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同墨竹”的启示

“文同墨竹”的启示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永泰县人,是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表兄。据《仁寿县志》记载:“文同北宋四年知陵州(今仁寿)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既无墨迹,又无雕镂痕,用水涤石,画面犹新。”因为文同是北宋人,生卒于1018~1079年,隐形碑上所记“乾道五年”,是南宋时的1169年,时间相距约100年。因此,它可能不是文同的亲迹,但这种“泼水现字”的绝技,值得我们深究。当地流传的解释是,文同所用之墨与众不同。

“文同墨竹”的启示

四川仁寿县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区:黑龙滩唐宋文化遗址一其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碑刻文化一绝”的隐形碑。

刻在矿岩石壁处的隐形碑四面临水,碑岩长10余米,看上去是一只无头石龙。石壁上有唐代刻制的龙王坐像以及唐、宋以来镌刻的大小碑文,字迹皆清晰可见,唯有在龙王坐像石龛左右两侧嵌壁碑,却是石面光滑,呈灰白色,没有任何笔迹。但如果把清水撒泼上去,那么,左侧的石壁上就会出现“拨水现字”几行墨笔字,署名处清晰地现出“乾道五年”等遒劲字迹;右侧石壁上就会出现一幅形神兼备的墨竹图:墨竹主干亭亭,枝叶潇洒,竹根临怪石处派生出一丛新篁,婀娜可爱,顶部侧叶,如长剑当空,刺向云天

据传,这幅“怪石墨竹”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所画。

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永泰县人,是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表兄。苏轼曾向表兄学习画竹,心领神会,颇得要领,他在著名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总结文同的画竹经验说:“古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条经验,形成了汉语中的一条很有表现力的成语“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在处理某事之前,已有完整的计划和打算。

据《仁寿县志》记载:“文同北宋四年知陵州(今仁寿)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既无墨迹,又无雕镂痕,用水涤石,画面犹新。”

但是,这幅怪画并不一定是文同所画。因为文同是北宋人,生卒于1018~1079年,隐形碑上所记“乾道五年”,是南宋时的1169年,时间相距约100年。因此,它可能不是文同的亲迹,但这种“泼水现字”的绝技,值得我们深究。

当地流传的解释是,文同所用之墨与众不同。该墨在主要原料松烟、煤烟中,投入了珍稀的某种鱼类的“尿液”,经铜炉炼制而成。也有人说,那就是苏东坡送给池的从徽州买来的“魔墨”,有苏东坡的《送与可出奇陵州》为证。

最近,又有人根据化学原理进行解释:该石碑所在处是一片紫色岩石,含有化学元素钾,钾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可能生成氢氧化钾。龙岩泉水可能与指示剂石蕊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石蕊遇氢氧化钾显墨蓝色,所以,看上去就酷似墨迹了。

尽管这个解释还没有得到公认,但它为我们解决类似的难题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那就是,不管是西班牙的“鬼脸”,还是嵩山西麓的“面壁石”,大清河畔的“葬马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1)质地特殊,具有某种容易起化学变化的化学性质;(2)涂料特异,足以催进这种化学变化的形成。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或附会以种种传闻,或故弄玄虚,乃至于装神弄鬼,才使整个事件笼罩上一层神秘兮兮的魅影。

其实,只要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就一定可以通过科学的途径来解答;如果轻易地说神道鬼,则不只是把答案简单化,而且在思维上也堕入末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