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定向为目的的职业活动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内涵则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各有其形成原因和决定因素,而两者相互联系、统一在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也事出有因,其内在的必然性是教育内容上的衔接关系。

第一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中,“中等”一词的含义一般理解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具体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2号文件)。也有人以为“中等”一词意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级专门人才”,比如,以往的中专以技术员级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技术员”在工业企业人才类型中属低于工程师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于技术工人类低级专门人才的“中级”专门人才。但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专业以“初级专门人才”(即具备上岗资格的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并且专门人才的水平等级应在本类人才内部区别(如会计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中的助工、工程师、高工等),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应简单引入企业人才类别的概念。并且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教育的发展,多数企业已不再将中专毕业生直接录用到技术员岗位,因而这种理解也不符合实际状况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属性似乎显而易见,但仍有必要在与一些相关概念属性的区别中加以明确。

首先是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区别。职业技术培训一般内容单一,着眼于专门职业技术知识的介绍和专门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教育则从属于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概论.人教社,1991年6月版P8)。它不仅介绍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而且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1号文件)。相对职业技术培训来说,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区别。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职业教育内容很少,但国外基础教育中很早就设置了职业教育的内容。比如美国,小学就有大量的职业介绍,国家法定每年4月22日为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学校不上课,家长要把孩子带到班上,使孩子了解成年人的职业生活和社会上的种种行业。中学里设置职业模拟课,增加孩子对职业活动的认识。孩子到10岁左右就可以从事各种有偿劳动,到社会上去打工,尝试职业活动,以便今后的职业选择(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此类职业教育包含在基础教育的内容之中,目的是使孩子逐渐形成对社会职业活动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职业倾向,以便成年期的职业定向。有迹象表明,此类设置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中将有所增加。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此类教育有着质的区别。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定向为目的的职业活动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对象不是儿童而多是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成年期、已对社会有了相当了解并通过专业选择确定了职业方向的青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从上述可以看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的内涵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帮助人具备起码水平的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性质。“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内涵则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相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种类,主要决定于它的职业教育内涵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因而可以认为,“职业教育”是奠定中等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

我们知道,教育本来负有帮助人社会化的任务,而职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而职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社会以来,社会行业、职业种类日趋增多并专门化,帮助人们具备条件以进入并高效从事专门职业工作的职业教育也就相应地大规模发展起来。职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生产及行业的发展水平、社会行业发展提供的工作岗位增多、对从业人员业务水平要求的变化等都有关,并能导致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取决于社会中人的职业活动状况,个人择业、上岗、岗位晋升、转岗等都会引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可见,中等职业教育中“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这一内涵具有深刻的社会生产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各有其形成原因和决定因素,而两者相互联系、统一在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也事出有因,其内在的必然性是教育内容上的衔接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无法满足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全部教育需求,必要的基础教育之后,人们总要寻求职业教育的帮助;同时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即使是初级水平的职业教育)也必须以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水平为前提,学生如果不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就难以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然而,中等职业教育中两大内涵的联系与统一,也有其外在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建国后4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的特定情况,我国的初级水平的职业教育未必与职业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相结合,而有可能与普通高中相衔接。特定的情况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将两大内涵联系统一在一起,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事物,变化了的情况在变化了的时间和区域内也可能改变两大内涵的联系和统一,促成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职成教司200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进一步理顺我国学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曲折历程,其发展历程呈“倒鞍马状”。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工作。1978年4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从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改变。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和广泛开展短期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这一阶段的新生事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4年3月,劳动部、人事部联合颁布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4年7月,《劳动法》经全国人大通过正式颁布,1996年5月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初步的法律服务体系。从1980年至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同期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的学校数从9688所增加到22229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355.9万人;在这几年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从81%下降到38.53%,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从19%上升到61.47%。为规范劳动力市场,1999年6月,国家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的确立。但是,从1998年至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从518.98万人锐减到395.22万人,跌入了低谷,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也下降到45.44%;而同期普通高中招生数从359.55万人猛增至557.98万人,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54.56%。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支持的力度,2002年和2005年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三大战略重点。近三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增长明显加快,2005年招生655.66万人,比2004年扩大招生89.46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2%,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为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教育部提出适度控制高校扩招幅度,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上,并提出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对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职业教育领域,教育部提出了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教育部等六部门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目前已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物流、建筑等专业领域展开。另外,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600多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多所,带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每年将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四个服务”,实施“四大工程”,即坚持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投入140亿专项资金,着力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项目”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项目,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带动职业教育改革。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将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学生能获得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将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促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规模、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为加强示范性院校建设,将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一支能够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80万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6月21日,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并联合发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国家助学金申请、审批与发放程序等作了明文规定。

上述表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将步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成千上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城乡劳动者,为改变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严重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的状况,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