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此中心共立项47个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7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项目经费近500万元。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2000年 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成立以来,特别是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以来,不断加强国内合作和国际交流,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力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推进我国的传播研究,提高整个研究水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起到了较强的引领作用,在海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此中心目前共有校内外研究员31名,其研究涵盖了中外传播思想史、中国发展传播学、中外传播思想史、中国人际传播变迁与特征等诸多领域。此中心发展思路明确,重点突出,特色越来越明显;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中国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制度完善,管理规范、透明,运转良好。此中心现任主任黄旦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中心在“十五”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70多个,总经费接近1000万元,人均40多万元。其中包括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0个,国家社科项目4个,教育部项目13个,其他省部级项目8个,国际合作项目4个。在这些项目的支撑和推动下,此中心总计出版著作90多部,发表论文和咨询报告500多篇,年人均著作1.5部,论文和咨询报告8篇;获各种奖励12项,包括省部级奖3项。

“十一五”期间,此中心依照“缩小战线,凝练方向”的指导思想,确定四个重点研究领域:新技术环境下的传播效果研究、当代传媒研究、大众媒介与文化研究以及传播实践与观念史研究,成绩斐然。此中心共立项47个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7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项目经费近500万元。参与教育部“211”三期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大众传媒”,并主持其中的子项目——新技术环境下的中国受众,项目经费200万元,共出版著作近70部,学术论文及咨询性报告近500篇,获得省部级奖14项。

此中心秉承“开放”的宗旨,为培养未来中国传播研究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创建了多个学术交流平台。如发起并联合全国13所兄弟院校,成立了首家全国性传播学学术团体——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创办了“中国传播学论坛”,对全国的传播学教学和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受教育部委托,开办了以培养未来学术精英为宗旨的“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方法”暑期学校,已经连续举办7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中心以创新为宗旨,整合各地华人传播学者的力量,引领并大力推动传播学本土研究,使中国传播学在整体上进一步呈现自己的特色,提高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和水平,产出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性学术成果,构建了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引领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带动学科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传播学实证调查、视觉文化与传播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备了与国际对话的能力和基础。

此中心一直把提高对业界、政府、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本学科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咨询服务,承担各级各类应用研究,好学力行,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利用中心的影响和优势,尝试与有特色和有基础的兄弟院校共同合作建立研究中心(所),以推动全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目前已经建立的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云南大学“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所”、安徽大学“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

三、标志性成果

1.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该书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08年出版,荣获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2.周葆华:《Web2.0知情与表达:以上海网民为例》

该文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上。此文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描述了目前中国公众(以上海为例)使用Web2.0进行信息获取与意见表达的基本状况;并对“创新扩散”和“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在互联网采纳的第二层(Web2.0功能)上的有效性和解释力进行了检验。此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荣获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3.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

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此书聚焦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即美国政府利用媒体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其中美国政府指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中的行政分支。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此书把研究对象放在了“国家—社会”这一社会科学研究经典分析框架中,揭示了美国政府媒体宣传的背后反映了国家想要利用媒体来影响和控制社会,追求和维护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达到其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目的。

4.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该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认为西方的传播者研究是以“把关人”理论为标志,在视角上是从个体到组织到社会制度;其重点由个体新闻选择,到组织、社会对新闻选择的影响,再到媒介组织对社会意识的复制和生产;其基本轨迹是从专业主义始而转为对专业主义的批判;“公共新闻业”的出现,表明试图对新闻专业主义做出新的拓展;新闻专业主义的批判与固守,亦即其建构与消解将不断持续下去,并成为西方传播者研究的既定线路。

四、“十二五”的发展思路

此中心进一步扩大在全国,尤其在亚洲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初步形成标志性的学术共同体,引领并大力推动立足中国实践和经验的传播学研究,使中国传播学在整体上进一步呈现自己的特色,提高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和水平。

此中心确立三个重点研究方向:新技术环境下的中国受众,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传媒与文化变迁,全球传播视野中的中国传媒传统与变革。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新技术环境下的中国受众:以实证研究为基本路径,以调查数据和经验材料为基础,着重研究媒介使用、新媒体与日常生活、媒介和社会现实认知、媒介和公共参与;(2)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传媒与文化变迁:以城市、城市与乡村、城市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为三个焦点,以现代性为视角,以个案为重点,从传媒与文化及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揭示变化的特征、意义及其内在动力;(3)全球传播视野中的中国传媒传统与变革:在全球传播的框架中,在观念和制度两个维度上,考察中国传媒的历史传统,尤其是党报的历史传统及其制度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