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

论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蒋惠琴 陈 滢摘 要 科技是解决“实然”的问题,其目标是求真,而道德是关于“应然”的问题,其目标是求善。本文在分别论述其内涵和评价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后,提出了科技与道德的互动论,并具体探讨了体现互动的四个方面:互为原动力、互为规范、成果性互动及体制性互动。科技和道德共同支撑起了人类生活的天空。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科技和道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论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

蒋惠琴 陈 滢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4 )

摘 要 科技是解决“实然”的问题,其目标是求真,而道德是关于“应然”的问题,其目标是求善。所以科技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很多争论。本文在分别论述其内涵和评价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后,提出了科技与道德的互动论,并具体探讨了体现互动的四个方面:互为原动力、互为规范、成果性互动及体制性互动。

关键词 科技 道德 关系 互动

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考,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规则。”他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至为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技;二是道德。科技和道德共同支撑起了人类生活的天空。

1.科技与道德的内涵

科学”一词在中世纪的拉丁文中是指“学问”、“知识”。早在1936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关于“科学”的解释是:“广义,凡有组织有系统之知识均可称之为科学;狭义,则只指自然科学。”随着科学实践活动的展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把科学定义为一种能体现更多人文色彩的社会活动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对科学认识的另外一个层次,是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社会体制。

技术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980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技术是指制造东西的方法或操作事情的办法。”长期以来,在西方思想史上,技术一直被理解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人的活动,这是对技术所做的工具性和人类学解释。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看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始对技术做另一个角度的沉思。他在《技术的追问》一书中认为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技术作为一种价值负载,展现在社会伦理和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离不开科学的储备,以致有所谓“技术的科学”(technological science)和“科学的技术”(scientific technology)的说法。柏拉图最早提出“科学技术”的概念。在今天,科学和技术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成就推动技术进步,技术需要促进科学发展;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而在我国,不但把科学和技术联合使用,甚至于把它们简称为一个词“科技”。

“道德”泛指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标准。对道德较为规范和科学的定义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通过人们内心信念而起作用的。一般地讲,一定社会的道德结构是由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三个方面组成。

2.科技和道德关系历来的争论

简单地说,科技是解决“实然”的问题,其目标是求真,而道德是关于“应然”的问题,其目标是求善。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科技和道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于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却几经沉浮涨落,没有消停过。

2.1 科技与道德同一论

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把知识和德行完全等同起来,提出“美德即知识”和“知识即美德”的著名命题。他论证说,美德是一种善,知识是一切善,所以美德是知识;美德只有被正当利用才是有益的,而正当利用的美德必然是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科技知识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就变成了德性驯化的本身。同样,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智慧即善”的观点。而在我国古代,也有思想家认为,自然规律(天道)与人类行为原则(人道)是同一的,“天理即人道”。

但是,他们所谓的“知识”、“智慧”并不是我们现在的“科技”,他们的“美德”和“善”也不是我们当今所认为的“道德”。他们的“智慧”是指科技的人文方面,而他们的“善”是指道德的理性方面。这种真正的、最高层次的善,是和真正的、最高层次的智慧重叠的。这重叠部分就是古希腊的先哲们所得到的等同理论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看到了其中的一致性是合理的,但他们的完全等同性却是有问题的。

2.2 科技与道德排斥论

在中国古代,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在《庄子·天地篇》里就有一个“抱瓮入井”的寓言也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想。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位老汉从井里取水浇菜,用力很多但速度却慢。子贡就向他推荐了一种汲水的新技术,这位老汉却面带怒色地断然拒绝,因为他认为“有机械者心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为了保持纯朴的“人心”,他愿意固守老办法。而在西方,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论文中也宣称:“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却变得越来越坏了。”从这种思想出发,他也和老子一样,认为人类应该回到无文化、无科学、无法律的状态。

科技越发达,人们做坏事的本领越强,从这一层面来讲,科技发展和道德发展相互排斥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也包含了两个质疑点:一是把道德作了狭隘的理解,认为道德就是纯朴,是人的本善;二是把智慧当作“原罪”,这种论证的大前提就是有偏颇的,它把道德无形中与愚昧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这种观点,虽然有其解释功能,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准确的。

2.3 科技与道德无关论

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中说:“德和恶既不是关系,也不是事实,他们是感情的对象,不是理性的对象。”他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科学作为事实的知识,同人的感情是无关的,从“是”(科学真理)是推不出“应当”(价值的善)的。还有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科技与道德无关,科技不存在善恶,道德不存在对错。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学和玄学”之争,其焦点就是科学技术与包括道德观在内的人生观有无关系。

这种观点,在强调科技的真理性和道德的情感性上是合理的,但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它把这两种特性完全绝对化,分裂开来,只看到了科技的“是”的一面和道德“应当”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们的相互渗透。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显然科学家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不需要接受“良心”、“道德”之类的束缚,很难想象,要是真的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将如何生存。

2.4 科技或道德决定论

科技决定论最早起源于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他认为“全世界的繁荣”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是“最有用的、最伟大的、最优美的科目”。在这种观点下,就认为科学家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典范。道德决定论与此相反,认为科学对道德不但不可能产生多大影响,反而为道德所决定。世界上只有道德的知识、辨别善恶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科学知识是工具知识,是被道德支配和为道德服务的。

圣人孔子,也是强调人的道德决定作用的代表。他认为人生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在对人的评价中,把道德放在了第一位,认为道德进步了,人的价值取向就解决了,智慧就会发展。同样,在国家的治理中,他也宣扬仁治。不管是科技决定论还是道德决定论,都看到了科技或道德能动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夸大了科技或道德的力量,是片面的、极端的。

3.科技与道德的互动论

科技与道德既不是等同的,也不是排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也不存在某一方居于绝对的决定地位。事实上,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科技与道德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具体而言,这种互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3.1 互为原动力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科技与道德是互为原动力的。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道德的理性和知识的提高,从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科技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同样,它也提高了道德的认知程度,使人们进一步认识道德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另外,道德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主体的责任、义务,正确的价值导向、取向等的行为规范,它对科技的发展也具有原动力作用。道德规范会指导和约束科技研究的选题。比如早期科技发展的动力是运用于军事,那时发展军事就是为了消除民族危机感,实现崇高的国家道义,也就是这种道德成为了当时军事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3.2 互为规范

科学的规范包括:实事求是、客观、民主等等。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道德规范就是从科学规范中引进的。同样,良好的道德规范对科学规范的形成也有引导作用。如道德规范中的诚实,就引导出科学规范的务实,道德规范的责任,引导出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

当然,道德规范中有陈腐和先进之分,陈腐的规范就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甚至阻碍科技的发展。比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就使得臣民必须按照君王,儿子必须按照父亲,这往往使得他们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放弃真理。同样,在科学规范中也存在不利于道德发展的因素。科技的灵魂是创新精神,而一些科学家利用这一幌子,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且不顾后果,严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

3.3 成果性互动

科技成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我们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如温饱、安全等,才有可能去发展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在科技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道德成果也越大,科技成果是道德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道德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家庭社会的和谐。家庭在社会中起着调节的作用,这有利于科技的稳步发展。道德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在道德约束下国家的和平和社会的稳定,而科技的健康发展与这一成果密切相关。以道德来约束国民的行为,这就是仁治,所以道德也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高低,往往与这个国家的稳定直接相关,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是科技成果诞生的必要土壤。

3.4 体制性互动

科技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体制性互动,而这种互动最终会带来两者之间的和谐。和谐是一个美学的范畴,道德中强调真、善、美,“美”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和谐。而科学性很强、解释功能很强的科技都是美的,“美”使科技和道德相连,并成为共同的追求目标,也是体制性互动的基础。

这两个系统的互动,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科学技术伦理化和伦理道德科技化,前者是指科学技术要以道德为中心,以人为本;后者说的是伦理道德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科学精神和伦理精神相协调。一个完整的人不仅需要科学素养,也需要道德素养。而一个和谐的社会,要具备和谐的环境与和谐的人,和谐的人是指智商和情商的和谐、知识结构的和谐、道德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和谐。通过科技和伦理道德两个系统的优化、协调,最终会呼唤出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陶明报著.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余谋昌著. 高科技挑战道德[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3] 李春秋著. 当代生命科技的伦理审视[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傅静著. 科技伦理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黄建新. 科技与道德互动[J].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6] 吴伯田. 科技与道德的双向作用[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7] 李晓雯. 浅析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J]. 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 王琼玉. 论科技与道德的关系[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3月

[9] 庞旸. 科技与道德的追问. 科学时报,2003年05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