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游酢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

游酢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这也是对游酢思想没有深入研究所致。游酢对儒、佛教义区别得很清楚,指出释氏违反人之常情,是很妄谬的。实际上,游酢生前著有大量作品。
游酢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_游酢新论:续编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不容忽视:游酢在仕途上追随屡次被打压的范纯仁,一生颠沛流离,因而容易被人淡忘。

1.清正廉洁、品德高尚

游酢的政治生命是与范纯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范纯仁即范仲淹之子,秉承其父,旨在天下为公,游酢对此很敬仰,不惜一生追随他,而范纯仁对游酢的才华也非常赏识,范纯仁“判河南”时,以国士待游酢;范纯仁任颍昌知府时,聘游酢为府学教授;范纯仁任宰相时,聘游酢为太学博士……游酢在漫长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一心为民,因此,百姓对他爱戴如父母。对游酢的政绩,他的老师程颐评价很高,说:游酢“德气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甚远。”(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

游酢不畏强暴,敢于揭发当政者的弊端。当时官场比较腐败,游酢对这些腐败现象痛恨疾首,用极尖锐的语言予以揭露,在《论士风疏》中说“臣闻天下之患,莫大於士大夫无耻。士大夫至于无耻,则见利而已,不复知有义,如入市而攫金,不复见有人也……士风之坏,一至於此,则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虽杀人而谋其身,可为也,迷国以成其私,可为也;草竊、奸宄,夺攘、矫虔,何所不至”云云。如此置自己的利害于度外,确实是一般的理学家无法做到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绍圣二年,范纯仁被第二次罢相,贬出京师,作为追随者的游酢必然遭到牵连,他只能自请外调。大臣们怒他、恨他,一有机会就打压他,更不用说他的书籍会有人传播、他的思想会有人弘扬了。特别是秦桧当朝时,曾三次下令烧毁理学书籍,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首的游酢书籍又怎能逃此噩运。其实,游酢选择了“天下为公”,也就选择了颠沛流离、远离庙堂的生活,自然也导致了他的身后凄凉。与此相反,另外一位理学家杨时,晚年受到朝廷掌权者秦桧的重视,曾被推荐为侍讲,并被提任为国子监祭酒、给事中等要职。不难推测,杨时在当时政治上、学术上的极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乃至后世对他思想的发扬光大,和他晚年受控于秦桧的政治选择不无关系。

2.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游酢靠近佛教、禅学是重新评价游酢思想的一大障碍。其实,这也是对游酢思想没有深入研究所致。综观游酢的著作,很难找到他信仰禅学的言行,相反有不少地方可见他强调要严加区分儒、佛。如他在《答吕居仁辟佛说》中说:“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异,而声可入、心可通,此其说之谬妄矣。而吾道岂若是哉!”游酢对儒、佛教义区别得很清楚,指出释氏违反人之常情,是很妄谬的。游酢认为,理学家要复兴儒学,就必须吸收佛学中一些积极成分加以充实。显然,游酢对佛理深入的研究,不是信奉佛教,而是想批判地吸收佛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实现儒佛道融合,形成更完善的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释、道义理,是以后元明理学家的一般思维模式,游酢只是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不人云亦云、故步自封。

3.生不逢时,易被淡忘

游酢晚年生活在北宋末年,社会极端混乱,处于理学沉寂时期,因而游酢思想得不到系统的传播和发展。实际上,游酢生前著有大量作品。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以及今人考证,游酢著有《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杂解》一卷、《孟子杂解》一卷、《孟子解义》十四卷、《中庸解义》五卷、《游酢文集》十卷以及《论语解义》十卷、《中庸解》一卷、《二程语录》一卷、《豸山粹言》一卷、《荆斋诗集》一卷、《语录》一卷,合计四十八卷。相比较,杨时是个长寿者,他比游酢多活了12年,不仅生活在较安定的闽中,而且生存到南宋立国之后。南宋初,以秦桧为代表的统治者为收买人心,不断对他加官进爵,从北宋时的八品官,一直到工部侍郎、除龙图阁直学士,甚至死时还追封为吴国公。优越的生活条件,使杨时得以安心著述讲学,从学者益众,成为南宋初硕果仅存的大理学家。宋末遗民谢枋得对此有比较公允的评价。他说:“游、杨同师事河南“二程”夫子,同为程门颜、曾。”把游酢比作颜渊,把杨时比作曾参,曾参命比颜渊长,成了孔子思想的重要的继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