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它包围在地球的表面,称为大气层。每个阳离子或阴离子均能将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阳离子(n+)或轻阴离子(n-),统称轻离子。但如果浓度超过106个/cm3,则无论阳离子或阴离子,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新鲜空气中阴离子多,空气中阴离子数愈多,空气愈清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空气中阴离子增多有关。

(一)空气的化学组成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它包围在地球的表面,称为大气层。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其化学组成见表4-1。

表4-1 清洁空气正常组成

(二)空气的物理性状

1.臭氧层 位于地表面之上25~35km处,厚度约为20km,能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290nm的射线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避免了宇宙射线、短波紫外线等有害射线对地球表面生物的杀伤作用。

2.紫外线 紫外线C(波长200~275nm)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也是严重的。紫外线B(波长275~320nm)有部分能到达地表,对机体有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这段波长的紫外线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作用最大。紫外线A(波长320~400nm)的生理意义较小,主要是产生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虽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过度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炎、眼炎,甚至皮肤癌等疾病。

3.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例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正)离子,一部分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负)离子。每个阳离子或阴离子均能将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阳离子(n)或轻阴离子(n-),统称轻离子。轻离子再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水滴等相结合,即形成直径更大的重阳离子(N)或重阴离子(N-),统称重离子。

空气负离子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与运动时值;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另外还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使注意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等生物学作用。阳离子则相反,对机体产生许多不良的作用。但如果浓度超过106个/cm3,则无论阳离子或阴离子,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另外天然环境中,重、轻离子数的比值(N±/n±)不应大于50。大于50说明空气污染严重。

在教室空气中,随室内污染加重,重离子数增多,轻离子数减少,重轻离子比值增大。新鲜空气中阴离子多,空气中阴离子数愈多,空气愈清洁。所以教室通风应该良好,另外课间同学们应该尽可能地到教室外面活动。

在海滨、森林公园、瀑布处,感到空气新鲜,使人有舒适感;夏季雷雨之后空气特别清新令人舒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空气中阴离子增多有关。而在城市的闹市区或拥挤的公共场所,易感胸闷、头昏、头痛等,则与空气中的阳离子及重离子增多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