的人却很少,吴均以后才见到萧纲、萧绎兄弟写的七言诗。吴均与萧氏兄弟虽然都是梁代人,但吴均死时,萧纲17岁,萧绎才12岁,都还不是能写诗的年岁,很明显,二萧写七言诗受了吴均的影响。因此,吴均的几首七言诗在七言歌行的发展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另外,吴均还有《杂绝句》四首,这是我们看到的文人笔下首先出现的绝句这个名称。

七、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与齐皇室为同宗。齐武帝死后,萧鸾专权,连废二帝,终于篡位,但在位仅5年。死后,其子东昏侯继位,朝政日非,萧衍举兵攻东昏侯,立和帝,旋即夺取帝位,在位48年。晚年,东魏降将侯景叛乱,攻破都城,他被困宫中,饥饿而死。在齐时,他是“竟陵八友”之一,称帝后,对文学的爱好仍然不衰。他精通音乐,爱好民歌。存诗90馀首,半数以上是乐府诗,大多数为模仿南朝民歌,其中《子夜四时歌》16首,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有《江南弄》七曲,每首都由三个七言句与四个三言句组成,有固定格式,因此后人写词曲史在论及词曲起源时,追溯及此。其实这是错觉,这绝非词的源头。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江南弄·采菱曲》:

(和云:菱歌女,解佩戏江南。)

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

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

这首诗节奏轻快优美,曼妙悠扬,色彩鲜明,真切地写出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神情体态。

八、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武帝长子,立为太子。早卒,谥“昭明”,后世称之为“昭明太子”。他十分爱好文学,史称其“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当时围绕他的太子东宫,曾形成一个兴旺的文学集团。《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曾是其中一员。今存诗30馀首,都较一般,倒是由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后世学子学习诗文的范本,杜甫曾嘱咐他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所录诗文始于先秦迄于梁代,其中最早的是屈原的作品,最迟的有江淹、丘迟等梁代人的作品。《文选》注意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因此除诗、赋二大类外,对于文章,主要选能独立成篇而又富有文采的作品。儒家的经书、诸子著作与历史著作,均被排除在外,连《诗经》也不予入选。对入选的作品,按题材分类编排。一部《昭明文选》,哺育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九、萧纲

萧纲(503—551),即简文帝,字世缵,武帝第三子。萧统死后,他被立为太子。武帝去世后,他做了两年傀儡皇帝,终于被侯景杀害。他是宫体文学的倡导者,影响很大,风靡了梁、陈、隋、初唐,而且在晚唐、五代再度泛滥,在其后的诗词中继续留下了它的痕迹。对宫体文学,不管后人如何评价,它的存在与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宫体文学”首先是指诗歌而言,即所谓“宫体诗”。“宫”是指太子东宫,在萧纲为太子时,围绕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一部分诗歌专门写男女之情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兼及她们的生活环境、使用器物等等,形成显著特征,这类诗统称为“宫体诗”,其影响颇为广泛。在语言风格上,宫体诗辞采秾丽,描写精细,音乐性强。其五言诗普遍注重声律的和谐,是永明新体的发展;七言诗轻快流转,具有民歌风格。与传统的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相比,在描写女性方面,更直率、更单纯,不必伴随一个道德性的主题来掩掩盖盖,这与萧纲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他反对文学作品生硬地去模仿儒家经典,主张“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答张缵谢示集书》),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不像传统的表现女性美的诗,多用比喻、象征手法,有意拉大读者与作品间的距离,宫体诗作者用切近的眼光和真实、细致的笔法来直接表达,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十分贴近。宫体诗那种直率的表达,毫无掩饰的描绘,完全不要虚饰的道德主题,违背了传统的儒家诗教,因此从唐代开始,一直受到严厉批判。其实宫体诗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反映当时宫廷的荒淫生活。南朝固然出了不少荒淫的皇帝,其中尤为甚者如宋前废帝刘子业、齐东昏侯萧宝卷等,说来令人发指。但是萧纲的生活态度还是比较检点,史传对他评价不低,《梁书·简文帝纪》称其:“养德东朝,声被夷夏,泊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从宫体诗来看,也并非满纸“淫哇”之声,并无多少“色情”的成分。单纯表现女性体态之美,这是继田园、山水之后,审美领域进一步扩展的结果,不必大惊小怪,在文学中应该允许存在。萧纲是宫体诗的倡导者,他的《咏内人昼眠》,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典型的宫体诗,可作为宫体诗中的代表作,让我们来具体观察一下这首诗: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子的睡态美,写得那么直率,描绘得那么精细,让人看到一个鲜活的睡美人,但这里丝毫不涉及淫乱。而且为了不过分越轨,末两句还点明,这是一个良家妇女,在一旁相伴的是她的丈夫。因此,这首诗在道德上并无可指责之处。萧纲的宫体诗,大体都是如此,没有色情描写。萧纲还有不少咏物诗,都以纤巧细腻见长。例如《咏烟》:

浮空覆杂影,含露密花藤。

乍如落霞发,颇似巫云登。

映光飞百仞,从风散九层。

欲持翡翠色,时吐鲸鱼灯。

诗中把我们常见的烟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真是难能可贵。还有常被人们引用的《赋得入阶雨》,也明显具有这样的特点。应该肯定,这也是一种美,这是从平常事物中发现的一种美。其实美到处都存在,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了。

萧纲还写了不少七言诗,写得都比较轻快流畅,对促进七言诗的发展与成熟有一定的贡献。他的《上留田行》为七言四句之作,虽音律未协,但为七言绝句的形成探索了道路。

宫体诗向来被斥为“浮艳淫靡”,被一笔抹杀。有人说“在梁陈宫体诗中”存在“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作品”,我以为这说法并不确切,其实宫体诗中并无多少色情描写,要说写得比较轻浮的作品是有,但还不能斥之为淫荡。它之所以历来备受斥责,全在于它有悖于儒家诗教。其实宫体诗注重描写女性的体貌美,扩展了审美范围,丰富了诗的内容,因此不应该全盘否定。当然,宫体诗也有其本身的弱点,那就是过于纤细柔弱,而且诗里所表现的女性美,全是男人眼中的女子,女性完全成为审美的物品出现。加上齐梁陈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朝代,萧纲、萧绎、陈叔宝都是失败的政治家,他们当政之时,不图振作有为,只热衷于鉴赏女性美,沉湎于男女之情。“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作为常人来说可以谅解,作为政治家却是致命的弱点。在艺术上,在诗歌旳发展过程中,宫体诗是有贡献的,它汲取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十分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使中国古典诗更趋格律化,从而促进了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为张扬其文学主张,萧纲曾命徐陵编了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专收自汉迄梁关于男女爱情和描写女性的诗,重点是当时兴起的宫体诗。这部书与《昭明文选》形成鲜明对比:《文选》崇雅,《玉台》趋俗;《文选》不重视民歌,《玉台》收录了大量民歌;《文选》多收魏晋作品,《玉台》多收当代诗歌。许多《文选》未收的优秀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其中最为杰出的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还有《日出东南隅行》(即《陌上桑》)等,这些优秀叙事诗对后世都产生了不小影响。

十、萧绎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字世诚,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时侯景作乱,幽死武帝,杀简文帝,自称汉皇帝。在平定侯景之乱后,萧绎即位于江陵。三年后,在西魏军攻破江陵时被杀。他的文学观与创作风格均与萧纲接近,他们的文学理论都是把政治与文学彻底分开,主张文学不必受政治制约,更不是政治的附庸,有绝对的自由,不妨“放荡”,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得到了肯定,拓宽了文学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文学与政治彻底分离后,诗也就不再是“言志”的载体,也就失去了作为“经国之大业”的价值,满纸“绮筵公子,绣幌佳人”,这样的诗能有多少分量,岂不真成了“雕虫小技”!这是二萧的文学理论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许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我想这也正是在唐以后他们受到严厉批判的原因吧。他与围绕他的文学集团,也可归入宫体诗派。他的咏物诗也与萧纲一样纤巧细腻,如《咏雾》:

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

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

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

他又有七言诗14首,风格也大多与萧纲近似。其中有《燕歌行》一首则接近吴均的《行路难》,也是一首转韵诗:

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

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蛾。

如何此时别夫婿,全羁翠眊往交河。

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

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

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渐敛千重结。

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

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

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

翻嗟汉使音尘断,空伤贱妾燕南垂。

这也是一首宫体风格的诗作,全诗音节流荡,风情摇曳。全篇可分为五小节,除开头一节六句外,其馀均为四句一转韵,转韵时第一句起韵,整齐中见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此诗上承吴均,下开后世长篇歌行四句一转韵的格式,唐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即用此格式。

十一、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年轻时,与其父徐摛一起出入萧纲门下,为宫体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奉萧纲之命编了一部专收艳情诗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入陈以后,他颇受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封建昌县侯。曾与庾信并称“徐庾”,而且“徐庾体”被作为宫体诗的代名词。他在当时实为“一代文宗”,据《南史·徐陵传》载:“国家有大手笔,必命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传于周、齐,家有其本。”可见当时他的名声很大。他的宫体诗和咏物诗也跟萧纲一样和婉流畅、纤巧细腻。他有《杂曲》一首,是七言歌行体,四句一转韵,平仄韵相间。七言转韵歌行体,梁代吴均、萧绎都写过,但都不是平仄韵相间,不像徐陵的诗那样有规则。采用平仄韵相间,更觉和谐婉转。当时与他同赋的还有几人,其中傅縡的《杂曲》,也严格采用四句一转韵,平仄韵相间,这奠定了初唐歌行体的基本格式。徐陵还有几首乐府题的边塞诗也很有特色,其中《关山月》二首的第二首尤为出色: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

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

前四句写景,点明环境,渲染气氛。五、六句交代战争起因与作战对象,说明外族入侵骚扰的情况。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把前边的叙述逐步凝聚到一点。这是一场自卫反击战,因此从将军到战士都斗志昂扬。从全诗来看,前六句蓄势,聚焦到最后两句上。这种结构方式后来在唐诗中很常见。

十二、陈叔宝

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史称陈后主,吴兴长城(今浙江湖州)人。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即位,在位7年,灭于隋。他缺乏政治才干,但颇具文才,能诗,围绕他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集团,宫体诗进入鼎盛时期。他的《玉树后庭花》一曲,一直被斥为“亡国之音”: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隋书·乐志》称其“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这首诗确实“绮艳”,当然谈不上庄重,但并不淫荡,说是“亡国之音”,恐怕完全因为陈后主是个亡国之君。当然,作为一国之君,若一味沉湎于声色之中,难免要招致亡国,至于这首诗与亡国实则并无必然联系。他的仿民歌小诗写得清新流丽,他的山水诗描写景物如画,如《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

时宰磻溪心,非关狎竹林。

鹫岳青松绕,鸡峰白日沉。

天迥浮云细,山空明月深。

摧残枯树影,零落古藤阴。

霜村夜乌去,风路寒猿吟。

自悲堪出俗,讵是欲抽簪。

这首诗从第三句开始一共用八句来描写景物,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陈叔宝与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群宫体诗人的诗,辞采更艳丽,音律更流畅,为唐诗的兴盛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十三、张正见

张正见(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历仕梁、陈两代,官阶不高,在两朝都任过通直散骑侍郎。太建(569—582)中卒,时49岁。原有集14卷,今存诗40馀首,历来评价不高,文学史上提到他的不多。但他写的大量五言诗格律严整,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张正见律法已严于四杰,特作一二拗语为六朝耳。”虽然拿唐人标准的格律来衡量,还没有一首完全合律的诗,但相差已不大,例如《秋河曙耿耿》:

耿耿长河曙,滥滥宿云浮。

天路横秋水,星衡转夜流。

月下姮娥落,风惊织女秋。

德星犹可见,仙槎不复留。

他的五言诗大致如此,除前两句外,基本合律,属对也工稳。自齐永明年间开始的诗歌律化,至此已接近完成,张正见在格律诗的形成中功不可没。再来看看他的《度关山》:

关山度晓月,剑客远从征。

云中出迥阵,天外落奇兵。

轮摧偃去节,树倒碍悬旌。

沙扬折坂暗,云积榆溪明。

马倦时衔草,人疲屡看城。

寒陇胡笳涩,空林汉鼓鸣。

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

这首诗虽然用乐府旧题,但在写法上与前人不同。这首诗除了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外,中间10句组成5组对偶句。他还有大量这样的诗,这样的形式实开唐人五言排律之先河。

十四、阴铿

阴铿(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仕梁,入陈后,徐陵荐其诗才,为文帝赏识,累迁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与何逊齐名,称“阴何”,杜甫有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之七)。阴、何诗歌风格近似,阴铿也以写景见长,笔力较何逊稍弱,诗中写景成分较何逊更多,语言雕琢痕迹较浅,显得清灵自然。他写诗不刻意追求好句,而是注重通篇完整。例如《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这首诗除了少数字不合律外,已接近律诗,对律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再如《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这首诗除开头结尾外,中有4组8个对偶句,对唐人五言排律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十五、江总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出身世族,仕梁任太子中舍人。入陈后,为后主宠幸,是陈后主时宫中有名的“狎客”,官至尚书令。他身居相位,却不持政务,唯与后主游宴为乐,因此史书责之为“君臣昏乱,以至于灭”。然而,作为诗人,他的才华却为后世所重。

自魏晋以来,文人诗作中,以五言体为主,偶有写七言体的,为数都不多,一两首而已,江总一人却有七言体诗17首之多,而且篇幅也加大,其中《宛转歌》长达38句,为南朝七言歌行体中最长的一首,从中可看出梁、陈七言歌行体的演变与发展。江总的诗,无论五言也好、七言也好,常常开头两句就采用对偶句,全篇除结尾外,全由对偶句组成,例如:“汉曲天榆冷,河边月桂秋”(《七夕》开头)、“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折杨柳》开头)、“翠盖承轻雾,金羁照落晖”(《长安道》开头)、“洛浦流风漾淇水,秦楼初日度阳台”(《新入姬人应令》开头)、“兔影脉脉照金铺,虬水滴滴泻玉壶”(《内殿赋新诗》开头)、“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涛水秋风惊”(《宛转歌》开头),至于《春夜山庭》一篇,几乎通篇对偶。这在六朝很少见,到唐代才普遍存在。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完整的《闺怨篇》: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这是一首闺怨诗,女子思念远在辽西的征人,并自伤青春易逝。这本是汉乐府和古诗以后最常见的题材,只是此诗末两句反映了残酷的现实与强烈的愿望,颇能打动人心,为以前所少有。这首诗辞采艳丽,平仄和顺,音节流荡,讲究对仗,实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