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节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

第二节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因此人工气道的有效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呼吸辅助治疗时间长短,人工气道可选择简易口鼻咽通气管、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目前人工气道的建立途径主要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造口置管。

在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因此人工气道的有效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气道是通过鼻腔或口腔或直接在上呼吸道置入导管而形成的呼吸通道,人工气道既是保证气道开放、防止气道不通畅或被阻塞的主要措施,也是连接患者和呼吸机的惟一途径。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呼吸辅助治疗时间长短,人工气道可选择简易口鼻咽通气管、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其中气管内插管是急救、重症监护领域最常用的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一、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证及方法

人工气道是连接患者和呼吸机的惟一手段,人工气道建立得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呼吸机治疗作用能否发挥;人工气道选择的妥当与否,直接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危。人工气道的目的在于:①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②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因此,凡是经过一般保守治疗不能达到上述效果者,均应考虑建立人工气道。目前人工气道的建立途径主要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造口置管。对于病情紧急、容不得耽误时间的患者,易采用最快、最简便易行且又有效的方法,一般是经口气管插管。而对于那些既不是慢性病,又没有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禁忌,估计呼吸机治疗时间在1周以上患者宜采取气管切开造口置管。

(一)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按路径不同分经口和经鼻气管插管两种。一般经口气管插管较经鼻气管插管普遍,易于掌握;但经鼻气管插管较经口插管容易被患者耐受,维持的时间长,一般可维持1周以上,且较经口插管容易固定。

1.经口气管插管 是经口将气管插管导管置入呼吸道,依靠气管插管导管外的气囊将气道密闭,并由气管插管导管直接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机械通气,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人工气道法。

(1)指征:几乎所有接受呼吸机治疗和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均是经口气管插管的指征。除非患者有经口气管插管的禁忌证,如气管上1/3以上部位(喉、声带、口腔等)的病变,经口气管插管无法插入且也不解决问题。另外,若估计患者机械通气需要时间长,经口气管插管肯定不能维持时也可不采取经口气管插管而直接采用其他人工气道法。

(2)方法:

①物品准备:喉镜(直、弯型喉镜均可,喉镜的灯泡应足够亮);根据患者的体形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一般成人男性选择内径7.5~8mm气管导管,女性选择7.0~7.5mm气管导管),检查导管外气囊是否松动、漏气;麻醉喷壶内放1%的丁卡因;牙垫(一般为较硬的木制或硬塑料制的圆柱形物);铜丝或铁丝制作的管芯(应比气管导管稍长些,外端弯曲至管外);润滑气管导管的凝胶、开口器、注射器、胶布、吸引器、简易呼吸器、注射器、吸氧设备以及相关药品。

②操作步骤(图11-1):患者仰卧,头尽量后仰,肩部略垫高,除去口鼻腔内分泌物,有假牙的取出假牙。术者左手持喉镜沿右侧口角进入,轻轻将舌体稍推向左侧使喉镜移至正中,见到腭垂后顺舌背弯插入,进入咽部见到会厌用喉镜轻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右手持导管(内置导管芯,弯成一定的弯度)将其尖端对准声门轻巧地插进气管内,拔出导管芯,放牙垫后退出喉镜,用胶布固定牙垫与导管。向气管导管外气囊内注入3~5ml空气,吸净气管内分泌物,摆好患者卧位,将导管与麻醉机或自动呼吸机相连,必要时用约束带限制患者双手的活动并通知放射科拍胸片以确定导管位置。

③注意事项:操作前应先检查喉镜窥视片的光源,检查气管导管是否漏气。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迅速、准确,有分泌物宜立即吸痰;插管时管芯内端应比导管口短1~1.5cm,管芯决不可突出管口处,以免损伤气管黏膜组织。插入气管导管后提出管芯,先放入牙垫再取出喉镜,以防止导管被咬而影响通气。插管成功后注意将导管固定妥当,防止上下移动。在插管期间应每4h放空导管外气囊内气1次,每次5~10min,以防气管壁压伤。

图11-1 直、弯型喉镜片操作

(引自: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经鼻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较经口插管难度大,因为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又一个关口,即鼻后孔。经鼻气管插管较经口气管插管有患者较易耐受,维持时间长等许多优点,但经鼻气管插管对初学的操作者来说,尤其是掌握盲插方式,有一定难度。

(1)指征:经鼻气管插管的指征较经口插管窄些,主要适用于估计应用呼吸机时间超过3~5d但又不足以行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经鼻气管插管操作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经口插管长,因此只有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才考虑经鼻气管插管。

(2)方法:经鼻气管插管一般成人男性选择内径7.0~7.5mm气管导管,女性选择内径6.5~7.0mm气管导管。经鼻插管有明插、盲插和经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导向3种方式,其中盲插最难,经纤支镜插管最容易、损伤最小、最安全。经鼻气管插管时所需的器械和设备与经口插管大致相同,惟一不同的是经鼻气管插管还需要一个导管钳而不需牙垫。患者体位仍为平卧位,无论何种插法,第一步均是将导管由鼻孔通过后鼻腔,送入咽后部或鼻咽部。

①明插(图11-2):在上述第一步完成后,其他步骤基本与经口插管相同。惟一不同的是,当用喉镜挑起会厌、暴露声门或声带时,要借助导管钳的作用夹住气管导管,在声门张开时插入气管导管。导管插入的深度和气囊的充盈等也与经口插管相同。

②盲插:与明插和经口气管插管均有很多不同。首先患者体位基本不需后仰而只是头和颈部在同一水平即可;其次不需喉镜将会厌挑起,插管的导向方式是凭借气流的声音,当导管接近声门时,可从导管口闻及或感受到气流的通过或流出,此时令患者喘气或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动作,在吸气状态下插入导管。这是盲目进行经鼻气管插管最关键而重要的步骤,也是最难的步骤。因为,很多情况下,导管不易抵达声门口而很容易误入食管。

③经纤支镜导向:与明插鼻插管基本相同,只是不是用喉镜挑起会厌,而是用支气管镜导向。当鼻导管被送入鼻咽部后经鼻导管插入纤支镜,借纤支镜镜头上的冷光源明视下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当纤支镜通过声门进入气管后再将鼻导管顺势插入。

(3)注意事项:经鼻气管插管的注意事项大多与经口气管插管相同,另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鼻腔黏膜的出血:鼻腔黏膜娇嫩而血管丰富,插管时很容易损伤并出血,如出血多且人工气道尚未建立时很容易误吸入呼吸道,甚至造成窒息。预防的方法有:动作轻柔,导管选择适当,鼻黏膜充分麻醉并适当用局部血管收缩剂(呋嘛滴鼻剂)。另外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或鼻部外伤的患者尽量不选用经鼻气管插管,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图11-2 明视经鼻气管插管(引自: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②鼻中隔的偏斜:遇到鼻中隔偏斜患者宜选择偏斜对侧鼻孔,不要盲插或硬插,以免损伤鼻腔黏膜。

③导管选择:更要根据患者的体形适当选择,一般较经口插管细1~2号;插管前导管一定要用凡士林或石蜡油充分润滑,以减少摩擦和损伤。

④插管困难时及时更换插管方式,切忌强求某一种人工气道法而耽搁时间。

⑤颅底骨折的禁忌:脑外伤明确或可疑有颅底骨折的患者,禁忌选用经鼻插管。因为此类患者多可能有鼻漏,经鼻插管的出血和感染均可能向颅内扩散,引起颅内感染,后果严重,应尽量避免。

(二)气管切开造口置管

气管切口造口置管是指利用气管切口的方式在气管上造口并置入气管套管的人工气道法。人们习惯上将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统称为气管切开,其实并不严谨。因为气管切开可以是一项特殊的手术,称气管切开术;也可以只是一个动作,如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行气管切开,而未在气管上造口或置管。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连接呼吸机,它还可以作为气管上1/3部位以上水平占位性病变造成上呼吸道梗阻时,为保持气道通畅所采取的气道短路法,即患者可以通过气管切开造口置管处进行呼吸,解决临时性或永久性的上呼吸道梗阻;更可以作为长期昏迷或不能主动排痰患者被动吸痰的有效措施。

随着呼吸机的广泛应用,气管切开造口置管作为人工气道的另一种方式在临床应用日益普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选择该法做人工气道。因为与气管插管相比,该法损伤更大,需要特殊的医疗器械和技术且会留下瘢痕影响美观。

1.适应证

(1)喉阻塞:由喉部炎症、肿瘤、外伤、异物等引起的严重喉阻塞,呼吸困难较明显,而病因又不能很快解除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喉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咽腔、喉腔变窄发生呼吸困难者,根据具体情况亦可考虑气管切开造口置管。

(2)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为了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可考虑气管切开造口置管,如重度颅脑损伤、呼吸道烧伤、严重胸部外伤、颅脑肿瘤、昏迷、神经系病变等。患者由于咳嗽反射消失或因疼痛而不愿咳嗽,分泌物潴留于下呼吸道,妨碍肺泡气体交换,使血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管切开造口置管后,吸净分泌物,改善了肺泡之气体交换。同时,术后吸入的空气不再经过咽、喉部,减少了呼吸道死腔,改善了肺部气体交换,也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

(3)预防性气管切开造口置管:对于某些口腔、鼻咽、颌面、咽、喉部大手术,为了进行全麻、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术后呼吸道通畅,可施行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目前由于气管插管术的广泛应用,预防性气管切开造口置管已较以前减少)。另外破伤风患者由于容易发生喉痉挛,也须考虑预防性气管切开造口置管,以防发生窒息。

(4)取气管异物:气管异物经内窥镜下钳取未成功,估计再取有窒息危险,或无施行气管镜检查设备和技术者,可经气管切开途径取出异物。

(5)颈部外伤伴有咽喉或气管、颈段食管损伤者:对于损伤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无明显呼吸困难者,应严密观察,仔细检查,做好气管切开造口置管手术的一切准备,一旦需要立即手术治疗。

2.方法

(1)物品准备:气管切开造口置管所需物品包括:气管切开包一个(包括手术剪、直与弯血管钳数把、尖刀片和普通刀片各一、缝针和缝线、甲状腺拉钩和普通小拉钩各一对等);消毒物品(碘酒、乙醇);垫肩小枕;气管切开套管;局部麻醉药(如1%普鲁卡因);无菌纱布和注射器两付;吸引器、吸痰管、氧气装置、麻醉机、呼吸机、面罩、抢救药品和心电监护仪。

(2)操作步骤(图11-3):

①体位:一般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气管接近皮肤,暴露明显,以利于手术,助手坐于头侧,以固定头部,保持正中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图11-3 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的方法和步骤(引自: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②麻醉:采用局麻。沿颈前正中线上自甲状软骨下缘下至胸骨上窝,以1%普鲁卡因浸润麻醉,对于昏迷、危重或窒息病人,若病人已无知觉也可不予麻醉。

③切口:多采用直切口,自甲状软骨下缘至接近胸骨上窝处,沿颈前正中线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④分离气管前组织:用血管钳沿中线分离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暴露甲状腺峡部,若峡部过宽,可在其下缘稍加分离,用小钩将峡部向上牵引,必要时也可将峡部夹持切断缝扎,以便暴露气管。分离过程中,两个拉钩用力应均匀,使手术野始终保持在中线,并经常以手指探查环状软骨及气管是否保持在正中位置。

⑤切开气管:确定气管后,一般于第2~4气管环处,用尖刀片自下向上挑开2个气管环(切开4~5环者为低位气管切开术),刀尖勿插入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和食管前壁,引起气管食管瘘。有人主张在气管前壁上切除部分软骨环,以防切口过小,放管时将气管壁压进气管内,造成气管狭窄。

⑥插入气管套管:以弯钳或气管切口扩张器,撑开气管切口,插入大小适合,带有管芯的气管套管,插入外管后,立即取出管芯,放入内管,吸净分泌物,并检查有无出血。

⑦固定气管套管和创口处理:气管套管上的带子系于颈部,打成死结以保证固定牢固。切口一般不予缝合,以免引起皮下气肿。最后用一块开口纱布垫于伤口与套管之间。

⑧连接呼吸机:切口创面与套管固定后可将调试好的呼吸机与气管切开套管相连并检查套管充盈度,以不漏气为妥,一旦套管的气囊已被损坏漏气应立即更换。

3.术后处理

(1)床边设备:应备有氧气、吸引器、气管切开器械、导尿管及急救药品,以及另一副同号气管套管。

(2)保持套管通畅:应经常吸痰,若为银制的气管切开套管每日应定时清洗内管并煮沸消毒数次。术后1周内不宜更换外管,以免因气管前软组织尚未形成窦道,使插管困难而造成意外。

(3)保持下呼吸道通畅:室内保持适当温度(22°C左右)和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可用地上泼水,蒸气吸入,定时通过气管套管滴入少许生理盐水、0.05%糜蛋白酶等措施来达到稀释痰液以利于咳出的目的。

(4)防止伤口感染:由于痰液污染,术后伤口易于感染,故至少每日换药1次。如已发生感染,可酌情给以抗生素。

(5)防止外管脱出:要经常注意套管是否在气管内,若套管脱出,又未及时发现,可引起窒息。套管太短,固定带子过松,气管切口过低,颈部肿胀或开口纱布过厚等,均可导致外管脱出。

二、人工气道的护理

人工气道建立后,使部分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丧失,如呼吸道对吸入气的加温、加湿作用和部分防御功能。另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均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有些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所以,人工气道的护理就成为呼吸机治疗中很重要的环节,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机械通气的疗效。

(一)人工气道的固定

1.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的固定 准备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的两侧,将长的一根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系带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套管固定不牢脱出。

2.经鼻气管插管的固定 剪一根长10cm,宽2.5cm的白布纹胶布,从中间剪开一部分后固定。宽的一端贴在鼻翼上,将另一端两条细长的胶布,分别环绕在气管插管的外露部分。胶布应定时更换或潮湿后随时更换。

3.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 剪一条长约35cm,宽2cm的胶布,从一端剪开32cm,未剪开的一端固定在一侧颊部,将气管插管靠向口腔的一侧,剪开的一端胶布以气管插管外露部分为中心,交叉固定在另一颊部,注意经口气管插管要放置牙垫,防止病人双齿咬合时,夹闭气管插管。

(二)人工气道的湿化

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黏度,才能保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做好气道湿化是所有人工气道护理的关键。

1.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 气道湿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呼吸机上配备的加温和湿化装置,另一种是借助护理人员,应用人工的方法,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的方法,只能起到气道湿化的作用,吸入气体的加温还得靠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装置。

(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因此,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保持2 500~3 000ml/d。

(2)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现代多功能呼吸机上都附有电热恒温蒸气发生器。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是利用将水加温至一定水平后产生蒸气的原理,使吸入的气体被加温,并利用水蒸气的作用达到使呼吸道湿化的目的。机械通气的患者,一般送入气的温度宜控制在32~36℃,如超过40℃可造成气道烫伤。另外,在应用呼吸机时单凭机器的加温湿化装置做气道湿化效果总是不理想,所以必须注意配合应用其他方法。

(3)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此方法适用于脱机的病人。目前临床气道湿化最普遍的是应用0.45%的盐水,用注射器连接静脉用头皮针,在气管套管口覆盖一层纱布并固定,将滴注针头别在纱布上,以每分钟0.2ml的速度持续滴注。有时为协助控制肺部感染,可在湿化液中加适量抗生素。另外,5%碳酸氢钠液气管内滴入,也可作为预防和控制肺部真菌感染的一项措施。

(4)气道冲洗:应用2%碳酸氢钠或0.45%生理盐水,每次吸痰前抽吸2~5ml于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注意对于呼吸机治疗期患者在操作前先吸纯氧1min,以免因脱机注液造成低氧血症;注入冲洗液后应给予吸痰与拍背,使冲洗液和黏稠的痰液混合震动后利于吸出。对于痰液黏稠患者,可以间断反复多次冲洗。

(5)雾化吸入:可用于稀释分泌物,刺激痰液咳出及治疗某些肺部疾病。雾化液一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根据病情还可加入化痰和抗菌药物。经人工气道口进行雾化吸入,在吸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吸入雾化气体的氧浓度下降、药物刺激导致气管痉挛、分泌物湿化后膨胀使气道管腔变窄等导致患者气道阻力增加。这些因素可使病人出现憋气、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烦躁等临床表现,因此在雾化操作前及操作时,应注意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氧分压低的患者雾化应与吸氧同时进行。由于适当的温度环境易引起细菌繁殖,使雾化器及管道易被污染,因此每次使用后应清洗全套容器,管道用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配备的雾化液应置于冰箱内保存,有效期为7d。除人工气道湿化外,病房可采用地面洒水、空气加湿等方法使室内相对湿度达到50%~70%。

2.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 人工气道患者为湿化气道所滴入湿化液的量应根据气道湿化的标准来调整。判断气道湿化的标准为:①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②湿化不足:分泌物黏稠(有结痂或黏液块咳出),吸引困难,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加重;③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分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烦躁不安,发绀加重。湿化不足的患者,应加强湿化,如适当增加湿化液滴入的量或缩短间隔的时间等。对于湿化过度患者,每次滴入液体量应酌情减少,以免因呼吸道水分过多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吸痰

机械通气时,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一旦发生痰堵塞,就会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由于机械通气病人多数病情重,神志不清,反应迟钝,并且因声门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因而不能达到有效的咳嗽,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淤积阻塞而出现气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必须积极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1.吸痰的注意事项 ①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准、快,一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以免发生低氧血症;②为防止吸痰时造成的低氧血症,可以在吸痰前、后给予100%氧吸入1~2min;③吸痰时注意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参数的变化,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判断痰液黏度;④吸痰时吸痰管进入插管内会引起呼吸困难,故吸痰前最好将气管导管外气囊内气体排尽;⑤气管插管患者,应注意吸痰顺序,先吸净口咽部分泌物,再吸引气管内分泌物,然后放松气囊再吸引气道深部的痰液,以免口咽分泌物在放松气囊时下行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⑥危重和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吸痰时不宜一次吸净,应将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⑦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患者,在吸痰前可给予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2~5ml,冲洗气道,待几次通气后立即吸痰。

2.判断痰液黏度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不同黏度的痰液反映不同的临床情况,在吸痰时应认真观察痰液的性状,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头处的性状和在玻璃管内壁的附着情况,将痰的黏度分成3度:①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提示感染较轻,如量过多,提示气管滴药过量。湿化过度,可适当减少滴入量和次数,同时应注意增加吸痰次数且每次吸痰时应将痰液充分吸净。②Ⅱ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提示有较明显的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措施。白色黏痰有可能与气道湿化不足有关,需注意加强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避免痰痂堵塞人工气道。③Ⅲ度(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提示有严重感染,需抗感染治疗或已采取的抗感染措施无效需调整治疗方案。极黏稠痰不易吸出,提示气道过干或伴有机体脱水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四)防止气道阻塞

人工气道阻塞可严重影响通气的效果,而气道湿化不足或吸引不充分是引起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患者一般因通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潴留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甚至意识丧失等。预防主要做到:①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人工气道湿化,防止发生湿化不足或过度。②定时(每30min)彻底有效吸痰一次,判断痰液黏度,痰黏稠时注意加强湿化,稀痰时加强吸引。③每次吸痰时,注意吸痰管要插到有效深度以便将气管内导管口以下的痰液吸净。④对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造口置管患者,注意有无套管脱落和异物堵塞,一次性套管扭转是机械通气护理不当的严重并发症,易引起患者窒息,应引起高度重视。⑤气管切开造口置管患者如改用金属套管,要注意定时清洗消毒内套管,最好采用流水冲洗内套管以防止异物存留在套管内。⑥对于气管切开造口置管患者,如果遇到翻身时,能脱离呼吸机的病人,尽量卸下呼吸机后翻身;不能脱离呼吸机的病人,要在移动病人头颈部与气管内导管的同时,将呼吸机连接管一起移动,避免气管导管过度的牵拉扭曲而导致气道阻塞。气道阻塞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气道大出血、呕吐物误吸,或由气管食管瘘引起的误吸、针头的坠入等,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发生。

(五)防止气压伤

气管内导管和气囊压迫气管壁造成气管黏膜水肿、糜烂、溃疡以致狭窄,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为减轻气囊对局部黏膜的压迫,宜尽量采用高容低压套囊,避免过度充气,或采用带有双套囊的导管,交替使用减少气管黏膜局部压迫。气囊充气时,最好能用测压装置测量其内压力,把压力控制在2.45kPa(18mmHg)以下为宜。没有条件测定气囊内压时,临床通常以注入气体刚能封闭气道,听不到漏气声后再注入0.5ml为宜,一般注气7~10ml。另外气囊应每4h放松1次,每次5~10min。在不使用呼吸机时,气囊不必充气,有利于呼吸,而使用机械通气时必须充气以保证潮气量。进食时,气囊要充气,以防吞咽的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引起阻塞或吸入性肺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