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便滞属于泄泻还是便秘

便滞属于泄泻还是便秘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 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此外,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肽类激素如缩囊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有助于解释精神、内脏敏感性以及胃肠动力异常之间的内联系。

二、症状和体征

(一)症状

症状无特异性,通常起病缓慢,间歇发作,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其他尚伴腹胀、排便不净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及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主要症状及体征分述如下:

1.腹痛: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性质多样,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睡眠中痛醒者极少。

2.腹泻:一般每日3~5 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不少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3.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二)体征

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最新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 项:① 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 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 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 的诊断:① 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 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 黏液便;⑤ 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二)鉴别诊断

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要注意与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症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

四、西药治疗

(一)一般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解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是治疗最重要的一步。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各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二)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

腹痛者可给予胃肠解痉药,如匹维溴胺(pinaverium bromide)50mg/次,3次/日。腹泻者给予止泻药:洛哌丁胺(loperamide)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药用炭等。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常用的有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容积性药如欧车前制剂和甲基纤维素等也可选用。对腹痛症状重,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抑郁药,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剂量选择注意应比抗抑郁症治疗量小。此外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据报道对腹泻、腹胀有一定疗效,但确切临床疗效尚待证实。

(三)心理和行为疗法

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五、中医对肠激惹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一)历代医家有关类似肠激惹综合征的论述

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泄泻”、“腹痛”、“便秘”范畴,现将其多伴见的“泄泻”及“便秘”的有关论述摘录如下:

泄泻:《黄帝内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有较完整的阐述,认为其病因有感受时气、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肾虚泄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春伤于风,夏生飨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气之应,养受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飨泄。”《素问·调经论》云:“志有余则腹胀飨泄”;《素问·举痛论》又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难经》书中论泄泻以脏腑立论,根据不同的症状特点和脏腑功能,将泄泻分为五类,但混淆了泄痢的区分,如《难经·五十七难》云:“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后世基本上是沿《内经》和《难经》的思路,发展出许多对泄泻的论述和治法方药。

汉·张仲景将腹泻统称为“下利”或“利”,辨证中注重分清表里缓急,对腑实所致下利的治法上开了“通因通用”的先河,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云:“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下利气者,当利小便”,用利小便分利肠中湿邪,使湿去气行而腹泻自止,为后世用利小便治腹泻提供了理论来源。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中将“利”与“痢”分开。元·朱丹溪认为泄泻主要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还在《平治会萃·泄》中提出:“凡泄泻之药,多用渗淡之剂利之”,广为后世所接受。明清时期,泄泻病名的认识趋于完善。医家多承前人之论,对泄泻的认识有所发挥,大都列专题讨论,且逐渐对泄与痢做出较为明确和完整的区分。明·张景岳将痢与泄泻分开详细论述,非常强调脾胃的重要,在《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热,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认为“泻内于水谷不分;治法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日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泻九法:升提、淡渗、清凉、疏利、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并精辟地分析了每种法则的应用范围及理论根据。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泄泻》除了总结了前人所述的泻泄证治外,还提及一种与IBS的交替型极为相似的症状,“滚泄者,停蓄饮食,数日一泻,必兼腹胀”。而且还直接提出“肝泄”一词,认为:“肝泄者,忿怒所伤,厥而面青,必兼胁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论的泄泻多为慢性腹泻(久泻),尤其重视脾肾,从医案及用药来看,久泻多责脾肾虚弱,论治当然亦从脾肾论治。值得注意的是,张氏非常重视“阴伤”,认为泄久则亡阴,以致赢瘦不堪,书中指出“清泻不止,尤易伤阴分”。因此张氏在治疗中多注意护阴,多用淮山药滋之涩之。

便秘:《黄帝内经》书中将便秘归于脾肾病及肠中热,认为便秘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肾气虚弱、肠胃热法,阴寒疑涩,津液亏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所设立的苦寒泻下、养阴润下、理气通下以及外导诸法,为治疗便秘确立了基本原则,其方药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并得到不断发展。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平居之人,五脏之气,贵于平顺,阴阳二气,贵在不偏然后精液流通,肠胃益润,则传送如经矣”。认为便秘是脾胃,大小肠,膀胱之病,并将便秘分为五种: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治疗大法是:“燥则润之,温则清之,秘则通之,寒则渴之,此一定之法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论述了便秘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结和阴结。如《景岳全书·秘法》:“阳结证因邪大有余,以致津液干燥,此或以饮食之火热于脾,或以酒气之火积于肾,或以时令之火蓄于脏……阴结成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或其人善热恶冷,则非常阳证可知……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张氏将便秘归责于脾肾,并概括地总结了便秘的治法:“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为秘结列出数十个相应的方剂。清·张璐《张氏医通》认为痰可致便秘。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可涉及各脏腑。《张氏医通·大便不通》云:“痰秘者,痰饮湿热阻碍,气不升降。头汗喘满,胸胁痞闷,眩晕腹鸣。”主张用“半夏、茯苓、木香、槟榔、枳实、香附、橘仁、白芥子、姜汁、竹沥,不应加大黄,黄连,甚则诞控涎下之”。

(二)中医对肠激惹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1.情志失调: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气失于调达,气机郁滞不行,可引起腹痛、便秘。肝气横逆乘脾,脾失健运而泄泻。

2.脾胃虚弱:脾胃素虚或病后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伤脾,致使脾胃虚弱,清阳之气不能升发,运化失常。稍有饮食不慎,即发生泄泻。

3.饮食所伤:饮食肥甘厚味,或辛热生冷,食不定时,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反滞肠中发为泄泻。

4.感受外邪:以湿邪、寒邪最为多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使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寒邪袭肺,由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或直接侵犯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泄泻。

总的来说,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病位主要在大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不调,导致痛泻。《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实脾虚,故令痛泻。”故肝脾不和是其主要病机。IBS患者多数素体禀赋不足(现代研究发现 IBS患者肠道敏感性异常亦间接说明其体质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加之后天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倦过度,或久病缠绵,迁延不愈,均可致脾胃受损。脾虚气结则大便秘结,脾虚气滞则便而不爽、泻后痛减,脾虚湿盛则大便溏泻。久病及肾,后天化源不足,日久命门火衰则腹泻,肾阴不足,肠道失润则便秘;火不生土,不能温化脾阳,致脾失温煦,终致脾肾两虚,大肠传导失常。此外本病病程日久,临证多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所以治疗时需标本兼顾。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

1.辨证要点

辨虚实

本病多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本虚主要为脾肾的亏虚,有气虚,阳虚的不同。标实主要在于寒凝、气滞、食积、湿热、湿阻,其中以湿邪最为重要。

辨病变脏腑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当辨在肝、在脾、在肾的不同。

2.治疗要点

因肝脾不和为主要病机方面,故治疗要点在于调和肝脾,此外本病病程日久,临证多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所以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同时应辅以心理疏导。

3.分证论治

肝气乘脾型

症状: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每因情绪紧张或精神抑郁恼怒而发病,常伴胸胁胀闷,暖气食少,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和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药用白术、白芍、防风、陈皮、木香、枳壳、香附、炙甘草等。

脾胃虚弱型

症状:证见食少纳差,食后胃脘胀闷不舒,大便时溏时泄。饮食不当或稍进荤食生冷,即便次增多,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渗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葛根、木香、炒麦芽、炙甘草等。

脾肾阳虚型

症状:晨起肠鸣泄泻,腹痛隐隐,食少纳呆,腹胀,伴畏寒喜暖,喜温喜按,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四神丸合理中丸加味,药用干姜、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肉桂、党参、白术、莲子肉等。

气机郁滞型

症状:胁腹胀满攻痛,嗳气频作,食少,大便秘结,粪如羊屎,或大便不干,排便困难,有时可见外裹粘液。舌暗,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方药:六磨汤加味,药用沉香、木香、乌药、槟榔、枳实、大黄、半夏、元胡等。

胃肠湿热证

症状:脘腹胀闷,或恶心欲吐,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肛门灼热,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理脾胃。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药用葛根、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苦参、茯苓、地榆、甘草等。

肠道津亏证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多日不便,腹胀、腹痛,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快,伴头晕耳鸣,口干口渴,烦闷,舌红少苔或苔燥,脉细数。

治法: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味,药用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火麻仁、何首乌、白芍、枳壳、陈皮等。

(四)中成药治疗

1.麻仁丸:适用于胃肠燥热,脾约便秘之实证患者,用法:每次6~9g,每日2次。

2.补脾益肠丸: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泄泻,用法:每次6~9g,每日3次。

3.四神丸:适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五更泻,用法:每次6~9g,每日1~2次。

(五)名老中医经验

朱良春

朱良春指出肠易激综合征以久泻脾虚湿热多见,拟仙桔汤。组成:仙鹤草30g,白芍10g,乌梅炭5g,白槿花10g,炒白术10g,广木香6g,炒槟榔2g,甘草5g。功效:健脾敛阴,清泄湿热。仙鹤草健脾止泄;桔梗利五脏肠胃,排脓治痢;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缓急止痛;白槿花清热利湿;槟榔行气消胀。诸药合用,健脾而不助湿,燥湿而不伤阴。

王长洪

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肝脾不调为病机关键,脾肾两虚是重要病机演化。王长洪教授根据本病脾虚为本、肝郁为标,日久及肾的病机特点,分别施以疏肝健脾法、健脾燥湿法、温肾固本法、肝脾肾同调等法,并依据病机演变灵活应用。

1.调肝健脾法 适用于肝脾不调之证,痛、泻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作者。常用药:白术、白芍、防风、柴胡、茯苓、陈皮、甘草。

2.健脾燥湿法 适用于脾虚湿盛之证,泄泻常于饮食失宜后发作,或有饮食不洁病史者。常用药物:党参(或太子参),白术,白扁豆,茯苓,薏苡仁,山药,苍术,砂仁,陈皮,甘草。

3.温肾固本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证,多见于泄泻经年不愈,反复发作者。常用处方: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肉桂、炮姜、炒白术、陈皮、乌药、炙甘草。

4.肝脾肾同调法 本法适用于肝郁脾虚兼有肾阳不足之证,但临证观察其适合于大多数D-IBS病人。方用健脾调肝温肾方:党参、白术、白扁豆、茯苓、白芍、陈皮、防风、山药、肉桂、炮姜。健脾调肝温肾方为王教授多年经验专方。D-IBS多经年不愈,病机复杂,肝脾肾同调,随证加减,屡起沉疴。但肝脾肾三脏同调,又要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是否存在诱发因素等,疏肝、健脾、温肾三法又各有偏重。如每以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着重疏肝;既往有急性肠炎或肠道感染史者,平素稍有饮食不慎即发腹泻者,宜着重健脾;病史较长,有腰酸膝冷、五更泻者,着重温肾。

(六)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应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在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疗效上进行了一些研究。从近年文献来看,大多学者认为肝失条达是IBS发病的主要病机,脾气虚弱是导致IBS发生的另一主要原因。在治疗上除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对症治疗之外,往往中西药配合应用,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了IBS临床的疗效,对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常见的证型有脾胃虚弱型,肝气乘脾型,脾肾阳虚型等。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上常采用扶土抑木法、健脾化湿法治疗,常用方剂为: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逍遥散,四神丸等方剂,常用中药为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茯苓、柴胡、党参、山药、葛根、黄连、补骨脂、肉豆蔻等。有人分析研究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总有效率达92.42%,其中痊愈达35.12%,显效49.91%,有效7.39%,无效7.58%,有较好的疗效。

尽管如此,中医药对IBS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疗效的观察上,且多以患者的症状改善为疗效判定标准,主观性强,客观指标少,一些研究仍存在设计不合理。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IBS动物模型等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今后对IBS的研究应在规范统一IBS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结合起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病因病机、动物模型等基础研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

六、中西医结合思路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为消化道运动功能、精神因素和肠腔局部内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症候群。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约占门诊量的20%~4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肠易激综合征本身的诊断标准还未统一,尤其要在排除器质性肠道疾病的基础上才能确诊为本病,且大部分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目前西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副反应较大,病人服药的依从性也较低,多趋向于服用中药治疗,虽然近年来西医有一些新的胃肠动力药出现,但效果还未确定,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对于本病的治疗,采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确比单独使用西药具有治疗的优势,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从中西医结合方面,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七、精神干预

(一)概述

心理应激对胃肠道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频率高于正常人。精神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头昏、头痛等表现。

(二)精神干预

针对患者精神症状主要采用药物对症治疗结合心理治疗为主。在药物选择方面主要以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劳拉西泮等,以副作用较小、疗效明显者选用。也可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八、医嘱示例

img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