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拓复合材料科学与教育的新境界

开拓复合材料科学与教育的新境界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人洁,江苏南通人,著名的复合材料科学家。80年代初开始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此后又陆续开展了复合材料界面科学、功能复合材料和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研究,是中国复合材料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这一阶段是他把研究重点从高分子物理转移到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成为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的科学家。

吴人洁 开拓复合材料科学与教育的新境界

◎王浩伟 孙 康

吴人洁教授

吴人洁(1927— ),江苏南通人,著名的复合材料科学家。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等职,1984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曾任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顾问)。早期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研制了一批研究设备,为我国高分子物理的开创,做出了贡献。60年代后转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完成多项复合材料及构件的研制任务,如东方红一号卫星有关部件等。80年代初开始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此后又陆续开展了复合材料界面科学、功能复合材料和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研究,是中国复合材料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高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仅推动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且密切结合实际需要研制各种构件。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总计获奖10余。著有专著三册,发表论文400余篇。培养博士50余人。曾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复合材料学术组织(ICCM)第二、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复合材料界面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复合材料专家组组长等职。曾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材料领域咨询专家。曾担任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Composi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复合材料界面(Composite Interface)、金属学报、功能材料和高科技纤维及应用等杂志编委、复合材料学报顾问。

自小立志 科学救国

吴人洁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原籍江苏盱眙。祖父曾在南京格致书院任督学,格致书院是我国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父亲吴肖园毕业于东南大学经济系,是一位银行高级职员。外祖父章西援是清末的举人,曾任松江府道台。母亲章述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先后师从张善孖、张大千等名家,是一位国画家。吴人洁的成长环境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但他受到的并非传统的封建教育,而是非常开明的现代教育。父母为他取名“人洁”,希望他洁身自爱,做一个清白的知识分子。尽管家境富裕,又是独子,但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使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养成了一生俭朴的作风和报效祖国的信念。

他小时就读于上海的教会小学,受到了良好的现代教育,为他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会学校使用英文教学,吴人洁的英语学得非常好,很小就可以阅读纯英文的小说。因此他日后虽无出国留学的经历,但能够阅读外语书籍,还能熟练运用英语和外国学者交流而毫无语言障碍。

1937年,抗日战全面争爆发后,他随家人迁往昆明,入西南联大附中就读。当时生活虽然受了很大影响,但是整个家庭还算平静,母亲章述亭住在师父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在昆明避难时的家。但是这个家庭的避风港并没有阻止吴人洁关注国家的命运。在亲眼目睹了贫穷落后的祖国遭受日本人的野蛮侵略后,他没有选择父母希望他走从商或学画的生活道路,而是决心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用科学报效国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家回到上海。1946年,他考取同济大学化学系。5年的大学生活,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主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书籍,为他以后形成兴趣广泛、具有多学科知识、勇于开拓新领域的学术风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博学多才 厚积薄发

1951年夏大学毕业后,吴人洁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进行合成石油催化剂的研究。1952年11月调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实验室建设。1953年8月,借调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高分子分子量测量研究。1955年,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的沈长宜结婚。1956年7月,吴人洁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65年4月,他担任第八研究室副主任,接受国防任务,负责“东方红”等型号卫星以及各种战术导弹的复合材料结构与烧蚀部件加工成型的研究工作。这一阶段是他把研究重点从高分子物理转移到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时期。在“文革”中,他遭受无端迫害,1970年3月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直到第二年9月才回到化学研究所。1978年他升任副研究员,1982年升任研究员,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在此期间,他成为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的科学家。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分子材料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由于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几乎没有进行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仪器。在钱人元教授的领导下,吴人洁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从1953年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发挥了知识面宽的特长,以他熟练的无线电技术为基础,紧密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特点,攻克当时国内仪器落后,国外封锁的重重难关,自行设计和研制出了Zimm式渗透计、示差析光仪、光散射仪、拍频介电常数仪、许令电桥及共振法介电常数及损耗仪、温度形变仪、应力松弛仪、化学松弛仪和亚声频动态力学测定仪等10余种专用测试仪器,分别用于高聚物的分子量、介电性质、力学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他用这些仪器进行了大量高分子物理理论研究工作,为建立和推动中国新兴起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参加的高聚物分子量测定研究,获国家自然奖二等奖,“橡胶金属件保险期估算”获第七机械工业部成果奖,由他负责并参加研制的差动变压器换能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196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自1965年起,他为了我国国防工业新材料研制的需要,不怕自己专业的大转变,勇敢地开辟了新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领域,并带领课题组齐心协力,攻克难关,成功研制出多种先进的用于航天器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东方红卫星的天线底座等构件,为保障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贡献。为此,由他主持的有关卫星、导弹用构件、防烧蚀关键材料的研究课题,197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另外,他领导研究的新颖中压法技术,突破了生产高密度碳/碳复合材料的难关,解决了“导弹鼻锥”的关键用材。这些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等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1年,他主持研究碳纤维连续化工艺问题。当时美、日等国家也刚刚解决连续化关键技术,而我国处于起点低和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他率领课题组经过奋斗,在国内首先突破连续化制造碳纤维工艺的难关,并成功地自行设计和制造了我国第一套高强度碳纤维连续化快速制备实验装置,荣获1977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为中国碳纤维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肥工业引进的甲胺泵密封填料,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他为了打破国外封锁,1978年,成功地研制出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密封材料,使用寿命从1周提高到5个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大地延长了运行周期,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泄漏和污染,并为国家节约了为数可观的外汇,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这种材料基本上立足于国内供应,使我国几家大型化肥厂(如盘锦化肥厂等)扭亏为盈,并荣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

作为我国的知名专家,1983年,他参加制定了“国家15年长远科技规划”的“材料”部分工作。以后又作为国家教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制定的负责专家之一,负责撰写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指南。此外,为了我国新材料的中远期发展,他担任了高技术材料领域筹备组长和863核心组专家,对参与制定的新型复合材料的发展规划贡献突出。

他作为著名学者,1984年被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材料科学及工程系教授,组建了复合材料研究所,研究重点转入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功能复合材料领域。这个复合材料研究所被外界夸奖是“一夜之间建起来的”,建设得又快又好,这和他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有很大关系。他与人为善又从不争功,总是尽可能的帮助别人,在他工作过的地方都有极好的人缘。他筹建上海交大复合材料研究所也得到了以前的同事、朋友的无私帮助,左右逢源,很快解决了“硬件”的问题。对于学术研究非常需要的人才梯队建设,他自有一套,他的学生回忆说:“吴先生走到哪里都是有一个工作室的。”他具有不等待观望、自力更生、创造条件进行研究的勇气和魄力。即使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也可以蔓延出一支枝繁叶茂的研究团队,开始时是他一个人,然后他会发展、培养一群人,再之后就更加自如的开枝散叶。这样的环境构建能力,使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凝聚力。即使在全新的环境里也能很快迸发出创造活力。他非常重视动手能力,注重实做。在建立的工作室里有多位熟练的师傅,从中级技师到高级技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这种结构使理论到成果的转化,实现起来更为容易,在各位技师的帮助下,学生们的实做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对于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他带领全所研究人员,对复合材料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工艺,从树脂基到金属基,从结构复合材料到功能复合材料,从军用到民用,开展了复合材料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他全面规划了复合材料学科发展方向和内容,在金属基复合材料方面着重研究其界面问题、凝固过程、结构与性能关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理念出发,较早地提出用原位反应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通过原位反应在铝液中直接生成具有良好高温稳定性、界面相容性,形状圆整的纳米级增强体颗粒,解决了外加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增强体颗粒的尖角效应及颗粒与基体合金的界面反应等难题。结果表明原位反应法比外加法具有性能优异、加工工艺性良好的特点,现已在鱼雷壳体及电子芯片加工设备上获得应用。此外又从聚合物复合材料出发,发展了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利用聚乳酸和聚乙内酯这两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合成材料与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壳聚糖进行复合,制备了骨钉、骨板等骨科固定材料,并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表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985年,他提出了建立复合材料博士点的申请,获国家教委批准,从而建立了交大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复合材料博士点,并成为该博士点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88年,又获准建立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他又建成“复合材料中试基地”。从而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直至批量中试生产研究的一条龙科研体系,为使学科点成为博士后工作站,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该复合材料学科点为我国的复合材料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80多名,并先后有6名博士后来站进行研究工作。

他在上海交大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项目、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高技术项目共16项,主持的攻关项目如碳纤维镀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863项目评审二项获“A”级。“八五”期间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如“碳/铜复合材料电刷中试研究”和“非连续增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等4项,重大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一项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研究都顺利完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碳/铜复合材料电刷已成功地应用于鱼雷电机、上钢三厂2200千瓦轧钢电机以及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等。

20世纪90年代初,他主持的潜艇隐身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项目鉴定组认为“潜艇用声呐隐身材料及应用研究项目,抓住了提高我国潜艇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大关键问题,全面超额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研究内容。消声瓦及其配合技术的研究,达到了国外80年代末期潜艇装备的先进水平”。为我国潜艇声呐隐身技术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声呐隐身科学技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吴人洁的突出成就与他搞科研时的忘我工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得到了同事们一致称道:“他是受到献身热情鼓舞的人,能够做出伟大的事情来。”他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承担国防军工科研任务时,有两年多时间放弃所有节假日,每日工作十几小时,有时连续几昼夜。在实现碳纤维连续化试验线时,因不慎被机器切断右手食指尖,去医院稍加处理后,立刻返回现场,忍着伤痛,继续工作。他老年腰椎突出、腿部静脉曲张,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夜以继日地站立着做实验,以致劳累过度留下病根。但是,这样的辛劳,也敌不过他工作时如火的热情。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热爱学术研究的热情无不为之动容。

广阔领域 纵横捭阖

吴人洁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善于打破不同学科的壁垒,不怕改行,敢于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不断开拓创新研究领域的学术风格。他早年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后来从事复合材料结构与烧蚀部件加工成型的研究,再之后转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来到交大之后又转行做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功能复合材料领域。这种不断开辟新领域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非常少见。

俗语说“五十不转行”,1984年他调入交大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这时转入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很多人觉得不合适。吴人洁却说:“高分子和金属基复合材料虽然听起来相去甚远,但是他们都属于复合材料,在这方面是相通的。”他以这样开阔的胸怀和视野,投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并且很快做出了成绩,为沟通、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做出了可贵的仪行典范。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傅斯年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便退步。”吴人洁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道理,一生不断进取,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

他不但自己知识面非常广,在材料、化学、金属、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有涉猎,也非常支持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他认为这样才能在交叉学科或者前沿学科做出更重要的贡献,这在培养学生如何去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方面非常重要。而一种材料与另一种材料在碰撞中往往能够结合出意想不到的功能。这样不断开拓才能为材料工业和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交大材料学院医学与工程的合作非常早。材料学院刚开始做生物材料研究时,就和瑞金医院合作,他在其中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使学界和业界紧密结合。这种合作方式使得研究能和实际需要结合,也很贴近临床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他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相结合,既从事基础性理论研究,用以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吸取基础研究的课题。如碳/铜复合材料电刷、轻质吸声材料,颗粒增强金属基材料、超迭层混杂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界面的剪切设计等,都是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很好例子。

他对我国材料科学尤其是复合材料的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迫切感,受到国家的重托,先后率代表团赴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考察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展,为我国材料科学的研究规划出谋献策。参加了“国家新材料15年长远科技规划”的制定工作;为国家科委负责起草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指南”。同时也是国家教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指定的负责人之一;他是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筹备组副组长,负责起草了最早的规划。还担任过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材料组成员等。在国际上,他是活跃的复合材料研究者,曾多次去美、英、法、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1988年,他出席美国克利夫兰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复合材料界面会议,特邀作大会报告。同时,被第七届国际复合材料学术会议选为大会副主席,并作了大会主要报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英文口语极好,又有风度,对于专业术语的表述简明清晰,很受中外学人的欢迎。

他在高分子应用物理基础和复合材料界面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和中国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推动了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和发展。他作为国际上复合材料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过国际复合材料执行委员会(ICCM)执行委员,第七届国际复合材料组委会成员,是国际复合材料会议(ICCI)组委会成员,为提高我国复合材料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界面是复合材料的核心问题,他独创的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原则和界面剪裁思想,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应邀在第二届国际复合材料界面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赞赏和肯定。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专利6项,专著及编著7部。2000年,他主编出版了二十一世纪新材料丛书《复合材料》分册,系统介绍了仿生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阐述了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制备和原位复合、自蔓延技术、梯度复合等材料复合新技术,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回收再生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这本书已经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必读书目。这些学术及应用研究成果,对复合材料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希望材料学院的老师们和同学们都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因此他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交大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交流的气氛很活跃。台上讲课的老师和台下听课的学生都兴高采烈,有很好的互动,大家都觉得很有收获。他认为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与前沿学者交流,了解最新最前沿的专业内容;二是可以开阔年轻人的眼界,更加真切的了解复合材料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

热爱学生 循循善诱

吴人洁不但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科研活动,而且把他掌握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别人。跟随他工作过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没有不对他的这种无私精神表示钦佩的。他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支持他们去尝试,从科研到生活,他对学生十分关心,经常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他的学生们毕业20余年后,谈起他的无私培养仍然印象深刻。

他鼓励学生打破禁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他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的,他会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你这种做法或许成功或许失败”。1997年,张小农研究“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之前就有学生做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但是由于初次试验工艺还不成熟,所以做出来的材料实用性不好。有的老师不赞成张小农的尝试,后来张小农写好了自己的基本思路交给吴人洁,其中连实验所需要进行的三个方程式都写好了,希望可以验证实验的可行性。10天之后,吴人洁找张小农,鼓励他说这个实验可行,并且又补充了两个方程式。后来这个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吴人洁对学生很少灌输,而是循循善诱。他认为青年有敏感和独创精神,十分宝贵,应该爱护。他通过交流,理解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把握研究方向,帮助他们总结经验等等,让学生增长工作能力,而不是只要求出成果。他说培养学生研究工作的能力比一时的出成果更为重要。

吴人洁动手能力强,从小心灵手巧,小时候就在家里学习装电台。那时候有收音机的家庭很少。他每天在家里琢磨那些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导什么的,竟成了组装收音机的能手,从30年代的建电牌收音机到解放后的红星牌收音机,他都摆弄过。并且做出来的收音机比市面上卖的还好。瑞金医院蒋垚医师的父亲与吴人洁是中学同学,两家关系深厚,蒋垚认他做干爹,最喜欢去吴家玩,跟着吴人洁学了很多“手艺”,包括组装收音机。那时,收音机可是绝对的稀罕物,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中只有一百万台收音机,谁拥有一台收音机可是极为“拉风”的事情。后来,吴人洁通过教学生动手等类似的试验,教给他们实做的能力,这是他教学中的基本功。

吴人洁对于项目的选择,有高屋建瓴的理解。知道学生学习非常切实,很能解决实际问题。即使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发生了再大的错误,他也不会训斥,而是给出建议。学生遇到困难他会主动介绍解决办法。他的一名学生说:“吴老师不只是专家,说他是专家就有些小瞧他了,他是位学问大家。”他涉及的范围从高分子物理到金属基材料,运用了许多物化的关键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往往可以提出不同方向的解决方案。有学生曾经为上海石化修5米多高的轴承,对于如何修,缺乏工程经验,吴人洁就联系了北京的单位,让他们去实地学习中解决问题。吴人洁教学生触类旁通,因材施教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了。后来吴先生虽然不再手把手地教试验了,但是每当有重要的实验他都会去,而且最后结果出来以后,他一定会亲自进行学术上的验证,学生在实验中有重要的进展,也都会向他汇报。他的弟子们也都恪守老师的教诲,注重试验,准备试验材料都自己动手,精益求精。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工作时的吴人洁教授

明朝思想家李贽有句名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吴人洁熟谙其意,他最注重身体力行,他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应当自己先做到。”具有道德楷模的力量,学生们看他为自己行为的楷则。他的弟子、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的崔春翔对吴人洁的称呼一直是“吴先生”,他说“先生”两个字更能表达他敬重之意,“吴先生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是他心中的道德楷模,应称先生”。据他所知,学术界、材料工艺界众多名流也都尊称吴人洁为先生,以示敬重。

1984年,吴人洁时任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业务的发展可谓前途无量,但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吴人洁放弃了在北京的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回到上海便于侍奉母亲,遵奉传统的孝道。吴人洁刚来到上海交大,什么都要重新起步,建立一个学术梯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梯队的合作者要在承担项目中不断磨合成长。而且设备、资金,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不仅为了照顾母亲做出了牺牲,对子女和身边的人也细心照顾。上海的冬天潮湿阴冷,他老伴有关节炎很怕这样的天气,他就自己动手在家里安装了暖气、煤气,令学生们十分感动。

吴人洁关心学生也同样耐心细致。他的博士生孙康攻读的是在职博士,持续了5年,毕业论文写作中断或者因为工作耽误了一些时间,他也从来没有嫌弃。多年以后想起来,孙康仍然念念不忘吴先生的宽厚。20世纪90年代初,他推荐了许多学生公派出国深造,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好处,二是希望学成归国为祖国效力,吴人洁总是力所能及地支持他们出国深造。后来,国家的留学政策日益开放,回过头来看,吴人洁当年的做法是超前的,有远见的。

他那春风化雨般的待人接物,让众位现在已是教授的学生有口皆碑,张小农教授举例说,现在吴先生已经80多岁了,而且1998年做了腿的手术,行动不方便,但是只要是有客人到访,不管是资深的还是晚辈,他都会热情接待甚至端茶倒水。这种热情全都发自内心,真挚令人感佩。他很幽默,有段时间他带学生在北京装甲兵学院工作,每天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可以说是张口就来。这种特点让他一下子就交了一大堆朋友。虽然这些只是些平凡小事,但是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与他同事的人,莫不印象深刻。吴人洁的修养深厚,哪怕遇到再不高兴的事情,他也会保持微笑,这也被学生们尊为典范。先贤们提倡“道德文章”,把“道德”作为“文章”的前提。先有道德的高尚,才有文采学识的弘扬。人要经历道德的洗礼,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让善良纯真与心同在。他的行为可谓是活的教科书,为弟子们树立了良好的规范。

吴人洁从来不争名夺利。毛泽东遗体的“防腐剂”就是他领导研制的,但是因为成分计算不是他完成的,他一直不肯居功,申请奖励时,他把名誉推给了别人。其实,后来他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谦让的,以至申请院士时,没有通过,他并不在意。他为交大复合材料研究所的创建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却不居功,他作为院系领导,仍然和另一位老师把桌子拼在一起办公。他为国家为集体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总是说:“有什么东西,先分给系里有困难的年轻教师吧。”

他不但自己这样,而且希望学生能够分清楚眼前的得失和长远重要的东西,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做研究也是这样,不要只追求眼前的热点,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是要看什么方向是真正有前途的、能对国家对人类更有意义。哪个方向要优先,哪个可以缓一缓,要眼光放长远些,常常启发学生“要有坐穿冷板凳的精神”。他的很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后来成为学科带头人或者是所在学院的领导了。他们觉得在吴先生这里受益最大的是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一位学生说:“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觉得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操守,不能有垃圾就当苍蝇去。他给我们的教导就是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投机取巧。”吴先生是一个非常有风度的人,即使很不高兴也仍然会保持善意的微笑,极少对人说重话,从来不会当面让谁难堪。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在说起个别学生投机取巧,为得到一点研究成果就掺杂水分发表多篇论文时,他会生气地调侃“西瓜皮擦屁股老也擦不干净”。

吴人洁治学严谨,认真踏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时刻将科研工作和国家的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荣誉和地位,考虑他人比考虑自己的多。他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团结大家一起攻关,正如他时时刻刻所遵循的座右铭那样“努力不待后人,成功不必在我”。他总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人。他提携晚辈,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寄厚望于年轻人,成为年轻人的好朋友,他的学风和品德是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吴人洁近50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充分表现了他宽广的襟怀和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吴先生已经退休多年,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经常到学校来直接指导了,但是只要情况允许,他仍然会亲自到材料学院各研究所看看,时常打电话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他有跨学科的知识和丰富深厚的经验,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仍然可以判断各个项目的优劣,还能够提出指导意见,真可谓学术生命长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