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沙海边的人

沙海边的人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0多岁的石述柱老人,已经同沙漠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的家乡宋河村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沿,是民勤县风沙西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因此,保护和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甘肃省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全局的大事。河西走廊是受沙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沙线长达上千公里。

60多岁的石述柱老人,已经同沙漠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的家乡宋河村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沿,是民勤县风沙西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曾是民勤县沙害最严重的地方,从南到北十几里路看不到几棵树,见不到几只鸟,看到的只是一个连一个的大沙窝。流动的沙丘从三面包围着村子,碰上刮风的日子,风沙四起,尘土飞扬。沙子埋了土地,也埋了人们的希望。由于沙害相逼,许多人不得不背景离乡,远走他方。

老汉从19岁当村团支部书记开始,就带领全村人开展植树造林。他们遭遇了许多失败挫折,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一片片绿洲终于挡住了风沙的侵害,风沙在宋河村人的脚下退却了。

40余年的治沙沧桑,树已经成为石述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当一棵棵小苗成长为茂密的树林时,他也从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成为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到底种了多少树,连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但是,他变沙漠为绿洲的理想坚定不移。

宋河村人植树40载,在沙漠边缘种出了一个有500亩沙枣、1000亩白杨、5500亩沙生植物、1500亩经济林和2400亩林间耕地的万亩林场,这个万亩林场,给宋河村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宋河村成为沙漠边缘的小康村。

自兰州向西而行,翻越乌鞘岭就进入了著名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两大地质板块的结合部,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北部是荒凉的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等低矮的丘陵,还有望不到边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边就是巍峨耸立的祁连山。

那隐隐闪现的白色,就是祁连山上的雪山冰川,那是希望的清泉之源。从那里源源不断流淌下来的雪水,使这条世界最长的天然走廊上绿洲连绵,为甘肃全省每年提供着70%的商品粮、80%的油料和90%的棉花。

但是,河西走廊的绿洲还远不是稳固的。它的北侧有1600多公里长的风沙线,800多个大风口。或者躁动、或者蛰伏的风沙,随时都有可能埋葬掉河西走廊上的绿洲、耕地,还有人们的家园。

祁连雪

望不到边的腾格里沙漠

张国忠老人在沙漠边住了一辈子,为了他的家不被沙子埋掉,他与这流动的沙丘抗争了一辈子。只有居住在大漠瀚海边直面沙漠,才能真正理解家园的珍贵。

这荒漠太辽阔了,辽阔到能让人忘记荒漠的历程,而置身其间的人,同样也会自然地丢弃一切的虚荣或者傲慢,让生命凝结成一个词:生存。

流沙沉稳而线条分明地密布着,一个个随时可以推进的沙丘,如同占领者的营盘。被流沙威胁和风蚀沙埋的农田有多少,人们已经很难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河西人只是知道,风沙是他们家园的最大威胁,不治理风沙,土地就将荒漠化,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穿越沙海与戈壁的祁连山雪水

河西走廊沿线年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而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还不足200毫米,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还不到40毫米,自然降水满足不了农业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河西人生活在每分每秒的忧患之中。他们朴实、坚毅的眼神总会情不自禁地向着祁连山望去,眺望着祁连山上的林和雪。

河西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石羊河、疏勒河、黑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和祁连山林区的地下水。祁连山森林是河西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山地森林涵养水源、保护冰川、调节气候,内陆河流就会枯竭,绿洲就难以存在,风沙就会逼近。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人民的生命线,是生存的基础和保障。

河西走廊也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举世闻名的镍都金昌、钢城嘉峪关、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核工业基地以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坐落在河西走廊上,对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河西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水,水的关键又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因此,保护和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甘肃省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全局的大事。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森林草木中得到丰足的生活资料,但人类却不能善待给自己带来福祉的森林。为了开垦土地要砍伐森林,营建房屋、宫殿、城池也需要木材,战争中行军打仗也要砍伐甚至焚毁森林,一片片森林就这样在人类一遍又一遍的劫掠中慢慢消失了。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时,为恢复已经失去的林地,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祁连山是我国十二大著名的山系之一,祁连山森林镶嵌分布于广大草原荒漠景观之中,山地周围被干旱荒漠、半荒漠、草地、沙漠和盐碱荒地所包围,由于地处亚欧腹地,远离海洋,生态环境脆弱。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

为了更好地保护祁连山森林资源,1989年成立了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按照“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综合培育森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效益”的建设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林分质量,扩大森林面积,增强了祁连山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访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介绍祁连山管理局基本情况。访谈内容略)

地处祁连山深处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地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调动起肃南县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肃南县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大力加强草场建设和保护工作,为肃南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访谈:肃南县领导介绍肃南县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基本情况。访谈内容略)

站在玉门关外向西北望去,空旷的戈壁滩一望无际,蜿蜒的古道沉寂着,只有寒风在勿勿刮过。没有树,没有水,只有沙的印记,风的印记。

在大西北分布着广袤的沙漠。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长期以来,沙漠借助干旱和风力,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常演化出沙进人退、侵蚀绿洲、毁灭耕地、埋没城镇的悲剧。西北地区许多古城遗址都是这一生态变迁的历史见证。西北人民要生存发展,要维护自己的家园,就必须防风治沙,筑起屏障沙海的绿色长城。

防沙林

河西走廊是受沙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沙线长达上千公里。防治风沙是河西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重任。

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的武威市,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结合部,风沙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了改善严酷的自然条件,武威人沿着风沙线营造防风固沙林,一干就是几十年,已造林125万亩,封沙育林育草132万亩,使风沙线上出现了长达38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治理重点危害风沙口多达240多个,由此控制的流沙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

(访谈:武威市林业局领导介绍防沙林建设情况。访谈内容略)

横隔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县,三面环沙,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荒滩地面积占到了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1%,风沙线长达408公里,那9%的绿洲犹如沙海中的一叶孤舟。民勤人民饱受风沙之害,漫漫无边的流动沙丘,大大小小的风沙口,曾吞嗜了多少农田,多少村庄。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民勤县治沙治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民勤县一直把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立县之本,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15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63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30公里的防护屏障,有效治理大的风沙口188个,一个外镶边、内建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已初步建成,绿洲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民勤人民治沙不止,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景象。这一片片在沙海中种植的梭梭,正是民勤人数十年坚韧不拔,同沙漠顽强抗争的具体体现!

民勤县防沙固沙工程

张掖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北临巴丹吉林沙漠,临泽县、高台县和张掖市区深受沙漠的危害。多年来,张掖地区坚持防风治沙,向南做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养护,在走廊的中间开拓绿洲,向北治理风口,固定流沙。当地群众将这一活动总结为“南面保护青龙,中间发展绿龙,北面锁住黄龙”,使处于戈壁沙漠中的张掖地区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风景怡人的粮仓。

临泽县是一个典型的沙区农业县,又是一个完全依赖于林业生态屏障保护的灌溉农业县。全县有南、中、北三条自然形成的风沙带,总长103公里,贯穿6个乡镇,6个国营农林场。这里是典型的内陆荒漠气候,境内风大沙多,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沙漠化严重危及绿洲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沙化面积达到29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以上。仅有14.5万人的临泽县面对黄沙逼进的困境,迎难而上,连续30多年治沙不懈,临泽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大规模植树造林,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到2001年,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2.5万亩,四旁植树保存786万株,封沙育林保存面积35.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2%。长期的艰苦奋斗,使临泽县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林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绿洲生态防护体系日趋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临泽县以特色经济林促进治沙工作的不断发展

(访谈:临泽县林业技术人员介绍生态林建设与发展林果经济的具体做法。访谈内容略)

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地区长期饱受风沙灾害之苦。酒泉地区是甘肃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方。酒泉地区自1982年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恢复河西沙生植被试点地区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全区封育成林面积309万亩,是改革开放前人工造林面积的5倍,对遏制土地荒漠化、治理风沙灾害,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位于酒泉地区东北部的金塔县,地处蒙新荒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沙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4.4%,绿洲面积仅占到6.3%,干旱缺水,植被稀少,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金塔县防风生态林建设

金塔县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重点,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果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按照“水利划格子,农业铺路子,林业镶边子”的治理模式,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及更新力度。同时,对18个重点风沙口实施综合治理工程,采取人工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人工压沙,实施环丘造林、退耕还林工程。

金塔县在加快绿化过程中,充分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单位和个人、集体共同投资进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访谈:金塔县领导介绍金塔县三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做法。访谈内容略)

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使荒漠环绕中的金塔县森林面积达到48万亩,建立起了经济边缘和内部防风护田基干、支干林带7条184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治理,促进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玉门市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戈壁、沙漠、荒山、绿洲镶嵌分布,在绿洲外围分布有十大风沙口,风沙对绿洲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制约玉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997年,玉门市启动了玉门镇东线风沙口治理工程,拉开了风沙口规模治理的序幕。经过顽强的努力,十大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1.48万亩,治沙种草1.1万亩,风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性循环。

在玉门市风沙治理工作中,林业局局长安会民同志功不可没。老安1996年8月开始任林业局局长。上任伊始,他就对全市沙化危害及生态治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了“玉门市防沙治沙十年规划”和“十大风沙口治理规划”,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他长年奔波在风沙治理一线,带领林业系统广大职工,坚持以风沙口治理、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改造提高为重点,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2万亩,植树1200万株,建成绿色通道214公里,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6%,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使玉门市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老安因此也被评为全国治沙防沙先进个人。

玉门市生态林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今日的玉门东镇,街道宽阔,绿树成行,显示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敦煌地处疏勒河下游,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古代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敦煌降雨稀少,周边戈壁、沙漠广布,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面对荒漠化的危胁,敦煌市积极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完成人工造林累计17万亩,封沙育林育草127万亩,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三北”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县和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在加强绿化造林、封沙育林育草建设的同时,敦煌市充分重视天然林、天然植被的封育、管护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目前共封育恢复天然林面积135万亩,是70年代末天然林保存面积的6倍多,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以上的土地面积已有690万亩。随着大面积天然植被的封育恢复,流沙被植被牢牢地锁定住了,降低了农田和道路被黄沙覆盖的危胁,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对农区内小气候的改善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生态林业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使全市95%以上的农田控制在林网内。

阳关林场位于距敦煌市区70公里的古阳关脚下。这里是库姆塔格大沙漠的前沿,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流沙直接威胁着南湖绿洲和阳关古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为了保护和扩大南湖绿洲,阳关林场职工挖沟筑坝,引水冲沙,平田整地,淤地造林,移动流沙总量170多万立方米,有效地阻挡住了风沙的侵蚀,为南湖绿洲树立起了绿色屏障。

近年来,阳关林场大力调整林业结构,施行集体经营、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实现由防护林业向防护经济型林业的转变,使昔日风沙肆虐、黄沙漫漫的荒漠变成了林网纵横、渠路畅通、瓜果飘香的“阳关新田”。

土地的枯荣,便是岁月的枯荣,土地的历史,就是家园的历史。

绿洲是沙漠、戈壁中生命的象征,凡是有绿洲的地方,就会有人的踪迹。古代的丝绸之路,正是依赖这一片片的绿洲才能畅通无阻的。

敦煌市阳关林场的葡萄园

这古老的长城,曾目睹了苍山的葱翠和绿洲的繁茂,曾目睹了丝绸古道昔日的繁荣,今天,它又见证了河西人民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

与荒漠化顽强抗争的河西人民,用他们坚忍不屈的精神,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