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活动引领环境保护建设

创新活动引领环境保护建设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创新活动引领环境保护建设由于传统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沿袭的保守思想意识四处飘荡,因而,为了牟取私利而掠夺资源,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环境,这样的经济行为在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于是,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恶化,人类文明发展面临危机。统计资料表明,在“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中共有227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
创新活动引领环境保护建设_环境人类学

第一节 创新活动引领环境保护建设

由于传统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沿袭的保守思想意识四处飘荡,因而,为了牟取私利而掠夺资源,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环境,这样的经济行为在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于是,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恶化,人类文明发展面临危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式的糟糕局面,先决条件就是创新。诚然,创新是非常艰难的,其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充满曲折的历程。

一、改革开放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创新大发展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上,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而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创新不仅惠及中华民族,更是造福于全人类。伟人马克思高度赞扬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伟大的创新,认为它们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四大发明特别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进步包括的领域是科学文化、生产技术与社会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理论与技术改造,认为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唯一途径。邓小平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3]如何掌握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呢?邓小平明确说:“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4]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创新活动蓬蓬勃勃地持续了数十年。

(一)科研机构与专利申请大幅增长

创新活动的实施需要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科学研究机构就是创新基地,发明专利就是典型的创新成果。在2000~2010年的两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期间,中国的创新基地量与专利申请量都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国家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29家,是‘十一五’初期的2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532家,比2007年增加1500多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共计超过1800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4.2倍,按相同口径计算,5年间年平均增长21.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46.8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19%。”[5]由于大批各级科技研究中心的建立与大量科技人员及业务量的增加,全国专利申请量井喷式的放射出来。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5.1万件,这是“十五”期间的2.6倍。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39.1万件,居世界第二位。“十一五”期间,中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分别是128.9万件和155.4万件,这是“十五”时期的2.4倍和3.1倍,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授予中国专利金奖50项,其中含5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还有中国专利优秀奖525项,其中含32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6]在专利技术的支持下,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享用了大批优质、绿色产品,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年增幅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创新活动跨越国界,走向了世界。通过世界各国公认的《专利合作条约》(The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体现了一个国家、区域或企业的创新能力,显示了创新主体拥有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2012年3月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09年起增幅明显,已连续3年增速位居世界首位。中国2011年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率高达33.4%,比当年增速居第2位的日本高出12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706件,位于世界前10名之后;2011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6406万件,进入世界第4位[7]。2011年,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北美、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相比之下,新兴国家发展势头强劲。世界经济的这一发展态势,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变化情况中就得以体现。

(三)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创新出成果

创新业绩在环境保护领域十分突出,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无论是知识产权创造、环境科学基础研究与管理技术创建等,还是节能减排、水污染治理与大气污染防治等,均都出现了大批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表明,在“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中共有227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其中,2006年有36项科技成果获奖,2007年有41项获奖,2008年有48项获奖,2009年有62项获奖,2010年有40项获奖。在这些获奖成果中,一等奖共21项,二等奖共78项,三等奖共128项。这些奖项涉及的领域有水、大气、土壤、固废、生态、农村、噪声、核辐射等,还有环境应急、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风险评价等。这些技术创新项目既有针对流域、区域重点环境问题的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成果,也有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既有直接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制度、技术法规和标准研究成果,也有“控源减排”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

西部地区科研机构人员刻苦攻关,一批获奖技术成果脱颖而出。例如,“贵州省小城镇新一代一体化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项目,其设计了新型污水处理设施,调整了工艺运行参数,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高寒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及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其构建了耐冷生物菌群体系,在低温条件下仍可保证出水的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与同类技术相比,土地面积可减少30%,投资可节省25%,运行成本能降低20%。“我国跨界河流水污染事件风险与对策研究”项目,其构建出多目标决策计算机模型和规范化的投入效益评价体系,提出了用于跨界河流水污染事件风险分析方法,为我国环境外交政策和战略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8]。这些获奖项目效果显著,他们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科技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新中国成立之后,改变国家沿袭数千年小农经济面貌,建设现代工业化强国,这是全国各界人士一直奋斗的方向,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通过评价了一些综合指标并分析后认为,“十五”规划纲要实施期末,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属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或者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高加工度化时期[9]。“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后半期,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超过36.7,这意味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1/3,即在国家现代工业化的道路上走过了1/3的历程[10]。不过,世界很多学者认为,依据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个阶段之后的工业化发展将会有很多困难,进程更加艰巨。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劳动力资源丰富,然而也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的大国。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由于人口因素的作用,中国人均耕地与草地资源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的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缺陷,中国工业化存在着技术水平低、结构组合失调的弱项,这必然导致效益的低下、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因为这样的结构性、技术性的失调不是造成生产中的消耗增加,就是产品的大量积压,或是生产设备的闲置,从而形成资源的直接浪费。相比而言,中国矿产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铁、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3~5倍、4~7倍、8倍。中国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储量的年增长速度,生产矿山的开采储量日趋枯竭;全国有2/3有色金属矿的主金属生产已到了中晚期,使得矿山开发规模与生产能力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中国人均相对资源占有量低、生产消耗强度大、管理理念与方式陈旧落后,这样造成的结局是,全国建设中因为对生态和环境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很大,按照价值量计算的数额惊人,其比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初超过了9%。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无形损失、治理污染已经付出或将要付出成本以及从环境资源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估,经济增长在一些方面甚至可以称之为负增长

最近几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成为制约国家工业化的重要限制因素,而且也已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新的诱因。对全国环境纠纷状况的不完全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群众来信总数是58678封,到了2006年,群众的来信总数已经达到了616122封,11年之间环境信访的数量增长了10倍之多[11]。一些信访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其中部分转化为群体性事件。2009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铅锌冶炼企业——陕西东岭冶炼公司因为长期超过安全标准的铅排放,结果酿成环境污染的大祸。该企业的违规导致了周围的长青镇马道口村和孙家南头村731名儿童中有615人血铅超标,邻近个别村庄也有同样的病症儿童。后经权威检测,总计共有851名14岁以下儿童血铅超标,其中血铅含量超过每升250微克的174名儿童属中度、重度铅中毒。2009年8月16号上午,东岭冶炼公司附近的数百愤怒的村民冲击了东岭厂区,厂区铁路专用线近300米的围墙被掀翻,十多辆外省送煤的大货车、工程车的挡风玻璃被砸烂。当地警方百人进驻事发区维持秩序[12]。事件发生之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各级政府及东岭公司对患病儿童进行积极救治、经济补偿,并且投资3亿元,对“铅威胁区”内425户村民实施一次性卫生防护距离内的整体异地搬迁工程,安置村民居住到距离厂址1350米以外的“安全地带”[13]。这件事情不是毫无先兆的,事实上在爆出儿童铅中毒事件之前,长青镇的村民已与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东岭冶炼公司有过多次“冲突”,但是最终因为那家企业能上缴大笔利税而不了了之,这是典型的被人们批评的见利忘义行为。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因为扰动了工业化进程,故而一直深受国内舆论所诟病,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一个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该组织曾在2007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的经济在向发达国家迅速靠拢,但环境水平却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近似。”2009年,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曾经刊载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百姓难容孩子受污染之害》。该文表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许多地方却没有推行环保措施。结果是煤炭工厂附近的农村污染十分严重,刚停放的汽车挡风玻璃上就会蒙上一层灰尘。中国的许多河流也遭到污染,不再适宜用作工业用水,更不用说饮用水了。”日本、韩国等国的媒体经常拿“中国的环境污染”说事,极力把中国塑造成一个“肮脏的邻居”。在这些国家的一些民众看来,中国的沙尘暴飘洋过海到了韩国、日本。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发表了一篇文章,其标题是毫无英国人常常自豪的绅士风度的渲染语言:“中国在接管世界之前是否会被自己排放的废水淹死?”[14]对于国外的这些大失体统、有明显偏激的舆论,中国人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坦诚地面对质疑;另一方面,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环境污染严重是事实,但是一些在华外国企业也逃不了干系。例如,日本很多企业目前只做产品设计和生产结束后营销类“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商务,而把中间高污染的环节设立在中国。许多欧洲、北美国家的企业已经把某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生产过程转移到中国,这在客观上形成的一个状况是,中国在为他们承担环境责任

简单概括,中国的环境态势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时期是喜忧交集。中国的诸多呈现出来的令人兴奋的亮点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污染物排放量首次下降,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实现了既定的目标等。可是,一些环境现象却令人忧虑。例如,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公布的资料表明,直到2010年,中国的水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辽河、黄河中上游属重度污染,海河、巢湖环湖河流、滇池环湖河流属重度污染。”[15]一些学者分析后认为,以2007年江苏省太湖蓝藻污染爆发事件为标志,表明了中国江河湖泊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颠覆了以往靠牺牲环境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涉及环境问题的群体事件数量明显增多。其原因是,滞后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尚有强大的消极惯性,一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自私自利,而且因为不愿意放弃“好处”而继续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16]。总之,中国的环境还是没有摆脱危机的困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暴发,环境保护事业充满转型的艰难和利益博弈的张力扰乱。

深入研究围绕环境问题的多方利益博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将十分有利于保护环境与提高建设发展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