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初建于1999年6月,同年12月被正式批准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基础上,主要联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建构的。目前拥有四个博士点和五个硕士点,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初建于1999年6月,同年12月被正式批准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基础上,主要联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建构的。其成立10余年来,努力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研究队伍建设,坚持以开展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及带动学科创新为基本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其不仅成为国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而且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学术影响。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核心,并向各有关研究领域延伸。目前拥有四个博士点和五个硕士点,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分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及域外汉文学传播与研究等五个研究室。主要以复旦大学教授、副教授为专职研究队伍,以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为兼职研究队伍,并由全国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员。

此中心自正式成立以来,已建立起一整套突破原有体制的内部管理制度: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以项目和经费作为聘任的基础条件,以突出的科研能力作为聘任的必备素质,加强研究队伍的优化组合,凸显其开放性。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正教授25人,副教授1人;研究人员中55岁以下4人,50岁以下13人。总体上研究队伍资质较高,中青年所占比例较大,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10余年来,此中心共承担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基地重大项目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其他省部级项目20余项。

不仅如此,为提升对外的影响力,强化基地的整体建设,本中心始终高度重视与海内外学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尤其是积极构建与国际高端学界的交流平台。在这方面,此中心不仅坚持每年一至两次主办高层次和高质量的国际或国内学术研讨会,而且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多位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中心举行各类学术讲演和交流活动,同时进一步拓展各种交流的渠道,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全南大学,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成功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相关单位和科研人员建立起多方面的学术联络。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科研成果方面,迄今为止,此中心研究人员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80余部,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不少成果以其颇具创新的价值,在学界产生了重要或积极的学术反响,多项成果获得了重大或重要奖项。如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贡献奖、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黄霖教授主编的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黄霖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查屏球教授的《唐学与唐诗》,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陈引驰教授的《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黄霖教授的《演义辨略》,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陈广宏教授的《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泰纳的文学史观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的构建》,分获上海市第六届、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和二等奖;邵毅平教授的《豆棚闲话:中国古典小说的框架结构》,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查屏球教授的《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在学科创新方面,此中心一直致力于新兴研究领域的拓展,特别是在2005年,申请到了作为新的二级学科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博士点,并形成了“十三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研究”、“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地域性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向,为国内首创。本学科的设立,旨在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彼此相割裂的状况,由此更全面深入地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方向发展的进程,将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各种现象通过有机贯通的方式加以审视与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的更新与发展。

此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学科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赋予这一传统学科以新的生命力。此中心已故的章培恒教授力倡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是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创新的具体实践,它重点在于通过古今贯通的研究视角,考察古代文学有机发展演化的进程。二是要充分重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于材料和史实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考辨,包括文本究析、文献实证等,从而为相关论题的深入探讨创造必要的基础。三是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特别是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立体研究。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

此成果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作了全面、客观而独具特色的考察,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并吸收形式美学的成果,将内容赖以呈现的包括作品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及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的文学形式作为考察的重点,探究各个时期、阶段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在此方面新的特色和成就。该著作又陆续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现已出版了第一卷,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型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首次被译介到国外。

2.黄霖教授主编的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此成果从批评史的视角立论并以此建构全书的叙述框架,不仅从文学思潮、研究方法、学术范式等层面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总体梳理,而且分诗学、词学、散文、小说、戏曲、文论等门类,系统探讨了该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历史,全书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上的提升和历史演变轨迹的描述。

四、“十二五”的发展思路

1.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为总纲性的发展目标,增强打通古今文学研究界限的学科拓展意识

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这一研究领域近年以来深受学界的关注并得到积极的响应,尤其在探讨古今文学贯通研究的方法和一些专题研究上取得了若干突破性的进展,继续保持其学术特色并使之达到一个更高更强的水平,是本中心今后学科建设的一大重要的发展目标。

2.强化传统优势领域的建设,并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纵深的方向拓展

在这方面,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文论及文献整理与研究是本中心传统研究之强项,鉴于尤其自元明以来中国文学乃至文化进入一个近世化的重要的转型期,在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处于特殊的位置,计划着重探讨元明以来中国文学在观念形态和创作实践中反映出的隐性和显性的近世化倾向以及由此所呈现的转型特征,考察这一文学转型具体演进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外动因,并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加强对这一时期少为人关注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典籍的整理与研究。

3.尽力打造研究布局合理、具有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学术团队

要充分发挥中心学科领军人物的学术带头作用和学术委员会的决策与指导作用,包括对于未来学科发展走向的前瞻性判断,对于中心科研目标的全局性规划等,以使其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同时加强中青年学术队伍中坚力量的培养锻造,保证研究梯队结构的合理性和持续性,并集中利用团队年富力强的优势力量,产出富有个性化乃至突破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