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惯养成让德育更有效

习惯养成让德育更有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品德教育也是学校改革的难题之一。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因此要将习惯培养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凡是到过电子科大附小的人,都会感受到这里的学生彬彬有礼:他们微笑着问好、亲切地打招呼、友好地让路……电子科大附小培养学生礼仪习惯、交往习惯,是从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些文明礼貌用语开始的。

品德教育也是学校改革的难题之一。在许多学校,理论上的德育“首位”,现实中往往“缺位”,德育常常成了美丽的“花瓶”,道德说教、思想灌输、政治宣传、法制教育、纪律训诫式的品德教育传统已不适应当代儿童,不仅无效而且让孩子们因厌烦而反感。

什么样的德育才符合当代儿童的特征?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才是有效的?

品德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个著名观点,所谓教育,是“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把在学校学的全部内容都忘却了之后所剩下的,才是教育在学生身上真正有作用的东西”。

对小学生来说,真正有作用的东西是些什么呢?我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都将受益无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他们的事业、健康和幸福人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沿着这一思路,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逐渐将习惯养成与小学品德教育联系起来,一些新的理念也渐渐明朗起来:

(1)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品德,进而升华为一种道德修养。

(2)从习惯入手,关注日常行为细节,春风化雨般为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3)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生长的土壤,“习惯和素质一样,都是人的第二天性,即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品质……素质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谈得上良好的素质。”(林格)

(4)习惯的培养如同身体的发育、潜能的发展一样,是有“关键期”的。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因此要将习惯培养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这些观点正是学校德育改革,以“习惯养成让德育更有效”为突破口的思想基础。

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根据当代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我和学校的领导团队认为,从培养好习惯入手,是品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附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已形成五大系列:第一,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良好的思维习惯;第四,良好的交往习惯;第五,良好的锻炼习惯。

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五条:

第一,将品德教育渗透到习惯培养中,使内容空洞的德育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变得具体而真实;使方法单一的德育在孩子们丰富的活动中变得生动、充满情趣;使道德观念变成孩子们的实际行为。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习惯培养过程中,使“生活德育”、“体验德育”、“感悟德育”、“无痕德育”等先进的德育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习惯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在企业界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人问日本丰田公司总裁:“丰田公司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汽车修理厂发展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丰田总裁回答:“因为我们的员工能够在工作后把工具放回原来的位置。”对这个事例虽有从不同视角的种种解读,然而,以放工具这个小细节说明员工素质高,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从细节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是附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大特色。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吃饭开始,“有干没干,先看吃饭”这是我常常说的一句俗语。首先从家里吃饭的饭前准备、守时、坐姿、餐具的使用、不挑食、不浪费、饭后注意事项、用餐礼仪、分担家务这些最起码的常识习惯做起;接着培养学校集体用餐习惯并轮流担任班级用餐管理员(学校小小志愿者服务岗位);再培养外出用餐(餐馆、酒店)习惯,了解一些常用蔬菜水果的营养及食用方法,学习一些简单菜品的制作;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懂得营养均衡与健康的关系,懂得常用食品的选择与储存,了解食品安全常识,懂得节俭、并尊重劳动者的创造与大自然的恩赐……从而逐步养成高雅、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

又如,要求学生在父母面前不讲假话,说到做到,如按时起床、自己洗袜子、整理好自己的小房间等;在学校不对老师同学讲假话,答应为班级为同学做的事一定做到;在社会交往中诚实、守信,这既是基本的公民素养,又是良好的做人习惯。

再如,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培养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而爱祖国是一国之民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和做人习惯。

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养成习惯、丰富情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学校有个红领巾种植园,校园的墙边、拐角还有些空地,我们不种花不种草,而是按季节由同学们种上了南瓜、茄子、豇豆、丝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我把它叫做“校内责任田”。每当开花时节,便成为都市中独特的风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保留这几块“菜地”有以下教育意义:

(1)培养孩子们爱劳动的习惯;

(2)将自己的劳动与“盘中餐”真实地联系起来,培养孩子们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体验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的过程;

(4)感悟合作成就一件事情;

(5)观察植物生长全过程,培育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6)更真切了解人与其他生物共存共荣的关系。

城里的孩子生活在社会发展的前端,生活和学习条件相对优越,而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物质生活相对困苦,精神封闭。我告诉学生们,这些山区孩子们的父母进城务工,用血汗为我们盖起了高楼,推进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我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应该为山区的小朋友们做些什么呢?

于是,就有了“爱心捐赠”、“爱心车队”、“与灾区小朋友联谊结队”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深处,是孩子们关心他人习惯的养成,是大爱情怀的滋长,是奉献社会价值观的萌芽。

凡是到过电子科大附小的人,都会感受到这里的学生彬彬有礼:他们微笑着问好、亲切地打招呼、友好地让路……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常有人问我,孩子们的这些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其实,我们的秘密是这样的:

电子科大附小培养学生礼仪习惯、交往习惯,是从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些文明礼貌用语开始的。每一个班安排时间专门进行讲解、示范、反复练习、学校逐一检查,直到形成习惯。在附小看来,这几句最平常的话语,包含了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内外冲突的所有资源,其内涵是:“友善、感恩、忏悔、宽容与胸怀”的人性品质。

刚到学校工作不久的一位新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去沙河校区(一年级学生所在校区)取资料,被一个小男孩追上来看胸前的校牌。

老师问:“小朋友好,请问有什么事吗?”小男孩说:“想看看您姓什么,可是……不认识您的名字。”

老师说:“我姓李。”“李老师好!”小男孩恭恭敬敬地问好后转身玩去了。

这就是校园礼仪习惯培养的魅力。学生见了老师要问好,见了来校的客人也要问声“客人好”。

第四,习惯培养学校与家庭必须目标一致,要求一致,方法一致。人的很多习惯发端于家庭形成于家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附小在这方面的工作尤有特色,后文有专章述及。

第五,许多习惯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和规范。合理的规矩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它与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不矛盾的。曾有人采访了56位诺贝尔奖得主,当问到人生中哪些阶段最重要时,几乎所有人都回答“幼儿园和小学”。他们在小时候学会睡前将鞋子放整齐,把自己的东西和朋友们分享,这些不仅仅是习惯,更是一辈子都受用的品质。这些规矩和习惯与创造力的发展并不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