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策略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策略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不只是保持自己取得的革命阵地,而主要是为了发展阵地,争取广大群众,扩大统一战线,以逐步争取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于是,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更为重要。

2.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策略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结尾处大声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强调,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就必须从国情出发,照顾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的利益,必须同这些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农民阶级长期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鸦片战争后又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终日勤劳,而不得温饱。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农民相似。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力量。其次,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并且又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述情况,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带有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却很重要。正如毛泽东指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再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是强大的,但同时其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甚至是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军阀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只要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难以妥协,即使有妥协也将是暂时的,这样,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除了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外,还有必要利用敌人的矛盾,对敌人进行瓦解、分化,争取那些哪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以打击主要敌人。

总之,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革命中,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仅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共产党的基本的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排挤,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无产阶级完全有可能与之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无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之,使中国大资产阶级成为共产党暂时的同盟者。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所没有的,或者说同那些国家的革命是不相同的。

(2)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在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同时,共产党也必须注意统一战线中的第二个联盟,即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集中地表现在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夺上。哪一个阶级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决定着革命走哪一条道路,决定着革命的前途。统一战线应该是既统一,又独立,不能以统一战线中的合作和统一而抹杀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及其必要的权利。否则,合作就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所以,没有独立,就没有统一,统一和独立是可以而且是应当一致起来的。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不只是保持自己取得的革命阵地,而主要是为了发展阵地,争取广大群众,扩大统一战线,以逐步争取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统一战线中,正如无产阶级力图吸引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一样,资产阶级也力图影响乃至“溶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争夺、影响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力图把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变成资产阶级的尾巴。于是,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更为重要。因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时候,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旗帜,要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对他们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大资产阶级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参加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包括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也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对大资产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有流血斗争,如抗日战争时期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要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积极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进步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托和支柱。因而,发展进步势力,是有效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三部分。他们虽然阶级属性不同,对待土地革命与民主的态度和顽固派也有差异,但他们都可以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党应当而且可以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重要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共产党必须实现以下条件:第一,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第二,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第三,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合作抗日和摧残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政治上、思想、军事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坚持这些原则,使这种斗争分寸适度,取得成效,切实实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真正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

正确地制定和实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才能坚持独立自主,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其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其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3)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几个阶段,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国民党“一大”宣言的解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相联系,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如提出反帝要求,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张耕者有其田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它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四个阶级的联盟,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组织形式。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发动和领导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因而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支持。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日益激烈起来。国民党内老右派、新右派不断制造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的政治事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怎样处理与资产阶级等的复杂关系,对如何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既没有经验,又缺乏清醒认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统治地位,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前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跑出了革命的营垒,当了大资产阶级的尾巴,其个别代表人物甚至在国民党政权中任职。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掌握国家政权,他们仍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有关决议却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全部反革命,中国民主革命应在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进行,甚至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阻碍革命胜利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却没有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

“九一八”事变后,尽管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但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无视这一变化,继续实行关门主义。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同年12月的中共中央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及会后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警惕“右”倾投降主义倾向的同时,着重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倾向。这就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建统一战线,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走上了正轨。同时,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策略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5月改为“逼蒋抗日”,再到西安事变后改为“联蒋抗日”。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是: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第二,这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第四,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这些特点,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和实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情况和艰难的任务。

抗日战争初期,王明不懂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这些特点,抹煞统一战线中不同党派和政治集团的阶级差别,否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及时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制订执行了正确的策略方针,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派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为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上和民盟、其他中间党派的代表及无党派社会贤达,在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的斗争中,实现了联合。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反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指导下,以1945年“一二·一”运动为起点到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逐步形成了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中心的各方面广泛参加的反蒋第二条战线。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口号中发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的代表人士纷纷进入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订和通过,表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从此,统一战线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并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一个主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要点是:

第一,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都在领导权问题上栽过跟斗。毛泽东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的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第二,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并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特性及其在革命发展某一阶段的不同状况,规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不同政策,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以利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第三,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防止右的倾向,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经验证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不论在哪一个时期,也不论有没有资产阶级参加,都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有坚强的人民武装作为它的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