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上海“那边”

在上海“那边”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在市民的表述中已然失去了它的命名,那个曾经被叙述为腰缠十万贯骑着仙鹤要去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上海”“那边”。市民所想象和认同的“上海”是什么,“上海”和“那边”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距离又是什么,也许都是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吧。
在上海“那边”_“城”长的烦恼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

大约在读初中的时候吧,Q市的人们中间传播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Q市将被并入上海!人们似乎相信,上海这座日益庞大的魔都早晚将覆盖整个中国,而第一步将会从Q市开始。直到几年后,Q市被并入了另一座城市。我至今记着当时人们普遍的失落和委屈:我们和上海仅仅隔着一条长江,我们说和上海话接近的方言,我们的电视信号和报纸订阅几乎全部来自上海,我们喜欢看滑稽王小毛和老娘舅,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为黄豆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像上海人一样富裕,生活多姿多彩,如我们在第8、14、20频道看到的那样。

爷爷奶奶会经常说起早年在上海的生活,在40年代,一个拉车的男人和一个纺织广的女工曾经逛过一次“大世界”,成为他们一生难以抹去的重要回忆。有意思的是,在他们的印象中,40年代的“大世界”和他们在90年代的电视中看到的“东方明珠”重叠在了一起,50年的间隔消失了,似乎1960年因为饥饿而迫使他们逃出的地方并不是上海。哦,上海,资本主义,它必须是资本主义的!我奶奶当时曾在日本人的厂里做工,她一直记着一个日本女人(监工?)用蹩脚的上海话骂她们。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又回到上海了,我奶奶却回不去了。

在Q市,人们把北方人和南方人一律叫做“江北人”,在他们心目中,中国只有一个地方不在江北,就是上海。这类地理上的观念总是奇怪地表征着一种文化心理,上海的位置以及与上海的距离。可是,对Q市来说,除了虚构的优越感,上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除了商品观念的强迫输入以及长久以来的文化入侵(夸张点地说),上海给周边带来了什么呢?这两年,Q市的人们又有了兴奋的话题,与上海之间的桥梁将使Q市和上海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至一个小时。而事实上,最兴奋的是本地的房价,在造桥的工程开始之后,Q市的房价直线上涨。除此之外是本市的消费上涨,人们开始说这样一句话,“Q市的收入,上海的消费”。Q市的市民尽管沉迷于上海会带来好生活的假象之中,但是他们真实的体会却是,大城市正在让它周边的小城市生活更糟糕。

我在另一个也认为自己离上海很近的Y市读大学,前段时间,一个朋友从北京来Y市,在火车上和身边的人聊天,那人说他是回上海那边,结果他们都在Y市下了车。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在市民的表述中已然失去了它的命名,那个曾经被叙述为腰缠十万贯骑着仙鹤要去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上海”“那边”。市民所想象和认同的“上海”是什么,“上海”和“那边”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距离又是什么,也许都是中小城市(尤其是上海周边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吧。我认识的一些市民,对于到上海去,观光、购物乃至拍婚纱照,是他们生活中既重要又荣耀的成分,向着上海,他们走上一条朝圣之路,只是这个起点和终点都是如此空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