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谋划昆山“后世博”

谋划昆山“后世博”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谋划昆山“后世博”黄金萍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21世纪中国继奥运会后的又一次全球性国际盛会。所以谋划“后世博”,更好地承接世博会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效应,应成为各地政府的重点。因此,世博会所预期的六大效应也会惠及昆山。谋划“后世博”,文化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关键。经过世博会的展示和宣传,将会有更多的人知晓昆山。筹备在慧聚寺周边建立涵括台湾风情街的海外文化风情街区,应成为“后世博”策划的一个议题。
谋划昆山“后世博”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谋划昆山“后世博”

黄金萍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21世纪中国继奥运会后的又一次全球性国际盛会。上海世博会184天期间共有7308万人次来沪参观,为上海带来直接旅游收入超800亿元。除了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之外,世博会作为一个综合性国际交流展示平台,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世博举办时的需求效应、后续效应大于世博筹办的投资效应,它的影响是延续性的,将会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带来长期效应。所以谋划“后世博”,更好地承接世博会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效应,应成为各地政府的重点。

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带来以下六大效应:

1.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2010年世博期间,帮助上海GDP增长5%。

2.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江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本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促成了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辉煌。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的汇聚和共享。

3.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尤其是以创新技术和新能源利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世博会期间受到锻炼的金融、保险、通讯、安全、海关、边检、交通、旅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诸多现代服务业将逐步取代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4.提升中国和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参展城市的国际形象。通过世博会这个展示舞台,将会有更多的世界友人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了解中国的城市。

5.改善上海及各对接城市的投资环境。上海及各对接城市为了世博会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体系。这都为招商引资、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迎接世博会期间各地出台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有利于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而通过世博会的文化国际交流,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则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实质。

昆山这一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世博会带来的辐射效应无疑是最为明显的。因此,世博会所预期的六大效应也会惠及昆山。如何扩大和延续这六大世博效应,在世博后几年甚至十几年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昆山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是昆山目前开始需要思考和谋划的。

谋划“后世博”,文化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关键。

一、旅游发展要打好三张牌:古镇、昆曲、多元文化旅游

世博会对于昆山的直接经济辐射主要来自旅游业。21分钟的动车车程的黄金地理位置足以吸引到沪游客顺道来昆。经过世博会的展示和宣传,将会有更多的人知晓昆山。如何打造有足够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让国内外游客走进来并能留下来,是“后世博”昆山旅游谋划的关键点。

目前,昆山旅游形式较为单一,景点布局普通。尤其是近年来水乡古镇面临周边地区类似景点的同质性竞争情况严重。如何在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典型江南水乡风格的基础上增加昆山独特的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在同类旅游产品中增加竞争力的关键。旅游文化元素的挖掘离不开昆山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在世博后全球化、国际化视野的关照下,越是本土的就越有吸引力。同时,昆山在地理位置上对于承接大上海的现代文化辐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博后,这种辐射效应将更为强烈。所以,昆山旅游不仅仅要打传统的古镇古文化牌,也要融合现代文化尤其是海派文化、两岸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旅游。因此,如何“固旧立新”是“后世博”时期昆山旅游所要重点谋划的。

(一)原有的水乡古镇品牌要继续发扬。周庄、锦溪、千灯三个古镇,在保持原有古朴建筑风貌区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新的古建筑资源,扩大风景区的范围。同时结合巴城、淀山湖、张浦、周市等地区促成江南水乡大规模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产业形态、服务方式的科学布局,形成风貌统一、风格有别、风味独特、服务错位、品牌联合、运营联动的整体集群效应,避免同质竞争。同时要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文化元素的互补互促。景区要淡化商业氛围,尤其应避免一些完全没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市井小商品在景区内泛滥,可以适当增加民间工艺品商店和地方风俗志书屋及以休闲体验为主的茶馆。

(二)立足本地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新的旅游项目。结合“百戏节”和昆曲传习所的筹办,《浣纱记》等剧目的排演,充分挖掘和加强“昆曲”这一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在昆山整体旅游资源中的含量。争取每位来昆的旅客都能欣赏一出由昆山本地昆曲团排演的昆剧,购买一份由昆山自主设计的昆曲纪念品。从而达到昆曲文化宣传和文化旅游经济的双丰收。

(三)结合台资经济和台商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旅游。随着慧聚寺重建工程的顺利完成,寺内的妈祖庙天后宫必将成为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点。而慧聚寺周边带动起来的商业圈可配合台湾风情街的建设,建成一条海外文化风情街区,成为昆山旅游的一大亮点。

二、文化建设既要做好硬件设施,更需机制创新

为了巩固昆山的文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优化投资环境,文化建设是谋划“后世博”时期发展的关键点。

2010年纳入政府重点工程的文博园、博物馆和名人馆等项目在条件成熟后将逐步落实。这些文化项目的建设,可以借鉴世博馆的建筑构思,采纳高新技术实现节能、低碳、环保的世博主题,延续世博精神。

筹备在慧聚寺周边建立涵括台湾风情街的海外文化风情街区,应成为“后世博”策划的一个议题。昆山因占有全国1/9强的台资而素有“小台北”之称,是华东地区台商最为密集的城市。事实上台湾人在昆山已开设了各种各样的餐馆、茶馆、咖啡馆以及其他娱乐设施。但由于布局凌乱分散,并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台湾风情街可以很好地整合这些资源,展示台湾的美食和台湾的生活方式,为昆台两地人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其次,海外风情街的建设不仅仅能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带来旅游上的效益,也体现了昆山城市性格上的包容性。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来昆投资。第三,海外风情街的现代时尚与水乡古镇的古朴灵秀和谐共存既是昆山旅游的一个卖点,也是全球化、时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昆山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的一个重要举措。

发扬昆曲文化应成为“后世博”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议题之一。昆曲这一人类艺术结晶已不仅仅是昆山人民的,也是全国人民的和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弘扬昆曲文化也不仅仅是昆山这一艺术发源地的义务和责任,全世界的昆曲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应投入到这一文化建设中来。世博后,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昆曲的保护和弘扬也面临全球化的契机。因此,在昆山这个昆曲发源地,将通过各层次的交流和研究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昆曲研究专家和爱好者来昆山,共同促进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建设除了设施建设和团队建设,更需要机制上的创新建设,尤其是以昆曲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昆山本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已不多,并且大多年龄较大。由于没有得到制度上的明确确认传承人身份,这些老艺术家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无法很好地招募新生代来继续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使得许多高水平的曲谱、剧目、技艺随着老艺术家们的离世而成为埋于地下的遗产。因此,如何保护这些老艺术家,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承受“后世博”时期的文化国际化冲击中,如何保持本土的最为民族性的东西,是“后世博”文化建设所要重点关注的。可以通过出台正式的传承人认定和保护措施,设立文化遗产科等职能部门来进行专门的管理,政府配套政策和财政扶持上的优惠,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非遗技艺的兴趣,从而拓宽非遗传承的新生代力量。

三、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

上海世博会带来的一个重大效应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二、三、一”转变,最终进入“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状态仍处在“二、一、三”阶段。世博会的召开势必会促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发展趋势转变。

昆山作为与上海毗邻的长三角经济圈中型城市,依托原有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接受世博的经济辐射和上海第三产业的“溢出”等综合效应的叠加,将促进昆山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发展。

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将是最重要的生力军。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增长率都高于17%,高于GDP年增长5至7个百分点。如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文化产业更是创造了“寒流”中的“暖流”。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应成为昆山“后世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略。

《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的出台为昆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划纲要》中除包含了前面涉及的文化旅游业外还具体规划了创意设计、网络传媒、体育服务、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数字动漫、会展广告、印刷复制、休闲体验、文化制造、艺术教育等11项特色产业的主体框架。其中创意设计、网络传媒、数字动漫、会展广告等文化产业项目将会受世博会的很大影响,尤其是接受上海相关文化产业“溢出”效应明显。因此,“后世博”时期,在《规划纲要》指引下逐步落实各项文化产业项目之外,应密切关注世博效应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影响,充分利用和整合国内外资源,即时调整发展重点,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打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文化服务,需要培育有效的民间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世博会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科技、经济、文化交流,它也是各国社会民众加强交流融合的契机。世博期间得到优化提升的城市管理和窗口服务水平将直接惠及“后世博”时期的政府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型政府”形象,世博期间调动的社会参与热情将直接促进“后世博”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文化服务是谋划“后世博”所要重点考虑的。利用民间组织,深化世博效应在社会层面的持续性影响力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通过鼓励社会有生力量组织成立合法的民间组织,采取社会企业(学界称之为“第四部门”)的运营模式,资金主要来自三大块:国内外企业和慈善基金的捐赠;自身的投资盈利;政府购买服务。它的运营团队除极少数是专职管理人员外,绝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各领域有专业特长或有服务热情的志愿人士。

昆山成立类似民间组织有其需求,也有其条件。首先,经过近30年的发展,昆山的经济已直追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的质和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培育和发展高素质、高质量的民间社会组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昆山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台资企业很多,台商、台干、台眷来到昆山首先就面临一个社会融入问题。而以社会服务为主旨,淡化政治差异和社会差异的“第四部门”则能为昆台两地人们提供一个较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共同的志愿者活动,加强交流、沟通、理解,既帮助台商、台干、台眷尽快融入本地社会生活,也加深昆台两地人们之间的感情。第三是昆山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市、镇、村三级建立了现代化的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层文化设施,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并能结合文化产业规划中的文化艺术教育,开展优质文化艺术培训,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方式授权“第四部门”来经营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市民提供优质而价格公道的全方位文化服务。第四、昆山历史悠久,文人墨客辈出,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涌向昆山,这都为“第四部门”发育提供了高素质的志愿者后备队伍。此外,毗邻上海的优势地位,使得必要时刻可以向上海同业民间组织寻求经营管理和人才上的帮助。总之,培养和发展民间组织既有利于延续世博精神,也有利于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更有利于“后世博”时期城市文明建设的实践性和民本性,实现文化的“民创民营民消”,从根本上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把中国纳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之中。这对于昆山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机遇。我们应凭借多年来高科技外资经济基础,结合世博后上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和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大力发展集古镇水乡特色、传统昆曲艺术与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昆山特色文化旅游。通过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机制建设,加强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软实力。通过民间组织对社会的文化服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通过世博会的城市文化营销,把昆山塑造成为中国又一张城市新名片。所以,“后世博”的谋划不仅要未雨绸缪,更要高屋建瓴,抓住机制创新和文化建设这两个关键点,让世博效应在时间轴上延续到最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