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强调要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原因在于:首先,这是共产党同各种剥削阶级政党及机会主义政党的根本区别。可见,无产阶级执政党如果不执政为民,不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就会使人民的新政权蜕化变质为统治人民的剥削阶级的旧政权。

五、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便有了更有力地、更好地代表、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条件;然而,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危险性。这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成功与否的根本所在。列宁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强调要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原因在于:首先,这是共产党同各种剥削阶级政党及机会主义政党的根本区别。列宁曾指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软弱无力,就是因为它们“不是全心全意从各方面去支持群众,而是不相信群众,怕他们发挥创造性,怕他们发挥主动性,在他们的革命毅力面前发抖”(40)。列宁在抨击由各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建立的“伯尔尼国际”时又说:“共产党人始终同群众在一起”,这就是“这班先生所不能了解的真理”(41)。其次,这是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所决定的。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权“依靠的是人民群众。这就是这个新政权同过去一切旧政权的旧机关的基本区别。后者是少数人压迫人民、压迫工农群众的政权机关。前者则是人民即工人和农民压迫少数人,压迫一小撮警察暴力者,压迫一小撮享有特权的贵族和官吏的政权机关。这就是压迫人民的专政同革命人民的专政的区别”(42)。可见,无产阶级执政党如果不执政为民,不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就会使人民的新政权蜕化变质为统治人民的剥削阶级的旧政权。再次,这是巩固新生革命政权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43)他还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44)。最后,这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需要。对此,列宁曾经作过许多精辟的阐述。他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45)他批评有些人瞧不起群众、不愿意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言行时说:“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46)“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47)

列宁不仅阐明了无产阶级执政党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重大意义,而且根据当时俄共(布)所处的状况及其执政的探索,提出了如何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具体措施。

第一,防止骄傲自大,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要日益接近群众。

一个革命政党取得胜利后,掌握了国家政权,很容易会骄傲自大,被胜利冲昏头脑,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该如何运用,以致使自己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脱离群众,损害在艰苦革命斗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党群关系,最终会失去群众的拥护而垮台。列宁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指出:“过去所有灭亡了的革命政党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骄傲自大,看不到自己力量的所在,也怕说出自己的弱点。”(48)他还说:“大家知道,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49)列宁告诫全体党员说:布尔什维克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经过血与火的斗争考验,也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出现骄傲自大倾向而走向衰亡的危险性,全党同志务必要高度警惕和防止这种现象。他说:“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我希望我们决不要使我们的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50)为此,列宁强调,要坚决反对共产党员利用职权搞特殊化,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党员,必须依法严惩,而且“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对非党人员加倍严厉”(51)。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认真接受群众的批评,同时,要积极开展自我批评。总之,要“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52)

第二,相信和依靠群众,吸收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无产阶级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除了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关心群众的疾苦并倾听群众的批评意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民群众真正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来对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向群众学习,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吸收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管理和各项建设事业。列宁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53)所以无产阶级执政党也不应把自己在办公室里杜撰出来的方案强加于群众,只能根据群众的意愿、按照群众的要求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待群众运动,无产阶级执政党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冷嘲热讽,更不能压制打击,而应给予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和它所领导的贫苦农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积极的或者说创造性的工作”,“这种革命,只有在人口的大多数首先是劳动群众的大多数进行独立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只有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能够表现充分的自觉性、思想性、坚定性和忘我精神的情况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保障”(54)。因此,列宁强调说:“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我们认为,我们的功劳就在于竭力帮助群众立即亲自去做这件事情”(55)。列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这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此,斯大林曾说:“列宁总是鄙弃那些瞧不起群众,想照书本去教导群众的人。因此,列宁总是不倦地教诲我们:要向群众学习,要理解群众的行动,要细心研究群众斗争的实际经验。”“相信群众的创造力,——这就是列宁活动中的一个特点”(56)

第三,教育和启发群众,指导群众的全部活动。

无产阶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绝不是要把党混同于普通群众,不能把党和一般群众的水平等量齐观。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引导群众走向社会主义的党,而决不是每逢群众情绪转变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跟着瞎跑的党”(57)。无产阶级政党既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群众学习,又要教育群众,启发他们的觉悟,组织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执政党如果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教育群众,不能以正确的政治纲领和路线引导群众,就起不到一个先进政党的作用,也不能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从而也得不到群众的尊重、信赖和支持。把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理解为混同于一般群众,这种同群众的联系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列宁非常明确地强调指出:“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58)

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科学地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后如何解决党政关系、党群关系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理论既在当时对俄共(布)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也对以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遵循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去做,党就有生机活力,就能掌好权,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前进;反之,如果违背了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党就会受挫折,甚至走向变质,最终丧权亡党。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虽然已经和列宁当年领导俄共(布)执政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了很大不同,也有了60多年执政的历史经验,但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仍然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始终不渝地沿着列宁开辟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道路奋勇前进,使党永健,国永昌,民永裕!

【注释】

(1)列宁:《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7月31日),《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2)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1921年1月25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

(3)列宁:《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1921年12月30日—1922年1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4页。

(4)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决议草案初稿》(1921年3月13日或1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4页。

(5)列宁:《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7月31日),《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6)卢先福、赵云献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7)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月—5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

(8)列宁:《就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提纲给维·米·莫洛托夫并转俄共(布)中央全会的信》(1922年3月23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9)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4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6~477页。

(10)同上,第478页。

(11)同上,第490页。

(12)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13)同上,第16页。

(14)列宁:《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1921年12月30日—1922年1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3页。

(15)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1920年12月22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6、349页。

(16)列宁:《在全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20年3月15日),《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0页。

(17)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1921年10月17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4页。

(18)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1922年3月27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8页。

(19)列宁:《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文献代表大会闭幕词》(1920年4月5日),《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1页。

(20)列宁:《关于接受新党员的条件致莫洛托夫同志》(1922年3月26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21)列宁:《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1919年10月11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22)同上,第52页。

(23)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96~97页。

(24)列宁:《就党的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给俄共各级组织的信》(1920年2月17日和26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25)列宁:《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文献代表大会闭幕词》(1920年4月5日),《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1页。

(26)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2页。

(27)列宁:《关于清党》(1921年9月20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2页。

(28)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初稿》(1921年3月13日或1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1页。

(29)列宁:《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1919年7月4日和7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1~42页。

(30)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4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4~505、506页。

(31)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初稿》(1921年3月13日或1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1页。

(32)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9页。

(33)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4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6~507页。

(34)列宁:《致格·雅·索柯里尼柯夫》(1922年2月22日),《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0页。

(35)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报告》(1921年3月8日),《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36)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年11月26日),《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37)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初稿》(1921年3月13日或1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9页。

(38)同上,第471~472页。

(39)同上,第469页。

(40)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1917年9月7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2页。

(41)列宁:《伯尔尼国际的英雄们》(1919年5月28日),《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

(42)列宁:《关于专政的历史》(1920年10月20日),《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8页。

(43)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关于一部分人民委员声明退出人民委员会问题的讲话和决议案》(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7页。

(44)列宁:《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1921年12月30日—1922年1月4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6页。

(45)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1918年3月8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4页。

(46)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1922年3月27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2页。

(47)列宁:《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1919年10月11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页。

(48)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俄共(布)中央政治报告的总结发言》(1922年3月28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5页。

(49)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庆祝弗·伊·列宁五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1920年4月23日),《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5页。

(50)同上,第354~355页。

(51)列宁:《关于司法人民委员部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任务给德·伊·库尔斯基的信》(1922年2月20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页。

(52)列宁:《政论家札记》(1922年2月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2~643页。

(53)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答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质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53页。

(54)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4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6页。

(55)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1918年3月8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4~465页。

(56)斯大林:《论列宁》(1924年1月28日),《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5页。

(57)列宁:《关于两封来信》(1908年11月26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4页。

(58)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1~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