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世博上海经济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后世博上海经济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博经济的核心特征是能为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上海将第二产业的发展定位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做大第二产业的两端,一个是产前的研发端,一个是产后的营销端。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经济外向型的特征更明显,这也使得上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更加强烈。自2008年11月以来,上海外贸出口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后世博上海经济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孟志芳 黄 靖

一、世博经济对上海的影响

“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世博经济的核心特征是能为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

世博经济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筹办期的投资效应。主要指世博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会展期的需求效应。主要指世博游客在世博期间的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第三,会展后的后续效应。主要指世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世博园区的两次开发、世博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发挥。

(一)筹办期的投资效应

我们先分析上海世博筹办期的投资效应。第一是世博场馆的建设费用:180亿元。这180亿元是场馆建设投入,实际上园区外的投入,像地铁、道路、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并不在世博园区投入里面。第二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估计将近3000亿元。真正的投资拉动效应并非来源于世博场馆建设,而是来源于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

表11 世博投资的GDP效应

img64

自2005年起,上海基础设施投资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有巨大的增长,不能不说是世博带来的增长效应。基础设施占GDP的比例2005年至2009年分别是:2005年9.7%;2006年10.9%;2007年12%;2008年12.7%;2009年14.2%。而增量基础设施投资对增量GDP的拉动也很明显:2005年2.6%;2006年2.6%;2007年3.3%;2008年2.2%;2009年2.8%。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上海经济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GDP仅增长8.2%,但基建增量就贡献了2.8%。

表11估计了世博投资创造GDP的能力,2005年到2009年,世博投资对GDP的贡献分别是:2005年0.4%;2006年2.7%;2007年5.1%;2008年6.4%,2009年8.5%;呈逐年上升之势。如果以简单加权平均数计算,世博投资2005年至2009年每年贡献4.6%的GDP,世博投资的确为上海经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会展期的需求效应

一名参观者对当地的多个产业有推动作用,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游客数量达到预计中的7000万人次,直接收入预计可达到470亿元人民币。再依照相关产业的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800亿元。2010年5至10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亿元,增速为17.8%,比上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2010年上海GDP面临两个效应,一是世博消费带来的正效应,二是世博投资撤退带来的负效应。2010年1至11月消费同比增量为824亿元,1至11月投资同比增量为-238亿元,消费正效应大于投资负效应。

(三)会展期的后续效应

会展的后续效应比较复杂,而其溢出面也比较广,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第二,高科技产业乘势起飞;第三,强化了周边的经济合作。总体而言,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兼具了上述的三个方面,2010年第三产业占比有望突破60%;上海市政府确定了九大新兴产业;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日趋密切。

二、后世博上海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大浦东和大虹桥是上海未来的两个增长极

随着世博会结束,大量相关基建工程相继收工,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将逐渐收缩。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就明确了未来几年的经济重点,一是发展承载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大浦东地区;二是发展承载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大虹桥地区。但就发展形态和产业定位来说,大浦东和大虹桥又各有特色。

大浦东是原浦东新区与南汇区合并之后的地理概念,上海市将两区合并主要是在于整合优势、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大浦东将突破以前行政区划的束缚,在更大的空间里,将带给项目、规划等一些工作更高的视野,使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土地问题的解决将为大浦东发展提供新动力,迪斯尼等诸多项目将不会受到土地指标的制约。

大虹桥商务区的定位是: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和核心区,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的汇集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大虹桥的规划是: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26.26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虹桥枢纽周边约60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虹桥商务功能拓展区,涉及闵行、长宁、青浦、嘉定四个行政区,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的26.3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体布局是“一环、两轴、三核、五区”,规划总建设规模约1100万平方米,其中对外交通规划设施约3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区等公共设施约490万平方米。

(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两翼

1.发展优势的先进制造业

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重点领域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引领;通过提高核心设备制造环节的集聚度,实现系统引领;通过融合发展总集成、研发设计等,实现价值链引领。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比2008年增加4500亿元左右。重点发展产业是: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新材料、软件信息。

上海将第二产业的发展定位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做大第二产业的两端,一个是产前的研发端,一个是产后的营销端。在制造业U形的微笑曲线中,制造这一环节处于价值的最低端,而研发、营销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上面两端,附加值最高,这就是上海要做的。

2.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经济外向型的特征更明显,这也使得上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更加强烈。自2008年11月以来,上海外贸出口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际金融危机让上海认识到,必须转变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增长方式,为此上海市政府颁布了《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的目标是: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00亿元;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12%以上,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市合同外资的70%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

上海与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发达地区相比,在第三产业比重、产业增加值方面差距甚大。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来看,作为基础性的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通信、交通等行业,上海市这些产业的产出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但金融、社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产出比例却低于其他地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来看,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等)往往先于社会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渐超过生产性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

(三)“两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的历史契机

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前曾有多个国内城市试图建设金融中心,《意见》的下发终于使得之前的争论尘埃落定,体现了决策层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持和肯定。《意见》把“两个中心”建设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提并论,隐含了一个要求,即在“两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实现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就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0%,调整到3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调整到70%左右。

(四)转型是上海经济面临的主题

世博后上海的投资不会锐减,一是大浦东和大虹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大浦东今后三年将投入1000亿元的基础设施,大虹桥将进行密集的交通枢纽建设和楼宇建设;二是上海轨道交通的建设也需要巨额投资,上海近期完成了到2020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规划城市轨道线路总长达880公里,未来还需要投入2100亿元;三是预期中的城市高铁和磁悬浮项目也将带来可观的投资。四是配合国家“四万亿”投资的项目会逐步落实到位。

当前上海市转型的思路是: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发展那些体现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制造业,逐步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出去。从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发算起,上海已经高速发展了20年。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这种外延式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上海的土地、资源、环境都不允许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2009年上海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其实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上海转型中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对于资源、能源、环境的巨大消耗,使上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上海客观上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上海经济转型将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其收入差距更容易拉大,社会鼓励消费,经济更依赖财产投入驱动,从而产生泡沫经济,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主要在二次分配领域运用税收、最低工资、工资协商制度等手段。第二,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旧产业的转移,可能出现GDP增速的下滑,在“GDP考核至上”的当前,上海要超越GDP来转型的确考量市政府的胆魄和决心。上海的传统产业没有迅速退出,正在布局的新兴产业还有个成长过程,所以近几年转型很艰难,发展放缓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后世博上海经济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世博投资的金融效应将逐渐减弱

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信贷增速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上海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投资—信贷拉动的特征。这种投资和信贷拉动的模式引出一个问题:一旦投资增速减缓,上海初步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上海的经济模式将实现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那么商业银行的资金将大量积压,资金运用将成为困扰上海银行业的一大难题。

从收集到的数据看出,2009年上海市基建贷款余额2420亿元,比2007年的1339亿元净增1081亿元。2009年基建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1.95%,比2007年的9.42%增加2.53个百分点。;为了筹备世博会,上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大约十年,拉动了基建贷款的快速增长。

2010年1-7月,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3.1%,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呈现两位数的下降。随着世博相关配套设施的全面完工,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大幅回落。2010年1至7月,城市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1亿元,降幅达到43.5%。其中,轨道交通全年计划165亿元,减少185亿元;电力、水务等方面全年投资规模也下降近50%。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相关的贷款投放也将收缩。

(二)上海经济调整为银行业带来契机

后世博上海经济的特征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大浦东和大虹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翼,“两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方向。虽然基建投资规模的收缩会带来相关贷款增速的放缓,但上海经济的调整却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混业经营的态势逐渐明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但混业经营的趋势却逐渐明显。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关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文件提到四个方面,即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其中最核心的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机构建设。由于我国五大行中的工、农、中、建总行都位于北京,上海在金融机构建设方面没有占优势,所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是金融体系建设。在目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金融体系处于分割的状态,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之间没有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两个中心”文件中说“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通过开发跨市场的金融业务来逐步解决各金融市场的分割问题。所以,决策层会在上海逐渐试点综合经营。

(四)服务业经济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业金融

上海经济向服务业转型,银行服务对象也需要向服务业转型,方能在经济发展中实现顺利流畅的资金循环。上海银行业必须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走势,提前转型,认识到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将会改变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虽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收入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但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一,商业银行要转变对资金供应需求的认识。大中型银行授信对大型制造企业集中,这些大型制造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有较强的话语权,不仅可以享受下浮的贷款利率,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与其去抢大型制造业客户,还不如另辟蹊径拓展服务业企业客户。第二,商业银行要转变风险管理理念,银行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管理风险的核心理念是风险与收益匹配,而不是规避风险,所以银行业要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开发新兴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当提高对服务业企业的资金支持。第三,商业银行对服务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要有规划、要落到实处,要参照对小企业授信的方法,逐年提高服务业企业的授信客户比例、授信额度比例。第四,商业银行要用创新的金融产品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支持,探索更有效的金融服务方式。

四、后世博上海银行业的对策

(一)值得关注的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上海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一些普通的制造企业已难以承受,纷纷将企业搬迁到长三角其他城市或者内地。未来上海将向服务业转型,但一些核心的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仍将保留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的朝阳行业,比如新能源、大飞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新材料等,而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又处于全国的龙头地位。2009年底上海市贷款行业构成里面,投向新技术的贷款约为10%左右,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中的地位不匹配。从世界经济的经验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总有新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引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信息产业就是明证。新产业一旦获得技术、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其发展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当前新能源、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行业已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上海银行业应把握住这难得的机遇。

2.城市基建

城市基建在未来几年仍是上海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浦东、大虹桥、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基建贷款风险低,是各家银行的争抢对象。虽然当前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多有质疑,但不应夸大其中的风险,政府信用属于安全范围。

3.房地产业

未来几年上海房地产业的热点区域估计在世博园区,大浦东南汇地区,大虹桥功能拓展区,配套成熟的闵行、松江、嘉定地区。但当前房产价格过高,泡沫特征明显,单边上涨格局很难延续,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房地产业的宏观政策风险,通过授信政策和风险防控的完善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4.会展业

历届世博会结束之后总会形成一些“国际会展之城”,比如日本的大阪和德国的汉诺威。上海世博会保留的永久场馆大多具备展览性质,世博园区今后将是中国高端的展览场所,必将推动会展业发展并促进会展金融。上海银行业要介入世博园会展业,并由专门的产品经理借鉴西方会展金融的经验,摸索研究出一套会展金融的服务方式。

(二)值得关注的地区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依然是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积聚区域。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务、商业服务业,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繁荣与繁华,形成以商务楼宇及宾馆为载体、以知识密集高端服务业发展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随着上海中心楼市价格的继续走高,中心城区居民将呈现高财富、高智力的集群趋势。上海银行业中心城区支行要提升对高端客户的服务功能,深入优化贵宾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总部经济效应带来颇多的机遇,传统商圈具有再提升再整合的潜力。

2.大浦东和大虹桥地区

大浦东和大虹桥将是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发展的两大增长极,其中的机会包括: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融资需求;二是房产业、建筑业带来的融资需求;三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拓展了现有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金融衍生产品、航运金融、物流金融在给金融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推动着金融业的创新与整合,抢占市场先机的商业银行有可能获得领先同行的巨大先发优势。

3.具备产业优势的郊区

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中,产业集聚地除了市区的浦东和徐汇,其他的是宝山、闵行、嘉定、松江、奉贤、金山、长兴岛,这几个郊区科技企业聚集、科技实力雄厚,未来将成为承载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区域,将生产出丰厚的工业增加值,此过程将带来巨大的结算、融资、国际业务需求。

(三)值得关注的对策

1.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当前上海经济正面临历史转折期,一方面“两个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外向型水平;另一方面一批新兴产业将登上上海经济的舞台。在这个持续的调整过程中,社会资金需求、金融生态环境、居民财富结构都将发生巨大的变迁,上海银行业要提前顺应这个变化,积极发掘有潜力的新兴客户,准确把握经济调整过程中的资金流动规律,开发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优秀金融产品,实现“与客户共成长、与时代共进步”的目标。

2.拓展综合经营

首先,完善交叉销售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机制,逐渐在交叉销售的基础上实现营销平台、营销资源、客户的共享。其次,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代理业务、资产证券化、创业板市场业务。第三,提高非息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最后是建立综合化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

3.拓展中小企业贷款

商业银行要实现经营理念、营销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突破。

4.拓展个人消费信贷

随着投资规模的缩减和投资增速的下滑,上海经济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上海经济也将实现“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在这个转型时期,上海银行业大力拓展个人消费信贷有两层意义,第一,通过投放个人消费信贷助推上海消费的发展,推动上海消费升级换代,同时也为全国经济结构转型积累经验。据实证研究显示,消费信贷可有效减弱流动性约束,实现居民消费行为的跨期优化;消费信贷可有效拉动消费与经济增长。第二,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能拓宽银行资金的运用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难题。

5.拓展航运金融

我国航运金融发展还相对滞后。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伦敦控制了全球船舶融资市场的18%,油轮租赁业务的50%,散货租赁业务的40%和船舶保险业务的23%。全球67%的船东保赔协会保费也基本集中于伦敦。而上海在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份额不足1%。上海要在机构设置、财税扶持等方面支持航运金融发展。

6.加快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

随着汇率双向波幅的加宽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未来人民币衍生产品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币衍生产品面临两个约束,一是政策的约束;二是人才的约束。政策方面,国家为了确保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为了能够减少上海对境外市场的依赖,估计会对人民币衍生产品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建议银行业通过引进、社会招聘、内部培养等一系列方式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队伍。建立专业人才的晋升机制,实行专业人才序列制度,使得专业人才无需通过行政级别的提升也能实现晋升,这将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