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文化中的汉元素

日本文化中的汉元素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日本最早的汉文化的记录,要追溯到“天照大神”时期。“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话传说中最核心的女神——太阳女神,她被奉为日本皇室的祖先,尊为神道教的主神。二战结束前,汉文或汉文体始终是日本皇室的御用文字。圣德太子推行日本建国,并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
日本文化中的汉元素_漂洋过海去日本

第二节 日本文化中的汉元素

1.嵯峨天皇的唐风诗词

“日本文化是豆腐,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卤汁。”这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话。关于日本最早的汉文化的记录,要追溯到“天照大神”时期。“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话传说中最核心的女神——太阳女神,她被奉为日本皇室的祖先,尊为神道教的主神。

根据枟古事记枠和枟日本书纪枠上的记载,伊奘诺尊这位日本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在逃离“黄泉国”的途中,在筑紫桔之小门的阿波岐原洗刷身上的污秽,当他洗左眼时,眼中生出一位美丽的女神。当这位女神出生时,瞬间光辉铺满天地,伊奘诺尊感到十分高兴,于是就将这个女神命名为天照大神,并送她八坂琼曲玉,还命她管理高天原,那里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天照大神到了高天原后,在这里开垦田地,传授养蚕、织布技艺。在她的治理下,高天原呈现出一片富裕景象,众神们过着安逸与和平的生活。后来,天照大神命令她的儿子天之忍穗耳命,去治理农作物丰富的苇原中国,这里的苇原中国就是指日本。从此天照大神的子孙就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治理着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万世一系之神裔的传说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在日本,天照大神又被称为“天祖”,这个“天祖”的称谓被使用在汉文体的文章里,由此说明日本大教宣传的诏书是由汉文撰写的。直到1945年日本发布枟终战诏书枠为止,天皇的诏书一直都使用汉文或汉文体。二战结束前,汉文或汉文体始终是日本皇室的御用文字。可见,汉文化对日本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汉文化史中,以“敕撰三集”为代表的9世纪前半期的汉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迎来了汉文化史上第一个辉煌期,还在“国风文学”不景气的情况下,挽救了文学空白的危机,同时为歌文学再度繁荣和即将到来的歌集时代做了良好的铺垫。“敕撰三集”包括枟文华秀丽集枠、枟凌云集枠与枟经国集枠,三集的主要宗旨是“文章经国”与“鼓吹唯美”。同时“敕撰三集”时代,相当于嵯峨天皇(786~842年)的时代。当时日本崇尚唐风时代,而“嵯峨”二字,就来源于唐朝时长安附近的一座名山,唐德宗就葬于此山。而嵯峨天皇所在的京都嵯峨野,正是沿用长安德宗的地名。

嵯峨天皇的后宫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他有28个妻妾,50多个子女,雄风不亚于其父兄。为了安排这些子女,他将其中的多数赐姓源氏,因此源氏成为和皇室有血统关系的贵姓。但是,嵯峨天皇不恋权位,反倒寄情琴棋书画,徜徉山水之间,是位无为而治的信奉者。

嵯峨天皇迷恋汉学,在诗赋、书法、音律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他的书法有“天下三笔”的美誉。嵯峨天皇的汉诗水平极高,例如他在游览中所作的一首诗:“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饥猿到晓啼。”诗中绝无豪言壮语,也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只有一副清闲、淡泊的口吻。与此同时,嵯峨天皇还在国内大力推行“唐化”,从礼仪、服饰、殿堂建筑一直到生活方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同时,他还提倡佛教的传扬,在他当政时期,天台宗、真言宗得以发展、传播。他在天皇任内,以及做太上皇的时期,宫廷内宴会不断,饮酒赋诗,听歌观剧,助长了奢靡浪费的腐化作风。在823年时,正值壮年的嵯峨天皇让位给弟弟大伴皇太弟,即淳和天皇。

2.圣德太子的中国风

研究在日本历史上流行的汉文化史,绝对不能不提到圣德太子。圣德太子(574~622年),他的母亲是钦明天皇的女儿,父亲是用明天皇。圣德太子本名厩户皇子,“圣德太子”是他死后的谥号,别名为丰聪耳、上宫王,是当时日本政治界与知识界的领袖。

日本的文献中记录,圣德太子出生在马厩里面,他一出生就会说话,等到他长大一点后,就能同时听见、辨认八个人的讲话,并从中分辨出道理来。因此,人们又称圣德太子为“厩户丰聪八耳命”。可以说圣德太子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最为人们推崇的一件事是一次他出游时发生的故事。在一次出游中,圣德太子看见路旁躺着一个乞丐,于是太子就问乞丐的姓名,当时乞丐已无力回答。于是太子让人连忙拿来食物喂他,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盖上。第二天,太子再次去探望那位乞丐,却见他已经死了。太子因此感到万分悲痛,并将乞丐的尸体埋葬在了当地。太子还对人说,这不是乞丐而是神人啊。当人们再次把乞丐的坟墓打开时,尸体已经不见了,只见太子为乞丐盖的衣服还整齐地放在棺材里面。人们把太子的衣服带回交给太子,太子照旧穿在身上。大家不由得感叹道,只有圣人才看得出神啊!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圣德太子为圣人。

圣德太子有4个妻妾,其中一位是苏我马子的女儿,这也是苏我氏能够容忍他摄政的主要原因。在推古女皇时代,圣德太子实际掌握政权达16年之久。在他执政期间,圣德太子推崇佛教,创建多处寺院。日本民众在比较佛教和神道教之后,发现神灵有保佑、赐福的一面,也有怨恨、惩罚的一面。但是佛教却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仁慈和得救的福音。因此,日本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以敬畏而喜悦的复杂心情迎接这个外来的教义。似乎圣德太子看出佛教是使人类从尘世的“幻象”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教义,而不同于浮泛于念咒施法的原始信仰。他还积极推行汉化,大力地引进中国的思想、文化制度、艺术和宗教,他组织翻译经典,主张与中国、朝鲜进行进出口贸易,吸收大陆文明。圣德太子推行日本建国,并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

593年,圣德太子摄管朝政。圣德太子辅政后大力进行改革,即推古改革,并遣人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后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律法十七条、采用历法、编修国史、使用天皇名号、兴隆佛教。

圣德太子最先的改革措施就是实行冠位制,取法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他在公元603年制定了“冠位十二阶”,按照德、仁、礼、信、义、智排定冠位的秩序,每个冠位不分大小。朝廷掌管授予冠位的权力,只按个人的能力和功绩,不管其门第的高低。这样,破除了旧有的世袭门阀制度,广开人才录用之途,从而树立了朝廷的权威,加强了王室的权力。圣德太子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推行的是平等自主原则。他一反过去以中国天子的臣属自居的心理,骄傲地自称是“日出处天子”,把日本摆在与中国平等的地位。

607年,圣德太子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在出访的国书里,圣德太子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这样的称呼让隋炀帝看后非常不高兴。于是隋炀帝火冒三丈地对他的大臣说:“倭人实在不懂礼貌,以后不要和他们来往!”旁边的翻译官一看皇帝发了火,顿时急了起来,连忙打圆场说:“这些蛮子不懂中文,根本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您又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隋炀帝这才消了气,还派了裴世清等使节十三人,跟随小野妹子来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在隋炀帝派去日本的中国大使所持的国书中,隋炀帝称:“皇帝问倭王”。圣德太子一见这样的称呼也是一肚子的不高兴,这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别人称日本“倭”,就是因为这个,圣德太子对中国大使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连一个“红包”也没有送给中国的使节。裴世清回国时,小野妹子又跟随他再次来到中国,这次小野妹子的出访还带了许多的留学生、学问僧等。这次在日本的国书上改了称呼,写的是“东天皇敬问西皇帝”,这也是“天皇”这个字眼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并且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此之前,日本人都称最高领袖为大王。就在隋朝短短的几十年中,日本一共派出了四次的遣隋使,并且于608年派出8名学习中国政治文化的留学生,后来都成了日本改革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圣德太子时期盛行中国风的时代潮流。

在学习了中国先进的治国思想后,圣德太子按照中国的宪法制定了日本的枟十七条宪法枠,在宪法里,他以儒学为主,综合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法”诸家学说,从思想理论中论述了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规定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并且在宪法中圣德太子首先强调了以“礼”为治国之本,而实现礼治的根本是“和”。枟十七条宪法枠中还大力推崇佛教,重视吏治。由于日本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天皇不能直接治理自己的民众,这样诸侯们拥有了很大的权利。而在枟十七条宪法枠中就明确提出“国无二君,民无二主”,诸侯不得直接向平民征税,可以说枟十七条宪法枠的制定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具体的,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纲领,日本的成文法治也由此开启了先河。

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随着日本与国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这样从中国与朝鲜来的移民逐渐增多。在这些移民中,中国的很多移民是文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把中国的文化带到日本,特别是在佛教的传入方面,这些手工艺人们在日本建造佛寺、翻译经典、塑造佛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日本的建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飞鸟文化。日本是个善于模仿别人文化的民族,他们能够很好地吸收,并将其消化变为自己的所有。在早期,日本吸取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从中得到益处。近代他们仿效西方的先进文化,拿为己用,这样的特点形成了日本所特有的岛国传统。

3.汉诗在日本的全盛时代

许多人都认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唐诗中的名句。实际上,这首诗的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一个日本人能做出这样的诗句,不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日本古代,不管是武士还是贵族,都对汉诗有一番研究,并以能写几首汉诗作为自己有修养的象征。

随着中日两国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发展,日本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学、用汉文写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有:3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枟论语枠、枟千字文枠等书传入了日本,到了7世纪中期,日本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成为了最初用汉文写诗的诗人。在初唐与盛唐时期,以弁正为代表的遣唐使,有计划地将灿烂的大唐文化带回到日本,在他们的诱发下,日本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诗更是众多璀璨的“舶来品”之一。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在他的枟日本人与汉诗枠中写道:“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到了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蔚然成风,形成了一种时尚。在贵族的宴饮及迎接外国使节的宴会上,都是要赋诗的。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长屋王为首的藤原房前、藤原宇合、淡海三船等诗人。由于这个时期的汉诗文创作受到了中国齐梁体和唐初诗风的深刻影响,所作的诗大多为五言诗,内容主要是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如今在日本现存的一部751年的枟怀风藻枠,是日本最早的汉诗集。

日本人对汉诗的态度不仅是推崇,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大量地创作。由于当时文化垄断在上层社会,这样诗人几乎都是上层的士大夫。751年成书的汉诗集枟怀风藻枠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在枟怀风藻枠中共收录了117首诗作,其中的62名作者几乎都是天皇、皇族、官吏与高僧这些上层社会的人物。最早的一首汉诗枟述怀枠,就是大友皇子所作的诗词。奈良时代日本的诗人们都精通汉语,因此在诗风上多是模拟中国的六朝时代,形式以五言为主的诗词,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藤原宇合的枟奉西海道节度使之作枠中所写到的“往岁东山役,今年西海行;行人一生里,几度倦边兵。”等诗词可以与唐诗相媲美。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与诗圣李白、王维交情很深的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他最终埋骨在了长安,或许就是这份对中国诗词热爱的情节所致。

794年,日本迁都到平安,历史上称这个时代为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由于天皇带头提倡学习中国文化,崇尚儒家学说,这样几代的天皇都成为了汉诗的高手,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枟敕撰三集枠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一时期也让日本的汉诗达到全盛期。838年,白居易等中国大诗人的诗集传到日本,这一传入给平安中、后期汉诗文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在日本最负盛名的中国诗人是白居易,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声称白居易的风格是自己模仿的对象,这其中就有菅原道真的名句“叶落梧桐雨打时”,这就是直接化用了白居易的枟长恨歌枠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由于对白居易如此的崇拜,时至今日,日本民间还保存着很多白居易神社的遗址。

当时在日本流传的中国古诗里,中国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作品得到了众人的追捧,还有很多意境幽远、充满了思索并且带有出世超尘气质的诗歌在日本也受到了很大的欢迎,这其中就有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作品。除了这些以外,日本人还喜欢中国古诗中的一些词,虽然这些词在中国的影响并不很广,这其中就有在日本很有影响力的张正见的枟钓竿篇枠。幕府时代,唐诗主要在僧侣间流行,涌现出包括因动画片在中国脍炙人口的一休在内的一大批诗僧。因为这些僧人身份特殊,经历特别,欣赏品位与意境自然和普通人大相径庭。当然唐诗在日本的传播有自己的特征。在中国,诗是科举考试重要的内容,诗写得好就大有当官的希望,因此“诗言志”就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可是在日本,长期以来官职都是依靠世袭或者武功获得,诗写得再好也只能是业余爱好,所以日本人所青睐的唐诗风格,自然有其自己的特征。

随着唐诗在日本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了一种风雅,这种风雅更是体现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日本过新年的时候,有一项传统的游戏叫做“百家诗纸牌”,这种游戏就是将一百首诗写在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这些扑克牌上所写的诗有真正的唐诗,也有日本人自己写的汉诗。在游戏开始时由裁判念诗,参加游戏的人根据所念的诗来抢对应的卡片,抢得最多的人为胜。当时在日本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喜爱读唐诗、甚至自己会写一手汉诗的日本人并不懂汉语的意思。这是因为,当时在日本发明出了一种“训读法”。通过这种方式,汉语实词被原封不动地保留在日文里,其中虚词就和日本文言中的助词、助动词一一对应,正是由于这种“训读法”让不懂汉语的日本人也能自如地掌握汉诗的诵读和写作。只会诵读和写作而不懂其中的意思,这就使日本人不能理解诗词中平仄、押韵的意思,而只是在一味地死记硬背了,这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日本人对唐诗的热爱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学习的重点侧重在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中,这种兴趣方向的转变,让汉诗风尚走向了极大的衰落,虽然在日本仍有像夏目漱石这样的大文豪喜爱并能亲自创作汉诗的诗人提倡诗歌,但在民间的汉诗风气还是大大地衰落了。为此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担忧,并四处奔走呼吁,重新引起人们对汉诗的重视。在这些人士的大力推动下,1997年在香川县举办的日本国民文化节上,汉诗就首次作为正式的项目被纳入了大会。如今仍然有很多的日本人坚持学习和写作汉诗,其中不乏很多的年轻一代,他们仰慕唐诗风尚,并认真学习阅读与写作汉诗。日本现代社会,唐诗依旧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日本比较传统的企业家办公室、酒肆茶舍或者某些文化人的书斋,时常可以看到一两幅书法挺秀的墨书唐诗,例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之类的诗词,让气氛为之一变而忘俗,以至于连大阪的糕点盒上都印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字样。

4.枟万叶集枠——日式的枟诗经枠

日本的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与中国文化、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汉字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或是通过直接往来传入日本,这样中日文化的交流到了7世纪更为频繁。当时日本的中央政权与中国隋、唐王朝直接往来增多,在此期间日本政府派遣了数十次大规模的遣唐使团和留学生、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这种交流、学习的方法先后持续二百余年之久,这也说明当时日本这个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的进取精神。当然,日本古代贵族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与创造贵族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

就世界文学而言,日本的枟万叶集枠在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奈良时期”(710~794年),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就是枟万叶集枠,它是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规模宏伟的和歌总集。枟万叶集枠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学走向理性的发展过程,也显示了日本人的野心和张扬。中国枟诗经枠文化的传入影响了枟万叶集枠,其中表现婚恋、服饰、宴饮的诗歌都体现了枟诗经枠的风格,这种文化精神的影响和传承,同时也体现在文学建构的内容与形式上,显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日本本土文化基础上,吸收多元外来文化因子,创造了日本枟万叶集枠时代的文化辉煌。因此,枟万叶集枠另一方面的贡献是,在它的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从书名的分类、由来、汉诗作者大量参和在诗集中及对汉字的大量借用都可见日本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联,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

枟万叶集枠盛行的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因此枟万叶集枠完全是借助汉字写成的。枟万叶集枠全书共二十卷,收录和歌、长歌和短歌等体裁,一共四千五百余首。其中有部分是署名的作品,也有很多无名氏的作品。枟万叶集枠中三分之一是无名氏的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录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东歌”(本州东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仅语言淳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种劳动场景作为比、兴等艺术手段,让这些民歌表现得情趣盎然,富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还有些歌表达了不畏父母横暴干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情。其中在卷二十中收录了九十二首“防人歌”(戍边兵士之歌),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天皇制下被迫别父母、抛妻子,兵士远戍边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边提到的一些歌之外,在其中还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会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枟万叶集枠中署名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所谓著名“歌人”所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枟万叶集枠中期的作者,活跃在7世纪中期以后至8世纪初,其中代表作者有柿本人麻吕、山上忆良、志贵皇子、山部赤人、笠金村、高市黑人、大伴旅人、高桥虫麻吕等人。这些人是当时的贵族或中、下级官吏。他们的歌风各具特色,对和歌形式的完成及使其艺术手法臻于完美方面,各自做出了贡献。

山上忆良是“万叶歌人”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年轻时曾随遣唐使来过中国。在他的长歌中大多都附有用骈体汉文写的长序,从这个方面可以说明他对汉文以及汉文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山上忆良写的著名长歌枟贫穷问答歌枠,是那个时代日本唯一的一首反映在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生活艰难的一首绝唱。枟贫穷问答歌枠中的描写为:“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频作响,俯首嗽连连。捻髭空目许,难御此夜寒。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虽尽我所有,难耐此夕寒。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其中对人民饱受心酸之苦的叙述淋漓尽致。在这首诗中带有浓厚的大唐风味。在枟万叶集枠后期的作者里,以大伴家持及大伴坂上郎女为代表。此时,由于时代已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后期,古代社会暴露出种种矛盾,开始走上解体的过程。大伴家持的歌风正反映了这个下降时期的特点,因此他的短歌就有凄清纤丽、情致缠绵的特点。

总而言之,枟万叶集枠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广度,更在于它格调的深厚真挚。枟万叶集枠以后,和歌逐渐成为贵族们吟风咏月的消闲品。贵族们利用和歌作为社交赠答及男女求爱的媒介,或是利用它进行宫廷“歌合”。到了平安、镰仓时期,和歌专为贵族及僧侣们所占有,成了他们抒发个人纤弱感情的方式之一,这其中也处处体现了汉文化的闪光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