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定义方法探析

“马克思主义”定义方法探析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体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侧面。本节将在上一节“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历史考证基础上探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方法。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内容结构的空间意义上全面完整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如何从“时间”维度定义“马克思主义”,如何使定义随时间的推移而渐次走向科学,是定义“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体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侧面。“马克思主义”定义方法并非先于马克思主义而预设,而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在一再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中经探索和验证才总结出来的。本节将在上一节“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历史考证基础上探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空时二维性”

马克思主义既有空间意义上的内容结构,又有时间意义上从创立到其后发展的持续过程,是一个全面完整且持续进步的理论体系。从其内容结构看,只有以系统论方法正确解决其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立足于整体才能正确反映其全面完整性;从其历史过程看,只有以辩证否定的发展观考察其理论的质变飞跃,把握其变与不变或传承与升华的辩证关系,才能抓住其本质规定,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界定。

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内容结构的空间意义上全面完整地界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即其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外联系。马克思主义广泛涉猎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尤其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尤其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严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有机统一的严整性,首先要求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或界定“马克思主义”时,必须注意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我们必须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蕴涵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个大的历史时代的根本问题,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就不会过时;最后,必须注意它的整体性与其过程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是“过程的集合体”,否定任何阶段或者割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性联系,都会导致从整体上否定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时间意义上历史地定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即其积累、发展的历史性、过程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前后承接、不断超越的前进上升性。“辩证否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也必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演变上。如何从“时间”维度定义“马克思主义”,如何使定义随时间的推移而渐次走向科学,是定义“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始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违背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规律,势必窒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特征。只有根据时空条件变化的必然性,坚持发展原则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才有助于树立发展理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时间”特性定义“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充分参照时代背景,对某些时过境迁的具体观点进行科学的历史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定义中如实反映理论演进的基本趋势、体现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回答人们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要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多角度界定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具有多面性、层次性和过程性的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实践的周延性和前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是任何其他思想理论都不能相比的。定义如此宏大的理论体系,企图依靠简洁的语句就想全面完整地实现概括,不仅十分困难,甚至难以办到。正是因为人们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定义“马克思主义”,才既造成了差别极大的“马克思主义”定义,又使这些定义没有一种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全貌而达到令人满意的科学程度。总结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以许征帆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主体、阶级属性和对象内容等三个角度进行定义,为全面完整地定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先例。但遗憾的是,这三个角度仍然没有达到周延地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所以我们在许征帆教授“三角度”定义的启发下,总结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历史成果,提出“多角度”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和方法。

1.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角度定义

这是指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个角度进行定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内涵、实践主题、理论依据和理论来源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历史发展看,这是“马克思主义”早期定义的主要内涵之一。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是首先必须认识和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初最能回答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遮蔽因素越多,参比对象越模糊,正确回答越困难。当然这里的“产生”,决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史中,马克思主义每一次重大飞跃,都有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产生,对于新的理论形态都有再定义的问题,都首先须从产生的时代条件、理论依据和实践来源等角度进行定义。从“产生”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时期十分明显。如恩格斯说:“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些现象。”[76]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77]此后,在斯大林定义“列宁主义”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共产党人定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时,都首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内涵。

2.从马克思主义内容结构定义

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内容、具有怎样的体系结构等角度进行定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侧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等。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较为直观的认识就是它的内容结构,所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定义最容易把握的角度,这在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阐述中尤为明显。但是,恩格斯和列宁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的学科来源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的。当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综合性越来越显著,必然要求突破其学科意义上的直接来源,更广泛、更深入地从多侧面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

(1)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分析它的内容结构。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无限广阔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结构就需同实践对象的多领域性相一致。如江泽民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全面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他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78]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的严整性分析它的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其他理论体系一样,总是由一系列范畴体系、命题体系和原理体系构成的,由这些主观逻辑形式构成的严整体系是适应马克思主义内容结构的特殊需要形成的,并因而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如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认为:“马克思的著述所激发的思想(我们合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包括“(1)对待认识的辩证态度;(2)唯物史观;(3)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的看法;(4)对社会主义的信奉”等方面内容。[79]又如我国学者张光明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分析、社会批判和理想标的综合体。”[80]国内还有学者更为确切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由以辩证原理为基石的“现实批判理论”,以实践原理为基石的“社会实践理论”,以人类原理为基石的“人类理想理论”三个“理论板块”构成[81]

(3)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分析它的内容结构。

在马克思主义史中,理论形态常常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形式表现,但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容结构中某些基本理论适应实践需要而突出发展和深入发展的成果。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82]。这样定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上的深化发展和突出贡献。由于“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为主题和特色的理论形态,“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所以定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83]

3.从马克思主义层次体系定义

这是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层次,从最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精神的最深层次定义“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有整体和部分以及部分间关系的共时性结构,而且有现象和本质以及本质愈益深刻的层次性结构。定义“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于直观的表面,必须触及本质。例如“本本主义”就是只触及直观的表面,仿佛马克思主义就是经典作家的书本。此外,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也只能具有相对的意义。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加深,会揭示出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层次越深,越能与马克思主义保持质的直接同一,这是为什么总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原因,也是从最深层次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文献是承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形式载体,它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现象”而非本质。即使由马克思主义文本表达的思想理论,相对于“文本”它们是“实质”或者“本质”,也是有层次性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具体论断、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三个层次,蕴涵于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方法是最深层次的本质,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原则和精髓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所在。如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84]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85],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如恩格斯说共产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斯大林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86],“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定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或价值立场。如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87]许多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革命的灵魂”[88]等,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如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阐述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89]这揭示了毛泽东思想最深刻的本质。只有从最深层次上定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应当坚持哪些东西。

4.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质定义

这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它同其他思想理论有何不同等问题的回答和描述,包括它的实践本质、持续发展的本性、体现其本质的根本属性、表现其不同一般的特点特征等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特点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是这些理论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具有的素质、品质、状态、特色和风貌等,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规定,又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表征,是最能够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那些东西。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即对马克思主义特质的描述或者恰当正确地描述和定义,只有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达到熟知甚至精通程度的基础上才能够办到,必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精神实质,通过辩证思维的理论抽象,是辩证抽象的产物和结论。当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质的认识和掌握,也是一个随本质的了解而层层深化的过程,最能体现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程度。随着马克思主义被愈益深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对其特质的描述也会愈益丰富和深刻,对其各种特质之间的关联也会掌握得愈益清晰。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哪些基本特质?其实,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就有了非常深刻的描述,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奠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的认识基础。此外,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的概括,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毫不隐讳的阐述,为人们从这一角度定义“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所以毛泽东总结说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90]。他还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9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主义的原则性与现实主义的灵活性”的统一[92]。随着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的加深,对其基本特质的描述也愈益全面深入。诸如“与时俱进”“发展的科学”“创新性”“真理性”等等,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有着密切关系的突出品性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陆续概括出来。

5.从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定义

这是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应该和能够产生什么作用,作为价值学说对什么人、什么阶级及其政党的积极意义。除了它对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进步阶级及其政党的教育、引领和策动作用外,还包括它对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对象的旧世界的批判认识功能和对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的新社会的预测功能。如前所述,由其价值学说显示的价值属性蕴涵于上述阶级性的定义中,而由其价值学说显示的价值取向则体现于它只能对“自己”的主体产生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普遍真理,其功能作用其实就是世界观向方法论、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和飞跃,必须涉及价值主体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同这些主体意志的有机结合,其观念形态必然是介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实践方案,也就是被恩格斯称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93]这首先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或是怎样实践的理论,其次是说马克思主义不只是“是什么”的理论,还是“怎么办”的理论。毋庸置疑,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意义最为集中、最为紧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定义如果忽略了这一角度,不仅会丢失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居于核心的部分,而且在显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和革命本质上将大为失色。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就十分注意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作用,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4]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95]等著名论断,都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功能作用的。而恩格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主要是从反对教条主义开始的,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6]此后,从方法的角度界定“马克思主义”几乎成为主要方向,许多经典作家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列宁说的“行动的指南”[97],斯大林说的“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98],从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同“立场”“观点”等一样,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本质直接同一的最深层次的内涵。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千百万次实践检验中真理光辉愈益彰显,革命进步阶级及其政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愈益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愈益发展、理论形态愈益丰富,将其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强大的功能作用反映于定义之中的情况也愈益常见,在定义中使用诸如“指导思想”“战略思想”“指导方针”“思想基础”“思想武器”“战斗旗帜”“精神动力”“力量之源”等等词汇也愈益经常和丰富。

以上五个定义“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为什么没有将许征帆教授“三角度”定义的第一个角度,即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定义吸收进来?因为我们认为,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主体只是命名的依据,属于恰当的语词选择和表达问题,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也就是说,说明马克思主义是谁创造、谁继承、谁发展的观点和学说,并非是给“马克思主义”概念下定义。更何况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即使以主创者个人命名,虽然在明确和突出领袖的功绩、区别思想斗争中的理论是非等问题上有重大意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已然造成若干教训的副作用。此外,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角度定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创作主体,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创者作为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阶级的代言人,集中群众智慧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从阶级属性角度定义“马克思主义”,既能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属性,又能够把主创者的个体意识同阶级、政党的群体意识统一起来;既能够从实践上防止个人崇拜和权威真理标准现象,又能够在理论上符合群众史观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

(三)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定义中反映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定义是否真正触及“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根本要义,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中,我们才得以从广狭二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最终发现并掌握了从广狭二义去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其间,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斗争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辩证否定的发展观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确解决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必然要求。

纵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在创造主体上是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前后承接的历史过程,在理论内容上是持续提升、时有飞跃的前进上升过程,其理论成果的积累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如此必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广狭二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敢于超越自己,从来不把自己基于阶段性实践经验形成的学说视为理论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光辉典范,他们从不教条式地固守那些所谓既成的定论,他们总是坚持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局面的开拓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定论、克服局限、纠正谬误、创新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溢着马克思主义导师勇于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革命精神。其次,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总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破解实践难题中不断发展的,总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99],总是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中开拓创新的,也是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科技进步成果中实现认识飞跃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才能展现勃勃生机,永葆青春活力。自从马克思主义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就显示出自己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前所未有地展示出自己有起点无终点的鲜明品性,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马克思主义,从现在看过去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现在看将来则是前进上升、与时俱进的。最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其始终发挥巨大威力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因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以这两大发现为依据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断,为发动“十月革命”并获取胜利提供了战略依据;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益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地推进到21世纪,也得益于对以邓小平理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所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如此巨大的威力,根本原因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次又一次创新性历史成果的获得,表明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否定的矛盾运动中持续发展,必然呈现其理论整体的历史发展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又是以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形态的主创者的代际承接为表征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以历代马克思主义主创者的代际承接为标志,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正是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同于其他任何以个人名义存在的思想理论,由于它始终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群众社会实践的观念形态,虽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上总是有其主创人物,但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阶级意识形态决不会因主创者短暂的生命而消失。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成果从总体上说都是超越主创者个人的。相对马克思主义整体,任何主创者个人都只具有暂时的偶然的亦即相对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演进和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必然体现为主创人物代际之间继承和创新的前后承接。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辩证否定的演进特征是我们能够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并非一开始就能达到。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这一不同寻常的学说是由谁创立的,不仅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表现理论性质、革命本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显然这个时候还不能涉及它的长足发展,因为实践还没有显示出相关的现实因由。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陆续去世,面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篡改,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也仍然是如何忠实地捍卫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问题。甚至直到恩格斯、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斯大林论证列宁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时,也并未意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同具体阶段上主创者个人的观点学说或者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形态相区别。而且与之相反,在斯大林那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性、整体性是排斥不同时空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的。最先意识到这一区别的应该是毛泽东,他曾指出:“有一个列宁主义,再有一个斯大林主义,那就有了两个主义。”同时把毛泽东思想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100],表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还有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形态。而当他主张“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01],表明他不仅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整体相排斥,而且认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如此,毛泽东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广狭二义的定义上合理解决这一矛盾。

直到21世纪初,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率先尝试“广狭二义”的定义思路,这就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102]。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显然有助于厘清马克思主义历史形态同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对科学定义“马克思主义”无疑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良好的先例,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定义的光明道路。但遗憾的是,如此定义仍然存在两个明显局限:一是仍然着眼于主创者个人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持续(整体)性的关系;二是仅仅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学说体系视为狭义马克思主义,仍然没有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同其阶段性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为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主创者,他们前后的代际承接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持续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表征,并非区分“马克思主义”广狭二义的根据,而以主创者代际承接为标志的阶段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持续发展相对,才是从广狭二义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原因和基本根据。因此,如果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持续发展是“广义马克思主义”,那么不仅马克思、恩格斯初创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马克思主义”,而且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形态,都属于“狭义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广狭二义”的实质,并非因人而分,它无非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持续(整体)性和阶段性的对立统一。具体地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持续发展这个“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马克思、恩格斯初创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或者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形态,通通都是“狭义马克思主义”。这些狭义马克思主义的总和,就是“广义马克思主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义马克思主义”和“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只能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四)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范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评价毛泽东、正确界定“毛泽东思想”,从“集体智慧”“实践检验”等新的着眼点为我们科学定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方法原则。这是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带来的成果,是定义“马克思主义”方法问题的重大突破。

以前所未有的境界、视野和方法界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一项重大成果,《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03]这一定义是《决议》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作出的高度概括,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是科学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范例。

1.将毛泽东思想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界定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国际看仍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从国内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中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条件赋予毛泽东思想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内容主题及其基本内涵。《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以一系列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以及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这是把毛泽东思想置于国际国内广阔时代背景中进行阐释和界定,对其独创性理论所作的全面概括,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内容主题及其本质内涵。

2.将毛泽东思想纳入马列主义的统一体系中进行界定

《决议》一方面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指出毛泽东思想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既强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把毛泽东思想纳入马列主义的统一体系中进行界定,又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体具有“独创性”,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点本来早在1945年延安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七大党章中就已经明确,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假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干扰,他们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形而上学态度,极大地损伤和动摇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了在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统一全党、全国人民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必须将毛泽东思想重新纳入马列主义统一体系中进行认识和界定。重新界定“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新认识和新态度的新总结,又对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3.正确把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集体智慧

由于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创者,因而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毛泽东思想蕴涵于毛泽东一生的著述之中,是毛泽东一生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产物。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由于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决策原则,其本质和主流是集体领导,因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整体上说只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决议》在定义“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04]。指出党的指导思想是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共同的精神财富,这在“马克思主义”定义史中还是第一次。用“集体智慧的结晶”定义“毛泽东思想”,不仅为科学定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方法原则和具有显著启示作用的先例,而且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如此定义正确地把握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辩证关系,既体现又论证了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实践上说,如此定义既承认了“集体创作”的客观事实,又对防止个人崇拜和长官意志、发扬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领导作风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4.坚持实践标准不盲从权威保证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原则。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确定,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例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是因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或革命领袖的思想,而是因为它们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经典作家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创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完全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更不意味着凡是他们个人的思想都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由于毛泽东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的思想,不能区别个体意识的待证性和党的指导思想的真理性。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带领下,1978年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彻底地抵制了“两个凡是”的权威真理观,把人们的思想从严重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一个重大的成果就是开始正视和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地区分开来。作为这一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决议》因而在界定“毛泽东思想”时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05]。虽然之前我们也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在定义中如此明确地使用“实践证明”和“正确的”等语词更深刻地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还是第一次。如此定义同使用“集体智慧的结晶”交相辉映,共同显示了《决议》界定“毛泽东思想”的鲜明特色,既从根本上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又让人们懂得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个人意识的待证性与党的指导思想的真理性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抓住根本集中反映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整体一样,其理论系统具有多层次性。如何剥开表体层次而集中反映其中最根本的东西,这是揭示马克思主义深刻本质的重要问题。《决议》基于历史事实的分析考察,不仅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主流,而且从其思想要素中抽象出最深刻的本质,集中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将其概括为“活的灵魂”。《决议》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活的灵魂”就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最深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属性。《决议》关于“活的灵魂”的深度抽象,无疑是我们抓住最根本、最深刻的精神要素,科学地界定“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典范。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界定毛泽东思想的上述五个特色,对我们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为我们无论界定狭义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界定广义的马克思主义都提供了成功范例。提炼并坚持其中蕴涵的科学界定方法,是我们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