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禅修的心法

禅修的心法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们用修行的方法,来一点点地把这五个遮蔽纯净的东西,从心灵上剔除。所有的烦恼都是依心而建立的,所以我们通过身体的禅修,是一场身与心的对话。避免让心流失在禅修的生理感觉上。不是跟自己的心做朋友,而是跟自己痛觉做斗争,心就从应该关注的对象上拉开了。我们的心很容易流失在意识的法尘。我们很多人往往认为禅修就是要阻断一切的念头,让心内没有任何一个念头升起,认为这样才是禅修。

禅修的心法

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总是把外在的东西误解成了心本来的样子。我们常常认为土地、天空、海洋都是有界限的,以此界定了国土、领空等,但实际在地理上,大地、天空并不是有界限的,河流从雪山流下,汇入融通的大海,表面上被区分成四大洋的大海,在地下仍然是融通的,并没有隔离。我们常会把一些外在的东西,误解成了事物本来的样子。天空是蓝色的吗?是白色或者灰色的吗?不是。我们也会看到天空像黑夜一样乌云密布,但是天空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

我们的心也像天空一样。快乐是不是我们的心?忧伤是不是我们的心?喜悦是吗?躁动是不是?担忧呢?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心。我们总是把外在的东西误解成了心本来的样子。

贪、嗔、痴、慢、疑,严重遮蔽了我们的纯净心性。如果不去认识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我们来禅修,坐在这里调心,其实是在制造麻烦。

我们不容易认识心的本来样子,澄净的天空现在为什么没有现前呢?被什么遮蔽住了?

我们遇见喜欢的东西,就特别想占有,想拥有它,即为贪。天气太热了,我受不了,我希望把这个“热”推到一边,即为嗔。这些贪欲和嗔恨,源于我们缺乏对实相的洞见力,这种缺乏洞见力的情况,就是痴。自我的膨胀,就是慢。我们也常常认为,“你说的东西,我不相信”,我们不但怀疑别人说的法,也常常怀疑自己,就是疑。贪、嗔、痴、慢、疑,这是五个很厉害的东西,它们严重地遮蔽了我们本有的光明、纯净的心性。

所以我们用修行的方法,来一点点地把这五个遮蔽纯净的东西,从心灵上剔除。所有的烦恼都是依心而建立的,所以我们通过身体的禅修,是一场身与心的对话。

在身心对话中,不要让心流离失所

避免让心流失在禅修的生理感觉上。禅修中的生理反应不是禅修的目的。觉得痛或痒吗?忍耐生理感觉的结果,其实在干什么?在跟自己的痛感做斗争!不是跟自己的心做朋友,而是跟自己痛觉做斗争,心就从应该关注的对象上拉开了。所以要记得,不要让心流离失所在对于痛、痒、胀、麻的感觉上。那不是要禅修的目的,那只是禅修中生理的反应。

此外,也避免让心流失在意识的法尘上。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于乱想了。很多人也认为第二重要的是“不要乱想”,是这样的吗?这是你无法制止的。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于乱想了,我们没事的时候,尽在瞎想、瞎琢磨,好像在编电视连续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在一瞬间可以编许多故事。这是心的法尘。

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意识里面的法尘,在我们禅修的时候留下了影子。闭上眼,看不到了外色;耳朵也可以被捂上,声音也没有很多了;鼻子的呼吸很自然;舌头上没有吃的东西,慢慢将偶尔产生的唾液咽下去,它的作用也不大。身体会产生一些障碍,如疼、麻、胀等。这回心是又容易流失在触觉上?还是说另外有更多的妄想昏沉?我们的心很容易流失在意识的法尘。

做个观察心念的练习吧。看看通过眼耳、觉受或记忆等等走进心里的念头,何所来、何所住、何所去。

闭上眼睛,过一小会儿睁开,看一下你旁边的一个影像,通过眼睛看到它,让它走进了记忆中。再闭上眼睛,看看这个念头能持续多久。再过一会儿,睁开眼睛,听听外边的声音。那些我们认为会对我们平静的内心产生干扰的噪音,注意听一听,然后再闭上眼睛,看看这个关于声音的念头,在心里的什么地方停留呢?它怎么来的,又安住在哪里呢?我们试着找一找。

同时还可以观察一下,前面第一个因为看到而产生的念头,又消失在哪里了?印象或许来自一幅画,或一个人,但是那些念头是从哪里来的?那些通过眼睛或者耳朵等进入心内的念头,停留在哪里,又消失到哪里去了?

浮云是不会干扰蓝天的

浮云是不会干扰蓝天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觉知。

早晨湛蓝的天空,纯净、透明、开放。

它一无所有,但是又容纳一切。

然后遇见了云彩,云彩升起来,也许停留了一段时间,甚至遮住了太阳,但是它也只是短暂停留,我们不知道云如何升起,也不知道它如何遮住阳光,更不知道它如何就消散了。妄念如浮云,周虚如净空。

我们每一个生起的念头,就像这个蓝天下的朵朵云彩,我们无须想一个办法把它打消,把它溶解,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在知道、了知中。

一切的浮云,都不会干扰到这个纯净的蓝天,安住在这个感觉、感受中,就可以了。

每一个念头都如浮云,我们不需要知道它来自哪里,也无法知道它来自哪里。或许我们想寻找它的安立处,但是他在我们的鼻子、耳朵上吗?在我们的心尖儿上吗?我们无法给念头一个安立之处,它有自身生灭、存留的法则,是不受我们支配的。

了解这一点,对于每一次的禅修,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让我们去放弃错误的禅修观念:“禅修要阻断所有的念头”,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开放、欢喜和接受。

我们很多人往往认为禅修就是要阻断一切的念头,让心内没有任何一个念头升起,认为这样才是禅修。其实,这是一个错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我们的心,仿佛一条河流,如果随着我们的观察力、注意力的深入,我们甚至会发现这道流水像瀑布一样充满了力量。我们试图要阻断每一滴水的流动,都是徒劳无功的。

每个念头都来无所来、住无所住、去无所去,它是无主宰的,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阻断心识之流,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它就像那场瀑布,不断地升起一个个新的念头……但是每一个念头其实遵从着一个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好的念头、坏的念头、善的念头,或者是恶的念头,它们也许通过我们的眼睛,也许通过我们的耳朵,或许通过我们其他具体觉受,或者通过我们的记忆,走进我们的内心。

但无论是通过眼睛的、通过耳朵的,无论是一个影像、一个感受、一个记忆,它们好像安插到了我们的心内,尽管感觉上似乎有来处,但其实并没有一个实际的生发之地,而且它来到了我们心内,仍然找不到它的一个歇脚立足处。

然后每一个念头又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念头消失了就消失了,无论是善的、恶的、你想要的、还是你不想要的,都没有可能在存储库里保存着。

所有的念头都遵从这样的自然法则,来无所处,住无所处,去无所去。它没有来的地方也没有去的地方,当下也找不到它在心的什么地方安住,它没有大小长短,也没有红黄黑白。

不拒不迎地接纳

每一次的禅修,都是一场关于身和心的对话,是一场走回自我的探索之旅。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有所谓大小、方圆、颜色、长短吗?有什么能比量这颗心吗?有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的真实属性,来规定每一个念头吗?

念头就是一个念头。念头是无主宰的,不能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对心的习惯认知中,我们把每一个念头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我。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面黄肌瘦、眉头紧锁的人,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很丰富,或者人生际遇已经比大多数人要好得多,但是他们仍然被自己的念头抓住,为此痛苦而无法排解。

由于对心,以及对于心念的不了解,我们也常把每一次的禅修变成一场自我折磨的奋斗。

但是,现在我们要一点点地开始了解这个心的本来面目,了解这个心内所产生的每一个念头的本来面目。我们不拒不迎地对待每个念头。我们对待每一个念头,就像坐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在庭院中,安静无事地在那里看着浮云生灭。

或许有人进来了,也许是你喜欢的,也许是你讨厌的,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是你的敌人,但是你不拒不迎,只是对他笑笑罢了。进来,欢迎,请坐。然后遇见下一个人了?又是这样,进来,欢迎,请坐。你要做的只是坐在那里,在你的庭院中,享受,接受。或许你遇到一些麻烦,那么,不要被一种愤怒的情绪、对自我的惩罚情绪给抓住。

“哎呀,我怎么这么笨,我怎么坐不好?”“我无法控制这颗心。”“完了。”沮丧带来埋怨。“唉,我不适合禅修,我很糟糕,腿又痛,或者打瞌睡,总是胡思乱想,要不下次再说吧,把禅修的机会让给别人吧……”用这种心态惩罚自己,让怨恨自己的心把内心的平静带到了其他层面。

我们的心或许是狂燥不安的,又或许是别的样子的,因为它还没有完全训练好,仍按原有的方式在自由奔跑,请接纳这个事实。

禅修的结果是原本就存在的

我们的心本来具足。禅修所有的平静、烦恼的止息、涅?的境况,是原本就存在的。

我们拿天空来比喻我们的心,它们是非常相像的。从我们生下来开始,这个平静、纯洁的天空一直存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不是这个纯净的天空,而是乌云、雷电、雨水、沙尘暴、狂风、日晒等。什么把这个原本纯净的天空给遮蔽住了?是外在的自然变化。

那么,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所有的禅修结果是原本就存在的。神通也好,彻底的平静也好,涅?,不是释迦牟尼赏赐给你的,也不是别的罗汉用神通从别的地方被你安插来的。

所有的平静、烦恼的止息、涅?的境况,是原本就存在的。让心安住在本来的状态中。了知一个念头的来、住、去,都是空幻的,来无从来,住无从住,去无从去。

但是如果已经知道它的空幻,那么如何让这个念头安住在心的本来的状态中?这才是应该要做的。仅仅了知它的空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怎么样来用这个念头,那么,我们的念头应该安住在哪里呢?

首先要了解一点,我们的心原有的纯净、原有的光明、原有的智慧、原有的慈悲……是本来具足的,没有欠缺一分一毫一厘。不必用所谓禅修的心创造出所谓禅修的“境界”。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突破一个误区,认为我要用一个禅修的心创造出一个禅修的境界,然后安插在这个污染的心上。不是这样的,禅修的境界是原本就在的,原本就在那里。

img17

春令禅修营·浙江千岛湖紫龙山庄

让心就在心的本来处安住

让我们再想一想天空的样子:纯净的蓝天,无遮掩的蓝天,湛然的蓝天,本来就在那里。但是乌云、闪电、雷鸣,种种都如同浮云,或许遮蔽了这个本有的蓝天。

那么我们现在既然知道念头来无从来、去无从去,知道了浮云是虚幻的,我们的心就不必跟着这个浮云飘动,不必跟着这个妄念游走、流失。让心就在心的本来状态中安住,无他求、无旁求、无多求、无异求;就这么单纯,慢慢地体会,心就在这种状态中安住。

保持放松和开放,身体要放松,心要足够开放,同时有一种平静的欢喜,放松、开放、欢喜。我们的心,不在他方,不在思维、想法上,更不在回忆和幻想上……心,就在心的本来处安住。

或许我们知道有声音传来,但并没有紧着第二个念头做出判断它是躁动或祥和的,我们身体的觉受,热的、凉的、舒服的或不舒服的,我们也不做判断,它就是一个姿势,一个感受。

我们的心,不在他方,不在身外,也不住在身内的某个觉受上,它就在它自己的地方,在它自己的家,我们没有预想的目标,接受所有感受,不幻想一个好的禅坐。我们接受着自然发生的过程。心就在心自己的地方,我们清楚、明白,全然了知我们正在禅修的所发生、所经历的一切……

img18

禅修用具(①罗汉伞②③坐具④⑤禅香)

不要预期禅修的结果或目的

所以不要有预期的禅修结果或目的。不要在禅修中期望得到一个平静的结果。既然那些情绪或感觉并不是心的本来样子,那么不要傻乎乎地把所谓喜悦、躁动、担忧、牵挂,乃至平静当成自己的心,或者想在禅修中得到一个平静之类的结果。我们要无期望地来参加禅修。我们愿意在这里参与禅修,而且方法得当、环境适宜,至于结果是什么样,跟我完全不相关。禅修是否会达至心情的平静,或者这一坐就完全在起伏波动、躁动的状态下了?这些都是毫不相关的东西。或者你希望这一坐,就会像释迦牟尼一样,或者像某个罗汉一样吗?这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是做不到的。既然做不到,也就不要去规范这样的预期目标。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禅修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一次的禅修都不见得有一个结果,但是禅修是一种向内探寻的方法。

我们总是向外去寻找烦恼的来源,认为烦恼就是由外缘引发的。我们可以去指责对方不好,指责天气太热,指责别人对我们照顾不周,指责生活条件太艰苦,让我们身心不宁,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有了一点向内醒觉的智慧后,会发现所有这些外在的条件都并不重要,“灭却心头火自凉”。

所以,我们不必有这一次禅修的预期目的,自然也不要担忧我坐的会不好,相反要把“好”“坏”从内心里拔除。

放慢心灵之旅·云南玉溪释迦文化静享园

在破除对自我执取的状态下去禅修

对自我的执取使烦恼因此安立。是谁在烦恼呢?烦恼是依谁在安立的?是依“我”在安立,对自我的执取是第一位的。因为是“我”不喜欢,“我”想要……核心的症结在“我”。

我们以为感受是我?想法是我?认知是我?思想是我?感情?思绪?好像那些是最好的玩具,但那些是我吗?虽然有一个代号,看起来是“我”,但让我们平静地来观察,这个“我”,原来就像海面上升起的一个个浪花,而每一个浪花都不是我,生灭变换,不能自主。但不管它怎么样变化,它都离不开大海,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当我们在破除对“我”的执取的状态下去禅修——没有谁要禅修,也没有谁担心轮回之苦,也没有谁要想去证得涅?解脱……那么,每一次的禅修会怎样?

那就仅仅是一次禅修。

我们的觉知力、注意力和当下正在做的任何一件事完全融为一体,那就是禅。在禅堂内没有一个我,既然“我”是不存在的,那么,和我对立的一切“他” ——对方,也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安止的觉知的力量,既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依存坐卧的大地和空间,更没有我平常所认知、依赖的外在一切。

也抛弃所有的机心和运作,那些让你认为你要禅修,认为你一定要有个方法,认为你一定要借助这个手段和方法,达到一个目标。抛弃这一切,接受、安住。仅随着这次禅修的相关因缘而推动。随着禅修自己应有的力量来进行,仅跟随相关因缘的推动。

该怎样就怎样吧。痛,就享受它的痛。热,流汗,就享受它。胀,也接纳它,不要排拒。这个叫某某某的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呢?禅修而已,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因缘。

如果我们期望一个生理或心理上平静的愉悦,这本身不是自我的幻化吗?把这些东西一点点剥离出去,还禅修以单纯的禅修本来面目。

不刻意去营造一个想要的呼吸,不刻意去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姿势,只是接受眼前发生的存在,安静地接受这一切。呼吸是自然的,生命是自然的,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只有一个因缘,有一个清楚、明了的觉知,知道似乎有那么一个要禅修的因缘,仅此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