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新哲学

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新哲学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分析的结论还揭示了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原因和起因。一种观点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它只由规律所控制。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唯物唯心主义是第三种哲学。唯物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在某些情况下,其中的物质和意识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的,比如,人类的经济。经济危机是否可以不发生,过去从来没有结论,唯物唯心主义和主客观分析法的实际运用结论表明,内生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一、数学结论证明了假设

上一节的数据结论证明市场经济是两个部分的结合:理性与情绪。而且通过理论推理,哲学结论也表明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理性和情绪上的。

数据分析的结论还揭示了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原因和起因。当理性的生产力增长率和情绪性的消费者信心下降的时候,市场经济的产出增长率就下降。当多重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和消费者信心上升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就上升。

二、数学结论的其他意义

(一)唯物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主义是一种解释当世界被物质和意识两种因素同时决定的时候的哲学。

过去对我们的世界只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它只由规律所控制。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必要在理论中引入人的主观认识,因为客观规律可以解释我们世界中的每一个现象。另一种对我们世界的观点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我们的世界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在这一观点中,我们世界的本质是建立在人的意识和想法上的。这两种观点都在某些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我们的世界,但是问题是它们都不具有普遍性。比如,在宏观物理学上,天体只受万有引力控制。即便在你看不见月亮的晚上,月亮依旧在它的轨道上。客观的观念能够完美地解释这一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主观意识不存在于世界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但是在微观物理学上,有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这一理论表明从人的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结果取决于观察的角度或者我们意识的观点。

在人类历史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哲学是人类为了解释世界而发明的。所以当世界可以被一种新的解释所描述的时候,一种新的哲学也就被确定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唯物唯心主义是第三种哲学。

唯物唯心主义并不否定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唯物唯心主义承认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是唯物的,世界在有些情况下是唯心的,唯物唯心主义也承认,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是唯物唯心的。唯物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在某些情况下,其中的物质和意识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的,比如,人类的经济。比如,在人类的经济中,要生产一辆汽车。为什么要生产一辆汽车呢?因为有需求,需求就是意识,是唯心的。那怎么生产一辆汽车呢?生产汽车是要符合物理学规律的,比如发动机的功率要符合热力学原理,冷轧钢板在多大的压力下成型,等等,都是依照物理学的,是唯物的。于是生产汽车、销售汽车及使用汽车在人类社会里就是唯物唯心的。

(二)主客观共同分析法

这一章在经济学方面运用的是理性情绪分析法。理性情绪分析法可以被更普遍地上升为主客观分析法。主客观分析法是一种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本质之上的,因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由于市场经济是理性与情绪的结合,所以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既可能来自理性,也可能来自情绪,或者同时来自理性和情绪。理性情绪分析法是这样一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可以确定一个经济问题是由于缺乏生产力要素,比如政治制度改革、技术转移,或是由于缺乏消费者信心,比如大萧条时的深度恐惧。

理性情绪分析法可以被用在所有的经济问题中。理性情绪分析法和主客观共同分析法作为一种二分法分析法,可以被运用于所有的社会科学

(三)如何解决经济和经济学中的问题

我们在经济中遇到的问题要么是像生产力之类的理性中的问题,要么是来自情绪的问题,要么是两者都有。所以当我们面对经济中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分析问题的本质。这种分析法即理性情绪分析法(主客观共同分析法)。

主客观共同分析法告诉我们,由于市场经济中同时存在着客观理性和主观欲望,它们虽然是共存的,但是在共存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有相互的积极影响,也有相互的消极影响。积极的相互影响促使市场经济在长期上增长(比如主观需求促使产量在长期上增长),消极的相互影响,比如生产商过分地追求利润(主观的欲望)扩大了投资,在产能扩大之后,产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那么在短期内就会形成经济危机。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客观理性和主观欲望情绪的相结合,它们的共存虽然是合理的,但是它们的共存又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使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从哲学和实际经济的运行而言,有些经济危机是内生的(endogenous),是不可避免的,它不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是外生的(exogenous)。外生的经济危机是比如1974—1975年的西方石油经济危机。内生的经济危机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本质——理性和欲望情绪的结合——所导致的,所以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唯物唯心主义哲学和主客观分析法对经济学的重要结论。经济危机是否可以不发生,过去从来没有结论,唯物唯心主义和主客观分析法的实际运用结论表明,内生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在面对内生的经济危机时,我们要做的是让经济危机发生,但是不要让经济危机演变为经济大萧条。“让它发生”意味着有些经济危机一定会到来,所以我们让它到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经济危机时无所作为。如果我们处于一次经济危机,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它。

在其他问题上,主客观分析法也可以做到对症下药。比如,最近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是由次贷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对于解决那次金融危机有过很多观点,但是从理性情绪分析法出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次贷危机是由于缺乏生产力的进步,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只由对金钱的追求来驱动。对此的处方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将次贷停止,因为次贷只意味着对金钱的追求,而没有提升生产力,次贷的发展一定会产生隐患;当它发生之后,由于我们已经无法规避,危机一旦爆发,就变得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之后的部分国内生产总值去支付危机中的损失,这一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本可以形成经济增长。支付了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之后,经济危机才会过去。在那段金融危机时间里的消费者信心波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附属产物。再比如,日本在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很明显是因为缺乏生产力要素,制度生产力要素。在1955—2009年,日本实际上是一个一党制国家。除了1993年的部分时间,日本政府一直由自民党所把持。在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政治制度的落后最终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使用理性情绪分析法能够很简单地发现经济停滞现象中的问题。

要理解的是我们应该寻找并找到如何保持生产力的增长和调整消费者信心的途径。如果一个经济危机是由缺乏生产力增长引起的,那么我们应该鼓励将基础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或者从新的制度中找到生产力。如果一次经济危机是因为先前消费者的情绪过热变为了沮丧,政府就应该找到一种方式来使消费者兴奋(比如世界杯,比如奥运会),或者让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发行货币可以使人们开心一点,因为他们的现金余额多了,这可以在短期上鼓励消费信心[9]。如果一次经济危机是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那么就在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我们也同时需要理解,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犯了错误,走错了方向,比如把次级贷款证券化,那么经济衰退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于是,目前经济学里的部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处理经济危机就不相宜。比如,我们先前使用财政政策购买商品来应对凯恩斯认为的“缺乏需求”的经济危机。凯恩斯所针对的经济危机其实不是缺乏需求,而是缺乏消费者信心或生产力进步。比如,在1990年代,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在那段时间里,日本政府虽然使用了许多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却与解决经济停滞的源头无关。日本政府所采取的大多数对策都被用于无效的金融项目或资源再分配,这些只是支持了陈旧的而不是新兴的或技术领先的产业[10]。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没有成功地鼓励人们的信心。使用理性情绪分析法,很容易发现在那段时间里,日本经济缺乏生产力增长[11][12]。在那段时间里,日本人最应该做的是解决生产力增长的瓶颈——在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从主客观共同分析法出发,目前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变为针对解决经济中的生产力和信心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基础

消费者为市场经济提供需求(欲望情绪)的同时,他们的消费是受限于他们的生产力的(理性),消费者的需求欲望是受到理性的生产力的约束的。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小单位,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在大一点的层面上,企业不仅为市场经济提供供给(企业的供给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是欲望情绪),它们的生产和服务是受限于作为理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对于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和整个经济,也是同时受到主客观共同要素作用的。

所以就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市场经济的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是由情绪和理性构成的。通过这一结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过去建立在不同假设上的经济学分支,现在使用相同的假设: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是理性和情绪的相结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由此建立起了联系。

由于情绪被证明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情绪又是不能被准确测量的,由此推导出为什么经济学研究的结果不像宏观物理学那样精确。

过去西方有很多学者是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的,即政府不干预市场经济。但是以上的结论表明,由于市场经济是理性与情绪的相结合,而情绪又会导致经济自发的产生错误,所以政府必须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一个角色:监管(情绪)。但是政府不能成为经济的一部分。政府和经济都是由人构成的,经济所具有的主客观共存性政府也具有,如果政府成为经济的一部分,并不能保证政府的表现会优于经济。政府的角色只能限于监管。

(五)亚当·斯密对于经济学的假设

在哲学上和数据分析上,市场经济被证明是理性和情绪的相结合。从这出发我们能够很好地判断其他人的论述。

亚当·斯密说:“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的结果和目的。”这一观点相当不全面。新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结论和唯物唯心主义表明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消费来自需求,需求大多建立在欲望上,需求是一种欲望情绪,它通过消费反映在市场经济中,因此消费作为欲望情绪的市场反映,是市场经济中的情绪的这一面。亚当·斯密的这一论点只是从市场经济的一方面来阐述市场经济的本质。

经济学中的过去的问题和结论也可以用主客观共同分析法来判断。

(六)另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个结论要从科学的基本定义开始说起。“Science is any system of knowledg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and its phenomena and that entails unbiased observations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tion.In general,a science involves a pursuit of knowledge covering general truths or the operations of fundamental laws.”[13](科学是认知物质世界及其现象的各种知识体系,并且必须经由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总的来说,科学是对普遍真理或基本规律运作的知识的追求。)“Social science is any discipline or branch of science that deals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ur.”[14](“社会科学是科学的分支或学科,这些分支或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15],也是被包括在科学的定义之内的。但是在本书的这一章之前,经济学不具有“无偏见的观察”这一性质。过去,经济学要么是只以理性为基础,要么建立在情绪之上。之前的经济学理论都没有从无偏见的角度出发——无偏见的角度要求经济学以理性和情绪两个必要部分为基础。虽然许多经济学家曾经试图找到经济学的规律,他们的观点要么单纯地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经济中的理性部分,要么单纯地建立在金钱驱动基础上——经济中的欲望情绪部分。他们的观察是片面的。他们从来没有达到一个无偏见的普遍的理论,经济学过去也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在这一章之前,经济学是一门学科;通过这一章,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三、结论的普遍性

唯物唯心主义哲学具有普遍性,它可以被运用于意识和物质共同决定结果的各个现象和学科。

比如在微观物理学中,量子理论和宏观物理学是非常不同的,量子理论过去不能被任何哲学所解释。现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可以被唯物唯心主义解释。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描述的是:粒子的一种性质(位置或动量)被越精确地测量,它的另一种性质(动量或位置)就越难被控制或决定或认识。

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来自我们不够精确的主观观察。在微观物理学中,物质和我们的主观观察共同决定出现的结果。这时候,唯物唯心主义能够解释微观物理学的现象。爱因斯坦从来不曾同意测不准原理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没有哲学能够解释这一原理的合理性。

四、这一章的结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亚当·斯密建立了经济学。在那之后产生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以马歇尔、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分支,这一分支将经济学理论建立在欲望情绪的基础上;另一个分支以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这一分支仅以理性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根基。

如果“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的结果和目的”是片面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欲望情绪之上是片面的,那么经济学理论仅以理性为基础也是片面的。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也是片面的。

由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来自DNA的,作为一种生物,我们永远无法离开DNA,所以我们永远无法放下欲望。因此,经济会一直伴随着情绪和理性。从唯物唯心主义来看,人类的本性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