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哲学的态度生活

以哲学的态度生活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的道理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凡是不理解的东西,一概不予承认。但是,这个“承认”也是建筑在理解之上的,也就是说,是在理解了它不可理解之后才予以承认的。哲学的理性态度,承认非理性的价值,也承认理性自身的缺陷,但理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承认宗教的合理性:宗教是以世界的神秘性为皈依,并为信仰者提供一个终极的信念,从而使其获得心灵的安宁。

(一)以哲学的态度生活,须独立思考

我们主张以哲学的态度生活,而不是以宗教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在各种生活态度中,唯有哲学的态度能够进行自我否定,能够突破自身的限制,趋向于自由之境;也唯有哲学的态度最接近人类的本质。

所谓哲学的态度,就是怀疑、批判的态度,其目的是达到创造和自由,最终确立个体性的独立思维。哲学的道理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凡是不理解的东西,一概不予承认。

当然,哲学也承认有不可理解的东西,存在着理解所不能及的地方,即无限世界或整体世界的神秘性,对于这个领域是不可知的。但是,这个“承认”也是建筑在理解之上的,也就是说,是在理解了它不可理解之后才予以承认的。

(二)哲学的态度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哲学的态度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因为理解的基础必定是理性,没有理性,就谈不到理解。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是非理性的哲学。人们常把哲学分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说传统西方哲学是理性主义的,现代西方哲学则是非理性主义的,或者说这是它们主要的不同特征。仔细考察一下便可以发现,这种区别其实只是表明了不同形态的哲学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态度,而不能证明某种哲学是非理性的。在传统西方哲学中,非理性的确处于被贬抑的状态,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但是,那些张扬非理性的哲学家们,比如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梅洛-庞蒂、加缪、福科、德里达,他们哪一个不是有理性的人呢?假如他们失去了理性,失去了正常的思维状态,就不可能有哲学上的创造。再看他们的哲学,虽然弘扬非理性的价值和意义,但无一不是有条理的,无一不是经过了精心的论证,无一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

任何哲学都是用命题和概念来说明世界的,这其实就意味着它们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如果没有理性思维,怎么可能有概念和命题?所有现代哲学都是某种理性的体系。因而可以说,只有关于非理性的哲学,而没有非理性哲学。现代哲学只是对于非理性态度的转变,而关于这一转变的哲学却依然是理性的。理性,就是哲学所追求的立场。

哲学的理性态度,承认非理性的价值,也承认理性自身的缺陷,但理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是人的本质的集中表现,而人的本质就是理性。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但理性是人的本质性规定,如果没有理性,人就无法成为人,人的那些非理性的创造,都是在人有理性的前提下才产生的。一个完全失去了理性的人,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正如没有理性的动物也不能具有人的非理性创造一样。

(三)哲学的态度就是以真理为信仰的目标

所谓以“真理为信仰”的目标即凡是经过我的思考,被确认为真理的,就相信。这样的态度,超越了门户之见。不管是谁说的,不管是哪个学派,哪个宗教,哪个主义,只要是真理,就相信;同样的,不管是谁说的,只要是错误的,就批判,就否定。从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哲学是没有信仰的,因为它并不信仰任何一家学说,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种固定的教条。信仰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其实质就是放弃自己的思维,是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在这样的信仰中,思想被对象化、非我化了,我头脑中的思想不是我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人的思想。这正是宗教信仰的荒谬之处:宗教信仰的实质就是放弃自己的判断,而以别人的判断为判断,因为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本来就是别人的思想。哲学则相反,是以个体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为前提和皈依的,其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出这种主体性。在哲学的这种看似无信仰的批判活动中,又有着坚定的信仰,因为凡是真、善、美的东西,都被哲学确认为信仰的对象。哲学对自己所确认的真理,是信而不迷。

(四)哲学态度不是宗教、科学和艺术态度

首先,哲学态度不是宗教态度。宗教更多地诉诸非理性。与宗教相比,哲学的思路是:由理解而信仰,或先理解后信仰;宗教的思路正相反:由信仰而理解,或先信仰后理解。之所以主张以哲学的态度生活,而不是以宗教的态度生活,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宗教的道路与哲学的道路相反,与人的本质相悖。哲学承认宗教的合理性:宗教是以世界的神秘性为皈依,并为信仰者提供一个终极的信念,从而使其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是宗教存在数千年而不衰弱绝灭的原因,也是其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宗教有悖于人的本质规定——理性。理性的功用不在于“信”,而在于“理解”。而宗教完全颠倒了这一程序,视信仰高于理性,把人的精神世界完全系于信仰之上,使人丧失了其主体性和个体性,个体匍匐在整体的神秘力量面前,成为一个客体,个体宛如一滴水被消融在无限的海洋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是一个主体,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种主体性固然有其限度,但若取消了它,人的规定性就随之也被取消了。承认人的主体性就是承认人的个体性,只有作为个体,人才是一个主体,意识总是个体的意识。宗教的功用之一在于取消这种主体性,将个体泯没于整体之中。个体诚然是整体的一种存在形式,然而个体不是整体,不能将其归结于整体,个体的意义和价值是整体不能取代的。

哲学的态度是:唯有理解才能够信仰;宗教的态度则是:唯有信仰才能够理解。哲学的功用之一是确立信仰,但它确立信仰的方式是理解,哲学的信仰是理解了的信仰。

其次,哲学的态度也不同于科学的态度。科学所确认的真理是可操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见的,因而只是物质性的真理。它所解决的问题是物质的问题,心理性的问题它不能解决。它确定的是界限,是局部的真理。科学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哲学不同,着眼于整体,超越各种界限的限制,故而能够克服科学的不足。一个人若是完全以科学的态度生活,必会陷于机械主义,人将成为机器。

再次,哲学的态度也与艺术不同。艺术的创造,总体上是人在内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家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理性倾向,但具体的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创作的结果,却不是理性能够控制的。艺术的本性是诗性,就此而言,哲学与之有相通之处。不过,诗性固然美,却不免空灵,且常易导致非理性状态。现实生活的恒常状态不是诗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少诗性的。这样,以诗性的态度生活,恐怕多是失望。艺术的非理性特征宛如冲出山谷的洪流,不那么循规蹈矩,这样的人生活于世界上,会到处碰壁。如果说每个人人生的这条船需要航舵,那么,唯有哲学可以担当得起航舵的功用,宗教不行,科学和艺术更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