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技术的产业化,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将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落实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其实现方式是搭建以集群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是有效的温床,以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更能有效地促进科创新。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的过程或多或少地,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的过程。
科技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理论正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同时科技创新(包括文化创新)与产业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正在不断探索和深入,从实践层面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方法层面,必须走生态化科技创新的道路,实现生态产业化。

(一)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要素的合理流动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与其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高技术的产业化,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要素的合理流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是仅仅只局限于促进某一个具体的产业的创新,而是促进产业集群中围绕核心价值链的价值提升而实施的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揭示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创新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联系,说明创新是许多不同的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学会等)相互作用的系统行为。创新不仅依赖于具体行为者的表现,而且依赖于他们与创新系统中其他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组织、商业、金融和法律等一系列活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一是科技与教育;二是财政与金融,其中最主要的是资本的积累;三是研究开发体系;四是有效的政府政策。其子系统资源必须实现合理的有效配置与利用。教育、资金、研究开发体系与政府对科技的政策的相互协调,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要素的合理流动,重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供应者与装配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竞争者之间的技术信息流、市场信息流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行。作为产业集群的两个重要行动主体,政府与中介组织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战略思路上,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中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将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落实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其实现方式是搭建以集群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战略方式上,一要逐步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比重,构筑我国科技创新系统新格局。科技创新是有效的温床,以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更能有效地促进科创新。随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重要产业集群,如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集群、电子产业集群等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步将一些关系我国科技实力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转移到产业集群中,在较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坚持既有的科技创新系统统与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系统共同作用的格局。二是要构建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三是要建立区域或产业集群内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风险(创业)投资基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扩散。

第三,政策建议上,一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广阔而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集群作为某种科技创新的攻关点,强化政府对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的分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与资源浪费。[6]二要重视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创新能力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一个区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1)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2)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3)先进的制造业产业;(4)良好的交通、通讯网络;(5)舒适的环境条件,如文化、娱乐、零售等产业的发展;(6)专门化劳动力投入的可获得性,包括受过教育培训并拥有专门技能的工人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7)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制度环境。[7]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最终要以生态化产业、产业的生态化方向为目标

1.树立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John Ziman看来,“技术创新是一种进化过程:盲目,创新者总是无法真正预见新颖制品是否会获得成功;变异,许多不同的发明(例如专利)在为同样的应用而竞争;选择,市场的选择取决于被承认了的品质例如效用的改进;保留,成功的创新被广泛复制并成为新的规范。”[8]这种盲目、变异、选择、保留的过程,就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的过程或多或少地,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的过程。

“在实践上,人的异化和人类困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种种关系上出现的全面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在自然层面上,它表现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膨胀、核恐怖等以及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引起的种种直接后果,如核泄漏、战争杀伤等。在社会层面上,它表现为技术统治、技术官僚、技术专制、技术殖民以及贫穷和饥饿、道德失范、文化贫困等。在人本层面上,它表现为个人越来越不自由、个体人格趋于分裂、本能被压抑、心灵世界空虚、生活无目际、无意义等。这些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需要对现代人类的实践进行反思,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合理性。”[9]因此,树立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由此,科技工作者承担着强烈的社会责任。“科技创新和应用要以人类内在的、终极的价值为引导,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标准。”“在当今社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要作出更多的科技创新贡献,促进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为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遵守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承担起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责任;为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尊重生命和人权等。”[10]

2.以生态产业与产业的生态化为目标

面对工业生态文明的非文明性进步,人类开始寻找生态文明的更高境界。生态产业是指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定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经济正效益。

新一轮产业创新的目标是生态产业,产业创新与进化的最高目标也就是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是经过调整后的生态系统,是自然与社会形成协同、融合进化的阶段,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共存的最高层次,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动态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它是人类一社会一自然相互协助、发展、共生的闭合循环系统。我们还需要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价值和生态文化,还需要体制创新包括耦合机制、生产体制、生活方式、协同进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等,融各种创新于一体的创新群落,正是这种创新群落的共生、进化与优化,才是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过程。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荷载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