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医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从“医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接受生活的经济保证和资助。职业角色的权利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从医学生身份转变为医务职业人,原有的权利和义务也都随之变化。由于医学生在就业前后面临着以上诸多方面差异,导致医学生就业初期各种各样不适应问题产生,为避免这些问题,医学生要对角色转换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节 从“医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医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走上医务工作岗位,是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是一个质的变化。如何把握这一转折,顺利地完成由医学生角色到医务工作者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社会,适应新的工作,迈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摆在每一位医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角色转换的涵义

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所以,角色转换是指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动态描述。也就是说,角色是随着人的社会任务或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角色转换就是描述这样一个过程,其根本变化是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变化。角色转换的涵义是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和角色权利的转换。

(一)社会责任的转换

社会责任就是社会角色的角色义务。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努力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关系到个人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程度。职业角色的主要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个人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去工作。职业角色履行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人事业乃至社会发展。

(二)社会规范的转换

社会规范就是社会赋予角色要求的行为模式。学生角色的社会规范主要从培养和教育角度出发,促使学生以后能顺利成长成才。职业角色的社会规范,则因从事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些规范既具体又严格,如果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角色权利的转换

角色权利就是在社会中角色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即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接受生活的经济保证和资助。职业角色的权利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二、角色变化与差异

在校医学生与进入社会的医务工作者,所处的环境、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也有很大差异。要想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就要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

医学生角色与医务工作者职业角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差异

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使得青年的社会责任得到增强,社会评价的要求更加严格。角色的任务以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工作为主。

在大学里,医学生是“能量输入体”,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在老师的教导下完成学业;在单位里,医务工作者是“能量输出体”,用人单位需要考虑对人才的投入产出,要为医务工作者付出薪资和福利,承担选择医务工作者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从医学生身份转变为医务职业人,原有的权利和义务也都随之变化。医学生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能力培养的程度。而人们在评判医务工作者角色时总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总是将其看成身负重任的医务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作为一个成熟、完备的社会人,其角色要求依法行医、依德行医,要求有强烈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真情服务意识,肩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职业责任。

(二)角色规范差异

医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学生,他的社会规范是从培养、教育角度出发,主要任务是学习,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而医务工作者职业角色规范则更为严格具体,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在大学里,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出现了失误,比如迟到、旷课、重修课程等,大都可以承认错误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补救;而在医务岗位上,强调的是对病人的负责,一时疏忽可能会引起不可估量的大错,关系到病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所以医务工作者不能有半点失误,一次小的意外或失误都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评价标准差异

我国大学对人才的评价主要是看综合素质,一般是考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和社会活动等。如果一位在校医学生在这三者间有一两样突出,其他表现一般,也可以算是“优秀医学生”;而在职场,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医学业务素质,同时要有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医德素养,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被病人和同事肯定。

(四)角色环境差异

医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个与社会相对隔离的单纯环境中,把追求学习成绩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所处的环境几乎相同,所接触的人不是老师就是同学,人际关系熟悉而单纯。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孩,以包容、宽容、教育、帮助的心呵护着学生成长,允许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与同学相处,虽然有成绩上的竞争,但并不排挤他人,虽然有问题上的争论,但并不影响之间的友情。学生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更多的是淳朴、谦让和自由,而非庸俗、钩心斗角。长期处在这样环境的医学生显得比较单纯,但同时也缺少挫折的磨炼,缺少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目标的能力。

从医学生身份转变为医务工作者,不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工作的特殊性,心中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一旦步入职场,其职业环境又非常复杂,职业活动可能涉及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医务工作者职场中涉及的关系更为复杂。在这个环境中,除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最为重要的医患关系,除行业之间竞争、冲突等问题外,还有与病人及家属之间交际问题。职业活动中有严格的纪律和程序要求,有明确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人际交往由原来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转变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级层次、不同专业层次的同事交往、社会交往,所接触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形形色色,性格和秉性差异很大,与人沟通,处理好各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犯错误,因为错误的代价不单单是声誉、形象、利润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的生命。

(五)活动方式差异

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产生了活动方式上的变化。医学生是以学习书本知识、应付各种考试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长期以来,医学生的角色处在一种习惯于接受外界给予的状态。而医务工作者角色则要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能力,给病人提供防病治病的劳动。这种从接受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则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医学才干。大学生长期养成了一种应付心理,只对考试范围之内的知识采取突击记忆的方式,考试范围之外的则大多不去认真对待。因此,有些医学生把这种应付心理习惯性地带入到医务工作中,就会一时难以适应,招架不住,甚至发生不良的医患纠纷。即使是一些在学校里比较出色的医学生,也经常在这样的变化中感到力不从心,手足无措。

由于医学生在就业前后面临着以上诸多方面差异,导致医学生就业初期各种各样不适应问题产生,为避免这些问题,医学生要对角色转换做好充分准备。

三、角色转换的准备

对于即将毕业的医学生来说,从应聘找工作到进入单位工作这一时期是角色转换的过渡期。医学生不但要完成毕业论文、医院实习、技能考试等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准备各种应聘、招考。在完成学业与找工作两种压力下,部分医学生会表现出焦躁、迷茫、消沉等不稳定心理情绪。若调适不当,轻则影响学业成绩,重则形成心理疾病。所以,医学生要做好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角色转换的准备,正确调适角色过渡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缩短职业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拓展阅读

角色转换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依恋心理:医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在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依恋心理。多年的学生生活所养成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一时不容易改变,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的位置,表现出对医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医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医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面对与同事、领导、病人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及职业责任的压力,不禁留恋相对单纯的学生时代。

畏惧心理:面对新的环境,有的医学生不知工作应如何入手,缺乏自信心,缩手缩脚,担心犯错误和承担责任,工作中放不开手脚。

自傲心理:有些医学生常以文凭、学位或者毕业于名牌学校而自居,自我评价过高,不尊重他人、不虚心。有些医学生自以为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学到了不少医学知识,已经是医学人才了,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基层医务工作和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干一些护工都能做的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实际上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

浮躁心理:医学生在角色转换中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点,对医务工作者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不能深入具体工作中,就职较长时间仍然未能以稳定的心态来进入医务工作者的新角色。很多医学生在校期间都忙着应付考试、应付作业,形成了草草应付就万事大吉的做事习惯。上班以后也将这种习惯带到医务工作中,只想应付了事,不去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工作缺乏主动性。

(一)做好角色转换心理准备

即将从高校毕业的医学生将要从学生角色转变成职业人角色,环境对这两种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生时代,医学生主要压力来自于学习,而成为职业人后,将要面临适应新岗位、处理上下级、同事、病患及家属等各种复杂人际关系、承担一定医疗风险等多重心理和精神压力。

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大小、角色转变快慢,将直接影响医务工作者承担社会工作责任能力的大小。处在学生及职业人这两种角色过渡期的医学生,对于角色的认知容易产生混乱,如何尽快实现角色过渡,避免角色转变带来的冲突和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心理调适,转变角色。要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现实,实事求是面对即将转变的职业角色现实,不能随性而行;要摆正自己的位子,明确定位,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同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积极地适应新岗位、新环境的需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要在硬件、软件上做好双重准备,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基础、高超的医学技能,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医务工作者。

(二)树立明确的角色意识

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角色位置,并且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角色规范。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医学生来说,将要扮演医务工作者角色,应该要按照医务工作者职业规范,用自己实际行动满足社会、单位对角色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医学生要建立强烈的角色意识,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给自己进行角色定位,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角色性质、职责范围,清楚认识工作关系中自己的职权和义务,认识作为医务工作者,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如果角色意识淡漠,我行我素,目无上级、前辈,该请示的不请示,该自己处理的事情推给他人,那么将会与职业环境格格不入,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

1.避免角色偏差

初入职场的医学生,角色意识不强,对角色理解不客观不全面,容易产生角色偏差,应尽量避免。首先,要避免角色错位。医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成医务工作者角色,在新的角色环境中有上级领导、同事、病患及家属等职业活动关系,在各种关系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为处世不可超越角色规范。若超越了则会导致角色错位,角色错位容易引起他人反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其次,要避免角色泛化。医学生从学生过渡到职业人,从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成领导的下属、工作伙伴的同事以及医务工作者等多种角色,由于同时担任的几个角色的规范不一样,容易导致角色泛化,相互干扰,从而影响工作。再次,要避免角色矛盾。医学生作为学生角色是以接受教育为主,学习医学技能,是能量的吸收体,而作为职业人则要为所在单位、岗位创造价值,要将医学技能等专业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中,为病患的健康服务,是能量的释放体。当然职业人角色作为能量释放体的同时,还要继续做能量的吸收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能因为角色的改变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2.建立角色意识

角色偏差会影响对职业环境的适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医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注意角色意识的自我培养,通过参与社团等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专业实习实训等,学习和掌握角色知识和角色技巧;其次,要有意识模拟将来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自觉进行角色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再次,走向工作岗位后,要明确工作角色的责任和权力,明确自己要担任角色的任务、内容、职责、义务,确定自己的角色规范,并严格按照角色规范行事,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人角色,缩短角色差距。

四、角色转换的实现

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随着社会环境和职业岗位的变动而变化的。医学生大学毕业走出“象牙塔”,走向医务工作岗位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角色发生了变化,因此就必须按照社会与医务工作岗位对角色的要求来重新塑造自己。

(一)客观评价自己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几乎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绩的理想抱负,但由于刚刚毕业的医学生社会阅历缺乏,十几年都是在学校单纯的环境中成长,对社会生活的估计简单片面,理想目标往往都是建立在个人主观意识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和毅力。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它既有利于初入职场医学生的发展,又有不利于医学生发展的一面。作为刚毕业医学生,不可自视清高,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客观评价和评估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尽快适应职场,融入职场。

(二)安心本职工作

安心本职工作是角色转换的基础,是适应职场的关键。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应尽快从学生状态调整过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角色工作岗位中。在学校里,学习会让学生有归属感和成就感,而走入社会,工作可以让人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医学生应该把第一份工作作为走向社会的桥梁,了解社会的窗口,利用第一份工作来重新认识自己,适应社会,尽快完成从医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要给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进行客观分析,冷静思考,科学评估,理性决策。许多医学生在工作后几个月还静不下心来,认为自己“大材小用”、“怀才不遇”,从而“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这对角色转换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更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三)调整生活节奏

医学生毕业后成为职业人,结束了大学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来到生活节奏、人际关系、处事方式截然不同的医务工作环境,只有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岗位。首先,作息时间的变化要适应。大学里部分学生早上睡到9点、下午3点起床的“九三学社”生活方式绝对不能继续。若工作单位是医院,则要适应“三班制”或夜间值勤的生活。其次,由于地域的不同,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风土人情等差别,要学会调整原来生活习惯,培养新的生活习惯,尽快融入新的异地生活圈,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校,课后有作业,晚间有自习,周末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参加工作后,业余学习和生活,主要靠自己来安排或支配。不善于支配自己业余生活的,同样也不善于安排自己的工作,会很难适应新环境、新岗位。

(四)完善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对于医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医务工作者职业性质的特殊性,所以职业要求会更高。学校培养的医学生是专业医学人才,而实际医务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尽管毕业生是学医的,医学业务技术很在行,但是如果需要你写一份医学方面的研究报告,动起笔来也会感到很吃力。假如让学新闻的毕业生写医学方面的研究报告,又会因医学专业知识的贫乏、专业术语的不通而力不从心。所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通才”,不善于终身学习的人肯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要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就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五)提高岗位意识

绝大部分医学生毕业都将进入医疗行业,成为医务工作者。而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医疗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医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渡期,要提高将要从事职业的岗位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参与有关医疗安全和事故防范讲座等职前培训,学习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医疗纠纷的成因、类型及防范技巧等有所了解,加强岗位规范化操作训练,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树立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自觉规范行医、安全行医。

(六)加强实践锻炼

医务工作是一项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工作,现代医疗发展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较高,不仅仅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在实际工作中对患者满腔热情,用细致周到的服务化解患者的痛苦,挽回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医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服务对象停留在理性认识上。应尽可能多参加实践锻炼、岗前学习及实训,经常深入医院重症患者区域,感受患者的痛苦,熟悉自己将来的服务人群及对象,把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作为一位患者的需求,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总之,即将走向社会的医学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像老师和家长一样,欣赏人性的天真和单纯。社会会关心但不会迁就年轻的新成员,社会要求遵守规则,社会期望成员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这就是:适者生存。现实中的角色适应虽然复杂,但只要医学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个人医德素养,培养扎实的医学技能,提升良好的人际及交往能力,就完全可以胜任所承担医务职业人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