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海洋产业政策概况

国内外海洋产业政策概况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内外海洋产业政策概况长期以来,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在加强主权管辖海域开发的同时,各沿海国为获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有利利益,竞相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来指导本国海洋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分别制定新的海洋战略与政策,并且有关战略内容也涉及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
国内外海洋产业政策概况_浙江海洋文化产业

第一节 国内外海洋产业政策概况

长期以来,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从最初对海洋充满了畏惧,到“方行天下,至于四海”而开始逐步地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而“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乃至于大规模地进行海上探险和海上贸易活动,不断拓展人类活动范围,逐步开始了利用海洋增加人类的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一、海洋战略概述

时至今日,海洋已经成为全世界沿海国家在新世纪增强国力、实现繁荣富强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为了在海洋世纪的竞争中不至于落伍,世界各个涉海国家或地区纷纷出台自己的海洋政策或策略,发展自己的海洋经济

(一)海洋战略的涵义

同国家的战略、政策一样,海洋战略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政策框架。杨金森将海洋战略定义为“国家领导人、政治首脑、涉海部门领导人处理海洋事务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包括海权问题、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海洋科技问题的国家目标、行动方案及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案和手段等”[1]

曙光、张登义在《关于尽快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建议》中提出:“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陆地与海疆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统揽海上方向建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和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策略。”[2]

海洋发展战略就是国家在实现了对本国海洋利益区域控制的基础上,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一步筹划和指导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海洋管理等的全局性战略。海洋发展战略是包括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和海洋管理等诸多子战略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战略。[3]

虽然各个研究者关于海洋战略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实际上这些表述内容所包含的对海洋战略实质的认识都是相似的,都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海洋生存战略,指的是国家机构运用政治、军事等手段实现涉及国家利益海域的实际控制,维护自己海洋国土的完整和合法海域的权益;二是海洋发展战略,指的是对自己的合法海域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进入21世纪,在新的海洋世纪里,如何将更多的关注目光从内陆转移到海洋,正确地处理内陆发展和海洋发展的关系,解决人类围绕海洋进行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大力发展海洋各项产业,实现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规划与指导。

(二)海洋战略与海洋策略

全世界的海洋问题,就其本身性质和需要看,应该是应急的与应对的,或者说是对策的与策略的。由此看来,“海洋问题”中的海洋政策有两种形态:一类是与海洋危机对应的“海洋应对”形态,另一类是与海洋未来有关的“海洋发展”形态。基于这两种形态,海洋策略明显是应急的、对策的,是涉及海洋危机问题应对的“海洋应对”形态;而海洋战略则是应对的、策略的,是涉及海洋未来发展问题应对的“海洋发展”形态。它们代表着近期和远期、眼前和长远的决策选择: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解决方案的海洋政策。

与海洋策略相比,“海洋战略”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以实际行动,运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手段实现对关系国家利益海域的地缘优势,取得对该区域的实际控制权;二是从国家的高度谋划、设计国家海洋发展策略(包括海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担负该海域秩序的维持、承担相应的国家义务);三是从国家高度谋划、设计未来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内容。[4]

21世纪以来,海洋战略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强本国国力需要而战略性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致力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强调完善本国海洋法制建设,围绕“有限”生存空间一部分的海洋进行法学思考,围绕海洋空间观念、竞争观念、环境观念和资源观念等话题,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海洋政策、策略,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

二、国际社会海洋产业政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洋对人类经济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海洋资源及其战略价值更加重要,尤其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和生效,世界沿海各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洋国土,国际海洋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沿海的国家普遍以新的目光与视角关注海洋,海洋事务也被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列为重要的议事内容。沿海国家纷纷建立或加强了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和海洋战略研究机构,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国家海洋战略政策。

21世纪是世界各国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第二疆土”,海洋引起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加强主权管辖海域开发的同时,各沿海国为获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有利利益,竞相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来指导本国海洋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分别制定新的海洋战略与政策,并且有关战略内容也涉及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

2001年1月20日美国国会出台《2000年海洋法令》并正式生效;2004年12月17日又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美国《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对海洋管理政策进行彻底的评估,并为21世纪美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描绘出新的蓝图。美国是世界上海洋管理法规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海洋开发的国家政策中就有沿海旅游的内容,如“加强民间、州和联邦政府等对沿岸海域的海洋娱乐方面技术支援”等。

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开发北海油田,很快形成英国海洋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英国的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设备材料工业也迅速崛起,在2000年其海洋产业产值高达970亿美元。2000年,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USTB)提出今后5~10年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方面的计划。

法国早在1967年就成立了国家海洋开发中心,其是一个具有工业和商业特色的公共研究机构,任务是在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各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海洋资源开发。进入20世纪80年代,法国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增设了“海洋部”,后改名为“海洋国务秘书处”,成为法国政府统一管理、协调海洋工作的职能部门。

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发展潜力很大。为了达到国际竞争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和科学理事会(AMISC)指出了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海洋产业各领域的发展战略。联邦政府针对其拥有很强实力的滨海旅游业,公布了一份详尽的《游艇战略》报告,在海岸线基础设施上加强建设,提高滨海旅游业、娱乐业以及游艇码头的竞争力。

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各种海洋政策文件,并拟订“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如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2007年4月20日又通过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构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等。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日本人民对海上娱乐业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度化的趋势,日本正在加大海洋娱乐公园的建设力度,包括国营陆海滨公园、海中道海滨公园、国营冲绳纪念公园以及国营明石海峡公园等。为振兴海洋娱乐业,政府不仅增加娱乐场点,而且还加强安全保障系统。[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衰落,但是它依然高度重视大西洋的战略地位。2000年4月俄罗斯制定了包括海上军事发展战略的《俄罗斯联邦军事战略》,随后《俄联邦海洋学说》等文件也纷纷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阐述了俄海洋政策的基本原则,同年9月,俄罗斯成立了联邦政府海洋委员会;2003年7月又制定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安全战略》,以解决发展海洋事业的方针政策问题。显然,无论是俄罗斯从“争夺出海口”到“海洋富国”的海洋战略提升,还是其各阶段的海洋战略实现设想,都是在传递一个海上强国复兴的信号。[6]

2002年加拿大出台了《加拿大海洋战略》,2005年又颁布了《加拿大海洋行动计划》,并且设立海洋渔业部,制定了综合性海洋法。其海洋战略提出了“明确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扩大海洋技术产业;掌握海洋产业动向,加强沿海的海洋观光业”等涉及海洋文化诸多方面产业的内容。

韩国非常重视海洋开发,1996年发布《21世纪海洋水产前景》,强调要发展成为海运强国、水产大国、海洋科技国家和有良好海洋环境的国家。1999年12月,韩国又制定了国家海洋战略———《海洋韩国21》,提出海洋发展要世界化、未来化、实用化和地方化,欲通过蓝色革命来增强国家海洋权利。例如世界化把整个世界作为海洋产业进行开发,并坚持开发以知识为基础的海洋产业等政策措施。为达到上述目标,《海洋韩国21》设有8个特定目标和100个具体计划。其中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服务产业,涉及研究开发海洋旅游业,开发连接朝鲜、中国和日本的东北亚巡航路线等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竞相成立相关职能部门,以加强对海洋事务的协调与管理。如澳大利亚成立了“国家海洋办公室”;荷兰和巴西成立了部门间海洋委员会;越南成立了国家海洋事务协调委员会;菲律宾成立了内阁级海洋事务协调委员会;韩国成立了海洋和水产部;印度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这些国家在健全海洋管理机构的同时,从整体上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事业发展政策,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三、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发展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最早的文化产业政策是在文化市场管理与调整中逐渐出台的,但很少有涉及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随着滨海旅游业逐渐兴起,带动了相关的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政策、纲要、规划等文件里。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文化领域面向市场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至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83.7亿元,增长了6倍;文化产业由6.8万个增加到9.2万个,增长了35%;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加到72.1万人,增长了46%。与此同时,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发展更为迅猛,因此,1998年中国文化部正式成立了文化产业司并指导全国文化产业工作。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是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问题的凸显、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位置的提升、信息产业的崛起、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的。[7]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先后就文化体制、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意见和纲要等文件,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促进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繁荣发展。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该文件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还提出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2001年,全国政协与文化部组成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国内部分省市进行实地考察,强调“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

2002年11月,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这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

2003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重点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及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等方面的问题。同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2003年7月22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各部门文化管理的优势,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文化产业统计资料,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近10余家单位通力合作,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界定、规范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各个省份、地区开展文化产业研究,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奠定了基础。[8]

2004年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4月,教育部论证确定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自学考试专业的设置,开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经营和管理培养复合型、急需型专业人才。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由于“文化产业”正式进入了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我国下一个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以强劲势头发动并将迅速崛起,并在我国海洋各项事业开发、产业发展中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发展

我国的海洋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了迅速发展,海洋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洋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足1%,到80年代不足2%,到1995年增至4%,2007年增加到6%以上,而在2010年则达到了10%左右,从而使我国进入世界海洋开发的前5名,成为海洋经济大国。

1.改革开放初期的海洋战略(1978—1991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5月又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又作出海南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还多次强调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振兴国家经济,造福于民。

早在1984年,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就组织有关专家进行《2000年的中国》研究,“海洋开发”就是其中一个专题。国家海洋局组织了250名专家对这一专题进行了研究,在《中国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报告》中,专家们提出了12条海洋开发基本政策,其中就涉及海洋产业改造、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海洋开发体制和综合开发等相关的海洋产业战略政策。

2.海洋战略全面兴起的十年(1992—2001年)

在这十年中,我国的海洋战略开始逐步深入和细化,所颁布的各项政策逐步涉及海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总书记正式提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任务,并且“建设海洋强国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从而使中国海洋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94年,中国率先在全世界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

1995年,全国海洋开发规划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完成了以1996—2020年为规划期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提出重点建设五个海洋经济区,即环渤海区、长江口—杭州湾区、闽东南沿海区、珠江口区和北部湾区,制定了海洋经济布局的框架,为在宏观上指导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1996年,我国政府又颁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全面阐述了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海洋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1998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强调发展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这是中国海洋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公开发表的全面阐述中国海洋开发、保护基本国策和积极参与国家海洋事务原则立场的重要文件。

3.系统化海洋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时期(2002年至今)

在新的海洋科学技术推动海洋产业迅猛发展的21世纪,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极。建设一个海洋大国,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2002年国家正式发布《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根据海岸资源与环境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对海域进行功能区分,将我国管辖海域划定十种主要海洋功能区,为海洋综合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涉及浙江省沿海功能区有三个:一是长江口—杭州湾海域功能区,包括浙江杭州湾、宁波市区的毗邻海域,如宁波北仑、嘉兴乍浦等港口区,宁波镇海、慈溪、平湖海底管线区,钱塘江、平湖九龙山、海盐南北湖等旅游区,海宁黄湾自然保护区,保证杭州湾大桥建设用海需要,发展滨海旅游等。二是舟山群岛海域功能区,包括浙江省舟山市毗邻海域,主要有舟山渔场捕捞区,舟山群岛养殖区,普陀、嵊泗列岛、岱山等旅游区,包括洋山、定海、岱山、岙山、嵊泗等在内的舟山港口区及相关航道,舟山、岱山盐田区。保证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区、航道、芦洋跨海大桥及其他大型专业化中转码头建设用海需要,发展养殖业,增殖渔业资源,限制近海捕捞强度,建立我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发挥海岛旅游资源优势,保护海底管线,保全海岛生态系统,加快舟山连岛工程建设。三是浙中南海域功能区,包括浙江省宁波鄞县至闽浙交界的毗邻海域,主要有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养殖区,温州、台州等港口区及相关航道,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洞头列岛旅游区,乐清湾、三门湾潮汐能区。该区保证增养殖业用海需要,建立贝类等水产资源种质库,推进以温州港和台州港为重点的浙中南沿海港口群建设,合理规划和开发浙南沿海和海岛地区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网络,严格控制港湾区域的围垦,加快沿海标准海塘和防护林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海岸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设。[9]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规划我国未来20年经济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时,将“实施海洋开发”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海洋经济列入我国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和海洋事业的投入也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全民海洋意识逐渐加强。

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03年5月,国务院制定并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规划期为2001年至2010年。《纲要》提出“调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纲要》把滨海旅游业列为支柱海洋产业,并提出“滨海旅游业要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努力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发展海滨度假旅游、海上观光旅游和涉海专项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确定旅游环境容量,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政府为促进海洋经济综合发展而制定的第一个具有宏观指导性的文件。

《纲要》还对我国海洋经济区域进行战略规划与布局:海洋经济区域分为海岸带及邻近海域、海岛及邻近海域、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为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十一个区域之一:该区北起长江口,南抵浙闽交界的沙埕湾,绝大部分为淤泥质海岸,岸线长2012公里,滩涂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优势海洋资源是港口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主要发展方向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强宁波北仑深水港和杭州湾外港区建设;发展海洋油气和海洋化工深加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发展海洋船舶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完善杭州、宁波和舟山群岛旅游景区,建设浙北—上海海滨海岛旅游带;调整渔区经济结构,发展远洋捕捞,搞好浙南海水养殖基地建设;加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加强海洋调查评价和规划,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

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海洋作为专门一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进行规划部署,勾画了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蓝图,初步提出“强化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生态,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措施,但未提及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甚至连海洋产业一词也未涉及,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在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用专门一章阐述我国海洋战略政策,作为海洋事业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在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海洋产业政策,对海洋文化产业也做了全局性的规划和指导,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标志着我国海洋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2011年9月16日,第二届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将重点发展海洋服务保障技术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研究;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培育工程公司,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聚集”,以实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示范带动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各种规划纲要或政策的细化,也给浙江省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