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3]本文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是对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这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大众辨别是非,指明方向。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佯装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不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

闫艳红[1] 段治文[2]

【摘 要】信仰是当代社会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以来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树立科学的主流信仰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为人们指引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道路,为人们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今各种思潮所冲击着,如何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关键词】信仰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信奉,是仰慕。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尊崇。信仰是思想武器,具有极大的行为驱动力,一旦为群众掌握,会发挥准绳作用。信仰可以划分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在此不做讨论,这里主要分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何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常见学术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自身的信仰,即共产主义;一是马克思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信仰的看法。[3]本文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是对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有基本理论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前两者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说明如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为个人的发展规划了蓝图,进而实现人类的解放,达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的社会发展道路,这个道路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在于它从实际出发,在于它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它为人类指明社会的发展规律。新中国的成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乃至当今的经济危机严峻形势下中国的英明决策,无不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也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信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学会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佳的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现象广为存在

其一,从大众对信仰认知程度来看,有以下两种主要现象:一是不知信仰为何物,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了;二是有信仰,但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思潮涌入我国,很多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似乎夸大了金钱的效果,而对马克思主义日渐疏远,马克思主义信仰“过时论”“危机论”等现象时有存在。这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大众辨别是非,指明方向。

其二,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个体角度,存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问题。按照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来分,大致有两类:一是出于不良信奉目的的伪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佯装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不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类信仰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他们表面上宣传自己是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但在行动中却不经意做出非马克思主义的行为,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行径,在其生活和工作中偏离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而行事,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不仅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高尚性,而且对非马克思主义者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作用,使更多的人离马克思主义信仰越来越远。二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类人最初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折服,所顶礼膜拜,但过于教条化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僵化,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断丰富,人们应该抓住这一主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是这一类马克思主义者只知运用过去的马克思主义所讨论的内容和相应的解决当时问题的方法,却不知道根据具体的问题用马克思真正的理论内核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结果是处处碰壁,只会受打击,让其在不断的挫折中慢慢怀疑自己的信仰,导致其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没有被大众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马克思主义还被披上神秘的面纱,只知道马克思主义字面意思,不知其精髓,或者被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想所干扰,容易人云亦云,最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原有意义抛之脑后,所以应该进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待完善

首先,信仰是自由的,我们当然支持信仰自由,但是更倡导一种主导信仰,只有科学的主导信仰被人民信奉,才会产生民族凝聚力,才会更有力地驱动社会发展。而主导信仰需要引导、需要教育。“信仰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精神活动,它直接切入人们的意识深层结构,宏观上事关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微观上事关个人的成长和幸福。”[5]所以要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信仰构建,而基于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经典理论,所以是我们主导信仰的唯一选择。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存在教育主体单一化、教育内容抽象化、教育形式单一化、教育客体不够细化等问题。学校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也的确充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学生代替不了全体社会,所以受众少,此外学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尽管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都有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传授,但是固化现象普遍存在,从教育主体——学校的角度,存在为考试而教,仅仅针对几个核心理论不断强调,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不能将身边的实例和抽象的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主导信仰教育内容,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枯燥,不利于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作为教育客体学生来说,从学生学习目的看,也存在固化现象,多数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是为了领悟精髓而学习,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习效果甚差。对于祖国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来说,就普遍存在这种想象,何况普通民众特别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或者没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更欠缺,自学的概率也很少,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灌输的理论是进行大众思想、信仰教育的主要方法,基于此需要教育主体进行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教育内容浅显化、大众化。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范畴,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大众化是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大众普及,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被大众掌握需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晦涩内容生动化。不应只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高知识水平人士理解,要知道,主导地位的信仰是需要社会广泛人士的共同信奉,这个“广泛人士”应该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不乏没有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民,这就必须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民众生活结合。让民众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使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正确决策,从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入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启发熏陶,让受教育者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并进行二次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体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体多元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各方教育者的作用,首先,继续完善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水平。具体说来,要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专业素养,学校要转变人才选拔观念,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选拔时不能马虎,要做到专业化,改变以往非专业人士都可以教授的现象。越是抽象的知识,越需要高水平的讲授者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也越需要那些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来完成。其次,加大社会公共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公共舆论通常是在一定的时空语境下所表达出来的舆论声音,确切地说,它是特定时空语境下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取向。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书刊等来将我们的主导信仰和生活结合,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发挥新闻媒体主体教育作用时,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建设的实践和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实践结合起来,让群众切实在“比较教育”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强群众信仰意识的自我建构。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客体层次化

“要根据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也要根据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设计有区分度的群体性教育目标。同时,各阶段性、层次性目标之间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发展性、开发性关系。”[7]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客体进行分类,注重信仰教育客体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能够掌握不同程度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是目前来看,这个同等不是同等高水平,而是非专业人士同等浅层次理解占多数。此外,要打破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效果同等化,打破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水平一个样,打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与不学一个样的状况。否则马克思主义教育客体会形成该理论可学性不强、应用性不高的印象,久而久之,可能丧失其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总之我们要尽各方之力,努力创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

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地位的不断巩固与信仰者数量的不断壮大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在科学引导的前提下,在教育主体的努力下,通过社会发展实践的证明,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必将展现出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

【注释】

[1]闫艳红,女,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化问题。

[2]段治文,男,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3]刘魁、徐俊:《全球化、民族认同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5]王秉琦、王成文:《信仰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6]《列宁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7]熊洁、张爱林:《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重难点问题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