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服务实质性措施的出台,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一些地方合作社数量开始增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_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78~1994年)

自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一直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多次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供销社等形式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1983年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提出,“适应商品生产需要,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1993年中央1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逐步形成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相结合等服务网络……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和扶持,使其在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实体,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道路”。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服务实质性措施的出台,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一些地方合作社数量开始增加。但由于当时农村商品化程度不高,合作组织的稳定性不强,管理不规范,成员的流动性较大,权利和义务不十分明确,加上政府具体支持、服务的措施也较少,所以合作社的数量还很少,活动内容以技术合作和交流为主,成员间的合作大都局限在社区内部。

2.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

随着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产量的增加,农户生产的商品率也逐渐提高,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农民对合作的需求也逐渐强烈,党和政府仍然保持对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专门要求和许多鼓励措施。在1998年2号文件《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农民自主建立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组织,多数是以农民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大鼓励和大力支持”。

这一阶段,合作社的合作活动内容和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以从事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大量兴起,而原有的很多专业技术协会也把重点转向共同销售农产品方面;在市场主体的带动下,合作社的活动地区、范围打破了传统的社区限制,跨乡、跨县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开始出现。同时,合作社的牵头人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除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兴办合作社外,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成为组织兴办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另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技、畜牧、水产、农机、供销等部门,也开始利用其资金、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兴办专业合作社。

3.第三阶段:深化和加速阶段(2000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和深入推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入世”效应的逐步释放,也增强了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满足农民对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党和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支持面越来越广,措施越来越具体。在200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各地要加快制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细则,有关部门要抓紧出台具体登记办法、财务会计制度和配套支持措施。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示范项目资金规模,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深化和加速阶段,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64万家,比2008年增长一倍多;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2%,入社农户数量比2008年翻了一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