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现状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从组织规模、公共信息资源拥有量还是专业化管理力量和作用影响的范围深度而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社会管理的主体仍然是依靠公共财政支持的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等国家事业单位。⑤实际运行过程中混淆了公共信息资源政府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的界限,低效率信息服务与信息经营的逐利行为均背离了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建设的初衷。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现状_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

(七)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现状

从信息内容角度判断,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管理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信息的管理上,即社会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可以说,公共事业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共信息资源社会管理的总体水平。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仅以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说明。

1.文化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情况

2001年10月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并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文化部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两个重大项目之一。2002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批准了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进入了筹建阶段。这项工程的建设以“统筹规划、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滚动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公益性为主、资源建设为核心、统一标准规范、开放建设与利益共享、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等原则进行建设。2005年10月,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通过审批。截至2005年底,已启动技术支撑环境建设主导项目、资源建设主导项目、服务体系建设主导项目三大类共18个子项目。作为工程的核心部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提高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2005年对原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新增“数字门户服务”、“文津图书奖”和“中国古代典籍(读者推荐)”等栏目,自建信息资源累计发布约600万页。

2002年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出了《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并开始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基本内容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全国各地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加工整合,并通过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送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边防哨所等广大基层单位,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2.教育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情况

2000年11月,为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该工程主要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总体规划中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宗旨是,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与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参加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总量达到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集中收录了2 796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包含112万条目次数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高校成员馆的读者可通过CASHL主页检索文献和提交文献传递请求,注册用户已近4 000个,成员馆超过百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进展顺利,2005年全国运行维护中心和上海、武汉两个区域资源共享中心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已建成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并在网上公开发布,初步形成高效的共享机制和统一的共享平台,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科普起到了很好的支持服务作用。

3.科技系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情况

科技系统的“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目标,2000年6月组建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该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组成,宗旨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权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和服务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区、与世界各国著名科技图书馆交流的窗口。2001年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正式启动,2003年1月,“中国基础科学网”开通,首次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相关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内。2003年,跨部门的“数据共享科技大平台领导小组”成立,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组长,数字科技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

无论是从组织规模、公共信息资源拥有量还是专业化管理力量和作用影响的范围深度而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社会管理的主体仍然是依靠公共财政支持的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等国家事业单位。从实际运行来看,作为公共信息流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业单位在政府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按照行业地域等特定分工共同承担着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职责,并利用其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公共信息服务,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可以说,既有可喜的进步,也有发展中的隐忧。

①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但难以适应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经费结构单一,资源不足,服务规模普遍较小。

②公共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迅速,但人均拥有量过低,地区分布不平衡,机构布局不合理。

③用户需求呈现上升势头,但地区发展不均衡,总量依然偏低。

④出现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给用户以更多选择权,但服务的普及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供求脱节,服务质量不高。

⑤实际运行过程中混淆了公共信息资源政府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的界限,低效率信息服务与信息经营的逐利行为均背离了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建设的初衷。

除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国家事业单位外,我国民间信息机构广泛涉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且发展迅速,在规模与公共信息开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如广州市1994年3月统计的民办信息咨询机构有近600家,比1991年翻了一番,到1992年底,全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专业咨询机构有4万家。[37]2003年12月8日,我国第一家图书馆基金会——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注册资金为210万元,一些知名企业家担任基金会理事,开辟了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新模式。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民间公益性信息机构的总体规模与服务范围还比较小,信息服务的内容多以科技、人文信息居多,并没有真正把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面向社会的公共信息服务有机结合,没有形成规模,机构的稳定性及管理的健全性都较差,“有人做过调查,国营单位专门从事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近百分之百为专职人员,而民营企业的兼职专家几乎相当于专职人员的两倍”。[38]而且由于缺少良好的外在环境推动和政府规制监督,民间公益性信息机构的发展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现象,所谓的信息服务有相当多的是借助人际关系网络透露出去的政府内部消息,甚至还有虚假信息混杂其中,管理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