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措施

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措施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世界正在孕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必将引起和促进产业的变革。促进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产业高端、蓝色跨越”的理念,创建“宜业、宜居”的国际性滨海湾区都市。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一直将科技创新视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企业为主体、大学为骨干,政府研究机构起促进作用的产学研联动体系是日本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当今世界正在孕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必将引起和促进产业的变革。在未来的20年里,新兴产业会不断产生和发展,传统产业将更多地融入新的科技成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风貌。在“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必须明确思路,选准方向,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引领政策和促进措施,发挥科技产业政策和措施的组合拳的综合效应,从政策支持、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应用等方面对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提供支撑。促进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产业高端、蓝色跨越”的理念,创建“宜业、宜居”的国际性滨海湾区都市。

1.国外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政策借鉴

(1)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

① 美国。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一直将科技创新视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因素中,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处于首位。在科技政策方面,政府出资支持大量的科研活动,制订了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据测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大科技发明有65%是美国首先研究成功的,75%是美国首先付诸应用的,美国产业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诞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而美国科技创新获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科技政策引导与扶持。

韩国。韩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早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就提出了“科技立国”口号,2003年韩国新政府又提出“科学技术第二次立国”和建立“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的政策方向,2005年完成了第三次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的制定。韩国科学技术政策任务导向性强,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韩国又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以说,韩国能在落后条件下迅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韩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适时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③ 日本。日本作为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能够迅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世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与其拥有一套相对完整、高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着密切关系。战后日本的科技政策一直坚持特定时期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直接需要这一目标,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技术模仿”和20世纪70、80年代的“技术引进和开发”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并在科技立法、人才战略、促进产学研联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政策体系,大大加快了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又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动力。

(2)注重通过科技政策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综观国外推进经济转型的科技政策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推进”,“推进”的手段是“鼓励”和“服务”。“鼓励”和“服务”的主要做法是采取金融、税收等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比如日本,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给予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支持,对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和相关企业给予优惠融资,增加对新兴产业和企业的投资等等。此外,日本政府更多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使企业把握产业的发展动向和变化趋势、改善经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向集约型部门转移,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澳大利亚政府为加强和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实施了研究与实验经费的税收减让政策,其目的也在于通过给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研究开发支出的税收利益,鼓励企业更多地创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此外,澳大利亚政府从1997年就开始建立创新投资基金项目,专门为小企业提供在商业化科技成果发展的前期所需的风险资本资金,鼓励应用商业化科研成果的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建立科学技术推广项目,帮助工业企业和研究者采用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

(3)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政府的引导下,将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实现官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国际上,官产学研合作成就突出的主要有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成果在经济上的应用,支持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计划强调以项目、资金为纽带,促进若干大学机构与企业、科研院所组成新的研究实体,通过扶持、培育形成坚实的研发能力,在竞争环境下进入良性循环,进而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美国的科技政策天平更多向大学机构倾斜,培育研发实体的竞争力是其最终目标,与英国及日本的产学研实践相比,政府干预相对较弱,更具有自由竞争意味。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政府对产学研政策的推行最为认真和全面。日本政府积极引导,把产学研合作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在日本,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其政策意图往往由“研究开发专门委员会”、“研究协作室”等中介机构加以贯彻。政府通过建立辅助金制度、完善相关法律等配套措施,扶持各地的专门技术学校、中小企业、大学等,加强了对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了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高科技市场”等中介机构来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民间企业转移和研究成果产业化。企业为主体、大学为骨干,政府研究机构起促进作用的产学研联动体系是日本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

(4)注重国情,适时调整科技政策目标。

国外制定科技政策的经验表明,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任务重点不同,科技政策的制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制定科技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目标的具体性、可行性、规范性和协调性,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制定并予以调整的。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科技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视从本国国情出发,使政策更宜于实施。虽然发达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科技竞争力,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因此科技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管理体制等各不相同,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力图保持其科学技术的全面领先地位,成为创新型科技强国。日本则成功地选择了先模仿后独创,先低科技后高科技的正确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依靠创新立国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韩国采取后发赶超、芬兰靠重点突破来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2.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美、欧、日等传统工业强国和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科技政策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国的科技政策还存在不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借鉴世界经济强国与后发赶超国家的科技政策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青岛市实际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的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1)完善细化化科技政策。

相对完善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技政策具有导向、协调和控制功能。通过制定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外政府的普遍做法。目前我国科技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无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相适应。在国家和山东省不断完善宏观科技政策的环境下,青岛市要做好科技政策的落地问题,制定具体的政策落实方法、完善科技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并在环境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做好积极的率先试点工作,制定相应的试点政策。构建支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

(2)做好科技促进产业发展规划,实现重点突破。

为适应科技创新浪潮,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国家和省市将不断推出更多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青岛市应抓住这一机遇,综合考虑青岛市市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和特色,在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蓝色经济、高技术产业的突破方向基础上,依据青岛市相应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规划,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务,制定科技促进规划。引进或扶持相关理论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储备相应的产业发展技术资源;引导科技资源在这些新产业领域合理配置,促进高端产业的相互协调、协同共进、全面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向低碳新经济转型,扩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政策的社会影响,提升新技术发展的溢出效应,为青岛市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空间。

(3)制定产学研合作鼓励政策及各方利益的相关保护政策。

产学研结合是促进科技创新进而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国外经验表明,科技创新离不开在政府积极引导下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目前我国产学研之间缺乏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一是政府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制定激励保护政策,特别是对合作方利益保护的相关法规及细则。并积极推动,建立一批为产学研合作服务的机构。二是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发展壮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大学、科研机构的成果向企业转移和科研成果产业化。

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为此,将采取下列措施:通过立法手段要求技术开发者明确阐述将如何与潜在的技术使用方共享研究成果;聘用来自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作研发工作,肩负起向企业传达重要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职责。

(4)制定“理论原创—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创新链的联动政策。

科技创新理论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研发是理论创新的延续,产业孵化是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和最终目的,产业发展壮大为技术创新和理论原创提供动力。它们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紧密的创新循环链。政府公共资金在理论原创中要发挥根本的作用;技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励;产业孵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最终的选择权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政府主要是提供平台,特别是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对其初期的保护。同时,支撑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谐社会构建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决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为主线的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等问题,都需要结合青岛市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措施促进其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综合结果,有关社会发展存在的经济管理、法律和相关社会学研究政府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决策水平。青岛市作为地方政府要明确在创新不同环境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制定科技创新链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促进规章。

(5)制定产业集群创新扶植政策。

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激励企业行为,引导和创造有利于加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宏观环境,使大、中、小企业都能够真正活跃起来并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制约于高新科技的研发、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现实,科技管理部门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强企业自选项目与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整合,减少重大研究项目的市场转化障碍。围绕蓝色经济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选择的重点领域,组织产业创新集群,制定协同扶植相关政策,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综合效应,极大地促进产业系列创新发展。

(6)不断完善科技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不断优化与改善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环境。科技行政部门应定期与不定期地对青岛市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进行专门研究,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问题及时进行政策设计、制定与调整,并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畅通的协调机制,协同组织各项科技政策与措施的有效实施。科技政策作用的发挥,既取决于科技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有赖于公众对科技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度。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是科技政策的受益者,他们对科技政策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个方面在开展各项科技活动时都主动寻求科技政策的支持。

(7)增加作用于需求面的政策。

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并非企业的天然偏好,需要政策激励和环境营造以支持。国际研究和实践表明,政府作用于需求面的政策可有效弥补市场动力机制的不足。青岛市现有的科技政策主要作用于供给面和环境面,政策重心放到了创新链的前部,忽视了后端。应加强需求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能力,如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价格优惠等激励企业推出新产品,鼓励用户购买新产品;通过制定标准和引导措施,迫使企业提高创新投入;利用政府采购手段引导企业投入创新活动。需求面政策需要科技与经济部门更紧密地合作,因此对科技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是最早利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进行扶持和推动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相继制定了购买产品法、联邦采购法等,其中专门制定了针对创新技术和产品进行采购的内容。从我国情况看,目前政府采购仍主要规范资金使用为目的,对促进自主创新的作用不甚明显。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把优先考虑采购本国技术和产品,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作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点。

(二)创新投入保障措施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其投入强度与结构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面对“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的新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必需建立可靠的资本投入平台,解决目前存在的创新创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产品缺乏等约束因素,抓住国家赋予青岛新海岸新区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机遇,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金融制度改革,建立支持创新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财税支撑体系、民营投资参与机制和资本市场资金募集与运作平台。

1.金融服务保障措施

金融服务支持措施,包括:创新金融支持措施,鼓励银行业以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模式,满足知识产权产业对发展资金的迫切需求。

(1)制定并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政策,设立支持科技载体建设和发展的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符合青岛建设总体布局和与青岛重点支柱产业结合紧密的重点载体。将青岛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实施的“三方联保机制”植入知识产权产业领域,促进实业界与科教界、实业界、科教与金融界、商务界的合作,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金融渠道不畅、金融支撑手段不足等困难。

(2)鼓励相关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债等融资工具筹措发展资金,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提升知识产权产业投资强度和规模收益应设立专项发展资金。

(3)采取多元化投入的方式,加大载体建设与发展的投入,确保每年的财政科技经费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比例,应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科技相关项目聚集。

2.政府财税服务保障措施

(1)科技创新生产端财税服务措施。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实用的财税措施。除了国家和山东省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之外,依据确立的“创新 - 产业”创新链组,应再单独另行制定优惠措施,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尝试允许科技创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设施等实行加速折旧,以促进相关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实行经营者和管理层的股权制等,以此激励优秀人才投身科技事业;在国家给予的政策范围内可以按一定比例给予地方配套补助或者另行补助。

(2)科技创新市场端服务措施。市场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投注于市场的开拓,为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力,通过一定的财税措施扶植科技型产品在市场的活力,回笼销售资金就是对技术研发最好的资金保障和创新激励。政府拨款购买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而凭借政府强大的购买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改进技术产品及服务。财税市场端服务支持措施如下: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支持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的制度,并发挥财政、审计和其他部门对财政预算中政府优先采购项目的监督力度;建立对新产品的消费者补贴制度(例如新能源汽车补贴),鼓励消费行为,促进产品技术提升。同时,组建政府主导、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并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资知识产权产业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政府设立的创新创业基金、高技术产业引导资金对知识产权产业的支持作用,并带动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扶持风险投资企业增强项目评价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对主要投资知识产权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给予创业资助和税收减免激励,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发挥财税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创新投入体系优化。为保障各项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青岛市应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持续投入为主体、政府财政稳定投入为保障、民间资本积极投入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应进一步培育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企业投入科研的动力。通过财政补助、税收减免、贴息等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研发和技改投入,并将科研项目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于企业科技投入奖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R&D活动。

3.激活社会资金投入措施

激活民营资本投资潜力,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参与科技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投入新兴产业。未来一个时期民营经济将有望进入的新产业领域包括电信、航空、电力、石油、铁路等国家将逐步打破行政性垄断的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竞争活力和经营效率将得到改善。为适应这一变化,青岛市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降低民营企业抵押担保贷款门槛,从管理制度和体制上为民营企业融资及民间资本进入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应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赋予企业和相关经营机构更大权限;应通过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信息支持和指导,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及其他鼓励政策。

此外,应共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上市,利用二级资本市场募集企业发展资金,集聚企业转型升级的能量,同时,也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全面提升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1.国外科技人才战略的借鉴

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资本。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关键。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在未来国家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等方面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美国科技创新获得的巨大成就是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作为保证的。美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依靠多层次的教育大量培养本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开拓型人才科技人员,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美国发展,比如长期执行有效的移民政策等,为美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日本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逐步建立起了良性的人才培养、选择、竞争、交流和充满竞争的研究环境。日本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此外,日本还注重培养多元化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才,尤其重视理工科人才培养,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储备了数量大、质量高的劳动资源。

欧盟比较重视研究团队建设和内部各国人才素质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共同体研究计划中,以研究团队选择上的一定倾斜促进聚合,即在研究项目满足卓越原则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包含来自聚合国家研究人员的研究团队。这提供了一种导向作用,使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团队在申请共同体项目时会更多地考虑吸收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伙伴参与。并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参与,支持研究人员的培训与流动,以及创建研究人员与机构间的网络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聚合目标的实现。

2.青岛市创新人才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已经成为落实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适应“十三五”期间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做法,青岛市应重点解决制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三个瓶颈。

一是解决人才培养缺乏科学规划,部门责任不明确的瓶颈,完善相应的职业人才考核机制,调动各类社会组织集聚产业发展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形成符合知识产权人才特点的执业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和能力评价制度。

二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对各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认识不到位、培养不用力的瓶颈,协同相关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监督培养目标的落实和发展规划的实施。

三是解决目前从事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瓶颈,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模式、多个层次的培训方式,包括借用国内外高端培训组织和民间教育机构的力量,满足新时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为解决创新人才瓶颈问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1)多方式聚集人才,提高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依托驻青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集聚一批高水平专家和高端人才,充实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专家人才库。一方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制定有效地吸引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层次。

(2)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增强人才后备实力。支持高等学校完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调整,提升针对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规模。提高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服务的意识,完善科研考核体系,鼓励专业人员团队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科技研发活动,扭转以往“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完成科研考评指标而研究”的研究与应用脱节的状态,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水平。

(3)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并为之提供包括档案管理代理、劳务中介、职称申报等服务。实现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前景”的良性循环。

(4)建设专业齐全、手段先进、水平一流、应用性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培训基地;建立统一开放的各类人才市场,健全高级人才流动推荐体系。

(5)注重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支撑。科研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在科学交流、人员聘用、科研评估方面。通过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的高水准基地建设,加大外籍研究员的聘任力度,为国内研究人员出国交流提供方便,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交流国际化开展的环境和条件。通过设立国家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进行科技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同时,要开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利用好青岛市内科技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多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兄弟省市进行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以及科技招商、科技兴贸、科技会展与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的投入。

(四)科技服务保障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构建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将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纽带。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是面向社会提供为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科技服务产业提供的服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对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具有显著作用。“十三五”期间,青岛产业发展将面临创新能力提升的严峻考验,提升产业内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青岛市经济增长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支撑要素。完善新型公共科技服务体系,是构建创新社会环境、理顺创新结构、保护创新者权利的“牛耳”。

1.科技服务平台服务措施

“十三五”期间,激活对科技服务的社会需求,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市场化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企业,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并行发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入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社会机构,参与政府服务性事项的管理。通过政务服务外包、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各类服务示范项目的政府采购,支持服务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能力建设。增强社会对科技服务业的认知度,促进信息服务、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激活区域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顺应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动事业单位性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革,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等开展市场化运作,对机构为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补贴。通过政府和市场合理分工、共同协作,从科技服务组织、科技服务基础平台、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打造科技服务体系。

(1)构建科技服务组织平台。

构建以中介机构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多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咨询诊断、科技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推动组织网络化。政府应通过计划、基金,以及适当行政措施,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在组织、信息、人才等方面实现网络化,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状况,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是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构筑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从科技研发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几个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和扩散。

要建立全社会参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政府支持建立能够供各类服务机构共享的重要数据库,如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为科技文献的共享提供支持和扶植,促进科技创新效果。

(3)科技成果的管理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的管理是科技转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明确权利关系,权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明确是科技成果管理的前提。其次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强有力的。因此,应对科技成果管理的政策高度重视,制订详细政策,例如对于科技成果可以采取委托或采购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有能力、有实力的公众,政府只负责营造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即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商业化。重视和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服务系统,包括人才、资金、信息、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服务。

2.知识产权服务措施

据有关方面调查,2013年,青岛市知识产权产业的增加值在青岛市GDP中的占比为8.34%,而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的专利产业化率却高达20%以上。青岛市海洋经济等关键性产业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化率仅为8%,其中本地转化率为4.6%。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脱钩;二是知识产权运用动力缺乏、环境条件不足[3];三是知识产权中间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限制了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对接。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受现行体制制约,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为此,“十三五”期间,必须将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发展优势和显著的知识产权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财富属性、产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属性,使之成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为此,需要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将知识产权产业纳入《青岛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围绕知识产权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产业指导、协调和服务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依据目录指导,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遴选和培育。措施包括,创新招商引资路径,完善优势资源整合机制,以重大项目投资和优质资源流入为契机,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向产业基地集聚,优化知识产权产业形态和布局。三是将知识产权产业纳入专项产业统计体系。包括,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的概念和框架,借鉴相关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经验,建立知识产权产业分类名录、分类编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切实发挥产业政策对其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为知识产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支持。

(五)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工程措施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以科技资源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以创新组织网络、商业模式和创新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围绕蓝色经济、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数个创新集群工程,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校配置和功倍效应,促进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产业创新集群工程任务

(1)制定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围绕蓝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以“一谷两区”为主要的空间布局。前瞻性地谋划青岛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

(2)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配套产品开发及技术协作,促进以龙头企业或关键产品为核心的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创新集群;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帮助中小企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3)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集群产业链相配套的专业孵化器等企业培育载体,吸引大学院所等进驻设立研发中心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和科技金融服务等平台建设,形成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和集群化发展的环境。

(4)促进集群形成和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力度,集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吸引企业聚集,加速形成产业集群;注重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研究,加强评价和指导,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2.创新集群构成和布局

面对激烈国际竞争和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创新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重视集聚优势资源、创新产业发展布局。青岛市应进一步加大资源和优势产业整合力度,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创建全新的产业发展布局,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和综合的发展效益。

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自由贸易港区、蓝色硅谷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红岛科技创新示范区,打造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的创新集群;依托现有的集聚区以及规划建设的产业综合载体,打造低污染、高收益的创新产业发展高地;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势,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促进青岛北部生态型新城的快速建设。

图20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空间布局

(来自《青岛市工业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 )

结合青岛市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的思路和布局,组织建立相对应的科技创新集群。为全力打造“一带展开,三城集聚”的高端产业集聚区,沿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以青岛高新区生态科技城、崂山科技城、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为基地,拉开蓝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滨海湾区(图20)。按照集产业集聚规划的2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8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集聚发展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三大蓝色制造业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集群。以青烟威、青潍济轴线建设“两轴辐射”的主导与传统产业布设28个产业集聚区,组建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主导与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换代创新集群(图21)。

图21 主导及传统产业创新集群空间布局

(来自《青岛市工业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 )

围绕蓝色经济创新核心,优先组织四大领域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合作集群。海洋生物医药,组织开展海洋创新药物、功能保健品两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海洋新材料,组织开展海洋舰船涂料、海洋工程防腐防污涂料、深水耐压浮力材料、仿生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海洋装备制造,组织开展海洋工程辅助船设计制造与维修改造、LNG与LPG船设计制造、海洋能发电设备、船用中低速大型柴油机、深水半潜式平台关键结构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现代海水种苗,组织开展高端海珍品种苗培繁育、病害监控预警、重大病害快速诊断及综合防治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课题承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张志耀                 

课题组成员:房学祥 宋福杰             

【注释】

[1]胡鞍钢,鄢一龙,杨竺松.关于“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13(55):71-75.

[2]按影响力大小,国际城市常被分为三个等级集团:α级,β级,γ级。例如,纽约、伦敦处于最高级别的α++级,包括中国的香港、北京、上海在内的一些城市为α+级。按计划,2015年青岛将达到γ级(深圳现在的等级),2020年达到β-级(广州现在的等级),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国蓝色战略相匹配的国际湾区都市;2030年达到β+级(迪拜现在的等级)。

[3]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投入替代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方面的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费用每年已达到700多亿美元;欧盟则强调“绿化”的创新和知识产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大幅提高新能源研发和知识产权转化的预算,年投入由原先的882亿日元增加到1 156亿日元。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更需要具有优良的创新环境来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