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每一位作家个人的思想史、生命史、情感史。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此外,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许多以送别、闺怨、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正或侧地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命运的理解、同情和关注,对造成家园荒芜、民不聊生、妻离子散

同学们,提到中国文学史,我们自然会想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实,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经”。它们紧扣时代与历史、民族与个人,绵延不绝,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学的海洋,激荡其中的每一朵或大或小的浪花,都从不同角度记录并生动折射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情感轨迹。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每一位作家个人的思想史、生命史、情感史。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维度来做概要了解: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作者理想精神与严峻现实遭遇后的情感喷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当吟诵起这两句诗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那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并油然而生敬意。屈原(约前340—前278),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是楚国贵族,初起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自尽。他在《离骚》中,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同情人民的感情。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过零丁洋》是“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写。全诗表现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他的《指南录后序》,叙述自己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九死一生的艰险遭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的奴才,从而像后来的吴敬梓那样,根本否定这一制度;但他对那些只以功名利禄为念而醉心科举的人物,是有所认识和批判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缘于个人生命的跌宕起伏及理想世界与严峻现实的冲突,从而孕育而成的作品很多,它们引发了一代又一代有血性的华夏子孙情感的共鸣,鼓舞他们去思考,去奋斗,去拼搏,去抗争。

二、中国古代文学是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抗争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东晋大作家陶渊明就是这样的脊梁,他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他的饮酒诗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自己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他的咏怀诗中,《杂诗》十二首多是表达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写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了后世学界所极度艳羡的“盛唐诗风”。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无疑是盛唐“众星”中最为璀璨的双子星座。李白之诗以雄肆奔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飘逸不群的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其济世拯物、忧怀民艰的理想抱负,以及傲视权贵、高蹈世外的胸襟品格,集中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在其《将进酒》《行路难》等诗作中有突出表现。杜甫之诗号称“诗史”,其“三吏”“三别”之作,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真切纪录。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感,乱世漂泊的生命感叹,圆熟生新的语言锤炼,形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李、杜之诗,代表的不仅是盛唐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其流风余韵,泽被后世,影响深远。“安史之乱”后的六七十年,史称中唐,是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元稹、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其中,白居易成就最高。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其主题主要表现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歌颂忠良,鞭挞奸佞;反映家庭伦理及社会道德状况。《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写的一部经典剧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品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此外,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许多以送别、闺怨、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正或侧地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命运的理解、同情和关注,对造成家园荒芜、民不聊生、妻离子散、生灵涂炭的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和诅咒。

三、中国古代文学咏唱着“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谈中国古代文学,自然绕不开爱情这一话题。

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是很好的代表。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小伙子在河边见到一位心仪的女子,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至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这是来自民间的爱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这是来自文人的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作品中抒写男女纯真爱情的作品可谓恒河沙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类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还有的歌颂为争得爱情而斗争的执着精神,借以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表现出更为深广的社会主题。《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其典型意义在于,这对情人不只是殉情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爱情的结合,而且是对自由、幸福和美的向往。作品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普救寺、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清初作家孔尚任的剧本《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品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从而揭示了南明覆灭的根本原因。作者从沉痛的故国哀思出发,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同时,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热爱祖国的下层人民。

如果说《桃花扇》是借爱情而表现政治主题的首创,那么,《红楼梦》在这方面则达到了高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小说。这部旷世杰作以贾府的兴衰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不仅写出了传统封建伦理信条的扼杀人性人情导致的爱情悲剧,而且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损与共,从更为深广的意义上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眺望烟波浩渺的中国文学大河,每一朵浪花都是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个生动的画面。

(王桂先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