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新机制

建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新机制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机制的构建是和谐社会语境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创新公共文化培训方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以让广大公众共享公共文化培训服务成果为目的,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将培训工作纳入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年终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督查工作。
建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新机制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四、建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新机制

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机制的构建是和谐社会语境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创新公共文化培训方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以让广大公众共享公共文化培训服务成果为目的,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一)建立公共文化培训工作的有效组织、制度体系

1.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组织体系

各级部门要与文化发展五年规划同步,制定相应的公共文化培训工作五年规划,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格局。要制定公共文化培训制度,在培训对象、机构、内容、方式、时间、经费保障、效益评估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从组织教材编写、建设远程培训平台、制作考试题库、培养省级师资、举办示范性培训,到组织培训考核评估督查等各项工作,建立起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培训组织体系。省级、地市级负责组织培训县、乡级专业文化队伍;县级负责组织培训业余文化队伍。

2.建立标准规范、辐射带动的培训基地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制定培训基地建设标准,采取申报与招投标方式相结合,确定若干工作基础较好、培训积极性较高的省级文化培训机构或文化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基层队伍培训基地,辐射全国或周边省区,承担文化部委托、本省及周边省区相应数量和规模的基层文化队伍骨干培训任务。

3.构建优势互补、开放竞争的工作机制

各地文化行政部门通过政府委托培训和招投标相结合的方式,遴选优质培训资源,鼓励高等院校和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激发文化系统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办学活力。

4.健全绩效考核、评估督查的制度

要规范完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县级文化干部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村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将培训工作与持证上岗制度、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相挂钩,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将培训工作纳入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年终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督查工作。

(二)公共文化培训的种类

1.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

(1)新录用人员培训。培训对象是被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单位新录用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公共文化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目的是为了使新进单位人员了解即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掌握一般的工作方法,为上岗做准备。新录用人员的培训一定要层层考核,凡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并要做到专业和岗位对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学历教育培训。针对全省基层部分文化工作者学历较低,整体素质分布不均衡的实际状况,与相关院校合作举办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开设大专班和本科班,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教学,使低学历者通过学习取得相应学历,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学历水平,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3)晋升任职培训。培训对象是准备晋升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培训内容应围绕拟晋升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资格所需具备的政策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来确定。培训目的就是为晋升作好准备。

(4)专门专项培训。该项培训的主要特点:培训对象是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内容注重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专项工作的需要,培训方式以脱产居多,集中性、临时性较强。该培训强化考核,注重成绩,并将成绩列入人事档案

(5)更新知识培训。培训目的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展文化干部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每年对各市县分管局长和社文处(科)长,县级图书馆长、文化馆长,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以及业务骨干进行轮流培训,强化必要的培训考核,及格者方可取得培训合格证,持有合格证方可上岗,从而改变仅有领导任命而无证上岗的现象。

2.面向社会文化业余爱好者的培训

(1)文化志愿者的培训。近几年要花大力气,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建立文化志愿者基地并实施相关的志愿者培训等工作,原则上全省县(市、区)要切实抓好2至3个试点,适时加以推广,围绕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在增强社会互信、促进文明和谐、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特殊群体的培训。各级文化服务单位利用对公众免费开放的馆舍设施,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以培养技能、育人成才为出发点,以文化享受、提升素质为最终目的,以免费艺术培训班和公益民生课堂等为载体,全省范围内采取有计划发放文化消费券的形式,对普通公众尤其是外来人员子弟、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等社会特殊群体实行免费培训,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

(三)公共文化培训的内容

公共文化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共文化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行为,重在提高培训对象的文化艺术技能。

1.政治理论的培训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文化政策规章,用来指导具体实践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2.专业知识的培训

新形势下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和培训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因此,要着眼于基层工作需要,每年要规定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和农村,有的放矢地开展岗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培训,尤其要学习国内外在公共文化机制创新的具体做法,帮助其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工作能力。

3.实践能力的培训

基层文化工作者面对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尽可能地使实现“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有挂口单位,每年均要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年终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要切实加强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一些实践能力,通过上挂、下联到基层的农村、社区当1至2年的文化辅导员,以切实掌握工作能力。只有这样,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方能结出硕果。

(四)公共文化培训的方式

公共文化培训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集中培训。文化部门按照原有计划,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或文艺骨干在一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群体培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向学员系统地讲授知识和技能。集中培训为学员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每次培训均要对当前一些公共文化的热门话题、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的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活跃思维,打开思路,提高学习成效和实践的能力。

2.上门培训。由各地基层文化部门点单预约,根据当地文化工作的实际选择专家免费到基层为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讲课。这种上门培训尤其要注重结合文化馆、站的工作实践,内容可以涵盖群文创作、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文艺团队建设等方方面面,但更要注重把群文作品变成产品,变成精品,形成公共文化品牌。

3.对口支援。大力推进“文化良种”培训基地建设,扶持民间优秀文艺团体成长,加强建立民间人才联系服务制度,以“送文化”、“种文化”和培育“文化良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对口辅导,以切实解决当地人员、技术匮乏,帮助他们提高理念,学习文化,掌握新技术,以文养文,以优秀文艺团体和文化示范基地建设,激发基层群众文化的内生活力。

4.远程培训。根据文化部有关要求,全省各级文化馆正努力建立远程网络培训平台,开展各艺术门类的远程培训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增加培训受众面,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实现在线学习、培训等远程教育提供方便。各级群文培训网站要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和内容,广泛开展网上培训、网上比赛、网上活动等等,使网络培训深入到基层、深入群众,并产生巨大的培训效益。

5.脱产研修。各级文化部门要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送部分有培养前途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到相应的高中级行政学院或国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培训或进修,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业务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文化馆要有自己的专家和学者,凡脱产研修要和自己从事的专业岗位对口。

(五)公共文化培训的绩效评估

“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通过评估,可以有效开展与监控培训过程,反映并凸现培训的价值,同时支持并促进举办培训的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对培训环节的持续改进。将培训工作纳入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年终考核指标,纳入相关评估工作。

1.满意程度的评估。即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是培训效果评估中的最低层次。它包括对培训师、培训管理过程、测试过程、课程材料、课程结构的满意度等。这种评估可通过调查问卷、专项征求意见等方式进行。

2.学习效果的评估。该层次的评估反映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测定学员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等。这种评估可通过书面考试、面辩考核、提交论文等方式完成。

3.实践能力的评估。跟踪测量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转化程度,学员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方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学员的上级、下属、同事和学员本人对接受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价。

4.实践成果的评估。评估上述变化对工作实践、组织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通过一定的平台,展示可视的培训成果。

(六)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机制保障措施

合理整合、开发、利用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为培训对象接受培训提供思想认识、组织机构、制度机制、师资队伍及物质资金等方面的保障。

1.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培训领导机构,加强对公共文化培训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和公共文化培训机构的作用,定期举办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和公共文化培训机构负责人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培训工作管理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2.经费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培训的投入保障机制。根据日前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公共文化培训也应免费开展培训,由政府财政投入支持为主,适当开展由社会参与投入的收费项目。

3.制度保障。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及《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制订《浙江省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意见》、《浙江省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条例》等政策措施、地方法规。同时制订《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制度》、《基层文化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文化人才上挂下派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公共文化培训工作在制度上的保障。

4.队伍保障。依托现有各级公共文化培训机构,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专职教师队伍。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的名义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聘请公共文化学专家、学者、领导,建立业务知识培训师资库并对各地区开放,为公共文化培训提供优秀、稳定的师资来源。鼓励高等院校和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激发公共文化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办学活力。

综上所述,我省现行相关的公共文化培训工作机制,是采用“国家制定政策,财政投入并控制”的模式。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社团扶持,民间广泛参与的份额将进一步增加,并将最终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多元并存的新型公共文化培训工作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文社文发〔2010〕33).

[3]《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展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

[4]李明:《综述:法国政府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危机》,《新华网》,http://news.163.com/10/0714/14/6BIDOGE6000146BC.html。

[5]刘轶:《他山之石:美、英、法、韩等国的文化政策》,《社会观察》,2004年04期,111页。

[6]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4月版,228页。

[7]张永文、李春兰、沈晓刚:《韩国攻略:全方位建设文化产业强国》,《中国政务信息网》,http://www.fsa.gov.cn/web_db/sdzg2006/adv/BLDPX/DYMB/zhc/jcjy043.htm。

【注释】

[1]胡敏,男,浙江省文化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社会文化;林敏,男,杭州市文化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社会文化;屠锦英,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毛光正,男,浙江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社会文化;骆蔓,女,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