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修的方法

禅修的方法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修数息观可以把这些杂念沉静下去,心不散乱,才能定止。所缘,是这一次禅修中,心的工作对象。你要是做了下一步的工夫,我都判定你在这一次是“失念”,如果你想到禅修结束后的事情,或者其他更遥远的事情,那就是更大的失念了。在这一次的禅修中,观察呼吸的话,也叫做失念。

禅修的方法

数息观

数息观也叫安那般那,是一个古老的法门。在佛教中,它和不净观,合称为二甘露门,是一个基本的法门。在东汉时期,安士高法师把讲解数息观的经文翻译过来,经的名字就叫做《安般守意经》。到了三国时期,高僧康僧会,又给这部经写了一篇序。这些都讲解了数息观的方法。

数息的方法

经典中讲到,修安般守意是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数一个数字,然后再回来,重复这个一、二、三,一直再数到十,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每一个出入息都很清楚,周而复始,不相错乱。

解除身上的眼镜、手表、念珠等有所束缚的东西,按前面所说的调身、调息等方法基本调整好以后,可以按这个办法开始数呼吸,从一数到十,回过来再数,周而复始。有的人数到三或者数到五就杂乱了,那么再回来重新数,可能很多人数不到十就要返回来了。也可能有的人,很快就能顺利从一数到十,并且不会杂乱。如果从一数到十不会跑的人,数上十来次之后都不会跑,这样可以观息就行,不用数,看着它就行。

我们人的心念活动得很快,但是杂念多,我们的心就定不下来。通过修数息观可以把这些杂念沉静下去,心不散乱,才能定止。

我们都已经知道修行是以心为本的,那么无论是数息、观息,还是持咒、念佛,或者只是单纯静坐,都必须有一个让你的心有所工作的地方。所以数息让我们心系一处。

数息应该是数呼气还是数吸气呢?一呼一吸数一次,但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规范数呼还是数吸。一般来讲,如果身体素质差的人可以数吸气,只数吸进来的气息;如果身体比较强壮那就数呼出去的气息。我们大都在早上比较清醒,这时可以数吸进来的气息;到晚上人比较放松了,想让自己的内心更容易释放,可以数呼出去的气息。

心的所缘应该在呼吸上。所缘,是这一次禅修中,心的工作对象。在这里,应该是“吸——吐——吸——吐”,不要让它跑到腿痛上去,也不要让它跑到其他胡思乱想的问题上面。

下座的方法

不应该一开定马上就下座,别着急。当然初学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入定,不大要紧,但是一旦定下来的话,太仓促出定的话,容易出问题。如果准备要出定,心里首先动念“我要出定”。不要着急睁开眼睛,慢慢扭扭脖子,先松动两肩,轻轻摇晃,然后轻轻活动两肘、两手,然后可以将两手慢慢搓搓热熨面,好像洗脸梳头一样,渐渐适应出定的环境,看看周围了解自己现在在哪。

放松、按摩自己身体上各个紧张的地方。按摩两肩、两肘、两个手腕,从上到下放松或按摩前躯、后背、大腿、膝盖、小腿、脚踝,让不习惯禅坐姿势的地方得到放松。

通常初学的时候不但没有入定,而且早就受不了啦,就巴望着引磬响、时间到,虽然这样马上活动起来是问题不大的,但是不应该掉以轻心,养成随随便便的习惯。

刚坐完不要马上喝凉水,至少过三分钟,因为刚坐完很热,而水的凉会带给你不好的生理影响。

数息是天台止观方法的第一个基本功。

观呼吸法

每次禅修用一个固定的方法,无论一刻钟也好、半小时也好、一整天也好。除了数息观以外,也可以用观呼吸法。

img36

2011年明心读书会朝圣之旅·印度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之地

观息的方法

解除身上的眼镜、手表、念珠等有所束缚的东西,坐好以后,假如你的呼吸很轻微,观察不到气息的流动,就刻意深呼吸几次,深呼吸的时候,慢慢体会气息进出鼻孔产生接触和摩擦力。如果你刻意地深呼吸也没有感觉,可以把一个鼻孔堵住来呼吸几次,然后再正常地呼吸。

这样来观察呼吸的进出,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这一件事情上。坐下来,在三分钟以内,可以有几次深呼吸。因为观息法主要是通过呼吸来做一个手段工具,但一般人刚开始时,对呼吸大多是无知的,所以刻意地深呼吸几次,然后接下去要自然地呼吸,不再刻意呼吸了。

应记得原则是觉察呼吸,重要的不是呼吸,而是对呼吸的觉察。

有没有人能够区分出进和出的气息有所不同?你会觉得是左侧鼻孔吸进气息,或者右侧鼻孔吸进气息,或者两边同时进出?有的人会知道自己吸进的气息会凉一点,呼出的气息会热一点;有的人会觉得气息很悠长,或者很短促。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同一个方法、同一位老师,但是即使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里,每个人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但有一个总原则必然是共同的。那就是,重要的并不是呼吸,而是对呼吸的觉察。呼吸只不过是一个用来禅修的工具,呼吸长也好、短也好,暖也好、凉也好,左边进也好、右边进也好,它只不过是呼吸。心的所缘是呼吸的进出,呼吸的好坏并没有差异。比如说,对于打更的门卫来说,他的职责是查验每个进出的人的证件吗?不是。他的职责是什么呢?他只要知道有人进出这个门就可以了,在这方面,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知道有人进,有人出。

我们的觉知力、专注力的训练,就从这个觉知呼吸的进出开始。你要是做了下一步的工夫,我都判定你在这一次是“失念”,如果你想到禅修结束后的事情,或者其他更遥远的事情,那就是更大的失念了。

有的人,逐渐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进出上了,而是放在了因呼吸进出而接触、摩擦产生的感受上了。一点点麻的感觉,或者痒痒的,好像蚂蚁爬过等等,这也是失念,因为我并没有要求你观察这个接触、摩擦产生的感受是什么,你只是要观察呼吸的进出。

观心的方法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禅修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没有妄念,没有念头的生灭,纯净一片,才是禅修,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念头是随时生灭起伏的。我们来了知每一个念头的生灭。观察通过眼耳、觉受或记忆等走进心里的念头,何所来、何所住、何所去。

我们来回顾一下在“第二章”讲到的练习(见“在身心对话中,不要让心流离失所”),按这样来进行一次禅修。重要的不是念头,而是对念头的觉知。

我们了知每一个念头,来无从来,住无从住,去无从去,当下出生,随处灭尽,本性皆空。如果了解这样的道理,就不会被这些所谓的妄念干扰了你的觉知。一方面,知道有妄念生灭起伏,另一方面,平静安住地觉知有妄念升起灭去,而觉知不会跟随妄念流转。这样我们可以安住在那个知道有念头生灭但是又不随妄念走的平静、喜悦、单纯之中,这一次的禅修中,我们安住在这里。

正念是观察心的缘起,而不是痛觉或者呼吸。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身体的痛点上去了,去观察痛处的来去,就是失念,虽然没有善恶好坏,但这是非正念,因为正念是观察心的缘起、无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的道理。

在这一次的禅修中,观察呼吸的话,也叫做失念。每次禅修都坚持选定的目标,不要离开它。不需要去想象蓝天白云,那不过是打个比方。你也不需要随着那些蓝天白云的想象而去,那不过是打个比方,因为我们心的本来面目有点像这个纯净的天空。

我们的心,无形象、无大小、无方圆、无对错、无是非,湛然澄澈,但是随时有干扰物出现,但每个干扰物并不会影响天空本来的样子,甚至整个天空都被乌云遮蔽了,也不等于这个天空消失了。

我们心的醒觉的、澄澈的、平静的本来面目,就像纯净的天空,尽管我们已经被业、被习气、被习惯所推动,被它们拴住了一样,但是我们的如来智慧德相,根本没有增减过、动摇过、生灭过、变化过,它原本就在那里。

所有禅修的境界,是原本就存在的,现在只是把它重新找回来而已。

附录一:分享慈悲的禅修

现在我们不妨再开始一次禅修,我们盘腿坐,但放松一点好了,然后两个人面对面,把眼睛闭上,我们一起来想象……

坐在我对面的那个人,也许此前我和他毫不相干,但是现在他坐在我的面前。

他或许是我生命中最亲爱的人,也或许是我生命中最仇恨的人,但是无论是关爱我的人,还是仇恨我的人,他们一样对我百般关照。

他想出离痛苦、拥有快乐,我愿意将我内心的平静,将我内心的喜悦,将我内心的纯净的爱,无条件、无要求、无所偿地分享给他们。

我的心有一种力量,就像清澈的露水,盛满温暖的光明,我们的内心超越了整个的身躯,然后无限扩大。温暖的、和熙的光明,纯净的、流动的爱心,无限地充满整个房间,从这个房间向外扩散,弥漫整个楼宇,充满这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曾经在这个小小的院落中,发生的种种不愉快的事情,遇见的种种不愉快的人,我都用温暖的光明去照射他,都用我们的爱心去包容他、感化他、接受他。在这光明的慈悲里面,所有恐惧、伤害、敌意、恶念,一切的负面情形都不存在,只有光明、慈悲、纯净的爱,无边际的爱,然后彼此的心灵交汇、融为一体,充满这个庭院,充满这个城市,再扩大,充满整个省,充满国家……所有的河流、山川、大地、森林、海洋,遍及每棵细小的花草,遍及每一粒微弱的沙尘,遍及每只空中飞翔的小鸟,然后再充满扩大……

一种纯净的爱心,无尽的智慧、光明、慈悲,一切生命的爱,一切生命的善,一切生命内在的祥和、平静、喜悦、包容,和我们融为一体,然后一切的生命,所有的力量汇为一体,充满这个星球,从这个星球传递到另一个星球,从一个世界宇宙充满另一个世界宇宙,充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千世界之外所有的地方,都是纯净的爱,无限的慈悲,无尽的光明……

在这无限的纯净光明当中,我原谅一切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无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伤害过我,我都彻底地原谅他们。

在这个光明、智慧、慈悲的心愿当中,我接受一切人,我曾经伤害过的一切生命,天空飞翔的鸟儿,水里游的鱼类,地上跑的兽类,乃至同样承担生命苦难的人类,我都请他们给予我原谅。

没有恶念、没有恐惧,在这个纯净的爱心中,我感谢一切,感谢身下的大地给我的承载;感谢无所不在的空间给我生命的灵动,让我可以从来处到去处;感谢一切花花草草、绿色的树木、枯萎的树叶、高耸的山尖,感谢它们给我简单的心,给我放松的机会。

感谢那些打击我的人,因为他们让我变得足够坚强;感谢那些批判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的心胸更开阔,更容易接纳,让我了解生命;感谢那些对我猜疑、指责的人,他们让我练就包容、同情,让我从狭隘的指责当中知道生命还有另外的存在、另外的生活方式;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爱护我的人,因为他们的帮助、他们的关爱,让我健康地成长,成长到今天。

感谢我自己,感谢我身体最沉重的部分——我这颗头颅,因为它承载了我所有的思想、关注、想法,没有它,也许我就是一个傻小子或傻姑娘;感谢我的双手,是因为它们把我的想法变为现实;感谢我的双眼,因为它们我才了解了这个世界;感谢我的鼻孔,感谢我的牙齿,感谢我的喉管、食管、大肠小肠,它们给了我充足的、健康的色身给养,没有它们也许我是一个营养不良、健康不佳、愚钝、夭折的人;感谢我的双腿,感谢我的双脚,它们承载了我生命中一切的重量,使我能够完成生命所有的计划和目标。

感谢我自己有这次禅修的机会,你愿意和我一起分享这禅修的功德,愿意这世界充满和谐、友爱的心,愿意这世界不再有战争、贫穷、愤怒和彼此的伤害,选择一种你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向坐在你对面的人表示感谢,在这次禅修中他是你最直接的见证人,用你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向他说一声感谢。

附录二:利用眼根、耳根的禅修

我们来做一个独特的禅修练习。

坐在平稳的椅子里,把手里、身上的东西都放下,往前看,放松地坐着,后背不要靠在椅子上,把手放在膝盖上,自然放松。

试着用眼睛来“看见”。右边眼睛的余光不只看到眼前,还看到了右边,但是头是不动的,除了看到正面以外,好像又看到了右边的墙壁,左边的眼睛也是这样,好像看到更左边。只是看,不琢磨,不思维,不判断。

眼睛是睁开的,但不能用力,眼睛看到事物,只是知道,不做判断,只是单纯地看。

目光好像向两侧推开,好像向两侧平行看过去。不作意。只是直观。

我们经常去名山大川、海边、湖边、水岸、草地,都可以利用大自然将眼根收摄住,这就是利用眼根的禅修。

……

还可以进行利用耳根的禅修。可以听别人念佛的声音,也可以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可以听其他的声音。声音从哪里发出,不重要;如何被我听到,不重要。

只是单纯地听。如果是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可以逐渐停下来,安静地听自己不念而念的声音。眼睛可以微微闭上。

这是利用耳根的禅修。

我们也可以在喝茶中禅修,是利用舌根的禅修,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帮助我们来修习禅定

img37

鹿野苑

附录三:行走的禅修

站立,不要穿鞋子,两手、胳膊可以放松,在腹前交叉,也可以在背后握起,让眼睛三分睁、七分闭,然后完全在觉知下的慢动作中来体会。

先不要走动,体会右脚,体会抬脚,在空中慢慢抬起,觉知下在空中移动,然后脚尖、脚跟、脚底同时接触地面,踩实。

移动不是目的,觉知才是要做的事情。

然后左脚同样这样做,足够地慢,把每一个动作放在我们心里的觉知下。如果现在过快,动作就会脱离我们的觉知。步子不要太大,否则容易左右摇晃。

肢体离开地面的时候产生摩擦力、粘合力,在空中甚至能体验到空气的阻力,接触地面时受到承载的力量,下一步同样如此,抬起、移动、触地、踏实,如此反复。

也可以闭上眼睛,因为每一步在内心的觉知下进行,用六根的觉知来替代眼睛的判断。

尽量让脚前掌和后跟同时抬起或落下,平行在空中移动,踏实的感觉很清晰,但不要去调整它成什么样子,只是觉知。凉的?平滑的?阻塞的?所有感受都有共同的特性:升起,片刻停留,然后消失,所以它是无常的,每一个感受都是一样。

无论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刹那无常生灭,不是让我们的觉知跟着这个“刹那无常生灭”去流转,而是对每个当下有清楚明白的觉知,这个觉知没有判断、没有属性、没有好坏善恶,只是一个单纯的觉知。

禅修的禅悦法喜,不依赖于外在条件,完全是由心的平静带来同样的生理觉受,动作在平静中开展出来。

仿佛我们在这个房间里,无论怎样翻跟头,做任何动作,都不会离开这个房间;而目前,这次禅修中,我们的觉知力就像这个房间,把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容纳在内,但没有做任何价值判断,没有大与小、快与慢、好与坏、黑与白、是与非,没有所有这些分别和对立。

但是有这些动作,有这样一个因缘,有这些因缘在生灭,我们的觉知力包容这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