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感于信仰教育

有感于信仰教育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教育中着眼于信仰是何等必要。基建于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召唤,它使得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没有信仰的生命就会遭遇难以承受之苦,不会有人的真正生活,更不会有生命价值的弘扬与实现。

有感于信仰教育

一班 刘日华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从世俗的眼光看,我应该是衣食无忧,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惶惑,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感受日益强烈。每当夜深人静,流放于尘世之间的自我回到家中的时刻,就会有一个问题悄悄地萦绕心头:人为什么活着?我相信,那些摆脱了生存危机而又关注自我内心生活的人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会遭遇同样的拷问。

可在今天这样一个真诚逃亡良知隐逸的时代,一个由效益、功能、经济原则所支配的社会,以从容的心态去谈信仰与孤独、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这些看起来不染嚣尘的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是难以追怀的往事与神话了。生命最本真的问题被膨胀的物欲所遮盖。

因而在今天,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包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如果没有一种使命感,一种深沉的痛楚和颤栗的恐惧,如果不能渲染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我们的思想和教育必定是苍白无力的,就不可能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而这种操守是只能建立在我们的信仰之上了。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名其妙地生与无可奈何地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但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须严肃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灵魂的问题,它不可能依靠理性、逻辑、物质、金钱求得确解,而只能诉诸信仰。

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一切将成为没有结局的开始,成为权宜之计,成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没有灵魂,所谓道德就会沦落为一种伎俩。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到那些貌似道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不道德的动机,将道德作为敲门砖,最大可能地捞取好处的伪君子,这必是因缺乏信仰所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做到君敬臣忠,朋谊友信,而对于比“人应该怎样活着”更高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则缺乏丰富的、有深度的思考,因而中国的伦理道德常带有功利的色彩,并不可避免地沦落为一种处世伎俩。

教育中着眼于信仰是何等必要。基建于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召唤,它使得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没有信仰的生命就会遭遇难以承受之苦,不会有人的真正生活,更不会有生命价值的弘扬与实现。反思一下,我们今天的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宣传加规训。它的确可以塑造某一种满足一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难以成全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