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育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点

德育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点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为例,谈谈学科德育的有效融合。同时,本人认为实现德育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学设计明确三维目标,是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前提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
德育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点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风华中学 黄荣斌

地理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树立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以及良好的公民人格等具有特别的意义。

学科德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落实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应有机地融入学科德育,把学科教学目标、内容与德育目标、内容加以整合,使其水乳交融,实现德育的无痕化,以达到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教学与德育互动促进的效果。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割裂的情况,或者三者之间融合度较低,脱离学科知识进行德育,而没有实现有机融合与渗透,德育标签化比较明显,使学科德育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现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为例,谈谈学科德育的有效融合。

本人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查阅了较多关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的教学设计,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课堂引入比较平淡,吸引力不够;对于“人类对太空探索的重要事件”这一内容,教师往往投影与事件有关的图片,以语言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性不足;在教学内容落实过程中,学科德育渗透不够或教学内容与德育单独实施,标签化明显。

如何实现本节课中课堂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本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做出了以下教学设计:利用“万户飞天”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设计“我国对太空的探索”学习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介绍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件惨烈的事故,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索往往历经磨难,养成他们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精神;播放关于太空垃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宇宙环境的现状,树立宇宙环境保护意识。以上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比较好地做到了学科德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现将教学片段呈现如下:

教学片段一:情境引入

六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叫万户,他向往天空,渴望自由飞翔。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装有四十七枚火箭的飞车上,命令他的仆人点火。

仆人手举火把,心情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很害怕。”万户问道:“怕什么?”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万户仰天大笑,“飞天,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只好举起火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万户借着火箭的推力飞了起来。万户能安全回来吗?

万户摔在了万丈悬崖,也许有人会笑万户傻,但万户这种追求梦想和执著的探索精神令后人敬佩,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飞天的人,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教学片段二:我国太空探索的历程和展望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教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同桌的二人合作完成学习单上“我国太空探索的历程和展望”示意图(如下图)的填写。

教学片段三:太空探索中的重大航天事故

投影图片并介绍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件最惨烈的事故。

1986年1月28日,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基地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19名中学生代表,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考利夫。她将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8时53分,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左机翼上的温度感应器失灵了,5分钟后左侧主起落架上的轮胎气压表也不再显示数据,之后所有的通信联络中断。9时,轰隆隆的巨响从天际传来,“哥伦比亚号”的碎块划出道道白烟,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又一起灾难。

在“阿波罗1号”指令舱火灾中遇难的格里森,生前曾说过一段感人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学生活动:交流感受。

教学片段四:共同保护好太空

人类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开发,极大地拓展了视野和今后的生存空间,但也给太空带来了越来越多废弃的航天器和太空垃圾,它们会产生什么危害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太空垃圾”

师:太空中的垃圾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那么怎样减少太空垃圾产生的危害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和探究。

由上述教学片段,本人梳理出如下四方面的反思:

第一,以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一堂好课,肯定有精彩的引入,从上课伊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及时进入上课的状态。本节课以“万户飞天”的故事导入,学生听了故事以后被万户为了追求梦想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和执著的探索精神所折服,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使用“学习任务单”,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采用了“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和团队合作、探究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学生树立合理利用宇宙资源的正确资源观。

第三,引用课外素材,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历经坎坷和磨难,本人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太空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故的资料,并进行了仔细筛选。引用这些课外德育素材,增加“太空探索中的重大航天事故”这一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明白投身科学事业要能承受失败和痛苦,从而养成他们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四,播放视频,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环保意识

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中本人播放了一段宇航员翟志刚太空漫步的视频,让学生回顾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们为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感到骄傲,从而激发了爱国热情。在介绍宇宙环境时,本人播放了一段关于太空垃圾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太空环境日益恶化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太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同时,本人认为实现德育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学设计明确三维目标,是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前提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达到德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效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避免三维目标相互割裂,使学科德育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次,挖掘课内外德育素材,是实现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保证

地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宇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尚的公民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教育;合作探究、空间思维、创新意识等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较好地落实学科德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时机引用课外德育素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把学科专业知识和德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智育的同时也实现德育。

再次,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是实现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地理实验等。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科知识和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德育效果。

最后,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点,是实现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最佳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顾德育而置学科知识于不顾,也不能只顾及教学进度,对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视而不见,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中存在的德育点,准确把握德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实施学科德育,使之既到位又不越位,切实提高学科德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