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各地实践探索随着营口开发区迈进“十二五”,全力推进城市化,三年基本实现,五年全部完成的目标已确定,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坚持“二为”方针与“三贴近”原则,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营口市鲅鱼圈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赵英

随着营口开发区迈进“十二五”,全力推进城市化,三年基本实现,五年全部完成的目标已确定,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一、鲅鱼圈区文化现状:

1.全区共有文化站7个(三镇四处各一个),每个文化站的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不等,基本能满足所辖居民室内文化活动的需求。文化站配有电脑室、棋牌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室等,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休闲,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2.四个办事处共有42个社区,每个社区有一个多功能文化室、娱乐室和阅览室,有的社区文化室还配有电脑、液晶电视等设施,面积大多在几十平方米,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三镇共有48个行政村,每个村均有一个文化室,一个农家书屋。很多村都把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放在了一处,个别村的农家书屋就设在村主任或村书记的办公室里。面积大多在15-30平(国家规定是20平),每个书屋国家都给配了1500-2500册的各类图书,以供村民借阅;每个书屋还配有2个长桌和6把凳子,方便村民阅读;每个文化室都有1台电脑、1台电视(区电视台给每个文化室都配了机顶盒,可以收看国家、省电视台的文化共享工程播出的农业节目)。

4.区图书馆现有书籍4万册,新馆开馆后暂时能达到20万册,根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国家二级图书馆的图书量要达到30万册。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依然陈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二是对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不清,还是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功能;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清,没看到文化滞后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三是对文化产品的属性认识不清。习惯性地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立起来,只强调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忽视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阵地建设不尽如人意。

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整体薄弱,文化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我区建区时间短,文化基础设施总体上较为薄弱,再加上一些地方集体经济不强,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的制约,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能力较弱。篮球场、乒乓桌、图书室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校,棋牌室大多在老年活动室内,村居室外文化活动场所非常少,个别村在村委会门前仅有一个简易活动场所(如玩篮球或扭秧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二是基层文化站(室)发展失衡,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低。由于部分村干部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抓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只投入不产出,不能产生或很少产生经济效益,抓与不抓无关大局,由此基层文化站(室)建设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各村的文化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村居住户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活动开展不正常,村文化室建成后利用率低。另外,大部分村文化室只重文化娱乐,轻教育引导,棋牌室、电视室热热闹闹,图书室、阅览室冷冷清清现象较为普遍,文化室功能较为单一。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乡差距还相当程度的存在。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差距依然很大,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等基层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文化资源配置相比较城区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3.人员缺口大,特别是有管理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人员严重匮乏。

由于镇村文化干部待遇低和机制问题,很难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文化站(室)从业人员大多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镇(村)文化站工作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文化工作,缺乏文化工作经验,难以胜任农村文化工作。有些兼职人员无暇顾及文化业务,使得文化站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一部分是新进的人员,有些是通过种种关系安置的,有些是大中专毕业生或复员退伍军人,他们中不少人受环境影响,缺乏创新精神,大多只求就业,不求创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日趋高技术化,而从事这个产业的人才严重短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是奇缺,尤其是缺乏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界人才。

4.服务功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但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农村文化活动少了,农民参与的激情弱了,群众的精神归属感淡了。原因当然是多样的,但作为纽带和阵地的村镇文化馆(站)困难重重,未能有效发挥基层阵地作用。镇文化馆(站)建在基层、贴近群众,是农村文化活动和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舞台,政府部门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善于发现和有效解决文化馆(站)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实际的困难。

农家书屋的管理情况更是糟糕,几乎没有村民借阅。主要原因:一是各村的书都是国家免费配给的,书的种类少,受众面窄,很多村都没有配给与自己村发展有关的书籍,每个村配给的书都是相同的,没有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配备所需书籍;二是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有的村图书放在村主任办公室里,群众借阅也很不方便,再加之很多图书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的,很少有时间在书屋等百姓借阅书籍。

三、对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想法: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兴国的重要战略机遇,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人们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我们要认清形势,乘势而上,加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二为”方针与“三贴近”原则,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明确群众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树立起既符合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文化发展观,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

2.培养人才,强化素质,打造过硬的文化产业队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开发和管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镇处文化馆(站)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致力于全区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3.发挥政府部门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群众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群众的需求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动力,是群众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待群众文化生活上,政府部门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体现在服务上,发挥文化部门的引导作用、示范作用,为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和人员方面的支持,加强对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培养文化工作队伍等,“有所不为”就是相信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能力,不要过多干预,更不能以政府行为替代群众行为。我们要充分利用抓基层文化建设的契机,解决文化系统自身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文化部门应有所作为,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现自身独有的优势,而当前基层文化工作是文化部门发展壮大的有利时机,抢抓机遇,找到文化部门工作的新的立足点,大力促进文化系统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4.大力繁荣发展、扶持农村文化。一是要以尊重和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二是要以农村公共文艺为突破口;三是变“输血”为“造血”,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建设农村和谐文化,要靠农民自己,是农民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需要什么文化,只有农民自己清楚,送文化下乡一直是关心、扶持、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形式,但是送文化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光靠文化下乡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对文化的需求,应该变“输血”为“造血”,力争给农民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文化热情,使农村文化建设充满活力。

(1)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工程)为载体,以数字化放映为标志,以建立财政补贴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2011年底前基本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2)继续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普及广播电视数字化。为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现有基础上向户户通延伸,把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同时继续实施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力争在2013年完成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努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播出容量和质量,到2015年实现全区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

5.充分挖掘有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区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要盘活历史资源,更要不断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用经济手段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我区文化生产力水平。改造后的熊岳古城不仅要在内容和内涵上展示满族民俗,还要体现更多更完整的创意和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方面,使旅游功效得到极大的整合和互动,要以特有的满族风情为基础,切实挖掘满族风情,提升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鼓励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柳编、靰鞡、香包、雕塑等手工艺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使农民感受到文化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通过对山海广场、月亮湖、望儿山旅游文化产品打造,形成产业链,对农民、渔民进行文化行业职业培训,使他们转变生活方式。同时,使地域文化和特色旅游品德内涵。同时也推进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等内容。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例如望儿山、满清文化、熊岳古城、熊岳八景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合理引导,加大投入。合理引导、加大投入,是推动农村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站(室)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只要从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入手,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就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来,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的工作态势。通过宣传、示范引导、业绩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村两委自发参与建设基层文化室的热情。在工作中,由镇文化站牵头,制定村级文化室建设实施规划,根据群众生活区间及自然构成,明确文化室建设的工作步骤。村一级可发挥村办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激励他们出人、出资、出物参与所在村的文化室建设。区里应该逐年提高对农村文化站(室)建设的整体投入,把用于文化站(室)建设的资金形成专项资金,同时确保专项资金足额按时到位。

7.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全面提升经济实力。文化产业是智力与知识密集型的高增值产业,是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朝阳产业,也是与现代大城市功能相匹配的都市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望儿山风景区文化产业园,将有望从多方面提升鲅鱼圈区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规划建设服务型文化产业园,它既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艺术人才等高素质创意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通服务人员,劳动力需求量大,且涵盖了不同层次。因此,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一方面可为鲅鱼圈区引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改善全区人才结构,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才竞争力;另一方面,可创造大量的适合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对缓解下岗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8.建章立制,完善机制。建立适应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避免各级部门,谁都管,谁都不认真负责管的局面。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政府投入、产业规划队伍运行、阵地管理等机制,在场所和器材设施等使用上,要实行专人负责。健全活动正常开展的制度,确保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科技、法制、教育等活动的经常性开展。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和考核制度,加大对基层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健康、有效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政策引导,要设立专项基金,按“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文化阵地建设进行激励,对经济贫困的村居给予适当的扶持,对达标的村居进行必要的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