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性论与道德学说

人性论与道德学说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载从他的气一元论的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生而具有的“天地之性”,这实际上仍是一种天赋道德论。张载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是与一切人一切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人一切物。这样,他的人性论又成了他用来宣扬“人类之爱”的根据。

张载从他的气一元论的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他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正蒙·太和》)“虚”指“太虚”,即气的本来状态;“气”指阴阳二气,有清有浊。“太虚”本性和阴刚二性的结合,便构成了人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太虚”本性,另一方面,人生成以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体和特殊的本性。前者叫作“天地之性”,后者叫做“气质之性”。他认为,有了形体以后,才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天地之性”是善的来源。人们只要善于反省,就可以认识到“天地之性”了。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他认为,做一个“君子”,应该“变化气质”,他这样提出了人性二元沦。张载从气的本性谈人的本性,这是他的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在人性问题中的表现。但他企图用“气”来说明人性问题,仅仅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能认识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不能说明人的本性与社会关系的联系。张载认为,人人都有“天地之性”,就像冰有水性一样。他说:“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正蒙·诚明》)“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它清彻纯一,所以是无不善的。他说:“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正蒙·诚明》)这是说,只要善于反省,体现“天地之性”,就自然合于道德标准了。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生而具有的“天地之性”,这实际上仍是一种天赋道德论。他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是杂而不纯的,有好有坏。于是,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气质不好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他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他所说的“变化气质”,主要指通过道德修养,克制人的“耳目口腹之欲”。一方面,他不赞成佛、老的人性论,他认为“人欲”也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要对“人欲”加以限制,于是他提出一个“天地之性”来作为这种理论的根据。

张载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是与一切人一切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人一切物。他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诚明》)这是说,性是万物的共同的本性,不是我个人所能私有,只有“大人”才体现这个道理。所以要立己而且立人,求知必须周知万物,爱己而且爱人,成己而且成物。这样,他的人性论又成了他用来宣扬“人类之爱”的根据。他的“爱一切人”思想包含要求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缓和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的人民之间的矛盾斗争,以维护当时面临种种危机的封建制度的意义。

张载在《西铭》中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泛爱思想。他说:天可以称为父,地可以称为母,我是藐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所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就构成我的身体;气的本性即作为天地之间的统帅的,就是我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同伴。君主是我父母的长子,他的大臣们是君主的管家人。尊敬老年人,就是尊敬我的兄长;慈爱孤儿和小孩,就是慈爱我的幼弟。圣人就是能体现天地的品德,贤人就是天地的优秀儿子。所有天下残疾的人,孤苦的人,都是我的受苦受难的可怜的兄弟们。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作“民胞物与”。这种“爱”,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不是提倡“平等”,而是以封建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故仍然是一种阶级调和论。

《西铭》把实行封建道德看作是对天地尽孝,宣扬乐天安命的思想。《西铭》的结尾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是说,如果处在富贵的环境,安乐享福,那是天地要提高我们的生活;如果处在贫贱的环境,困苦发愁,这是天地有意锻炼你,使你得到更高的成就。活着,我顺从天命;死了,我宁静地安息。他认为这种生活态度才是君子最高的精神境界。

在社会政治方面,张载看到了贫富不均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他说:“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行状》)。这是说,如不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任何政治措施都是谋求暂时利益的苟且的办法而已。他要求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贫富不均问题呢?他主张“均平”(《经学理窟》),提议实行“井田”制度,要求把田地收归国有,然后分给人民。“井田”的原则是“人受一方”,“以田授民”(《经学理窟》),废除招佃耕种和出租土地,“不得如分种,如租种”(《经学理窟》)。“分种”就是招佃耕种,“租种”就是出租土地。为了消除大地主阶层的反对,维持大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他又主张使大地主作“田官”,以补偿他们的土地。“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经学理窟》)但这种使大地主作“田官”的办法也还是暂时的,“始则因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经学理窟》)。这在当时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要求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一方面又要维持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陷入于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所以他提出的“平均”思想反映了地主阶级革新派企图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在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第一代理学家中,张载不仅以其辟佛排老的精神开宋明理学之先河,而且也以其气本气化相统一的思想独树一帜,为宋明理学确立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阐发的诚明两进和民胞物与的思想,高扬了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但是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既强调“气”,又强调“神”,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他对“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界定,有割裂感性和理性关系的倾向,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