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罗威家”品味上海

“在罗威家”品味上海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罗威家”品味上海◎清宣统元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造洋饭书》。西菜在当时被称之为“大菜”。20世纪初在上海注册登记的西餐馆已达20多家,门庭若市。常来礼查饭店的一个法国女郎逐渐引起了罗威的注意。作为爱情的结晶,二人为自己的餐馆起名为CHEZROVER,是“在罗威家”的意思,很温馨。此举立竿见影,“在罗威家”急速红火起来,门庭若市。

“在罗威家”品味上海

img60

◎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造洋饭书》。“洋饭”即西餐

生命、生活离不开饮食,吃,恐怕是我们最富有情结的故事。吃了几千年中餐的国人,当最初看到洋人烧制的“番菜”,听到刀叉相触的声响,认为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清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在广州开展贸易的外国人已将西方的餐饮带到了这座城市,但那只是金发碧眼们自己的口味。及至近代中国开埠以来就大不一样了,西风劲吹,西菜伴随着饮食风俗很快流入中国沿海城市。

19世纪中后期,亨白花园和海天春西餐馆就开在了上海街头。清人宜寰在1868年的日记中写道:“再至徐家汇,畅游外国花园(亨白花园),吃香槟酒,极沁心脾。”就像西服领带比拼长袍马褂,高跟鞋叫板绣花鞋一样,城市人的嘴巴与胃口受到的刺激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清末民初以上海、广州、天津为领先的城市中,富人阶层涌动着追求奢华、享受新奇生活的风潮,为西菜文化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最漂亮的餐台,吃西菜、品香槟成为民国时代最洋气的摩登生活。

西菜在当时被称之为“大菜”。宣统元年(1909)的一期《图画日报》上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有人在上海西餐馆请客的热闹情景,其中道:“各省人士之至沪者,往往不喜中国菜而喜大菜,故各大菜馆之生意,皆非常兴盛。”20世纪初在上海注册登记的西餐馆已达20多家,门庭若市。

img61

◎老上海霞飞路是一条充满时尚气息的街道,当然包括如云的美食

img62

◎老上海百老汇路上的礼查饭店

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吃西菜则更多带有做秀的成分,或许只是时髦一族暧昧和显示身价的小生活罢了。西菜的发展确实没有达到燎原的态势,个中缘由除了中西口味的巨大差异外,价格因素也注定了它始终的“高调感”。1923年7月的北京《晨报》刊登了一份民意调查表,对于吃中餐还是吃西餐的问题,有77%的人回答爱吃中餐,23%的人认为可以接受西餐或改良中餐。

沿海大都市的生活飞速发展,这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上海显得尤为突出。在穿要摩登、吃要时髦的十里洋场,品尝西菜无疑是很小资的生活,但要吃最经典的滋味,有讲究的人肯定会到一品香食屋,也会到那个由罗威夫妇经营的西餐馆。

创办于1935年,开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的“罗威”小店可谓爱情的结晶,故事动人。说来话长,30年代初,意大利籍犹太人罗威在上海知名的礼查饭店当侍应生领班,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西餐馆。常来礼查饭店的一个法国女郎逐渐引起了罗威的注意。这个女人擅长交际,出入各大高级饭店、娱乐场所及外国会所,魅力不凡。于是,罗威在这个女郎前来就餐时不断亲近她,殷勤周到,暗送秋波,使出浑身解数的他最终赢得了女郎的芳心,结为夫妇,罗威经营西餐馆的梦想也成为现实。作为爱情的结晶,二人为自己的餐馆起名为CHEZROVER,是“在罗威家”的意思,很温馨。

当时的上海法国总会就在霞飞路附近,罗威夫妇看准这里的客源,推出了烙蜗牛、洋葱汤、芥末牛排、红酒鸡等地道的法国菜吸引前来法国总会消遣的顾客。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妻子过人的交际本领。此举立竿见影,“在罗威家”急速红火起来,门庭若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威被关进集中营,直到1945年才获释,此时夫妻二人已经失散。罗威经过好一番周折才找到妻子,后来再度开办了一家名叫喜乐意的西餐馆,并把房子刷成了红色。喜乐意特别聘请了“西餐奇才”俞永利前来主厨,独创出烙哈蜊等特色西菜,博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这里的菜品成为西餐时尚最摩登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喜乐意被中资接收,许多老顾客因为那红色的房子而俗称其为红房子,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等文化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红房子西餐传承至今,有口皆碑。

img63

◎品味咖啡、西点的摩登姐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