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腹泻与便秘

腹泻与便秘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腹泻的迁延不愈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根据病程长短,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2.渗出性腹泻 又称炎症性腹泻,常见于各种肠道炎症性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用力排便使病情恶化。便秘伴腹部包块应警惕结肠癌、Crohn病、肠结核;伴阵发性腹痛、呕吐者多见于肠梗阻;腹泻与便秘交替见于肠结核、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腹泻的护理评估过程·

一、健康史采集

(一)健康史

1.饮食与环境 有无高脂饮食、集体聚餐等情况;有无不洁饮食病史;了解居住环境卫生状况,有无地方病病史。

2.流行病史 有无流行病学特征,细菌性痢疾以夏秋季多见,常与气候、进食生冷瓜果及卫生条件差有关,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霍乱以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主,高峰期在7~9月。急性阿米巴痢疾常为散发,接触史不明显。

3.既往史 有无引起腹泻的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尿毒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有无致腹泻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抗肿瘤药、甲状腺素等。有无胃部疾病史,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

(二)临床特点

1.起病情况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症状重,病程不超过2个月;慢性腹泻起病缓慢或由急性腹泻发展而来,病程长,多在2个月以上。

2.粪便性状及排便次数 急性腹泻多为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腹泻次数频繁,每日可达数十次;慢性腹泻多为稀便,也可伴有黏液、脓血,每天排便次数增多,达2~3次。暗红色或果酱样便提示阿米巴痢疾;米泔水样便伴严重脱水,应考虑霍乱;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多为细菌性痢疾;粪便呈油腻状,含食物残渣多,为小肠吸收不良。

(三)患者的身心反应

1.身体反应 长期腹泻可导致患者营养吸收不良,消瘦乏力,肛周皮肤破损;急性腹泻可出现口渴、心悸、面色苍白、皮肤弹性减退、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循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2.心理反应 频繁腹泻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学习和工作。慢性腹泻的迁延不愈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四)伴随症状

1.腹泻伴发热 多见于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结核、伤寒或肠道恶性淋巴瘤等。

2.腹泻伴里急后重 多见于直肠结肠疾病,如直肠癌、细菌性痢疾、Crohn病等。

3.腹泻伴腹部包块 多见于肠结核、Crohn病、肠道恶性肿瘤等。

4.腹泻伴消瘦 多见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腹泻伴恶心呕吐 多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或药物中毒。

二、护理体检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面色、肢温、意识、瞳孔、尿量等情况变化,肛周皮肤有无破损,观察有无呕吐及呕吐物量及性状,应注意粪便量及性质变化,观察有无休克体征,腹部有无包块、压痛,腹部听诊有无肠鸣音亢进等。

三、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培养、血清学检查、尿常规、粪常规、粪便培养、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型、肝功能、肾功能、大便隐血试验、PPD试验、免疫学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等。

(二)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X线钡餐检查、钡灌肠、选择性血管造影、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B超检查。

(三)特殊检查项目

结肠镜、ERCP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等。

四、腹泻相关护理诊断

1.腹泻 与肠道感染、肿瘤等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腹泻导致体内液体丢失过多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慢性腹泻致营养吸收减少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频繁腹泻对肛周皮肤刺激有关。

5.焦虑 与慢性腹泻有关。

背景知识

一、腹泻的概念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增加,粪质稀薄,可带有黏液、脓血和未消化的食物。根据病程长短,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二、腹泻的常见病因

1.急性腹泻

(1)肠道疾病:急性肠道感染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Crohn病、急性阑尾炎、部分肠梗阻、急性肠道缺血等。

(2)急性中毒:化学毒物如重金属、四氯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物毒物如毒蕈、河豚、鱼胆等。

(3)全身性疾病:见于败血症、肺炎、变态反应性胃肠炎、尿毒症、甲状腺危象等;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非感染性病变,如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肿瘤,如结肠癌、小肠淋巴瘤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2)全身性疾病: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等。

(3)药物反应:如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类、某些抗癌药和某些抗生素等。

知识拓展

1.分泌性腹泻 由于胃肠黏膜分泌大量的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而引起腹泻。常见于霍乱、沙门菌属感染,如霍乱外毒素引起大量水样腹泻。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也可引起分泌性腹泻。

2.渗出性腹泻 又称炎症性腹泻,常见于各种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处黏膜血管通透性增高致大量黏液、脓血渗出。见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

3.渗透性腹泻 由于肠腔内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见于口服高渗性药物,如盐类泻药、甘露醇和糖类,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

4.肠道运动异常 肠道运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过短,未被充分吸收引起腹泻。如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

5.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于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致。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等。

·便秘的护理评估过程·

一、健康史采集

(一)健康史

1.饮食及生活习惯 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缺乏足量纤维素;生活无规律及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大,活动量较少,精神紧张,缺乏定时排便习惯等,均可致便秘。

2.年龄 老年人便秘较常见,多见于体弱多病、长期卧床、活动过少致结肠运动功能障碍者,还需警惕肠道肿瘤、肠梗阻等;青壮年便秘,常与饮食、工作压力、精神方面有关;新生儿便秘,应考虑先天性巨结肠。

3.既往疾病及用药史 有无痔疮、肛裂、肠道肿瘤、Crohn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致便秘疾病;有无应用吗啡、抗胆碱能药等抑制肠道运动的药物及有无长期服泻药等。

(二)临床特点

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少,粪便干硬如羊粪,难以排出。长期便秘可引起腹胀和下腹部疼痛伴下坠感,排便用力可引起肛裂或痔疮破裂而有便血。

(三)患者的身心反应

1.身体反应 便秘时用力排便可引起肛裂、痔疮出血、肛周疼痛等,有时可伴有痉挛性腹痛或腹部下坠感。长期便秘还可引起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失眠等。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用力排便使病情恶化。

2.心理反应 长期便秘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四)伴随症状

便秘伴腹部包块应警惕结肠癌、Crohn病、肠结核;伴阵发性腹痛、呕吐者多见于肠梗阻;腹泻与便秘交替见于肠结核、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二、护理体检

见腹泻。

三、辅助检查

见腹泻。

四、便秘相关的护理诊断

1.便秘 与饮食习惯、运动较少、长期卧床、精神紧张等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粪便干硬、排便用力致肛周组织损伤有关。

3.急性疼痛 与粪便干硬、排便用力、肠平滑肌痉挛等有关。

背景知识

一、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

二、便秘的常见病因及机制

1.功能性(原发性)便秘 进食量过少或饮食中缺乏纤维素,以及生活工作紧张或环境变化等,使得排便习惯改变或便意受抑制;年老体弱、活动量过少引起结肠运动功能障碍;其他如多次妊娠致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动力缺乏。

2.器质性便秘 发生原因有结肠梗阻,如肠道肿瘤、肠结核、Crohn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连、肠扭转致肠腔梗阻;肠外肿瘤压迫,如痔疮、肛裂或肛周脓肿等直肠或肛门病变引起排便时疼痛,导致患者害怕排便,排便次数减少;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致肠肌松弛,排便无力;使用如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镇静剂,吗啡类药,含钙、铝的制酸剂(如氢氧化铝)等使肠肌松弛。

知识拓展

影响排便反射的相关因素:

(1)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不足,刺激减少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2)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不能产生神经冲动。多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

(3)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拓展训练

女性,72岁,反复腹泻2个月,每天大便3~4次,为稀烂便,有少许黏液,偶有血便,无明显里急后重,体重下降10kg。身体评估:T 37.0℃,R 20次/分,P 88次/分,BP 140/70mm Hg;神志清晰,左下腹部触及一包快,2cm×3cm,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肠镜诊断为结肠癌。临床诊断:结肠癌。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

1.正确进行病情评估。

2.提出护理诊断。

(卢舜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