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宁波市的文化发展

浙江省宁波市的文化发展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时期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是四明地区浙东学术孕育发轫的一个重要契机。浙东地区的学术思想与理学形成发展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一时期的浙东学术,主要是传播师说,学术思想尚未形成体系,创新力也不够强,因此,可称之为浙东学派之“草昧”时期。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外来人口迁居至此。宋初文明的发展和新儒学的形成,是通过一种学术与教育相
缘起杏坛_浙东学术初创_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

在宁波市西部,距市区约二十多里地,有横街镇。镇东为古广德湖沉积平原,广袤无垠;镇西山丘连绵,崇岭纵横;境内良田肥沃,山林茂密,物产丰饶,素有“桃源之乡”的美称。林村是横街镇偏西的一个村子,这里已经是四明山余脉的山边上了,山上到处是竹林和松树,一片翠绿,景色怡人。据考证,这里就是宁波历史上有名的“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说的老家。

王说把自己的宅地“酌古堂”改建成用于讲学的场所,取名“桃源书院”。这是发生在九百多年以前的一件事情。熙宁九年(1076年),王说的孙子王勋考中进士,上书宋神宗,得到宋神宗御赐“桃源书院”匾额。皇帝赐匾,百姓们自然欢呼雀跃,四处传颂,至此,书院名声大振,周边乡里生徒纷纷来就学。

桃源书院可能是宋代浙东书院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之一,为浙地造就了许多人才。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的传人杨简也曾讲学于此,并开创了“慈湖学派”。到了元代至正年末,乡儒张文海上书地方官员重修了桃源书院,后来张文海被贬,书院逐渐败落。到了嘉靖初年,书院被大火烧毁。

今天,辉煌一时的“桃源书院”自然是一片废墟。然而,一班学者们心有不甘,有这么好的历史人文资源总要好好发掘一番。于是,2010年4月9日,“首届重建‘桃源书院’及‘广德湖’文化史迹研究发起会”在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四明山居举行,专家学者齐聚鄞州,研究桃源书院的前世今生。他们要发起重建桃源书院,要使重建的书院成为国学的教育基地,这将是宁波的另一个“天一阁”。果真如此,善莫大焉!

(一)“庆历五先生”之生平事迹

四明地区浙东学术的真正孕育,起始于北宋时期,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位先生是其开拓者。五先生以教育为业,主要活动于宋仁宗庆历年间,被后人称为“庆历五先生”。

北宋时期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是四明地区浙东学术孕育发轫的一个重要契机。

北宋以前,当时的明州由于处于海边,地处偏僻,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发展的水平不高。王应麟称明州“自唐为州,然文风寥寥”。有人查阅唐代著名诗人名录,籍贯为明州的竟一个也找不到。至北宋中叶,浙东地域之明州、永嘉的地位开始上升。这得益于宋代的文教普及运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文教的时代。宋王朝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宣扬读书学文的重要性,鼓励年轻士子埋首书册,研究学问,接受伦理道德的熏陶。在培养、选拔人才上,皆以文行为贵,并扩大科举规模,使之成为选拔各级官吏的主要途径。

朝廷的重文、兴教政策对明州教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到北宋末年,宋朝廷相继掀起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使明州的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与全国性的兴学运动相呼应,雍熙元年(984年),慈溪县令李照文在县西建县学;雍熙二年(985年),定海县(今镇海)主簿建儒学;景祐年间(1034~1038年),奉化县令苏季成建县学;庆历八年(1048年),鄞县令王安石设县学。其时,明州教育发达的另一表现是书院的普遍兴起。明州当时最有名的书院是桃源书院、城南书院和汪隐君讲舍。书院的兴办和一批学者的传道授业,一时令四明学风大开,也直接推动了明州人才群体的形成。

从全国来说,北宋是理学的形成时期。宋初的胡瑗、孙緮、石介是理学的先驱,随后崛起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体系的创立者。浙东地区的学术思想与理学形成发展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庆历五先生”主要是与“宋初三先生”特别是胡瑗的思想产生共鸣,而神宗元丰年间的“永嘉九先生”则是把“洛学”特别是程颐的思想引入浙东。这一时期的浙东学术,主要是传播师说,学术思想尚未形成体系,创新力也不够强,因此,可称之为浙东学派之“草昧”时期。

全祖望在《庆历五先生书院记》中记载了“吾乡杨杜五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教育文化活动。

杨适,字安道,慈溪人,乡人尊称他为大隐先生,为人醇厚介特。杨适以自耕、执教为生,淡泊名利,不以毁誉荣辱动其心;隐居积年而学识德行益高,于是名闻京师。朝官孙沔、范仲淹,太守鲍轲、钱公辅先后举荐他出仕,被他一概谢绝。卒年七十有六,圹篆“宋隐人之墓”。

杜醇,原为越之隐君子,后徙慈溪居住,学者称他为“石台先生”。他执“为己之学”,隐居不求人知。耕桑钓牧以养其亲,孝友称于乡里。庆历中,鄞建县学,县令王安石请先生出任学师;慈溪县令林肇立学,又聘先生为师。王安石对杜醇的品行学识十分器重,勉励他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自任,承担人师之职。

楼郁(1008~1077年),字子文,先祖系婺之东阳人,约在唐末时迁居奉化县。后徙居明州城内日湖左余庆坊,学者称他为“西湖先生”。楼郁志操高厉,沉潜于读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之说无所不学,学问博奥,为乡人所尊。庆历八年(1048年)鄞建县学,应聘掌教县庠数年。皇祐中,置郡学,又延请教授郡学十余年。皇祐五年(1053年)及进士第,调任庐江主簿,因坐事而归。后以禄不及亲,绝仕进意,以大理评事终于家。归乡后,楼郁又主郡庠十余年,为州县士子师,前后凡三十余年,名满明州地区,众称“楼先生”。

王致(985~1055年),字君一,其先祖系睦州桐庐人,因任衙推于明州,迁居鄞之桃源乡。王致与同郡杨适、杜醇为友,皆以道义化乡里,诸生弟子师尊之。仁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不就。隐居于县西桓溪庄家,因他的讲堂称鄞江书院,故世称“鄞江先生”。

王说(1010~1085年),字应求,鄞县人,系王致侄子,杨适门人。曾教授乡里三十余年,以教育为其职业,无田以食,无桑麻以衣。因教学出色,师从者甚众。熙宁九年(1076年),以特恩补将仕郎,并授明州长史,推辞不就。敕赐其林村教学之所为“桃源书院”,子孙世守其学。

从上述“庆历五先生”的世系生平可知,五人中除杜醇原为越人外,其余四人的先祖都是唐末五代从外地迁居而至明州的。明州地处边远,文化相对落后,但唐末五代乱世,明州之地社会相对稳定,如此就成为北方一些世族的迁徙目的地。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外来人口迁居至此。

(二)庆历五先生的学术地位

五先生都以教育为主要职业。教育是基础,是当时传播文化价值的主要方式。宋初文明的发展和新儒学的形成,是通过一种学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自东汉以下,朝廷博士制度已趋衰落,社会亦无讲学风气,学业限于门第之中。于是,至唐末五代时期,佛家寺庙起而担当起社会教育的职能,这也成为儒学不敌佛学的原因之一。到了北宋初,才出现重振儒家师道的势头。不仅朝廷设太学,郡县之学也逐步恢复,使国家教育与私人讲学同时得到复兴。“宋初三先生”也都从事教育活动。胡瑗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力主苏州、湖州教育二十余年,其教育方法被采用为太学的教育法。“杨杜五子”的教育法及基本精神,与胡瑗的教育和学术思想是相当合拍的,可以说深受胡瑗的影响。如王说及其叔父王致,曾招楼郁、杨适、杜醇诸先生“因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倡为有用之学,学者宗之”,与胡瑗讲“明体达用之学”一脉相承。这说明五先生传播新儒学,重树孔子的权威,教学上既重经义,又讲实用。可以说,五先生对于浙东学术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才,打好基础。

五先生的兴学活动和研究著述源于一种民间的力量,并得到地方官的鼓励,形成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鼎鼎大名的王安石,对于尊师、重教、兴学极有见地,五先生的教育成就与他的大力扶持有很大关联。从五先生的经历看,在官办学校执过教的仅有杜醇、楼郁两位,其他三人仅以私学师表后进。他们原本不求闻达,做过小官的也仅有楼郁、王说两人,中过进士的仅楼郁一人。庆历年间的兴学运动直接将他们推向社会,他们遂成为明州地区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与官方的关系,并非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朋友师道关系,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学术品格的独立性,得到了朝廷和地方官员的尊重。正是五先生在教育和学术方面的民间性、独立性,以及与官方之间健康正常的互动,奠定了浙东学术独立和开放的品格。

五先生的教育和学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他们的言论学说与安定(即胡瑗)“湖学”相应,属于切实有用之学;“黜浮屠、老子之说”,即反对佛教和道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他们研究理解经史的方法符合新儒学的要求,就是突破汉唐以来谨守训诂章句的经学樊篱,致力于发明儒典的内在精义;他们强调经史结合,注重学以致用。

他们既治经亦治史,杨适“善言治道,究历代治乱之源”,曾自称“余三十年推援经史”;杜醇则“文章追班马之趾”,将史学研究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种倾向,可以看作是浙东学术后来“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源头。他们经史兼治,并开始有意识地著书立说,如楼郁晚年“日与诸生谈经著书”,王安石曾赞扬王致为“四明士夫立言之始”。他们的学术思想是面向实际的,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他们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但仍然“耕桑钓牧以养其亲”,推己及人,能以仁心视民,关心地方建设。

“庆历五先生”的文化贡献体现在:一是促进了明州教育和学术的发展。由于“庆历五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致使当时明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明州州学、县学和各类书院、家塾发展很快,士子生员人数上升。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合乎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特别是长期从事县学、郡学教育的楼郁,成绩更为突出。楼郁门下,“一时英俊皆在席下”。因此全祖望说,经过五先生的努力,“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