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依托历史地理学科进行建设的。2000年此学科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和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的学术刊物《历史地理》集刊,于2006年列入CSSCI索引,现已出刊23辑。此集刊被公认为代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最高研究水平的学术刊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依托历史地理学科进行建设的。这个学科的创始人谭其骧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2000年此学科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和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此学科还分别于1987年、2002年和2008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还是首期、二期、三期复旦大学“211工程”建设单位。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是国内设立时间最长、研究人员最多、学科门类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专业研究机构。除了在历史地理学传统研究领域方面水平突出、成果卓著外,在历史地理学新兴的研究方向,如环境变迁和灾害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等方面在全国也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

此中心在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学术创新、人才建设、国际交流、办公条件改善等方面都有提高。

1.研究方向凝练与研究水平提高

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研制过程中提出的编码、历史数据标准化等理论与方法,为中外历史地理学的术语标准化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改变了过去以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构建起高精度的历史地理时空数据平台,使历史地理学在科学化、数量化方面有所突破。

2.围绕学术创新的要求,建立了初步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

以规章制度为对象,形成有效的重大问题讨论和日常业务运行机制。制定了《教授会议条例》,规定重大管理工作和决策事项的公开讨论和表决机制,并订立了相应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实施细则。

3.建立了队伍年龄结构和梯队布局合理的科研人员团队

着重培养中青年科研人员,使他们在学术界活动能力显著增强,为中心学术地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10年间,7人被选为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4.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每年举办一次大中型国际学术会议,多次中小型学术研讨会。在继续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合作基础上,又与日本学习院大学和关西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5.以办公条件、数字化数据和图书资料为标志的中心学术研究能力和条件,在国内继续保持一流的水平

此中心的办公和图书资料用房、办公设备在国内外同类机构中均可名列前茅。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数据为基础,初步建成一套覆盖全国的历史地理基础数字化数据。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0年间,此中心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1156篇,著作119部。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近年通过申报,共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如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6卷),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周振鹤所著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006年获得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邹逸麟教授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另外,此中心成员为中央国家机关、地方省部级单位共作过5次辅导报告。其中葛剑雄教授所作的“对我国南极事业的建议”,由上海市政府主办并报国务院,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同时,在为地方政府部门服务上也主动出击,与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研究成果直接为上海地名研究和管理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此中心的学术刊物《历史地理》集刊,于2006年列入CSSCI索引,现已出刊23辑。此集刊被公认为代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最高研究水平的学术刊物。

此中心的研究生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5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4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此中心总结建设的体会是:凝聚研究力量,培养团队合作,把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建设中,历史地理学仍将重点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重点培养更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跟踪学科前沿,努力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实现突破是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得的另一个经验。目前国内外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长时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迁序列;(2)研究精度的提高;(3)区域研究;(4)新研究领域、学科分支的建立。根据这四方面要求和目前队伍及现有研究基础的条件,此中心确定以数字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并以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作为实际操作的抓手。从能力建设上来看,CHGIS数据与其他配套数据资料的合成,为此中心在占领同类学科中的制高点起到关键作用。此外,这些数字化建设和研究所产生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在历史地理学界逐渐被接受和运用,这应该是学术创新最重要的意义。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由此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等机构合作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China Historical Geography System,简称CHGIS)于2000年启动。它是数据量最大、时间序列最完善、数据库结构最合理的研究成果,在历次国际会议上,专家学者公认本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项目申报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二期项目资助,五位国际评委均给出优秀的评估,列为优先资助项目。2007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听取了历史地理中心的相关建设成果汇报;12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参观了此中心,点击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询问了数字化环境历史地理的研究前景。2009年,此成果被教育部选中参加“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是整个教育部展厅仅有的三件实物展览之一。

2.《中国人口史》(葛剑雄主编,六卷本,300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此书是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人口史的读者提供一种尽可能详细、全面而系统的专著,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奖一等奖。

四、“十二五”的发展思路

此中心将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的途径,加速朝着国际化、精密化、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出重大或重要成果的方向发展。

1.继续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

在全面完成“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一期工程基础上,申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及其支持项目研究”,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将CHGIS表达的时间,从一期的1911年下延到1949年;二是将政区为基本内容的CHGIS一期变为多方面的内容的表达。子项目包括:(1)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时空进程。(2)16—20世纪南中国商业与社会地理的综合性研究。(3)明清至民国长江三角洲的寺院经济与佛教生态。(4)清至民国时期边疆地区的户籍管理与民族认知。(5)清朝地理信息系统及地图集。(6)周秦时期政治地理研究:在断代政区地理研究已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断代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亟待展开。

2.继续走与国际著名大学合作的道路

首先着手建立“历史空间综合实验室”,其具体内容包括:拟通过与国际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空间分析中心、密歇根大学中国中心以及国内重要单位的合作,创建“历史空间综合分析实验室”,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数理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良好结合,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3.申报“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千年巨变”重大研究项目

子项目包括:(1)中世纪温暖期的环境变化及影响。(2)明清时期长三角洲地区的生态与社会研究。(3)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空间扩展与近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形成。

4.继续为建立全面而完整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而努力

在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历史地理学”系列丛书第一、二期已完成专著8种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后续重大项目6种,使该丛书总数达到14种,覆盖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各种专著均将代表目前各分支的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