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禅修

什么是禅修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智慧的修行,我们就总是向外寻求烦恼的起因。比如说,某某不听我的话,所以他会让我烦恼,那么我为了快乐,某某就必须听我的话,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心理模式。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根本做不到。佛法也将我们内心的痛苦,分成108种烦恼。真正的烦恼是我们认为这个生命是实有的。知道禅修是对治我们身心的药,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愿意、欢喜地来学习这个解脱的方法。

什么是禅修?

禅修是解决烦恼的修行方法之一

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你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生活,但是你无法选择一个没有烦恼的状态。

烦恼具有普遍性、共通性,它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些烦恼,禅修是一种有效的修行方法。

如果没有智慧的修行,我们就总是向外寻求烦恼的起因。比如说,某某不听我的话,所以他会让我烦恼,那么我为了快乐,某某就必须听我的话,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心理模式。如果没有智慧的修行,我们也常常习惯性地来对待烦恼。比如说,我们干了很重的体力活后满头大汗、满脸灰尘,这时再去照镜子,镜子里面的人也变得满脸污垢。然后我们就认为自己真的很糟糕,糟糕到很污浊、很不干净了。于是努力地想粉碎镜子里那个污浊的“我”,让他消失。我们做得到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根本做不到。但是我们经常这样做。

这里有了一个“我”,而且已经很愤怒,或者已经很躁动……这时我们总是想把那个已经愤怒或躁动的“我”平静下来,我们总是在那个地方去用功,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思维。还有另外一类人,好像比较聪明一点,他会想:“哦,我很脏,是因为这面镜子。”然后用力擦镜子,努力让镜子尽量光洁,但是即使镜子很干净了,镜子里面那个有相的“我”有没有干净一点呢?如果没有,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我们忽视了真正的“我”。

所以说一切禅修的修行基础,在我们自己,特别是在我们的心。

禅修是对治我们身心的药,是一场身和心的对话

佛法将智慧分成“闻、思、修”这些不同的层面。佛法也将我们内心的痛苦,分成108种烦恼。闻所得慧和思所得慧,是我们读来、听来、看来和通过思惟道理而获得的知识和智慧。通过这些听闻和思惟而来的智慧,基本上只能对治认识层面的烦恼。

比如说,我们或许会认为某座山是个实体,它永远不变化,但是春来百花开,秋来枯叶落,冬来白雪飘……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别人的劝说,感受到这个山虽然看起来不动,但它却随时生灭变化。我们能因此改变原来的错误看法,能够断了这个见上的烦恼。

又比如说,我们可能并不了解生命有多层面、多维度的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思惟一些道理来解决,别人也会来劝说我,既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能量是守恒的,那么物质又是生灭变化的,那这些能量转移到哪里去了,它必然有一个载体,或许为人,或许为昆虫,或许为走兽,或许为鱼类……这样通过思惟,我们想可能是多层面的,这样解决了一部分生命中的疑惑和烦恼。但这些问题,都还只是认识层面上的。

除了因认知层面有所缺乏而带来的烦恼以外,还有另外几种烦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我们。

贪 比如说,我特别喜欢某一种东西,因此我们不愿意失去或者改变它,特别执着地追求它,这是一种什么烦恼?贪,执着是它的表现,在我们的执着背后,骨子里的那个像毒素一样的东西,是贪。

嗔 比如说,我们初学禅坐的时候,坐下超过15分钟,觉得身体上疼痛难忍的时候,我们会特别不愿意感受它,想把这个感受推开,那是种什么力量?这种不喜欢、讨厌,是属于嗔恨的力量。当你越来越不能摆脱那种恨,简直是无以发泄的时候,这种嗔恨的力量已经极大地伤害了你。

痴 对于事相的不了解,糊里糊涂,无明、愚痴。

慢 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尊贵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慢、共性的慢。而且,我慢,不一定是骄慢的慢,这个慢,不是说我跟别人相处,我就比你高一等,而是认为我的生命很实在。这种慢,也是一种烦恼。我们认为自己的生命很实际,因此质疑自己的处境:我怎么可以这样,我从来没有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生活过,我从来没有这样被别人打过、骂过,那些都是我慢外在的表现。真正的烦恼是我们认为这个生命是实有的。

疑 不相信自己具有解脱烦恼、开启智慧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把自己交给神灵,继而也就不相信有一个方法可以在这些方面帮助自己。

烦恼还可以分为大烦恼、中烦恼和随眠烦恼(详见《百法明门论》)。

佛法又在烦恼的分类上,区分出大烦恼、中烦恼,还有一种烦恼,起的名字特别好,叫随眠烦恼。

有句话叫“朝朝共佛起,夜夜伴佛眠”,这相随相伴的真如本性确实是佛性,但是在没有唤起来的时候,全是什么?烦恼。

所以我们是随眠烦恼,朝朝共烦恼而起,夜夜伴烦恼而眠,你睡着了,你的表层意识已经不再做工夫了,但心性深层烦恼重重。

比如说,我们在家里睡着了,被蚊子咬了,对待蚊子通常是什么态度呢?挥手一拍,打死而后快。我们在睡梦中都具有嗔恨的力量。

又比如说,我们正在做一个好梦,被一个电话或短信息的提示吵醒了,我们口头上或心里边对那个发短信、打电话的人一通埋怨,是不是?因为“好梦由来不愿醒”,这是贪欲的力量。

当我们遇上这些烦恼的时候,听闻和思维而来的智慧,是没有任何作用能真正帮助我们。真正能帮到我们的是什么?修所得慧,通过修行所带来的智慧,才能把这些烦恼连根拔除。

如何获得修所得慧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步骤和次第来获得“修所得慧”。

先听闻与此有关的知识,比如我们听说了,“啊,不错,有这样一个禅修的方法”,我们也会知道关于身的、关于心的、关于身和心组合的这个生命体,跟外在世界的关联,我们知道构成一个个完整个体生命全部流程,我们听闻和思索这些知识和道理。

然后,我们来自己观察,除了身心和身心组成的生命个体,还有没有其他东西,跟外在的人、事、物、自然环境有所交流?我们的生命还有其他因素在参与这个交流吗?意?那也属于心的层面,意是心的一个作用,所以除了心、身和外境,没有其他。

当我们知道一个好方法时,会产生愿意修行的“善法欲”。知道禅修是对治我们身心的药,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愿意、欢喜地来学习这个解脱的方法。

“好,我愿意”,在修行的初级层面上,这个想要追求智慧、想要追求佛法、想要追求解脱的欲望,叫“善法欲”,如果这个“善法欲”也是贪的话,就不妨多贪一点吧。

古往今来,那么多知识分子、帝王将相,抛弃了种种功名利禄来学禅,这是为什么?如果禅和禅修,没有独特的生命力,怎么会有这样的魅力?

当我们放下一个系缚身心的事物,总会有另一个替代品,没有功,要有名;没有名,要有利;没有利,要有享受……禅,用什么拴住了禅修者的心?

禅定的修行是自证法,不是间接比量的

禅修是直接拿我们的身体当作一个实验器,拿这个实验器来检验心的问题。

所以,禅修是一场身和心的对话,并且它不依赖于外在的任何条件,完全是自足的、内证的。

在禅修中有所体验的人会发现,即使给你做国家元首来交换,你仍然不愿意,仍然愿意选择禅修。如果对他人具体说说禅修的好处,或许别人会觉得非常奇怪,不了解禅修的人也许会猜测,这是不是禅修者的阿Q精神啊,而且是严重的阿Q精神?对有的人来说,禅修好像痛苦的压迫,就这样在适宜的环境里,没有任何事情安静地坐着,没有人捆绑束缚你,没有人用脚镣手铐限制你,没有人拿电棍皮鞭折磨你,但对有些心灵来说,禅修就如同蹲监狱一样煎熬难受。

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禅修都没有办法跟第二个人分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坐禅的苦乐也是这样。禅修完全是内喜、自证的,它是必须自己体验的,它是对别人无法言说的。

佛教看来,我们有情众生所经历的烦恼就好像疾病,佛法就好像药物,僧侣和导师就好像调剂药物的药师,我们可以用禅修这副药来平息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来化解自己生命中种种的困惑与烦恼。禅修是方法之一,它不是唯一,但值得我们拿出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来尝试它。

这个信心是不是能建立起来呢?这样的信心可以跟宗教信仰完全不相关。

所以,不要把佛教徒和禅修连在一起,任何有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练习禅修。

在别的宗教的神职人员的日常修为中,也有禅修的部分,因为禅修是一个共性的方法,在所有平静内心的方法中,禅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轮回是如何止息的,在自己的身心禅坐中,慢慢地,自己就会有答案。

如果我们从书面上看来关于这些的解释,即使接受了其中的道理,也都叫间接经验,都是比较来的,不是实证的。但是禅定的修行,会帮助我们在身心的层面上,来检验这些文字说的是真还是假,这种检验叫自证法,也叫内证法,是突破了,同时也超越了文字层面的、观想层面的,是完全进入到实相层面的一种智慧。

我们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学佛中反映出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家看了很多的书,或者通过网络,或者通过光碟,或者通过上课,接收到很多对佛法的讲解,所有佛法说的关于苦的道理、关于无常的道理、关于生命的轮回、关于烦恼止息的道理,好像全都明白了,但是一到实际生活中,就不起作用了,烦恼还是烦恼,我还是我,种种习气依旧存在,因为我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并不是自证的智慧。

img9

放慢心灵之旅·云南玉溪释迦文化静享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