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滇西边境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滇西边境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并可将其作为新世纪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措施。所以,“十三五”期间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去。近年来,围绕中等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发展的问题一直有争议。该报告提出“今后20内中国应当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无用相悖的观点可以称之为“发展可行论”。
滇西边境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_滇西发展研究.第三辑

蒋福宾[1]

一、研究背景

滇西边境山区作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简称《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教育部定点联系地区。2011年12月1日教育部党组会议要求,教育系统将围绕《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重点,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将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使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所以“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并可将其作为新世纪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措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标准》第六、七、八条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不低于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生均用地面积指标不少于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不少于20平方米;应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田径场;要有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对照上述标准,滇西边境山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均有部分指标未达标,学校办学条件极其落后,难以满足办学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云南省也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制订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加快推进区域性职教园区(中心)建设,推动园区(中心)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教集团改革试点工作,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流动通道,探索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所以在“十二五”结束和“十三五”开局之时,是各地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机遇期,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路径很有必要。

当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如果农民得不到很好的职业教育,势必影响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和工业化进程。所以,“十三五”期间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去。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和影响了其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推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农民就业素质,加快农村社会发展。

二、研究意义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一线劳动者素质、推进工业化道路的转型、促进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82年2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在1996年5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得到了统一,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项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完成后的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的学生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是一类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有4大类,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级中学(职高)、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因培养目标、所在城市、办学规模等的不同,被划分为国家级示范校、国家级重点校、省级示范校、省级重点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5个等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在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从而形成能够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纲要》文本首次提出要建立职校基本办学标准、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围绕中等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发展的问题一直有争议。有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很好地起到了教育分流,承担了培养基础技能型人才的重担;也有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都这么紧张,谁还需要中等职业毕业生?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应不应该发展的讨论和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

首先是“发展无用论”。反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表态最具代表性的是1999年11月30日世界银行东亚太地区人力开发部《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报告,这是由长期负责中国教育项目的高级专家毕和熙(Halsey Beemer)先生为首的专家组所提出的。该报告提出“今后20内中国应当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事实上,世界银行不主张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原世界银行高级官员福斯特(Philip J.Foster),总结了他多年在非洲加纳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采取学校教育形式来发展职业教育“费钱费力不见效”,并提出“职业学校谬误论”,认为在这些地区发展职业学校教育是个谬误且最终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他同时认为职业教育的重心应该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国内也有许多反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与福特斯有相似观点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石伟平先生就针对我国一般要三年左右的中职学制提出异议,他指出这样的长学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现有经济及劳动者本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这样往往不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而灵活的反应,会造成职校学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中学后培训’(指在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灵活的短期的职业技术培训)才应是今后我国城市中职办学的主要模式”。

其次是“发展可行论”。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无用相悖的观点可以称之为“发展可行论”。北京大学教授魏新就对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质疑:“这份报告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成本与效益的问题。没有涉及任何关于职业教育内部的问题,所以这个报告不能够得出职业教育不能办的结论,只是举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存在问题。另外,虽然这个报告中的一些观点在大部分国家得到印证,但也有反例,这些反例更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有的国家可以将职业教育发展得很成功。”魏新认为现如今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办,而在于如何去办。

从国家转型期的人才需求来看,职业教育注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学者杨金土(原教育部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司司长)通过对我国29个省级地区1994年的人均GDP同每万人口拥有职业高中学生数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目前,“在我国总数约一亿五千万城镇职工队伍中,初级技术工人约占50%。现有职工队伍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技术水平,这都形成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也间接影响了人们高中阶段的教育选择。正如OECD2009年发布的《为工作而学习》报告所指出,在各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损害了以学校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例如:“在韩国,四分之三的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最终进入了第三级教育,对于设置这些将学生直接输送进劳动力市场项目的合理性形成了挑战。”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能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白永红教授就提出“中国基本国情决定了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地域辽阔、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的现状,13亿人口中有80%以上集中在农村,这近12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吃饭穿衣,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实现这一基本需要的途径就是就业,而实现就业的较快方式就是接受职业教育,学会一技之长,谋取生存之本”。

综上所述,在中国不论是发展经济、实现劳动就业,还是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都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撑。“中职教育无用论”的提出实际隐藏着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和担忧,它提醒人们需求和认可度缺一不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直接向一线生产、服务类岗位输入职业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是不能被取消的,但是它必须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且要吸取西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行性的经验,从而改革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应该是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自身的特殊性也受到学者关注。关于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价值的研究颇为重要,许多学者提倡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学者总结道:“民族职业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大价值。它不仅能切实地促进民族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克服民族教育自身的低效性和单一性等弊端,而且会在技术、制度和观念上加速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民族地区需要民族职业教育,那么民族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也是研究的焦点。在《西部民族职业教育论》一文里,作者徐敏针对职业教育的不足提出应该改变单一的公营职校办学体制,形成政府、行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的建议,并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社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多方面的需求,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省份,民族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在2003年11月中等职业教研组关于《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调研报告》中就指出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教育思想、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梅新教授等在完成教育部“边疆少数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课题时,提出“促进云南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及课程”。目前,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不少,需要改进的很多,但是未来发展仍有许多空间。云南省农业大学教师杨锐英在《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阐释到:“截至2010年,云南省每年还有20多万初中毕业生未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进行技能培训;云南省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1.6%,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变”。这既说明职业教育面临着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也展示了中等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云南省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临沧市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8个县(区),其中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千米。全市2.4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中,97%以上是山区;全市249.3万人口中,约85%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6.5%,年平均气温18.5℃,被誉为“中国恒春之都”。全市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佤族人口24.4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60%,是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

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沧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是云南省发展较快的州市之一。2015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8.54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0.44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71.94亿元,增长10.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84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0.24亿元,同比增长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3元,同比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6元,同比增长12%。其中,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的增速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等原因,所辖的8个县(区)目前均属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占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的13.1%;除耿马自治县外,其他7个县(区)均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占云南省73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9.6%;有贫困乡(镇)27个、贫困村241个、贫困户88399户、贫困人口25.94万人,贫困人口数占云南省574万贫困人口的4.52%,居云南省第8位;2014年末,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2.7%,居云南省第8位,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2.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目前,临沧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95所,在校生373023人。其中:幼儿园145所(民办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52006人;小学1103所,在校生183626人;初中104所,在校生83968人;普通高中17所,在校生29827人;中等职业学校21所(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17691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5295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610人。全市共有教职工24973人,其中:专任教师23218人。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教育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与“十一五”相比,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增加了32.8个百分点,达5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增加了8个百分点,达93%,部分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完成了市级复核;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增加了18.9个百分点,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了29.7个百分点,达49.8%;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在省一级高完中设立“少数民族高中班”,加强双语教育,建成民族教育示范学校83所,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94.7%,残疾儿童入学率增加3.5个百分点,达94.8%,“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临沧师专“转型升本”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挂牌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临沧开放学院,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高原农业学院。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14年末,全市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03.5万平方米,初中计算机生机比14∶1,完全小学计算机生机比29∶1,中学生均图书23.4册,小学生均图书17.3册,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价值增加了553万元,达598万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49所,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队伍素质大幅提高。

与“十一五”同期相比,教职工总量增加了642人,达24973人;专任教师总量增加了966人,达23218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增加了127人,达315人。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有正高级职称教师7名,实现了零的突破,副高级职称2942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加了168人,达182人;新增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59人;有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789人。专任教师学历基本实现了小学专科化、初中和高中教师本科化,初中、高中阶段学校教师有硕士研究生71人。

(4)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国家教育体制七项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等教育改革顺利推进。以组建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为标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突破;以“临沧天有实验学校”建设为标志,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发展;以国门学校、华文教育基地、汉语中小学推广基地、沿边口岸学校建设为契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有效落实。

(5)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普通高考质量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普通高考总上线率93.6%。一本上线率15.17%,高于全省2.65个百分点。理科一本上线率24.24%,连续4年居全省第2位;文科一本上线率9.3%,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理科一二本上线率51.94%,超出全省7.61个百分点,跃居全省第一;2名同学高考总分突破700分,3名同学排全省理科前50名;6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实施“名校工程”和“名校拉动战略”,带动整体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已建成一级示范幼儿园14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49所、省一级高完中4所、云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实现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

(6)民族教育有了新发展。

通过实施民族教育建设工程和边境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采取在省一级完中开设民族高中班、支持民族自治县改扩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双语”幼儿园、优先补充紧缺教师并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双语教育、重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等措施,边境民族地区“普九”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缩小了边境民族自治县与其他县区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新发展。

(7)教育对外交流有了新突破。

目前,正在开展第三轮“美丽中国”教育项目,项目涉及临沧市26所学校,有项目成员73人,分别来自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毕业生;与缅甸的教育交流逐步扩大,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现有缅甸留学生2613名,较2014年增加了725名。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临沧市人民政府、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一带一路”西南研究院、华文教育西南学院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8)促进教育公平有了新成效。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从2014年9月起,临沧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幼儿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家庭在园幼儿补助面达10%,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面达41%,民族自治县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同时,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转非子女和残疾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机制,全市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3.教育部的关心和支持,有力促进了临沧市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工作

(1)制订出台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方案和《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提出了“将滇西建设成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开放试验区和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为临沧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临沧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和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

(2)建立了“滇西开发网”和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为临沧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持。

(3)杭州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对口支援和帮扶临沧职业教育,为临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多方面的宝贵支持。

(4)启动了干部挂职临沧工作,三年来为临沧选派了27名高素质干部,其中包括2名副市长、1名副秘书长、24名副县(区)长,他们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给予临沧12至16个到英国、新加坡的留学名额,帮助临沧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

(6)启动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教育部专门派出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帮助临沧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高原农业学院。

4.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及人才培养情况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智重要指示精神,为阻断贫困源头,着力实施“一户贫困户、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以此带动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

(1)按照《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围绕“将临沧建设成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开放试验区和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充分依托教育部下派我市挂职干部和各派出单位资源优势,利用好“滇西开发网”、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杭州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对口支援等平台资源,启动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高原农业学院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强化智力支持。

(2)加强与北京语言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等高校(院系)合作,以临沧师专转型升本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契机,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实现“一个贫困户一名大学生计划”搭建平台。

(3)按照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达到人力资源强市要求,实施了新校园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建设工程、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民族教育发展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国际化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程10大教育工程,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与“十一五”相比,临沧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2.6年,达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4.5年,达12.5年。

(二)临沧市职业教育

临沧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学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临沧开放学院,建成了临沧市凤庆县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临沧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临沧卫生职业教育集团3个职业教育集团,建成了云南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云岭教学名师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成立了临沧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7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为0.76∶1,毕业生就业率为95.6%。职业学校有教职工963人,专任教师86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其中:“双师型”教师3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76%;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3人;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1个,考评员350人,可开展鉴定工种100多个;有省级骨干专业6个,市级骨干专业31个;开设有农林牧副渔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等20余个大类,农林、医护、旅游、商贸、艺术、计算机、电子电工等100多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265亩,校舍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2010~2015年共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5.1万人。

(三)凤庆县职业教育

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前身是凤庆县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9月,1992年9月认定为合格职业学校,1998年12月认定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003年2月认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8月由县职业高级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更名为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2006年2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3月被认定为省级师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011年6月挂牌成立了临沧市茶叶职业教育集团,是临沧市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主任单位,办公所在地;云南省计算机辅导测试学校;2013年2月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临沧市首批职业培训学校。

学校占地94.57亩,建筑面积22274平方米,有藏书73684册(含部分电子图书),各种报刊122种。学校建有实训实作大楼,有计算机500多台,拥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电子电工技能“四合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及生、理、化基础实验室,茶艺茶道室,有2000多亩高优生态茶园,700亩杉木林等生产实习基地。

凤庆县职教中心现有教职工121人,在籍学生1690人(一年级:590人、二年级551人、三年级549人);中高职衔接977人;三校生193人;在外顶岗实习509人;“一村一名大学生”169人;函授101人。学校共开设计算机、茶叶等8个专业,其中,茶叶为省级骨干专业,计算机应用为市级骨干专业。

(1)制定出台了《中共凤庆县委凤庆县人民政府关于尽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凤发〔2013〕50号)文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来抓。

(3)狠抓职教招生工作。在招生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统筹,坚持春秋两季招生的长效机制。

(4)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围绕县委、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投入近1000万元,已建成了3843平方米实训大楼,楼内设有计算机实训室、餐饮服务和宾馆实训室、茶艺茶道实训室、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汽修实训室等;2013~2014年实施改扩建项目工程。整个项目建设内容为:两幢学生宿舍、一间汽修实训楼、一个400米跑道运动场,一幢综合楼等5个项目,总投资近2684万元,全面地增强了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实力。

(5)合理设置专业,努力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按需培养实用型人才。“十二五”期间,先后增设了餐饮服务、酒店管理、客房服务、汽修、文秘5个专业,招收176个学历教育长班,长班学生毕业6349人。毕业生合格率达98%,就业率96%。毕业生中有924人升入大学、专科院校深造,有5910多名毕业(结业)生,被输送到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就业。他们在社会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6)创新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办学多元化。根据人才市场的企业用人的需求,采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坚持“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思路。重视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7)发挥优势,全方位开展培训及技能鉴定。结合凤庆茶文化大县建设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在全县13个乡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实地培训,传授泡核桃嫁接、香料烟栽培、种蚕养殖和桑树栽培等技术,调动了广大贫困山区农户利用当地资源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加快了山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1~2014年完成退伍军人培训196人;完成了农民工培训及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10468人;企业员工培训1303人;学生就业知识培训7209人次;2011~2014年技能考核鉴定合计8994人;劳动力转移8268人。毕业生合格率达98%,就业率96%。

(四)双江职业教育

双江职业教育开办于1983年9月,至1993年8月十年间一直附设在县实验中学。1993年9月,双江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开班培养学生。1998年11月,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又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双江自治县职教中心。同时挂“教师进修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大工作站”等牌子,是四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帮人马,集“中职教育、师资培训、成人函授、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职能机构。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58人,外借5人,实际在岗53人。具有本科学历46人,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4人,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4个中层管理机构。各类在校生790人,其中:成人函授本、专科学员406人,职高全日制生384人,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茶叶生产与加工、民族音乐与舞蹈、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6个专业。校园占地面积42.5亩,建筑总面积9259.72平方米。2002年,学校被评为省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地级“文明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级“绿色学校”,同年12月被评估认定为“省级示范性职高”。2006年5月,学校被认定为“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同年9月,被认定为县级“文明单位”。2009年11月,荣获“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2010年12月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省部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1.立足实际,合理设置专业

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设置了甘蔗栽培与管理、家电维修、保安、旅游、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汽车应用与维修、茶学等专业。为开发和弘扬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精品,2010年学校专门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民族工艺”两个专业。另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建筑工程施工等涉农专业。目前,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已被定为学校长线专业。

2.加强宣传,创新招生机制

(1)设立招生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学校招生宣传和推荐就业工作。

(2)印发招生简章,分管招生的副校长亲自挂帅,带领招办教师到各中学、各乡镇村委会进行宣传动员,采集信息。采取与家长学生“两见面”的方式,宣讲《职业教育法》,宣传国家用工政策、宣传学校招生计划,尽可能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学校办学特点。

(3)到县城各汽修厂、茶厂等企业对16岁至19岁的员工进行宣传招生,通过创新招生机制,2016年共完成职业高中全日制学生招生216人。

3.强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本着“强化实作训练,打造骨干专业”的办学理念,突出职教“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1)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除上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外,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2)加大了教学设备的配置力度,在原来购置了106万元的汽车维修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又新添置了50多万元的汽修设备。

(3)在教学中采取师傅(教师)带徒弟、徒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4)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在抓好常规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2016年共完成“计算机操作员”和“汽车修理工”技能鉴定22人,鉴定率、合格率均达100%。

4.强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

(1)注重抓政治理论学习,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要求教职工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对照分析,撰写心得体会。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意识、纪律意识、师表意识、协作意识、奉献精神不断增强。

(2)认真落实《临沧市教育系统规范师德师风“八倡导、八严禁”》及《双江教育系统“十不准”》,做到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4)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大纲,分析教材,相互听评课,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5)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宗旨,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1至2项专业技能。目前已有25位教师分别取得了茶艺师、评茶员、计算机操作员、农机修理工、维修电工、汽车维修工、农艺工、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工、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42.1%。

5.抓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1)按照《临沧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临沧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及研修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临教发〔2011〕254号)精神,积极做好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实施的“评好课”专题培训工作。全县共有1547人报名参加“评好课专题”培训学习,全部为网上在线学习。在各级管理员的积极、认真督促下,目前学员注册率达100%,学习力在全市暂居第一,为圆满完成今年的培训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2)积极配合省电大、楚雄师院做好407名函授学员的面授辅导工作,寒假期间,共组织学员进行面授22科次、考试131科次。

(五)临翔区职业教育

临翔区现有1所中等职业学校:临翔区职业教育中心。组建前属临沧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子弟中学、交通部电视中专分校。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云南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04〕40号文件)精神,临沧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子弟中学于2006年10月13日正式移交临翔区教育局管理。2008年7月,临翔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临编办〔2008〕51号文件),同意将移交后的“临沧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子弟中学”整体划转临翔区教育局,设立“临沧市临翔区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为临翔区教育局下设参照股级管理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1人。2012年12月13日,临翔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重新调整全区教育事业编制(临编办复〔2012〕9号),将“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编制调整为21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专技人员17人,工勤人员1人。为便于全区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经临翔区编委会议研究,于2013年7月25日同意将“临翔区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更名为“临翔区职业教育中心”(临编办发〔2013〕7号文件),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保持不变。2014年3月29日,临沧市人民政府文件(临政复〔2014〕8号)同意筹设临翔区职业教育中心。

2015年8月,区教育局与市技校协商达成租借协议,原借青华校舍办学的职教中心搬迁到市老财校校舍办学,暂时解决了职教中心无校舍的困境。随着家长信任度的提高、企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在校生也在逐年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有全日制学生335人,教职工编制为21人,实有教职工23名(包括4名借调教师),外聘专业教师3名,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运用、酒店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

1.多元化办学,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

2015年,区职教中心教育模式采取一年级学生在校学习理论文化基本知识,二年级学生在学校监管下采取理论知识及实作训练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三年级学生在学校监管及教师指导下主要以实地实习为主,在昆明文汇、临沧云晨、临沧金海棠、临沧空港、临沧楚安、临沧佤赛、临沧雄昌、临沧总站等地进行实习,涉及酒店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运用三个专业。此外,学校积极实施订单式教育和联合办学模式教育,努力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人均月收入在2000~5000元不等。未进入企业的学生,特别是汽修专业的学生多能自主创业,自谋出路。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高,工作有保障,得到了家长、学生、企业的肯定与好评,社会满意度高,很多农村家庭都愿意将学生送到区职业教育中心就读。

2.农村劳动力培训扎实,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区职业教育中心完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期,共计1000人,培训4个专业(烤烟、油菜、茶叶、甘蔗),培训实现85%以上学员获证,70%的学员输出。

3.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第81鉴定所的职能作用

2015年分别对耿马、永德、镇康职教中心和市农校开展了汽车、摩托车维修工培训鉴定工作,其中汽车维修工139人,摩托车维修工46人。

4.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在校生实习和就业渠道得到保障

目前区职教中心已与昆明的茴香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昆明枫叶王府酒店建立了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并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心还将多方协调,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保障学生实习和就业。

5.加强学校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

(1)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在招生工作中,区职教中心始终坚持以依法招生、廉洁招生、公平招生为原则,进一步增强招生人员的政策意识,法制观念,依法规范招生行为,自觉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

(2)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级文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没有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现象发生。扎实推进政务、校务、收费公开,做到公开透明。

(3)严格规范专业设置,学校指定专人负责专业设置管理系统,根据我省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开设的专业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使用规范名称,并按有关程序报批。

(4)全面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始终坚持有学生必有学籍,有学籍必有学生,一名学生有一个学籍,在校期间学籍跟随学生走的基本原则。

(六)耿马县职业教育

耿马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标准化、现代化、人文教育的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2亩,校舍建筑面积14613平方米,绿化面积达6817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3400万元。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工勤人员10人。教师学历:教育硕士1人;本科学历教师41人;双师型教师1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名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71.2%。在校生有1565人,其中:中职生492人,云师大、云开大、中高衔接专科学员共1073人。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2006年11月被云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示范性职业技术中学;2008年1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一级教师进修学校;2009年1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12年11月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校、全国开放大学优秀考点;2013年5月被认定为省级“平安校园”;2013年12月被认定为省级“绿色校园”;2013年10月被认定为“临沧市公共机构创建节水型示范单位”;2014年7月被授予“2014年度森林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学校还申报成立了云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机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下属企业耿马双缅树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已于2015年6月通过省、市、县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验收正式投入运营。云南开放大学耿马开放学院正在筹建之中。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紧紧围绕耿马着力培育高原特色农业、绿色生物加工业、烟草及配套产业、现代林产业、新型矿电产业、建筑建材加工工业、新能源新材料加工业、轻纺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金融商贸物流业等十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本学年主要开设计算机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保安、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园林技术、畜牧兽医9个专业。

2.宣传、组织招生工作

为顺利完成本年度招生工作任务,学校成立了由中心副主任李小二任组长、中心副主任罗伟宏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学校教师深入各乡镇学校进行定点招生宣传,招生工作得以全面落实。

3.狠抓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在学校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2015年发展新党员1人。实行党员挂钩班级制度,党员个人责任到班级、到宿舍,参与班级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将责任目标纳入年终考核。

(2)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采取个别谈话、领导班子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就学校班子及班子成员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部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学校班子多次深入烤烟挂钩点勐撒镇了解村民移栽烤烟情况,并下派多名专业教师实地指导帮助村民移栽烤烟等相关工作。

4.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学校以“提质巩固、高效课堂”为主题,进一步细化优化了教学中各环节,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利用每双周周一下午4:30~5:30开展教研活动。二是加大听课检查力度。教务处及时检查登记教师听课情况,每位教师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得少于10节。三是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技能比武”的形式开展各类竞赛,如:“汉字听写比赛”“经典诵读比赛”“书法比赛”“文字录入比赛”“汽修技能比赛”等。四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如:耿马县职教中心电子白板高效课堂竞赛、耿马县职教中心教师说课比赛等。通过努力,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

5.狠抓德育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狠抓师生的行为习惯、仪容仪表、文明用语等。二是德育进课堂、“中国梦”教育进课堂。三是开展“星级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就学生的宿舍卫生、作息情况等进行量化考评,并对成绩突出的宿舍给予奖励。四是聘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邀请县公安局民警、县交警队民警到校开展“禁毒防艾”“交通安全”等知识讲座。五是开展“消防、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活动。联合县消防大队官兵开展“消防、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及逃生自救能力。六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子滚动屏、公示栏、校会、教职工工会、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加大德育的宣传力度。七是继续维护好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班级篮球赛、教职工趣味活动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

7.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

一是帮助学生掌握青春期必备的知识,以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提高性保健意识,认识自我,了解异性,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自助、自救和通过各种正常途径求助、求救;二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等方面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培育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生育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打好基础。

8.充分发挥工会、妇委会、校团委的功能和作用

学校工会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工会医疗互助,帮助困难职工争取上级资助、慰问退休职工等。校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烈士墓扫墓及上街清扫大街等。

9.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

学校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作技能及积累了社会工作经验。

10.做好成人教育工作

本年度成人教育注册学生包括:中高衔接专科学员,国开大、云开大、云师大学员共1073人。并按上级要求顺利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1.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帮扶村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深化结对帮扶。继续深化学校党员干部组织联系共建活动。落实领导干部、教职工结对帮扶工作,明确“结对子”帮扶人员工作责任,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二是推动劳动力转移助民增收。充分发挥培训学校的作用,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或外出务工,引导中青年女性到城市开展家政服务,增加家庭收入。加强教育引导,转变80、90后富余劳动力就业观念,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持续增加。

12.做好云南开放大学耿马开放学院后续申报工作

历经两年多的逐级报请,临沧市人民政府已批复同意耿马县人民政府依托耿马县职教中心成立云南开放大学耿马开放学院。按文件精神,耿马县职教中心于2014年4月到云南开放大学报送耿马开放学院筹建方案,目前,云南开放大学耿马开放学院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永德县职业教育

永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称“中心”),现有校级领导5人,其中主任1人,党支部书记1人,副主任3人。有教职工78人;中共党员28人;“双师型”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1人,本科57人,专科10人,中专及以下2人。目前有各类在籍学生1949人,其中中专607人(全日制550人,非全日制57人);国家开放大学成人教育本科、专科学员829人;北师大本、专科学员38人;云南开放大学村干部学历提升项目475人。

1.招生工作

2015年完成日制生招生注册267人,居八县区第二。完成电大招生任务140人;北师大本、专科学员28人;村干部学历提升教育招生注册478人。

2.“三校生”高考及职业中专教学工作

2015年参加“三校生”高考73人,2人上二本线,5人上三本线,66人高职专科上线,上线率100%。学校目前有9个“三校生”高考班,3个职业中专班,是学校工作重中之重。

3.校企结合办学工作

学校先后与亨德森教育集团、临沧技工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与中国海运集团、北京华夏保安公司、广州建国人才责任有限公司、昆明保安公司、昆明茴香园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昆明明凡居公寓酒店等省内外知名企业长期合作。2015年4月选送汽修班(188)班学生7人到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公司实习。2015年10月18日至21日,校长李荣华及教师鲁永贵、李德庆三人到广州、深圳与中海集团云南驻深圳办事处商讨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4.师训、成人教育工作

2015年完成临沧市中小学继续教育永德县全员远程培训2856人。2015年9月23日,组织全县在职干部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为永德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达标做准备。2015年10月12日,挂牌成立云南省开放大学永德学习中心,标志着永德县成人学历教育办学层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实施“依法治县”战略,学校积极向云南省开放大学争取相关项目,并于2015年10月12日正式举行永德县“依法治县村干部学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启动仪式暨开班典礼。为全县村干部学历提升搭建了有效的学习平台,属全省率先实施。

5.项目争取及培训工作

一是向上级申报295万元校舍维修改善项目已得到落实。1980万元国家实训楼项目到位资金1000万元,省教厅设备专项资金到位1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等资金到位60万元,实训楼大楼建设正在启动。二是按县委政府要求做好学校搬迁、申报重点学校达标前期工作。三是培训项目及申报正常实施。2015年完成技能性培训772人。

6.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根据临沧市教育局要求将每年5月份第二个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要求,我校高度重视,抓住对外宣传机遇,于2015年5月份的第二周(5月11日至17日)开展了主题为“发展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的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永德县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18个,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局挂钩村户乃村领导、职教中心挂钩村松林村领导、德顺社区、永安社区居民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企业家代表等12人,县内各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县一中、县二中、县城关完小、县中心幼儿园、县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等18人,德顺社区、永安社区居民代表2人参加活动。联系永德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利用电视台、政府门户网、手机报、微信、微博、文化宣传栏等媒体平台,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职教中心办学情况、优秀毕业生事迹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典型事例的报道。

7.党建工作

一是抓好双诺、双述、双评、双公示的“四双工程”。二是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根据省市县的统一部署,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学校挂钩帮扶大雪山乡团山村,共有74名教职工参与挂钩,挂钩农户87户。学校将挂钩帮扶办公室设在项目办,由尹一杉任办公室主任,鲁永贵老师负责业务。根据前期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和团山村的地理状况,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方案,以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为主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投入10多万元实施兽医防治员培训三期计284人,邀请市畜牧局罗荣梅主讲,利用热区甘蔗叶多皇竹草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大牲畜养殖,帮扶脱贫。2015年10月14日,尹一杉、鲁永贵、段崇康一行三位老师到团山村丫口组,为该组安装音响设备一套,价值3000元,具体为:高音喇叭两个,DVD一台,功放机一台,话筒两只。2015年11月10日,团山村两位到学校走访调研,学校领导积极与县处级领导李志杨取得联系,三方领导交流座谈,共同商讨扶贫计策,学校给团山村扶贫活动经费10000元。

五、云南省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基础设施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多年来,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临沧市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教育基础设施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目前,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临沧市校舍总缺配230.47万平方米,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缺配62.68万平方米。

(二)与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政策支持困难

临沧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市有汉、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7.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9%。其中,佤族、布朗族、拉祜族等“直接过渡地区”民族人口38.0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9.6%。2014年,全市少数民族考生二本及以上上线率为42.8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6个百分点。“直过区”民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考生,二本以上上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必须抓紧培养本乡、本土、本民族高层次人才。但目前高校招生地方专项计划一般只到省级层面,临沧市既是滇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又是边境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州市相比,更加需要得到政策倾斜支持。

(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困难

2014年,临沧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仅达1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目前全市88399户贫困户中,仅有4197户的子女在读大专以上学校。同时,学前教育规模偏小、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困难较大

目前,云南省初中和完全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10∶1、20∶1,而临沧市仅为14∶1、29∶1,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临沧市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326人,教非所学达90%,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学校仅达57%;多媒体进教室3188间,仅占全部教室的34%,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困难很大。

六、滇西片区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长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正当观念,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没有被放在适当的位置上,长期受到冷落。所以,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改变利益各方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近几年连续召开了多次职教工作会议,并多次发布各种规章、文件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这足见中央政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有些地方政府却始终不能把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究其原因,与地方政府未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有关。实践也证明,哪里的地方政府能够把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与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重组联系起来,充分重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的态度,哪里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就比较好。所以,要让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让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央必须加强监督,督促地方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以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宣传,改变整个社会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从而改变潜在的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首先要宣扬普遍的无差别的知识观,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知识是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其次要宣扬先进的人才观,社会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普普通通的有一定技术技能素质的广大劳动者。最后还要宣扬人们不仅可以在城市有所作为,在广大的农村同样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道理。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舆论的载体无非也就是电视、广播的形式。因此,国家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力,宣传农村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农村也可以大有可为,给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当重视技能、重视技工,成为了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只有当我们不仅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只有当我们不仅仅趋向于城市,也选择留守于农村之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才有了生长的沃土。

(二)要创设适应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1.要尽快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施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第一,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对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何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有充分和全面的认识。第二,要规范技能鉴定,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实施考培分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鉴定标准,建立题库,对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实行严格管理,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严格监督检查。第三,要做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配套推进工作。企业要严格按照《劳动法》关于“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的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中有专业技术等级的职业(工种)和已制定出职业标准的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严格把好就业入口关。同时,政府应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扩大“准入”的范围。第四,证书制度与工资制度相结合。企业应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上,在技术工种岗位上大力推行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持证上岗制度和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以及实际劳动贡献为依据的工资分配制度,同时建立与岗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与技术职务相对应的岗位工资或技能工资标准。比如,对经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在其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时,可在原岗位工资或技能工资的基础上升1~2级工资或可给予相应的职务津贴;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不得晋升工资,享受职务津贴。第五,确定不同学历劳动者工资的低限标准,以此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

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及健全的分配制度,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老百姓看重的是实际,预期投资收益的提高,是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好的宣传,必将极大地吸引生源。

2.构建企业主动参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

目前中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其教学内容、实训设备水平以及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经常滞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究其原因,是缺乏企业参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那么,如何对企业参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做出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呢?根据我国以往的做法,我们固然可以呼吁政府加紧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工学结合模式或者半工半读模式或其他一些什么模式,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企业推广下去。可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趋势,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产权不再完全属于国家,受教育者也有了更多的入学与就业的选择,我们的立论仅仅局限于政府的行为,毕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因此,如何有目的地引导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以促进校企合作就成为制度构建的一个基本思路。

3.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摊和有效供给的保障机制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要确保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世界各国由于对职业教育的性质认识不一,其经费筹措的渠道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是采取受益原则及能力原则进行成本合理分摊,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个人的,主张由个人承担经费;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企业的,主张由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经费;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整个社会的,则主张由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承担职业教育经费。关于职业教育经费的分摊比例,始终是争论激烈而难有定论的问题,但在确定分摊比例时还是有几条可以或者必须把握的底线:从个人或家庭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经费必须控制在其可以承受的范围,即以不影响其基本生活为最高限度;从企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经费应当不超过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至少应当等于社会收益。综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摊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个人承担的部分越来越少,而社会承担的部分却越来越多;二是地方财政承担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中央财政承担的部分却越来越多。

鉴于中国目前的国情,我们认为应设立由国家、行业企业、受培训者本人进行合理分摊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担及有效供给体制。具体为:

(1)增加财政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首先,县级财政投入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县级政府要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确保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确保公办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尽快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财政供给水平逐步达到和高于同级普通中学。同时,县政府要将所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设纳入本地区基建投资计划统筹安排。

其次,由于县级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财力有限,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有限,要根本解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提升财政级别。

最后,目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特别用好国家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专项资助,配合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自己。

(2)强化企业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类企业必须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足额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并保证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应及时、足额拨付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新建企业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在投资额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职工岗位培训。”本级政府在严格督促企业足额提取之时,可以考虑把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费,统筹一部分,如把其中的1%集中起来,用于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来减轻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应开支。

(3)建立多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调整现行的农村中职教育办学体制,打破国有部门垄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市场的局面,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采取“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有民办”“合资共办”“私有民办”等各种形式。

(4)支持校办企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捐赠。

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好实验实训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增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经济组织及公民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所得税额中全额扣除。

(三)克服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因素制约

1.改革办学模式,探索适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路子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加强与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中西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加强与东部沿海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实践证明,通过联合办学,东部、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得到了更多的生源,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利益。首先,通过联合办学,拓宽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市为主要就业去向地,由于远离用人市场,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很难上去,就业满意度低。通过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合办学,相对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其次,通过联合办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实训设施不足、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差的问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只负担第一年的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后两年的专业教学和实习由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去承担。再次,通过联合办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派出自己的教师到联合办学学校进行培训,成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师资水平的一条确实可行的路径。最后,联合办学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也可以成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内容。所以,校校联合办学,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是目前情况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最佳的办学模式之一。

2.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增加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

为了体现社会的公平,也为了推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必须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块纳入全国大中学生助学贷款之列。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助学资助,是推动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也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添砖加瓦。从政府逐年增加的投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从近年的招生数量我们也看到了政策的有效性,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结果,就是全民转变对职业教育的错误理解,职业教育无用论在我们心中已经深埋许多年,这样的思想要根除,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中等职业教育也一样可以培养出人才,上中职即能学到技术也不会耽误一个人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的高技术人才是我们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中职毕业生一样可以有灿烂的人生。这是我们将要看到和希望看到的结果。

【注释】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临沧市永德县挂职副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